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義文
Yi-Win, Lin
論文名稱: 地方府會關係中的政黨政治-以台南為例(1998-2001)
Party Politics in The Rela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For Example of Tainan City (1998-2001)
指導教授: 彭堅汶
Pe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政黨政治分裂政府政治文化地方民主政黨競爭
外文關鍵詞: Party Politics, Divided Government, Political Culture, Local Democracy, Party Compet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依據民主理論與經驗,議會政治亦為政黨政治,如無政黨機器居中織結,則非但民主制度的目標不易達成,廉潔明的政治也將無法成為可能。
    本文以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台南市府會關係為研究個案,分為緒論、台灣地方府會與政黨政治、比較英美日地方府會制度與政黨政治、台南市府會關係的政黨運作、台南市府會關係中政黨投票的經驗分析、結論等六大章節。
    本研究之方法市是透過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深入訪談,輔以細微觀察,觀察議事過程的政黨互動、檢視黨政關係、並分析影響政黨妥協的主要因素。
    本文研究發現,非由同一政黨控制下的府會,並不一定是造成其間衝突的必要因子,重點是端賴府會領秀及黨團政治互動是否合協而定。據此,本文提出十二項加強地方政黨政治功能的實質建議,以促進地方政黨政治之功能。尤其是黨團幹部,須經由民主開放的直選方式產生。此外,個人也強調初選制度變革的重要性,期待地方政治能與責任政治的規範並行不悖,進而豐富地方的民主文化。

    According to the democratic theory and experience, Parliament politics is equals to party politics. If its connection lacks mechanism of party operation , not only the goals of democracy but also the transparent politics will be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thesis is an exploration on the party relations between Tainan city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from 1998 to 2001. It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Introduc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parliament politics in Taiwan, Comparative study on institu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in England, America and Japan, Party 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in Tain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ainan case and Conclusions.
    My research method is to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document information and deep interview, aid the slight observation, observe the party interac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parliament affairs, exam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arty,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of party compromise.
    The research of my thesis discover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t parties is not the necessary factor to cause the government-parliament conflict. It depends on the harmony of political interactions and dialogue between leadership groups and parliament party groups.
    According to that, my thesis puts forward twelve substantial proposals of enhancing the functions of local party politics. Especially, I suggest that the local party main committee member must be directed and elected openly. In order to remove the disadvantage of weak function, I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 in the primary election system. It is expected that local politics can go with the norms of responsible politics and enrich the local democratic cul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4 第二章 台灣地方府會與政黨政治…………………………………29 第一節 府會關係的互動架構………………………… ………29 第二節 1998-2001台灣地方府會的政黨運作…………………34 第三節 2002-2004台灣地方府會的政黨運作…………………41 第三章 比較英美日地方府會制度與政黨政治……………………48 第一節 地方政府組織型態與地方府會關係互動模式……… 48 第二節 比較地方府會的結構關係…………………………… 51 第三節 比較地方府會關係的政黨政治……………………… 62 第四章 台南市府會關係的政黨運作………………………………73 第一節 議事過程中的「政黨」觀察………………………… 73 第二節 黨政關係的檢視……………………………………… 87 第三節 影響政黨運作之變數………………………………… 102 第五章 台南市府會關係中政黨投票的經驗分析…………………113 第一節 正副議長選舉………………………………………… 113 第二節 一九九八年公民投票議案………… …………………122 第三節 小結………………………………………………… …131 第六章 結論…………………………………………………………13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9 參考文獻………………………………………………………………147 附錄一…………………………………………………………………157 附錄二…………………………………………………………………178 附錄三…………………………………………………………………180 附錄四…………………………………………………………………182 附錄五…………………………………………………………………184 附錄六…………………………………………………………………185 表 目 錄 表1-1 以縣市府會關係為題的期刊出版統計………………………7 表1-2 以縣市府會關係為題的論文出版統計………………………9 表1-3 Panebianco的政黨組織原則模式之比較表…………………22 表2-1 歷屆縣市議員政黨比例分布表………………………………35 表2-2 1998年至2001年我國地方政府政黨分布狀況.…………… 36 表2-3 2002年至2004年我國地方政府政黨分布狀況………………42 表3-1 英格蘭地區地方政府的政黨控制情況(1997-1998)…… 65 表3-2 英美日台四國地方府會制度與政黨運作比較表……………72 表4-1 1998-2001第十四屆台南市議會議事重大議程統整………74 表4-2 國、民兩黨市議會黨團章程規範和實際運作對照表…… 85 表4-3 國民黨地方黨政關係表………………………………………93 表4-4 1998-2001台南市重要黨政關係大事紀……………………97 表4-5 1998-2001台南市兩大主要政黨黨政關係統整表…………102 表4-6 台灣省第14屆縣市議員選舉結果統計…………………… 105 表4-7 第14屆縣市議員選舉各政黨當選席次…………………… 106 表4-8 府會聯盟的類型與方式………………………………………108 表5-1 台灣省各縣市歷屆議會正副議長黨籍統計…………………115 表5-2 台南市第十四屆議員當選人名單與政黨屬性.…………… 116 表5-3 台南市正副議長選舉過程大事表………………………… …117 表5-4 民進黨府、會、黨對正副議長選舉運作之時程對照表…… 120 表5-5 一九九八年公民投票議案正反提案的政黨互動過程表…… 124 表5-6 公民投票提案三項議員連署的黨派人數分析 ………………127 表5-7 市議會三項公民投票議案連署、案由與辦理情形………… 128 表5-8 十四屆議會政黨投票的政黨組織原則模式修正表 …………131 圖 目 錄 圖1-1 本論文研究架構圖………………………………………………23 圖1-2 本論文研究流程圖………………………………………………24 圖3-1 英國地方自治團體之組織..……………………………………53 圖3-2 日本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與首長之間的平衡與制約……………61 圖3-3 美國政黨組織圖..………………………………………………66 圖4-1 民主政治的黨政關係互動圖……………………………………88 圖4-2 國民黨地方黨政關係圖…………………………………………92 圖4-3 張俊宏黨組織「黨部內閣化」設計圖…………………………95 圖4-4 民進黨地方黨政關係圖…………………………………………97 圖5-1 國、民兩黨在正副議長選舉「政黨投票」的運作模式………122 圖5-2 公民投票議案中的政黨運作……………………………………130 附 錄 附錄一 學術訪談 附錄二 中國國民黨省(市)縣(市)議會黨團組織規程 附錄三 民主進步黨台南市黨部議會黨團組織章程 附錄四 民主進步黨台南市議會黨團黨團成員紀律辦法 附錄五 民主進步黨台南市議會黨團強制動員辦法 附錄六 台南市議會議事規則

    一、中文專書
    David R. Mayhew著,吳重禮、陳慧玟譯:《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出版社,1998年)。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市:時英出版社,1999年5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增訂版2刷,1999年3月)。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三版1刷,2001年8月)。
    王業立主編,韋洪武譯校:《美國政治》,(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1月)。
    王續琨等撰稿,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市:恩楷出版公司,1998年7月)。
    石川真澄著,高泉益譯:《漫談日本政治運作》,(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台北縣政府:《地方制度法實行一年後總檢討論文集》,(台北縣:台北縣政府編印,2000年)。
    台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台南市第十三屆市長、第十四屆市議員選舉選務總報告》,(台南市:台南市選舉委員會,1998年)。
    台灣省諮議會編印:《英法地方自治體制之研究》,(台中市:台灣省諮議會,2000年1月)。
    台灣省諮議會編印:《日本地方自治體制之研究》,(台中市:台灣省諮議會,2000年1月)。
    台灣省諮議會編印:《如何提昇地方立法機關人員素質之研究》,(台中市:台灣省諮議會,2000年1月)。
    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市:正中書局,初版5刷,1995年9月)。
    江炳倫:《政治學論叢》,(台北市:華欣文化,1975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地方府會關係問題與案例),《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年2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日本地方自治概要》,(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年9月)。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何思因主編:《美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2年5月)。
    何思因:《美英日提名制度與黨紀》,(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3年)。
    李宗黃:《美國地方自治考察記》,(台北市: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二版,1964年1月)。
    李宗黃:《日本地方自治考察》,(台北市: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二版,1963年12月)。
    李明、黃德福等:《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初版4刷,1993年)。
    李煥:《透視政黨政治》,(台北市:時報出版社,初版一刷,1996年3月)。
    谷光宇:《政黨論》,(香港:黎明文化,1985年)。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2刷,1996年)。
    紀俊臣:《台灣地方政治轉型與自治法設計之評論》,(台北市:時英出版社,1996年)。
    胡康大著,李炳南主編:《英國政府與自治》,(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月)。
    唐士其著,李炳南主編:《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0月)。
    唐縱:《美國政治與英美政黨之比較》,(台北市:正中書局,二版,1982年11月)。
    郝樂威著,劉瓊譯:《美國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台北市:正中書局,四版,1981年6月)。
    許忏:《歐洲各國政府(下冊)》,(台北市:志一出版社,1997年7月)。
    許介鱗:《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年4月)。
    陳一新等著:《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民主基金會,1991年7月)。
    陳水逢:《戰後日本政黨政治》,(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1985年3月)。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8年)。
    陳敦源、黃東益:〈分裂政府在台灣:地方政治研究新取向〉,《地方議會: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暨地方自治研究中心,1998年)。
    黃炎東:《政黨政治與選舉》,(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6月)。
    黃德福、張佑宗:〈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邁向政黨政制的變遷〉,《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市: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6年)。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市:時英出版社,1992年7月)。
    黃錦堂:《地方政府論叢》,(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錦堂:《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5年)。
    彭懷恩:《比較政治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
    彭懷恩主編:《日本政治體系》,(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5月)。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印行,二版,2000年8月)。
    曾濟群:《中華民國憲政法治與黨政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
    張正修:《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及都市篇》,(台北市:學林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9月)。
    張金鑑:《美國政府》,(台北市:三民書局,四版,1987年11月)。
    張昆山、黃政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年)。
    張俊宏主編:《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1989年)。
    雷飛龍譯:《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市:東華書局,1981年)。
    蔣立峰、高洪著,李炳南主編:《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4月)。
    劉文仕:(地方府會權力運作的衝突與調節),《地方制度法實行一年後總檢討論文集》,(台北縣:台北縣政府編印,2000年)。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二版8刷,1995年9月)。
    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初版2刷,1999年10月)。
    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2年)。
    羅志淵編著:《美國政府及政治》,(台北市:正中書局,二版,1994年11月)。

    二、中文論文
    王娟娟:《第七屆台北市議會內三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85年度總預算審議過程為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業立:〈我國政黨提名政策之研究〉,《政治學報》(台北市),第27期(1996年),頁1-36。
    王麗敏:《威權轉型中國民大會政治衝突管理模式之探討》,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宋燕輝:〈美國國會中各州黨團與眾議員投票行為之研究〉,《美國月刊》(台北市),第6卷第8期(1991年8月)。
    李國雄:〈從英美的議長制度看我國立法院院長的地位〉,《理論與政策》(台北市),秋季號(1995年),頁29-30。
    李明倫:《台北市議會職權運作之研究-以第七屆台北市議會為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美菊:《台北縣第十二屆議會之研究》,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吳東野:〈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理念與運作〉,《問題與研究》(台北市),第30卷6期(1991年6月),頁60-76。
    吳煬和:《台灣地區解嚴後政黨體系發展之研究》,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吳重禮、楊樹源:〈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比較:以新竹縣市與嘉義縣市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市),第13卷第3期(2001年9月),頁251-304。
    吳重禮、黃紀、張壹智:〈台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研究:以1986至2001年地方府會關係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市),第15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45-183。
    明居正:〈向心競爭與中華民國政黨政治之發展〉,《理論與政策》(台北市),第12卷2期(1998年5月),頁142-156。
    范雲:《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絡的分析》,台灣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孫惠生:《地方制度法施行後縣市府會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議會為例》,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朝建:〈地方府會關係之理論與實用〉,《中國地方自治》(台北市),第57卷第10期(2004年11月),頁29-31。
    陳陸輝、游清鑫:〈民眾眼中的分立政府:政黨的府會互動與首長施政滿意度〉,《理論與政策》(台北市),第15卷第3期(2001年9月10日),頁61-78。
    連哲偉:《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1993》,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梁欽堯:《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中國國民黨民主化之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1980年。
    盛杏湲:〈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問題與研究》(台北市),第36卷第9期(1997年),頁1-25。
    游清鑫:〈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台北市),第25期(1995年12月),頁181-206。
    傅正彥:《南投縣府會關係之研究》,台灣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建中:《公民投票與議會投票之比較-以理性抉擇論分析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婉瑩:〈一致性到分立性政府的政黨合作與衝突—以第四屆立法院為例〉,《東吳政治學報》(台北市),第16期(2003年),頁68-69。
    楊樹源:《台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以新竹縣市與嘉義縣市為例》,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相廷:《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議會權力關係之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趙永茂:〈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中國地方自治》(台北市),第5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6-7。
    鄭清泉:《第八屆台南市議會之研究分析》,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謝政諭:〈我國政黨政治的發展-台灣地區近20年來的政黨變遷〉,《東吳政治與社會學報》(台北市),(1990年3月),頁193-231。
    魏鏞:〈轉型中的台灣政黨政治-兼論政黨與民主政治發展的關係〉,《研考雙月刊》(台北市),第21卷1期(1997年2月),頁15-34。

    三、英文專書
    Adrian, C. R.,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6).
    Angelo Panebianco ,Translated by Marc Silver,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 and Pow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Budge, l., Crewe, l. and Farile, D. eds.,Party ldentification and Beyond(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60).
    Bulpitt, J. G.,Party Politics in English Local Government(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1967).
    Clarke, M.,Renewing Public Management:An Agenda for Local Government (London:Pitman Publishing 1996).
    Cross, Martin.,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London:Longman,1978).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
    Dente, Bruno and Francesco Kjellberg ed.,The Dynamics of Instituional Change : Local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8).
    E.E.Schattschneider ,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Basic Issu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edited by Hillman M. Bishop and Samuel Hendal 4th edition (New York:American Century-Crafts,1961).
    E.E.Schattschneider,Party Government(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42),P.64.
    Fenwick, J.,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London: Chapman & Hall, Ltd ).
    Flinn, Thomas,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 Analyzing Decision Making Systems(Glenview:Scott, Froesman,1970).
    Gallagher. Michael, and Marsh. Michael, Candidat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Secret Garden of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88).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anson, Russell L. ed., Governing Partners : State-Loc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Boulder:Westview Press,1998).
    LaPalombara, Joseph, and Weiner, Myron., eds.,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Lowell, Lawrence A,The Influence of Party Upon Legislation in England and American.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for 1901,1902).
    Mainwaring, Scott and Scully, Timothy, Build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Party Systems in Latin Americ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Malcolm E. Jewell and Samuel Patterson 3rd e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7).
    O’Donnell, Guillermo, and Schmitter, Philippe,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Powell, G. Bingham, Jr,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Participation, Stability, and Violenc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6).
    Richards, Peter. G.,The Local Government Syst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3).
    Robertson, David, A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976).
    Saffell ,D.C.,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ies(New York:McGraw-Hill,1993).
    Sch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1975).
    Stewart,Understanding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 Its Special purposes,Conditions and Tasks(London:Pitman Publishing Ltd,1995).
    Stoker, G.,The Politics Of Local Government(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Rohde, David.,parties and Leaders in the Postreform Hous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Ronald Butt, The Power of Parliament (London:Constable,1964).
    Ware, Al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Weisberg, Herbert F. and Patterson C. Samuel. Great Theater: the American Congress in the 1990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四、英文期刊

    Belloni, Frank P., and Beller, Dennis C., “The Study of Party Factions as Competitive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29(December and 1976),pp.531-549.
    Bille, Lars, “Democratizing a Democratic Procedure: Myth or Reality?”, Party Politics, Vol.7 ,No.3(2001), pp.363-380.
    Bollen, Kenneth A. “Political Democracy: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Trap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4(Winter and 1969), pp.23-53.
    Chousalkar, Ashok, “Party Elections: Long Road to Inner-Party Democracy,”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2, iss.37(1997), pp.2318-2319.
    Coppedge, Michael, and Reinicke, Wolfgang H., “Measuring Polyarchy,”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5(Spring and 1990), pp.51-72.
    Faucher, Florence, “Party organisation and democracy - A comparison of Les Verts and the British Green Party,” GeoJournal, Vol.47, iss. 3(1999) , pp.487-496.
    Fenwick & Stephanie, S. “Closer to th Customer?Local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Vol.11.,No.4(1996),pp.45-55.
    Karl, Terry Lynn, “Dilemmas of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Comparative Politics, 23(October and 1990), pp.1-21.
    LeDuc, Lawrence, “Democratizing Party Leadership Selection,” Party Politics, Vol. 7, No.3(2001), pp. 323-341.
    Mainwaring, Scott, “Party Systems in the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iss. 3(1998), pp.67-81.
    Norden, Deborah L, “Party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Party Politics, Vol. 4 ,No. 4(1998), pp.423-443.
    O’Donnell, Guillermo, “Delegative Democrac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5, No.1(1994), pp.55-69.
    Rustow, Dankwart.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 No.3(1970), pp.337-363.
    Schonfeld, Willian R., “Political Parties: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and th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 16(July and 1983), pp.477-499.
    Share, Donald,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and Transition through Transac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6(January and 1987), pp.525-548.
    Sundberg, Jan, “Compulsory Party Democracy: Finland as a Deviant Case in Scandinavia,” Party Politics, Vol. 3, iss. 1(1997), pp. 97-118.

    五、報紙
    《中華日報》(台南市),1997年12月1日—2001年11月30日。
    《中國時報》(台北市),1997年12月1日—2001年11月30日,第20版。
    《聯合報》(台北市),1997年12月1日—2001年11月30日,第17、18版。
    (林俊憲批兩選將企圖架空市長),《台灣時報》(高雄市),1998年1月20日,第17版。
    〈府會互動 張燦鍙跨出善意第一步〉,《自立早報》(台北市),1998年2月5日,第20版。

    六、網路資料
    中時新聞資料庫: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瀏覽日期2004年6月15日-2004年11月30日)
    政大選舉網站:http://vote.nccu.edu.tw/cec/vote4.asp(瀏覽日期2004年6月14日)
    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kmt.org.tw (瀏覽日期2004年4月2日)
    民進黨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dpp.org.tw (瀏覽日期2004年3月29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2-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