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安利
Cheng, An-li
論文名稱: 從賽局觀點分析東協與中國互動之政經策略選擇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an Analysis of Game Perspective on Policy Assessment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賽局中國東協
外文關鍵詞: ASEAN, China, Game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以往在意識形態、政治及經濟活動的東西集團對抗,都在蘇聯解體後宣告終止,取而代之的是區域主義或區域經濟的興起。區域主義的發展中尤以亞洲發展最為緩慢,這與亞洲深受歷史性國際政經變遷的制約有關,其中以東南亞國家協會最具代表。
    中國在1978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後,至2005年為止,經濟成長率平均以9.5%的速度成長,挾著強大的經濟成長和龐大的市場人口,中國成為世界的投資重心。本文研究的目的想知道,東協面對中國的崛起,東協與中國的互動策略為何?在考量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之下,雙方如何選擇最佳的對應方式。
    本文將利用東協與中國政經互動的結果,建立一個完全訊息下的動態賽局,以分析雙方在互動策略上的選擇。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confrontations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 blocs in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were brought to an end, and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rise of regional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ism in Asia was particularly slow. It might be due to that Asian countries were deeply constrained by they’re historical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Among them,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was most representative.
    After China stated to reform and open up in 1978, till 2005, its economic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an average of 9.5% each year. With the strong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enormous marke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investment foc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what interactive strategies ASEAN used when fac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 Moreover, in considera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how did both sides choose the best mode to response? This thesis establishs a dynamic game to discuss the issu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0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08 第一節 區域主義發展...........................08 第二節 國際間國家互動之研究...................11 第三節 賽局在國際關係的應用...................13 第四節 賽局理論分析要素.......................17 第三章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分析架構...............................23 第二節 賽局模型建立...........................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27 第四節 研究限制...............................28 第五節 章節安排...............................29 第四章 東協政經策略發展.......................30 第一節 東協組織發展...........................30 第二節 東協的發展策略.........................36 第三節 東協在亞太的政經策略...................37 第五章 中國政經策略發展.......................41 第一節 中國經濟發展策略.......................41 第二節 中國對東協的經貿策略...................45 第三節 中國外交發展策略.......................47 第四節 中國對東協的外交策略...................49 第六章 中國與東協的政經互動關係...............52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的互動(1967~1997)..........52 第二節 中國與東協的互動(1997~2006)..........55 第七章 模型操作分析...........................66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的互動策略偏好(1967~1997)..66 第二節 中國與東協的互動策略偏好(1997~2006)..70 第三節 中國與東協的互動策略分析...............74 第八章 結論...................................81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81 第二節 東協與中國互動策略走向.................85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86 附錄............................................88 參考文獻.......................................107

    參考文獻
    一、書籍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弈理論析之》,(台北:桂冠,初版,1996年)。
    田志立:《二十一世紀中華經濟區》,(台北:立緒文化,初版,1998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五版,2004年)。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初版,2004年)。
    宋興洲:《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一版,2005年)。
    巫和懋、夏珍:《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台北:時報文化,初版,2002年)。
    華僑經濟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華僑經濟年鑑東協篇》,(2001年)。
    Frederic S. Person and J. Martin Rochster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麥格羅希爾,初版,1995年)。
    馬孆:《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陳沖、王耀興編:《亞洲金融風暴研究》,(台北:財政部金融局,1998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初版,1997年)。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台北:翰盧,初版,2001年)。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二)》,(台北:翰盧,初版,2001年)。
    張維迎:《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圖書,一版,1999年)。
    張守鈞:《個體經濟學理論與應用(下冊)》,(台北:全英,二版,2001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劉富本:《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初版,2000年)。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初版,2000年)。
    謝淑貞:《賽局理論》,(台北:雙葉書廊,初版,1995年)。
    Bueno de Mesquita, B. and D. Lalman, War and Reason(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Downs, G. W. and D. Rocke, Tacit Bargaining Arms Races and Arms Control(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0).
    Fawcett, L., “Regionalis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Qxford: Q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Gilpin, 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 NJ: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as, E. B., The Obsolescenc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Hurrell, A. ,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Qxford: Q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Krasner, S., International Regime(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Morrow, J. D.,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Sokolsky R., Rabasa A., and C.R. Neu:《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Stoessinger, J. G., The Might of Nation: World Politics in our Time(New Yorker: Random House, 1975).
    Taylor, P., “Regionalism: Ideas and Deeds,” in A. J. Groom and Paul Taylor,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London: Frances Printer Ltd., 1978).
    Todaro, M. P. and S. C. Smith. , Economic Development(Harlow, England: Addison Wesley, Ninth, 2006).
    Von Neumann, John and Oskar Margenstern , Theory of Game and Economy Behavio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
    Worth, L., “The Limitations of Regionalism,” in Merrill Janson, Regionalism in America(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1971).

    二、期刊論文
    宋鎮照:<中共與東協雙贏共識的契機與變數>,《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69期(1997年7月),頁4-5。
    宋鎮照:<新世紀中共與東南亞的政經外交關係與戰略: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2001年1月),頁31-45。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5期(1996年5月),頁15-28。
    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1998年冬季),頁57-78。
    宋鎮照:<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35-60。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2005年6月),頁1-48。
    李文志:<區域主義下兩岸關係的開展>,《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9期(1994年11月),頁4-5。
    李英明、賴皆興:<從理性博弈向結構博奕移轉:兼論兩岸結構博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29。
    李國雄:<瞭解東南亞:兼論中國與東協關係的意涵>,《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29-42。
    李國雄:<東協的區域組織發展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4期(1995年),頁12-27。
    李智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高峰會之兩岸競合-以囚徒困境賽局分析》,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美燕:《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政經關係之變遷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6月。
    沈有忠:<賽局理論在兩岸關係研究的應用:一個介紹性的討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6期(1995年6月),頁14-32。
    林繼文、羅致政:<零合或雙贏?兩岸經貿交流新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1期(1998年3月),頁33-77。
    林友順:<中國東協邁向經濟共同體>,《亞洲週刊》,第20卷第45期(2006年11月12日),頁12-14。
    林祖嘉:<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2002年2月),頁211-222。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55期(1997年),頁8-14。
    林家如:《從博鰲亞洲論壇看中國與東協之政經發展:機會與挑戰》,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6年6月。
    林若雩:<由敵對競爭走向區域整合: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安全關係>,收錄於顧長永、蕭新煌主編《新世紀的東南亞》,(台北: 五南,初版,2002),頁295-324。
    金榮勇:<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55-68。
    金榮勇:<東協的區域經濟及安全政策之轉變>,收錄於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初版,2003),頁115-138。
    金秀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第4期(2003年12月),頁1-20。
    胡均立:<兩岸以合作代替對抗能實現嗎?一個賽局論的觀點>,《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2期(1996年2月),頁86-88。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9、10月),頁1-27。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頁35-48。
    吳德鳳:<中國對外經貿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卷第9期(2004年9月),頁74-79。
    吳榮義:<「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展望-兼談台灣因應之道>,《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九十二年度國際事務檢討會》,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洪淑芬:<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及對我國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頁18-20。
    陳鴻瑜:<東協對中共的政策>,《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19期(1995年八月),頁8-10。
    陳鴻瑜:<東協對中共的政策>,《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19期(1995年8月),頁8-10。
    陳美菊:<美洲自由貿易區之成立及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第5期(2004年),頁213-238。
    陳清照:《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5月。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15-33。
    張震:<東盟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演進: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的視角>,《東南亞》,第1期(2003年),頁9-15。
    郭承天:<單邊主義、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美歐季刊》,第12卷第1期(1997年 春季號),頁1-25。
    曹雲華:<中國與東盟關係:現狀和前景>,《東南亞研究》,第1期(2006年),頁55-63。
    曹雲華:<金融危機以來東盟-日本關係的變化>,《當代亞太》,第11期(2003年),頁38-43。
    陸建人:<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過去、現在與將來>,《亞非縱橫》,第4期(2004年)。
    陸建人:<亞太大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2000年),頁41-45。
    黃秋龍、王光正:<兩岸統獨對峙之賽局分析:以連鎖體系(Chain-Store)賽局為例證>,《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59-80。
    黃登興:<金融風暴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未來>,《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1期(1998年5月),頁38-49。
    黃仁德、林進煌:<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期(2007年1、2、3月),頁101-145。
    楊毅:<亞太區域化與中國:區域主義視角下的戰略抉擇>,《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84-86。
    蔡佩蓉:《從區域主義的實踐論中共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2002年12月),頁46-55。
    蔡增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4期(2002年7、8月),頁75-99。
    趙文衡:<經濟組織中的政治議題:由APEC建制化爭議談起>,《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18-24。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頁201-222。
    顏奇坪:《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究所碩士班論文,2002年6月。
    Acharya, A., “Ideas,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form the ASEAN Way to the Asia Pacific Wa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0, No. 3, (1997), pp. 319-346.
    Haacke, J.,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Engage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Enhanced Interaction:Intramural Challenges to the ASEAN Wa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2, No. 4,(1999), pp. 581-611.
    Isard, W. and C. H. Anderton, “Arms Race Models:A Survey and Synthesis,”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 Vol. 8, (1985), pp. 27-98.
    Kraft, Herman Joseph S., “ASEAN and Intra-ASEAN Relations: Weathering the Strom?”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3, No. 3, (2000), pp. 453-472.
    Kurus B., “Understanding ASEAN, Benefits and Raison d’Etre,” Asian Survey, Vol. 33, No. 8, (1993), pp. 819-831.
    Langlois, C. C. and Jean-Pierre P Langlois, “Behavioral Issues of Rati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3, No. 5(October, 1999), pp. 626-645.
    Leifer, M., “Expanding Horizons in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Affairs,(1994), pp. 3-21.
    Lichbach, M. I., “When Is an Arms Rivalry a Prisoner's Dilemma?,”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 Vol. 34, No. 1(March, 1990), pp. 29-56.
    Lin, J. W., “Two-Level Games Between Rival Regimes: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Remaking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Vol. 36, No.6,(November/December 2000), pp. 1-26.
    Lloyd, P. J., “New Bilaterelism in the Asia-Pacific,”The World Economy ,Vol. 25, No. 9(2002), pp. 1279-1296.
    Lynn, E., “Analysis of the Dispute Over Taiwan Using a Game Theory Approach,” 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 21, No. 4(December 2005), pp. 413-418.
    MacGregor, C., “Southeast Asia’s New Security Challenges,” The Pacific Review, Vol. 6, No. 3, (1993), pp. 267-276.
    Nye, J. S.,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2, No. 4(Autumn,1968), pp. 855-880.
    Ruggie, J. G., “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3(Summer, 1992), p. 569.
    Ruland, J., “ASEAN and the Asian Crisi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 for Southeast Asia Regionalism,”The Pacific Review, Vol. 13, No. 3, (2000), pp. 421-451.
    Selten, R., “Spieltheoretische Behandlung eines Oligopolmodells mit Nachfagetragheit,” 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s , Vol.12(1965), pp. 301-324.
    Wah, C. K., “ASEAN: Consolid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Pacific Review, Vol. 8, No. 3, (1995), pp. 424-439.

    三、網站資料
    中華人民共合國外交部:<中國與東盟關係>,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40/t4595.htm
    (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東協加三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政策面的探討>,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30.htm
    (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國際商報:<中國與東盟的經濟關係>,2006年2月8日。網址: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3008-d5272453.html
    (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中國與東協關係大事記>,網址:http://big5.caexpo.org/gate/big5/www.caexpo.org/gb/news/special/cafta/renshi/ t20051223_55557.html(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紀念專題:<中國—東盟關係15年>,網址:http://www.cabiforum.org/jnzt/xgbd/t20060920_62417.html#01
    (瀏灠日期:2006年11月7日)。
    王受業:<東盟未來發展趨勢及出路>,《外國問題研究》,第期(1999年)。網址:http://eu.ynst.net.cn/portal/read.jsp?infoPickId=186757218761593(瀏覽日期:2007年3月31日)。
    國策研究院:〈東協國家的亞太安全戰略〉,網址: 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10-9/m111_10.htm
    (瀏覽日期:2007年3月31日)。
    張榮豐:<從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看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華歐亞基金會》,第10卷第3期(2007年)。網址: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486(瀏覽日期:2007年3月30日)。
    新華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14/content_5603562.htm(瀏覽日期:2007年3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南海問題的由來>,網址: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cm.fmprc.gov.cn/chn/ziliao/wzzt/2305/t10647.htm(瀏灠日期:2007年4月1)。
    中華歐亞基金會:<中共南亞、東南亞睦鄰政策對兩岸關係之影響>,網址:http://www.fics.org.tw/issues/docDetail.php?doc_id=368&issue_id=30(瀏灠日期:2007年4月3)。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顧長永:<東協之發展及啟示>,網址: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瀏灠日期:2007年4月5)。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MALAYSIA>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3.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5/content_358691.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PHILIPPINES>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6.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8/content_445771.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THAILAND>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9.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388.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95&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 INDONESIA>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39.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8/content_445743.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91&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SINGAPORE>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8.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4/15/content_358770.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1&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BRUNEI DARUSSALAM>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36.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big5.ce.cn/ztpd/xwzt/guonei/2005/dmblh/geguo/200509/29/t20050929_4840392.shtml(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3&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VIET NAM>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50.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2/25/content_288571.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9&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 MYANMAR>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5.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67.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LAO PDR>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41.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73&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東協秘書處:<Member Countries-CAMBODIA>網址:http://www.aseansec.org/4738.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8/content_445571.htm(瀏灠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69&ctnode=1131&mp=1(瀏灠日期:2007年2月10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03公開
    校外:2008-07-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