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陸文照 Lu, Wen-Chao |
|---|---|
| 論文名稱: |
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 A Study on the Space of Kapas-au Village during 1904-1976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吳培暉 Wu, Pai-hw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0 |
| 中文關鍵詞: | 聚落研究 、平埔族 、吉貝耍 、實質環境 、社會空間 |
| 外文關鍵詞: | P’ing-p’u tribes, village study, socio-space, Kapas-a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為「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而「吉貝耍」為台灣南部地區現少數被指稱為平埔族居住的聚落。而研究範圍以1904年~1976年間,從日治時期至戰後的吉貝耍聚落庄域為範圍。整體而言,本研究試圖透過空間復原與戶籍史料的重建相互結合,作為平埔族聚落研究之基礎。因此論文內容擬透過平埔族聚落形成的背景、戶口人群的轉變、聚落的社會組織、家庭結構、宗教信仰等聚落內部變動的社會因素,進而對於聚落空間所產生之影響。其次,再從實質環境的構成與變遷情況,作為聚落之整體檢視。職是之故,本論文有以下三個主要課題:
一、 研究的方法
嘗試使用空間復原工作與戶口復原工作的結合方式,配合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參照,探討聚落社會空間與實質環境之相互影響的關係,並作為建築學從事現今平埔族聚落研究之基調。
二、社會結構空間的形塑
首先探討台南地區平埔族群之遷徙與聚落分布所形成的區域,以及與吉貝耍聚落的互動關係。其次透過社會結構的討論分析聚落之背景、戶口變遷、公業組織、家庭結構、宗教信仰等內容對於空間形塑過程,進而重新思考聚落中社群特性、人口家庭類型、祭祀活動對於聚落內部空間之影響及其社群的互動關係。
三、實質環境之構成與變遷
再從聚落實質環境的構成與變遷為基礎,重新檢視聚落內社群分布與遷徙、聚落型態的轉變。透過這些機制,解析其對於聚落生活領域的影響以及祭祀空間與住居空間的轉變之關係。
最後,本論文將就聚落建築學之平埔族聚落研究的內容提出回應,並指出經由空間復原工作與戶口復原工作的結合方式,確實有助聚落解析的進展。再者,吉貝耍聚落之實質環境與社會空間的特徵,可作為未來平埔族聚落研究的基礎。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space of P’ing-p’u in the southern Taiwan- Kapas-au village. Through the method of spatial restoration by historical documents, I try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cultivation of P’ing-p’u villages in Tainan region, the change of the households and family structur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villagers during from 1904 to 1976. Meanwhile, an integrated research of the space of village is done by 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village’s phys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ly, the main issu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I. Methodology
This study is try to restore the space of Kapas-au village with the census records of the Japanese ruler, and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pace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which was referred to the field study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is process of research, I hope to promote the space study of Ping-pu village in the architecture.
II. The socio-spatial formation of Kapas-au village
The socio-spatial formation of Kapas-au village is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v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ing-p’u villages in Tainan region.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i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village 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households, pubic service organization,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 etc.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deeply discuss the change of village space, the thesis should be examin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cial group features, population/family types,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the settlements on the inner space of Kapas-au village.
III. The constitution and chang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roceeding, the study will reexamined the village spatial formation of living sphere, and the changes of worship of gods and ancestors on the base of the spatial change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village.
Finally, the thesis responded to the study of P’ing-p’u village of architec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restoration of village space and census records (Japanese occupied period) which are helpful to the village study. Meanwhil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spatial study within Kapas-au village will be the based of examination of other P’ing-p’u villages in the future study.
(一)清領時期史料部分
周鍾瑄
1716,《諸羅縣志》《澎湖紀略》合訂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141種
高拱乾
1695,《臺灣府志》,第一冊,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周元文
1712,《重修臺灣府志》,第二冊,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
余文儀
1760,《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夏獻綸
1880,《台灣與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
黃叔王敬
1722,〈番俗六考〉《臺海使搓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陳第
1603,〈東番記〉《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
(二)日治時期史料部分
不著撰者
1898,(明治31年)〈化蕃人戶口表〉《台灣總督府檔案》,冊號291,乙種永久保存
白河地政事務所藏
1904~1945,《日據時代土地台帳》,吉貝耍段,共八冊
1906~1945,《日據時代土地登記簿》,吉貝耍段,共二十三冊
1917,《地籍圖》,大正六年,吉貝耍庄圖,共十一幅,比例尺二千分之一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1915(大正4年),《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1917年(大正6年)刊行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0(大正9年)十月一日,《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1922年(大正11年)刊行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25(大正14年),《國勢調查結果表》,1927年(昭和2年)刊行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0(昭和5年),《國勢調查結果表 州廳編 台南州》,昭和8年3月25日發行
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科
1903,(明治36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03年(明治36年)刊行
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科
1932(昭和7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33(昭和8年)發行
1933(昭和8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34(昭和8年)發行
1934(昭和9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35(昭和8年)發行
1935(昭和10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1936(昭和8年)發行
東山鄉戶政事務所藏
1904~1945,《除戶簿》,吉貝耍、田尾、頂窩,共五冊,新營郡役所
1906~1946,《本籍戶口調查簿》,吉貝耍、田尾、頂窩,共二冊,新營郡役所
臨時台灣戶口調查部
1905~1920,(明治38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
臨時台灣戶口調查部
1905(明治38年),《臨時台灣戶口調查要計表》,明治40年刊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陳金田譯
1989,《臺灣私法 》第一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1993,《臺灣私法 》第二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1993,《臺灣私法 》第三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姉齒松平
1934(昭和9年),《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改訂版
臨時臺灣土地測量局
1904,《台灣堡圖》,比例尺一萬二千分之一
1928,《台灣地形圖》,比例尺二萬分之一
(三)近代期刊論文部分
C.E.S(著)、周憲文(譯)
1956,〈被遺誤的台灣〉《台灣經濟史三集》,台灣研究叢刊34種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
1994,〈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44(3):228-293
王世慶、李季樺
1995,〈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宇驥
1970,〈從生產型態與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臺灣文獻》21(1):1-18
朱鋒(莊松林)
1956,〈由東蕃記漫談西拉雅系平埔族的古代婚喪禮俗〉《台南文化》 5(1):62-67
江家錦
1955,〈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3(1/2):16-27
1956,〈平埔族的信仰雜記〉《南瀛文獻》 4(上):14-22
1958,〈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 7(1):115-118
江樹生
1985,〈蕭壟城記〉《台灣風物》 35(4):80-87。
台南縣政府
1982,《南瀛論叢》,南瀛文獻第三輯,台南縣政府,新營市
1982,《南瀛雜俎》,南瀛文獻第四輯,台南縣政府,新營市
李國銘
1992,〈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台灣風物》48(1):63-132
李亦園
1957,〈台灣南部平埔族平台屋的比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17-144
1992,〈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1992,〈台灣平埔族的祖靈祭〉《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李壬癸
1975,〈台灣土著語言的研究資料與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51-84
1992,〈台灣平埔族的分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 42(1):211-238
1992,〈台灣南島民族的遷徙歷史〉《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23-33
1994,〈台灣平埔族的分類及其互動關係〉《「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 論文》,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臺北市
李宜洵
1988,〈土地申告書內容要項介紹〉《台灣風物》38(1):113-119
林清財
1987,〈吉貝耍「牽曲」的手抄本〉《台灣風物》37(2):113-119
1994,〈從歌謠看台灣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林會承
1992,〈台灣村鎮人為環境研究內容的回顧與檢討〉《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717-727,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台北市
1998,〈史料中所見的平埔族聚落建築〉《設計學報》1(1):1-28
林玲君
1982,〈從諸羅縣志風俗志看漢番俗間的涵化關係〉《台灣風物》32(3): 25-35
林聖欽
1995,〈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27-54
林志秋
2000,〈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台灣人文》3
徐明福
1988,〈中國遠古邑的一種原型:以關中仰韶圓形聚落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一屆建築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北
1992,〈二十年來台灣傳統民宅相關研究的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717-727,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台北市
徐明福、洪心光
1991,〈論台灣傳統中國村莊研究的基礎工作—以日治初期五分埔庄空間形態的復原工作為例〉《建築學報》
吳培暉、徐明福
1995,〈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香港
邵式柏(Shepherd, John)
1986,〈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8:1-82
施添福
1989,〈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族群關係與區域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市
1990,〈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4):1-68
1992,〈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型態〉《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台北市
1993,〈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吳三連基金會,台北市
1994,〈清代台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臺北市
1994,〈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台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市
莊英章
1985,〈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台灣風物》35(1)91-103
洪麗完
1996,〈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3(1)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9,〈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台灣文獻》50(1)17-74
洪敏麟
1906,〈台灣戶政制度之研究〉《台灣文獻》18(2):95-109
1999,〈台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南投市
康培德
2001,〈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段洪坤
2001,《西拉雅文化饗宴---吉貝耍阿立母夜祭》,台南縣吉貝耍西拉雅文化協會主
2002,〈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的人、事、物〉《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國立藝術中心主辦,第二場會議資料刊本。
華農生
1980,〈漫談西拉雅系平埔族的風俗〉《台南文化》 9:248-257。
國分直一(著)、廖漢臣(譯)
1955,〈阿立祖巡禮記〉《南瀛文獻》 2(3):79-82
1962,〈祀壺之村〉《台灣文獻》 13(2):90-103
陳春木
1975,〈東河村平埔族阿立母的祭祀〉《南瀛文獻》 20:137-143
陳漢光
1961,〈台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台灣文獻》 12(4):146-155
1962,〈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1):102-105
1962,〈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台灣文獻》 13(1):102-105
1963,〈台南縣六重溪豬頭殼奉祀調查〉《台灣文獻》 14(2):139-142
1963,〈高雄縣匏仔寮平埔家族構成〉《台灣文獻》 14(3):128-133
楊士養
1955,〈南部台灣基督教會史略〉《南瀛文獻》 2(3、4)::9-22
翁佳音
1984,〈平埔族漢化史考略〉《台灣風物》34(1):1-27
1989,〈「新港文書」一件試解〉《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1:25-27
1989,〈二十二號單新港文書試解〉《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12:27 -28
1989,〈二十三號新港文書與西拉雅族的姓名制考〉《中研院台灣史田野 研究通訊》 13:45-47
詹素娟
1995,〈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 》6(4): 127-163
1996,〈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34: 34(3):45-78
張隆志
1997,〈追尋失落的福爾磨莎部落--台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台灣史研究一百年》,中研院台史所
劉斌雄
1987,〈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1-62
劉還月
1994,〈阿立祖的歸阿立祖,老祖的歸老祖!──檢驗台南及高、屏 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台灣風物》 44(2): 49-68
潘英海
1994,〈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記「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平埔族群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市
1994,〈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市
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北市
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族群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北市
1996,〈文化系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市
盧嘉興
1956,〈台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 4(上):1-13
鍾幼蘭
1996,〈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臺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北市
1997,〈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以Hoanya(洪雅族)為中心之研究〉《臺灣開發史論文集》,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
簡炯仁
1994,〈台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台灣風物》44(1):31-80
蘇梅芳
1976,〈荷蘭治下的台灣四社〉《成大歷史學報》3:245-258
(四)近代專書部分
Wolf, Eric W(沃爾夫)著,張啟恭譯
1983,《鄉民社會》(Peasants),巨流出版,台北
Rapoport, Amos(拉普普)著,張玟玟譯
1976,《住屋形式與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境與象出版,台北市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蘭伯特.凡.德.歐斯弗特)著 林金源 譯
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經典文化,臺北市
方淑美
2000,《南瀛地形誌》,台南縣文化局,臺南縣新營市
石萬壽
1995,《台灣的拜壺民族》,臺原出版社,臺北市
江丙坤
1972,《台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台灣研究叢刊第108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市
伊能嘉矩著,林慶林譯
1991,《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杜維運
1999,《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台北市
杜正勝
1998,《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台北
李壬癸
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常民文化,台北市
李亦園
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
1999,《田野圖像的人類學生涯》,立緒文化,臺北縣新店市
吳新榮
1977,《震瀛採訪祿》,台南縣政府,新營市
安培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武陵出版社,臺北市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洪麗完
1997,《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稻香出版社 ,板橋市
徐正光,黃應貴
1999,《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臺北市
徐明福
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 》,胡氏圖書,台北市
施添褔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 (上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市
莊英章
1988,《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編,台北市
黃應貴
1986,《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
1995,《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文博
1995,《南瀛歷史與風土》,常民文化,台北市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
1998,《台灣的歷史與民族》,武陵出版,臺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 臺南縣》,國史館印行,南投
程家穎
1914,《台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台灣文獻叢刊184種,台北市
陳其南
1991,《臺灣的中國傳統社會》訂正版,允晨文化,臺北市
陳秋坤
1994,《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 1895)》,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臺北市
陳秋坤,許雪姬
1992,《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臺北市
楊森富
2003,《台南縣平埔地名誌》,台南縣政府,台南縣新營市
衛惠林
1981,《埔里巴宰七社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臺北市
詹素娟,潘英海
2001,《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
張炎憲
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上冊)》,台灣風物雜誌社,臺北市
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下冊)》,台灣風物雜誌社,臺北市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
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上)》,玉山社出版,台北市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
1991,《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吳三連基金會,臺北市
鄭金玄
1995,《台東平原的移民墾拓與聚落》, 東臺灣研究會,臺北縣中和市
潘英
1996,《臺灣平埔族史》,南天書局,臺北市
2000,《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南天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
陸傳傑
2001,《裨海紀遊新注》,大地地理出版,臺北市
劉還月
1994,《南瀛平埔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臺南縣新營市
張隆志
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大出版委員會,台北市
戴炎輝
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
瞿海源,章英華
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中央民族研究院,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
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1999,《講義彙編 》,八十八年冬令臺灣史料史蹟源流研習活動手冊,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南投市,臺南縣政府
台南縣政府
1970,《臺南縣志(壹)卷首、卷一自然志(上)、卷一自然志(下)、卷二人民志》,臺南縣新營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重修臺灣史通志 卷三住民志同冑篇 第二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市
(五)研究所論文
王志忠
1990,〈埔里盆地聚落演化的歷史考察──三個民族、五個文化類型權 力變動下的空間、社會現象〉,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縣
王人英
1981,《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臺北市
吳培暉
1997,《1911年以前金門與澎湖村落空間的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市
邱永章
1989,《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縣
林志秋
2000,《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心光
1990,《清末五分埔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張瑋蓁
2002,《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梁宇元
1988,《清末北埔聚落構成之研究-一個客家型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夏雯霖
1994,《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張隆志
1990,《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與理解》,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美
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魏家弘
1996,《台灣土地所有權概念的形成經過—從業到所有權》,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