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龜井和歌子 KAMEI, Wakako |
|---|---|
| 論文名稱: |
奚淞繪畫之研究──以《光陰十帖》為例 Research on SHI Sung's paintings, A case study of "Ten Pictures of Time"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Xiao, Qiong-R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7 |
| 中文關鍵詞: | 奚淞 、靜物畫 、宗教與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SHI Sung, still life, religion and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奚淞的《光陰十帖》(1995)為研究對象,探討《光陰十帖》的意義和位置。《光陰十帖》看起來很單純的畫,但越看越知道產生很多意義。本論文的出發點是《光陰十帖》為什麼這麼吸引我這一點,我用美學的方式來分析《光陰十帖》,用文字表達出來它的魅力並且深深地分析它。
奚淞說他自己是手藝人,不是專業美術家。他的活動範圍很大,跨領域。他在國立藝專的時候參加前衛藝術的團體,在1971年發表〈封神榜裡的哪吒〉(小說),留法學金屬版畫,回來以後他從1975年到2000年一直從事雜誌的編輯,也畫插圖、作木刻版畫。1985年母親的去逝給他很大的轉折,他開始畫白描觀音。然後開始畫水彩靜物畫,1993年開始用油彩畫<光陰庭院>,1995年《光陰十帖》誕生了。這年他也開始畫佛傳油畫,現在也繼續創作木刻版畫、白描觀音、油彩靜物畫、油彩佛傳話。
《光陰十帖》是他的靜物畫的出發點,《光陰十帖》以後奚淞也有發表很多靜物畫和佛傳畫,他的風格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想法大概一樣。《光陰十帖》與現在的畫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光陰十帖》裡已經藏著以後的開端。
我覺得奚淞的生活方式、經歷、創作品都富有啟發性,他提供我們藝術或創作的新觀念。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en paintings of time” by SHI Sung, trying to make clear their signification and position. At first glance, SHI Sung’s paintings seem to be very simple. But looking more closely brings to light the more abundant meaning. The start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my experience of looking at these paintings. At that time these paintings strongly attracted me. I will analyze these paintings from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making clear the appeal of the paintings and give deep consideration to them.
SHI Sung says he himself is not a professional painter, but a craftsman. When he was i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he participated in the group of avant-garde art movement. In 1971, he published a novel, and went to France to study metal print. Since coming back to Taiwan, from 1975 to 2000, He continued to take part in editing of magazine. He also painted illustrations and made woodblock prints for the magazine. In 1985,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was a major turning point for him. He began to make line drawings of the Kannon. Then he started to paint still life in watercolor. In 1993, He began to use oil color paint and make”The garden of time”. And then, in 1995, “Ten paintings of time” was born. In the same year, he start to make paintings of the legend of Buddha, and still continues to create woodblock print, line drawing of the Kannon, still life paintings in oil and the paintings of legend of Buddha in oil.
The materials, by which he paints, vary according to the periods. Besides he says he is not a professional painter. So some people are afraid that this kind of research has no sense. But in my opinion, his way of life, his career, and his works of art, they are all very thought-provoking. They suggest new ideas of “artist” and “creation of work of art”.
After “Ten paintings of time”, SHI Sung also published a lot of still life paintings. He has never been at a standstill. “Ten paintings of time” w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en paintings of time” differs from his other paintings at present in many respects. But in my view, “Ten paintings of time” already involv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一,奚淞的著作
1、專書
奚淞,《桃花源》,台北:信誼基金會,1979年初版年。
奚淞,《三個壞東西》,台北:信誼基金會,1979年初版。
奚淞,《愚公移山》,台北:信誼基金會,1980年初版。
奚淞,《姆媽,看這片繁花!》,台北:爾雅,1987年初版。
奚淞,《給川川的札記》,皇冠出版社,1998。
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東潤出版社,1991。
奚淞,《三十三堂札記》,台北:雄獅,1991。
奚淞,《自在容顏》,台北:雄獅,1991。
奚淞,《心與手》,台北:雄獅,2001。
奚淞,《大樹之歌》,台北:雄獅,2003。
奚淞,《光陰十帖》,台北:雄獅,2003。
2、雜誌短文和報紙短文
(1)雄獅美術
奚淞,〈巴比松之旅〉,《雄獅美術》,第57期,1975年11月,頁22-35。
奚淞,〈看兒童書畫展〉 ,《雄獅美術》,第63期,1976年5月,頁136。
奚淞,〈客死巴黎的中國女畫家---潘玉良〉,《雄獅美術》,第85期,1978年3月,頁42-46。
奚淞,〈哥兒倆〉,《雄獅美術》,第86期,1978年5月,頁165。
奚淞,〈秋千架上的小露比〉,《雄獅美術》,第90期,1978年8月,頁164。
奚淞,〈久違了!李行〉,《雄獅美術》,第91期,1978年9月,頁107。
奚淞,〈朱銘與水牛〉,《雄獅美術,第92期,1978年10月,頁30。
奚淞,〈新店溪畔的合唱──記雲門「薪傳」排舞〉,《雄獅美術》,第95期,1979年1月,頁137 -141。
奚淞,〈行千里過五關斬六將—訪中華卡通公司〉,《雄獅美術》,第99期,1979年5月,頁38。
奚淞,〈台灣行腳—由梁正居的攝影展談報導攝影〉,《雄獅美術》,第104期,1979年10月,頁140-147。
奚淞,〈童話.童心.童畫--寫在鄭明進兒童插畫展之前〉,《雄獅美術》,1980年4月,第110期,頁29。
奚淞,〈開拓大眾審美的創造領域〉,《雄獅美術》,第119期,1981年1月,頁18。
奚淞,〈一樹綠蔭〉,《雄獅美術》,第121期,1981年3月,頁29。
奚淞,〈從青春的頌歌到淡遠的山水—談席德進和他的畫〉,《雄獅美術》,1981年6月,第124期,頁38。
奚淞,〈美。美?美!〉,《雄獅美術》,第131期,1982年1月,頁133。
奚淞,〈做一個快樂的手藝人〉,《雄獅美術》,第146期,1983年4月,頁56。
奚淞,〈屋頂間的藝術家—黃銘昌畫展前〉,《雄獅美術》,第172期,1985年6月,頁80-85。
蔣勳、林懷民、奚淞,〈整體藝術特輯:對談Ⅱ〉,《雄獅美術》,第247期,1991年,頁125-136。
奚淞,〈秋江共渡(弘一法師)〉,《雄獅美術》,第294期,1995年8月,頁11。
(2)漢聲
黃永松、姚孟嘉、吳美雲、奚淞等主編:《尋根系列──台灣的客家人專輯》,台北:漢聲出版社,1981年。
奚淞,〈臺灣的嘉應州客家人-桃園地區〉,《漢聲》第23期,1989年。
奚淞,〈尋找臺灣的客家人──臺灣的嘉應州客家人──苗栗內山地區〉,《漢聲雜誌》,第23期,1989年。
奚淞,〈粵東客家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漢聲》第24期,1990年。
奚淞,〈內山的開發與拓墾家黃南球傳奇〉,《漢聲》第89期
奚淞,〈記母親作唐衫〉,《漢聲》109期, 1998年1月
(3)其他
奚淞,〈手藝人〉,《聯合文學》1997年5月,頁14-15。
奚淞,〈大樹之歌──無憂‧菩提‧沙羅〉,《藝術家》,台北:頁362-378
奚淞,〈平淡光陰〉,《藝術家》,第398期,2008年7月,頁413-415。
《大家來寫字-筆遊赤壁》《大家來寫字-筆遊桃花源》李柏黎主編、奚淞鉛筆示範,雄獅美術2008年。
3,其他
奚淞譯,《愛麗絲漫遊奇境》,台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林慧峯主編,《平淡/光陰‧奚淞》,台北: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2008年
二,有關奚淞的文獻
(一)關於〈光陰十帖〉的文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九十二年》,臺北市:北市美術館,2004年初版,頁86-87。
楊明鍔,〈在光的寧靜裡-看奚淞的「光陰十帖」〉,《現代美術》110期,2003年10月,頁36-43。
鄭麗卿,〈光陰.素顏──訪奚淞談其近作〉《雄獅美術》,306期,1996年,雄獅美術。
李麗美,〈紅塵深隠手藝人 春日午後訪奚淞〉《不一樣新聞》。
翁瑜敏整理,〈暗室明燈—奚淞學佛路〉,《慈濟月刊》378期,1998。
(二)其他與奚淞有關係的專書
鄭惠美,〈奚淞-回歸鄉土的覺醒,耕耘心田的覺照〉《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郷土写実絵画(H),台北市:藝術家,2004,頁48。
朱珮儀,謝東山《台灣寫實主義美術1895-2005》典藏藝術家庭,2006年,頁253-255。
李宜霖,許遠達,蔡佩玲編輯,《行雲流水之歌;台灣新寫實繪畫30年》,亞洲藝術中心,2002年,頁62-69。
鄭惠美,《玩真的──13位台灣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命》,台北:典藏,2007年。
陳樹升,《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版畫類)郷土意識版畫,台北市:藝術家,2004年。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畫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0年代複合藝術》,台北市:遠流,2003年,頁100-102。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頁98。
白先勇總策畫,《色膽包天玉簪記》,天下遠見:台北,2009年,頁197。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臺北巿 :東大出版,1987年,頁51-53。
蔣勳,《來日方長》,臺北市:天下遠見,2007年,頁214。
蔣勳,《藝術手記》,台北:雄獅,1979年,頁30。
(三)其他與奚淞有關係的期刊短文
江聲,〈重尋我們的寫實精神〉,《雄獅美術》,第67期,1976年9月,頁46-51。
江聲,〈來探望我們的討海兄弟〉,《雄獅美術》,第76期,1977年6月,頁34。
鄭慧卿,〈看一個純樸熱情的手藝人—寫在奚淞參加「藝術與生活聯展」之前〉,《雄獅美術》,第118期,1980年12月,頁72。
蔣勳,〈悲憫的與美麗的—奚淞的藝術〉,《雄獅美術》,第167期,1985年1月,頁46-48。
張丙坤,〈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奚淞和他的創作〉,《雄獅美術》,第171期,1985年5月,頁105-111。
張心龍,〈為轉變中的台灣社會闢出靜土〉,《雄獅美術》第307期,1996年9月,頁163。
許芳菊採訪整理,〈快樂之門其實很大──採訪奚淞〉,《天下雜誌》,康健2001年珍藏別冊,頁18-25。
林濁水,〈奚淞畫中的時間性和道藝合一的策略〉,思想編委會,《思想:10 社會主義的想像》,台北市:聯經,2008年,頁291-302。
尉天驄,〈去奚淞家看畫〉,《印刻文學生活誌》56,2008年4月,頁106。
史遠,〈五行雕塑展觀感〉,《雄獅美術》第51期,1975年5月,頁65。
白先勇,〈走過光陰,歸於平淡──奚淞的禪畫〉,奚淞,《平淡/光陰》,頁20。
(四)網站資料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56153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203
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
http://news.yam.com/msnews/mkarticle.php?article=20080214000950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001_003/p03-1.asp
http://www.tri.org.tw/per/50/50-12.pdf
http://speech.nccu.edu.tw/media/417
三,有關理論
(一)美術史與藝術史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出版,1992年。
前田英樹,《絵画の二十世紀》,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4年。
金田晋,《絵画美の構造》,東京:勁草書房,1984年。
Erika Langmuir,高橋裕子譯,《静物画》,東京:八坂書房,2004年。
Victor I. Stoichita,岡田温司、松原知生譯,《絵画の自意識》(The self-aware image; An insight into Early Modern Meta-Painting),東京:ありな書房,2001年。
馬蒂斯,《JAZZ》,二見史郎譯,《畫家のノート》,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JAZZ , 1947年)。
Gombrich,瀬戸慶久譯,《藝術と幻影》,東京:岩崎美術社,1979年。
趙廣超,《筆紙中國畫》,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頁29。
康定斯基,查立譯,《文论与作品》,頁131。
Diana Crane,《前衛藝術的轉型》,張心龍譯,台北;遠流,1996年。
(二)台灣美術史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臺北巿 :東大出版,1987年。
蕭瓊瑞、林明賢撰稿,《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4年。
蕭瓊瑞,〈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重新檢視(1945-1983)〉,《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年。
林保堯,〈七○年代 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藝術家》,頁188。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頁225 。
劉永仁、余思穎、宋健行編輯;韓伯龍、陳靜文、何邁翻譯,《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北市美術館,2004年,頁20。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著,《台灣美術史綱》,台北市:藝術家,2007年,頁442。
(三)美學與哲學
Hans-Georg Gadamer ,斉藤博、近藤重明、玉井治譯,《哲学・芸術・言語――真理と方法のための小論集》,東京:未來社,1977年。
尚呂克.儂曦,『神的な様々の場』,大西雅一郎譯,東京:松籟社,2001年。
Alain,《プロポ1》,山崎庸一郎譯,東京:みすず書房, 2000年。
今道友信,《美について》,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73年。
土田知則、神郡悦子、伊藤直哉,《現代文学理論 テクスト・読み・世界》,東京:新曜社,1996年。
渡邊二郎,《構造と解釈》,東京:筑摩書房,1994年。
福永光司,〈中国の藝術哲学〉,今道友信編,《講座 美學 第1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頁217。
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98年,台灣攝影工作室,頁65。
H.R. Jauß,轡田収譯,《挑発としての文学史》,2001年,東京:岩波書店。
マリー=ジョゼ・モンザン,青山勝譯,〈メランコリー、ノスタルジー、宿命性 記号、象徴、偶像〉《現代思想》,vol.28-8,東京:青土社,2000年。
J-P・サルトル,『実存主義とは何か』,伊吹武彦 他譯,人文書院,1955年(1996年増補新版)。
Joachim Ritter,〈風景――近代社会における美的なものの機能をめぐって〉,藤野寛譯,《風景の哲学》,ナカニシヤ出版,2002年,頁201。
上田閑照,《禪佛教》,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頁3。
辭典
《學典》
《大辭典》第一冊,頁344。
《中文大辭典》第三冊,頁360。
《中文辭源》(一),頁275。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