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家壹
Lin, Chia-Yi
論文名稱: 從風險管理角度探討海岸地區海嘯防災策略 -以高雄港周邊海岸地區為例
Tsunami D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Coastal Zo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Risk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Surrounding Areas of Kaohsiung Port
指導教授: 張益三
Chang, Yih-S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海嘯防災風險管理事件樹
外文關鍵詞: Risk management, Evacuation, Even Tree, Hazard Prevention, Tsunami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地震隨之引發大海嘯,造成嚴重傷亡與財產損失。而探究海嘯發生原因多半是由地震所造成,台灣四面環海且又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一旦周圍海域發生地震並隨之引發海嘯,將造成我國海岸地區嚴重傷亡與損失。國內過去在法令及體制上並未將海嘯納入重點災害計畫,國人及相關政府部門對於海嘯特性及防災應變,都欠缺基本認識與準備。即便在南亞大海嘯後,政府已開始針對相關災害防救因應方案建構與規劃,但目前成果有限,沿海地方政府也未有相關海嘯防災計畫問世。
    因此,本研究將從風險管理角度著手,以高雄港周邊海岸地區為例,進行海嘯風險評估,以及提出適宜且較具效率之方案。本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1.藉由文獻回顧得知風險管理理論及其如何應用於海嘯災害。
    2.國外海嘯防災應變策略整理以及檢視我國海嘯防災應變現況
    3.海嘯風險分析
    在海嘯風險分析方面,包含四個部分:(1)分析會侵襲高雄港周邊海域之海嘯可能發生源,並概估海嘯由發生源傳播至本研究區之時間。(2)分析研究區內海嘯災害危險區。(3)利用不同海嘯情境,進行人員傷亡情形分析。
    4.海嘯防災策略提出
    藉由海嘯風險分析結果,並檢討國內現況與參考國外策略,提出適宜之方案。
    從分析結果,可以得知會侵襲高雄港周邊海岸地區之海嘯其可能發生源為高屏溪峽谷(近海海嘯)、菲律賓馬尼拉海溝(區域海嘯)。在風險評估結果上,近海海嘯相較於區域型海嘯,由於預警時間不足,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尤其若近海山崩型海嘯其災情更慘重。而根據分析結果以增加民眾海嘯防災及避難常識為最優先執行策略,其次為加強海嘯警報機制以及建構地區警報中心等,而災害地圖不僅可用於災前避難訓練,也可作為災時避難、救災之參考。

    On 26 December 2004, with a submarine earthquake rattling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a giant tsunami swept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within hours. Over 120,000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at disaster. Tsunami is well known of occurrence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Taiwan, an inland standing on the Circum-Pacific Ocean Belt where many large offshore earthquakes occur, is vulnerable to tsunami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and authorities have not provide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control against attacks by tsunamis. The concept or risk management is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Kaohsiung Port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to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c planning. Through appropriate literature, the theories of risk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with tsunami warning system and implications. Cases studies from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in Taiwan. Four dimensions (i.e., the history of quakes and tsunamis, reasons of tsunami occurrence, the travel time from generating location to coastal areas, and damages and losses of each tsunami) are assessed in risk analyses. Event Tree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calc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tsunami occurre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otential hazards of Kaohsiung Port result from quakes generated at the canyon of Kao-Ping (near-sea tsunami) and the Manila Trench (regional tsunami). The risk of near-sea tsunamis is found much higher than it of regional tsunamis, especially when generated from the submarine landslide due to limited time for response. Public education on tsunami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hould be the priority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Reinforcement of the warning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tsunami hazard map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strategic plann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2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四節 研究成果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2-1 第一節 風險管理理論2-1 第二節 國內外海嘯風險管理之相關文獻2-4 第三節 台灣、日本及美國海嘯災害應變機制2-13 第三章 海嘯風險評估3-1 第一節 研究構想3-1 第二節 海嘯危險性評估方法3-6 第三節 海嘯災時人員傷亡之評估模式建立3-9 第四章 高雄港及其周邊海岸地區海嘯風險管理4-1 第一節 高雄港及其周邊海岸地區遭受海嘯侵襲之可能性與發生源4-1 第二節 高雄港及其周邊海岸地區內之海嘯危險區4-8 第三節 海嘯災害情境模擬4-18 第四節 海嘯風險降低策略建議4-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第一節 結論5-1 第二節 建議5-3 參考文獻6-1 表目錄 表2-1 今村‧飯田海嘯規模表2-6 表2-2 海嘯信度表2-6 表2-3 國外海嘯風險管理策略整理表2-11 表2-4 我國海嘯預警現況表2-18 表2-5 台灣、日本、美國海嘯防災比較表2-20 表3-1 海嘯風險來源分類表3-3 表3-2 地震、海嘯、斷層及板塊邊緣調查項目與目的3-7 表3-3 不同構造建物所能承受的海嘯等級分類表3-9 表3-4 避難起始行為人員百分比整理表3-18 表3-5 海嘯傷亡人員百分比估算模式建構表3-19 表4-1 台灣西南海岸地區歷史海嘯紀錄整理表(一)4-1 表4-2 台灣西南海岸地區歷史海嘯紀錄整理表(二) 4-2 表4-3 海嘯發生危險區資料整理表4-6 表4-4 海嘯到達時間計算表4-8 表4-5 海嘯破壞範圍分區說明表4-9 表4-6 研究區內海嘯災害危險區整理表4-13 表4-7 災害地點分類表4-14 表4-8 旗津市區居民危險人數概估表4-17 表4-9 海嘯情境設定表4-20 表4-10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I)4-20 表4-11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II) 4-21 表4-12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III)4-22 表4-13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IV)4-22 表4-14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V)4-24 表4-15 海嘯情境模擬(情境VI) 4-25 表4-16 情境綜合分析整理表4-26 表4-17 海嘯類型設定表4-27 表4-18 避難場所相關條件設定表4-27 表4-19 需收到情報而進行避難行為之人員比例表4-29 表4-20 傷亡人員百分比評估結果表4-30 表4-21 傷亡人員評估結果表4-31 表4-22 提升具有海嘯常識人員比率後之海嘯傷亡百分比估算表4-32 表4-23 提升海嘯警報發佈及傳播能力後之人員傷亡百分比估計表4-33 表4-24 調整後之涵蓋面積百分比表4-34 表4-25 提升避難場所涵蓋面積百分比後之人員傷亡百分比估計表4-35 表4-26 調整後之避難起始時間分佈百分比表4-35 表4-27 避難起始時間提前後之人員傷亡百分比估計表4-36 表4-28 減少避難起始時間及提高避難可及範圍後之人員傷亡估計表4-37 表4-29 策略選擇之優先次序表 4-38 表4-30 災害危險區有無海岸防護措施分類表4-39 表4-31 各災害地點於不同海嘯情境下之因應策略4-3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1-4 圖2-1 因板塊擠壓造成之海嘯示意圖2-5 圖2-2 海嘯進入海岸地區波形示意圖2-7 圖2-3 日本海嘯警報發佈及傳達體系圖2-14 圖3-1 海嘯風險圖3-2 圖3-2 事件樹分析流程圖3-4 圖3-3 風險管理架構圖3-5 圖3-4 近海地震海嘯人員傷亡事件樹3-14 圖3-5 日本海嘯人員傷亡估算流程圖3-16 圖3-6 本研究傷亡情形評估流程圖3-16 圖4-1 台灣地區1900~1997年地震歷史紀錄分佈圖4-4 圖4-2 台灣地區板塊分佈圖4-4 圖4-3 台灣西南海域南中國海板塊板塊邊緣圖4-5 圖4-4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歷史海嘯分佈圖4-5 圖4-5 菲律賓西北部海域海嘯發生危險區圖4-6 圖4-6 海嘯發生危險區地理位置分佈圖4-7 圖4-7 高雄港地理範圍圖4-9 圖4-8 海嘯溯上範圍及陸上建物樓層分佈圖4-10 圖4-9 旗津海水浴場與海岸公園間陸上建物結構分佈圖(一)4-11 圖4-10 旗津海水浴場與海岸公園間陸上建物結構分佈圖(二)4-11 圖4-11 旗津海岸公園至中洲污水處理廠間範圍高程示意圖4-12 圖4-12 中洲污水處理廠至第二港口處間範圍高程示意圖4-13 圖4-13 研究區內各危險地點地理分佈圖4-15 圖4-14 旗津海水浴場、海岸公園以東市區危險範圍4-16 圖4-15 中洲污水處理廠至第二港口處以東市區危險範圍4-17 圖4-16 海水浴場避難可及距離範圍圖4-28 圖4-17 海嘯預警資訊傳遞流程圖4-42 圖4-18 災害地圖示意圖4-43 圖4-19 避難指示牌示意圖4-43

    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
    1.何一峰,海嘯溯上數值推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85)。
    2.蔡武岩,沿岸陸地海嘯水位之推算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2)。
    3.陳建宏,海嘯傳播之模擬與海嘯源區海底形變之逆推,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1993)。
    4.李孟芬,台灣地區地震海嘯可能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5)。
    5.許明光、李起彤,台灣及其鄰近地區之海嘯,台灣海洋學刊,第35期第1號,頁1-15。(1996)
    6.張國棟,淺談海嘯,港灣報導,季刊第49期,頁7 (1999) 。
    7.陳星輝,綜合證券商建構風險管理系統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9)。
    8.鄭美華,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2003)。
    9.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南亞海嘯災害及因應對策(2005)。
    10.黃煌煇,海嘯的模擬,科學發展,第394期(2005)。
    11.國家實驗研究院,專題企劃-海嘯專輯,國研季刊,第六期(2005)。
    (1)施邦築、李維森、吳子修,台灣地區海嘯因應對策之建議。
    (2)黃煌煇,台灣模擬海嘯能力之介紹。
    (3)劉家瑄、許明光,南亞海嘯後談台灣對海嘯的研究、模擬與預警。
    英文期刊論文
    1.E. Pelinovsky, Preliminary Estimates of Tsunami Danger fo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lack Sea, Phys. Chem. Earth(A), Vol. 24, No.2, pp.175, 1999。
    2.Fell R. and Hartford D, Landslide risk management, pp.51~109, 1997。
    3.N. Gedika, E. Irtema, S. Kabdasli,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Tsunami Run-up, Ocean Engineering, Vol. 32, pp.513~528, 2005。
    4.Pengzhi Lin, Kuang-An Chang, Philip L.-F. Liu, Run-up and Run-down of Solitary Wave on Sloping Beaches, 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Vol.125, No.5, pp.247~255, 1999。
    5.R.D. Braffock,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tsunami warning potential,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 Vol.79, pp.225-228, 2003。
    6.Tobin G. and Montz B. E., Natural Hazards :Expla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Guilford Press, pp.1~388, 1997。
    7.V.K. Gusiakov, Tsunami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different tsunamigenic regions in the pacific, Marine Geology, Vol.215, pp. 3~9, 2005。
    8.Ye, L., Wang, X., and Bao, C., Tsunami in the China seas and its warning service. Proc. of the IUGG/IOC International Tsunami Symposium, pp.771-778, 1993。

    中文報告、書籍
    1.徐明同,海嘯所引起之災害,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頁1-15(1981)。
    2.楊春生、湯麟武、邵建林,台灣東北部海岸地震海嘯數值推算之研究,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23號(1983)。
    3.包澄瀾,海洋災害及其預報,海洋出版社(1991)。
    4.游明聖,明清時代的破壞性地震海嘯紀錄,氣象學報,第四十卷,第一期,頁37~46(1994)。
    5.許明光,台灣及其鄰近地區之海嘯,中央氣象局技術報告彙編第十一卷(1995)。
    6.游明聖,台灣歷史紀錄上的地震海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十四年度年報,頁49-51(1996)。
    7.張國棟,東台灣海岸海嘯特性及溯上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
    8.鄧家駒,風險管理,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
    9.黃清賢,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操作手冊,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
    10.王紹玉、馮百俠,城市災害應急與管理,重慶出版社(2005)。
    11.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94年台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統計(2005)。
    12.高雄市政府民政局,95年5月旗津地區人口統計(2006)。

    英文報告書籍
    1.Fujima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26/12/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in the Maldives, p.4, 2005。
    2.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Ocean Scienc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gration, Federal Ocean and Coastal Activities Report to the U.S. Congress, 2005。
    3.Lori Dengler,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sunami Mitigation Projects, 1998。
    4.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TSU Master Plan, 1999。

    研討會論文
    1.Hiraishi, Tsunami Risk and Its Reduction-Integration of Disaster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3rdEQTAP Workshop, pp.1-6, Nov. 28-30, 2000。
    2.富田孝史,海嘯及其損害預測方法之研究,第25屆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港埠工程論文集,頁14~21,中華民國94年6月14日,高雄市。
    3.Chen Jr-Hung, Chen Po-Fei, Hsiao Nai-Chi, Chang Chien-Hsin, Tsunami arrival time database and warning system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OCT. 31 ~ NOV. 1, 2005。
    4.N. C. Hsiao , J. H. Chen , P. F. Chen , K .W. Kuo, Latest Developments of Tsunami Warning System at CWB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OCT. 31 ~ NOV. 1, 2005。

    日文文獻資料
    1.三好壽,「海嘯發生時の對策」,東京海洋出版株式會社(1977)。
    2.首藤伸夫,津波と防災,土木学会論文集,第369號/II-5,pp.1-11(1986)。
    3.渡邊偉夫,「日本被害津波総覧-第2版」,東京大學出版,pp.239(1998)。
    4.首藤伸夫,,「津波外力によるRC造・S造建物への被害想定」,津波工學研究報告,第9號(1992)。
    5.羽鳥德太郎,沖縄本島~台湾東部における津波の波源域,津波工学研究報告,第二十號,pp.53-60(2003)。
    6.渡邊まり子、今村文彥,津波防災アンケートを対象としテキストマイニング手法の適用,pp.1-2(2004)。
    7.日本氣象廳,,日本氣象業務白皮書(2004)。
    8.日本國土交通省,津波‧高潮ハザードマップマニュアルの概要(2004)。
    9.特集:津波がくる!,その時あなたは?,日本海難防止協會情報誌,No. 523,2004冬季出版。
    (1)角湯克典,「津波‧高潮ハザードマップマニュアル」と その普及への取り組み。
    (2)板東恭子、上野寬,津波とは?「津波から命を守るために」。
    10.特集:大規模地震‧津波災害の紀錄の警鐘-インド大津波の教訓,港灣,第八十二卷,第六號,2005年出版。
    (1)河田惠昭,今後のわが国の津波防災の道筋。
    (2)片田敏孝,住民の避難行動にみる津波防災の課題とその対策-動くハザードマップ
    の紹介。
    (3)早川哲也,港湾における津波災害と今後の対策について。
    (4)後藤豪,防災対策,基本は自衛。
    (5)濱大吾郎,地域づくりの中の防災まちづくり。
    11.日本內閣府,津波避難ビル等に係るガイドライン(2005)。
    12.片田敏孝,インド洋津波に関する報道が釜石市民の意識・行動に与えた影響に関する実態調査報告書(2005)。

    網頁資料
    1.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天然災害資料庫,(更新日期2005-10-17)
    http://www.ngdc.noaa.gov/seg/hazard/tsevsrch_idb.shtml
    http://map.ngdc.noaa.gov/website/seg/hazards/viewer.htm
    2.台灣地震資料庫(下載日期:2006-03)
    http://140.115.123.30/gis/eq/eqtwqry.htm
    3.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海嘯防範注意事項(更新時間:2005 - 03 - 18) http://www.ndppc.nat.gov.tw/show/showkids.aspx?pid=258
    4.日本新潟縣地域防災計畫(下載日期:2005-10)
    http://www.pref.niigata.jp/seikatsukankyo/bosai/sinnsai/
    5.台灣地區板塊與地震活動(下載日期2006-03),http://140.115.123.30/earth/school/WANG.HTM
    6.片田敏孝,(2004),釜山市海嘯動態災害地圖展示網站,(更新日期:2005-08-02)
    http://www.ce.gunma-u.ac.jp/regpln/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7-24公開
    校外:2007-07-2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