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冠儒 Chen, Kuan-ju |
|---|---|
| 論文名稱: |
都市設計管制對都市空間形塑的影響—以台北市美麗華百樂園為例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Control on Urban Space Formation -As an Example of the Miramar Entertainment Park in Taipei- |
| 指導教授: |
賴光邦
Lai, Kwang-p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7 |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設計管制 、都市空間形塑 |
| 外文關鍵詞: | Urban design control, urban space form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7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麗華百樂園是近幾年台北市極具代表性並富有地標性的開發案。除商業經營上成功的光環以外,規劃設計團隊對該地區都市空間形塑,提供了積極性且富有創造力的看法;並成功藉由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的協商,打破既有都市設計準則對基地的限制,進而重新形塑了基地的公共開放空間形式與機能。而且在提升私部門的利益的同時,也難得的維持公共利益不受負面的影響,成功創造開發者與社會公眾利益雙贏的局面。同時美麗華百樂園也是少數由複數的設計團隊進行實際規劃設計的案例;因此本研究藉由回顧整體美麗華百樂園開發案實際規劃的操作經驗過程,與比較分析不同設計團隊規劃策略上的差異,希望可以發掘出現行都市設計管制實際影響都市空間形塑的內容與變因。
現行都市設計管制的運作對都市空間形塑同時存在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正面的影響主要來自於管制工具本身具有的制約能力,使都市空間品質能維持一定水平,同時審議機制的設計亦讓整體制度的運作存在彈性的空間。從檢討美麗華百樂園規劃的過程中發現,現行台北市都市設計管制與都市空間形塑之間確實存在正負交互影響的關係。但是也存在1.都市設計管制僅能控制外在形式,未能強制影響實際運作機能2.現行準則內容並未具備形塑個別都市空間特色的企圖3.實際都市設計審議運作的成果受限於審議委員、規劃團隊等參與人員的素質等問題。因此雖然都市設計管制基本上整體制度的設計是正確的,但是由於管制工具本身的設計與執行方式以及行政體系的配合不足,方才使得機制本身應有的效能未能完全發揮。
現行都市設計機制的運作確實能發揮管制都市發展極促進都市空間形塑的成效,在幾個較早實行都市設計的國內外地區已經可以得到良好的例證。但是經本研究整理美麗華百樂園個案規劃中所面對的問題後可以發現,倘若希望進一步強化都市設計機制本身對目標管制及空間品質提升的課題,則公私部門都必須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去處理所有都市設計機制所面對的課題。
review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Miramar Entertainment Park,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urban space control in Taipei city does have the mutual influence on urban space formation. However, the facts are that: (1) the urban design control can only control the forms but not the actual functions. (2) There is no attempt of shaping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urban space in the current guidelines. (3)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urban design review is limited due to the quality of review committees and design team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s. In spite of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the urban design control is correct, lacking of the well cooperation of design and execution method of the control tool and the administrati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chanism can not be thoroughly amplified.
The opera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design mechanism indeed controls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space of which can be prov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ties which performs the urban design in early age. However, through the study of problems in Miramar Entertainment Park Planning project, it is found that, to strengthen the urban design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the public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both need to keep the more constructive attitude to deal with all the tasks of the urban design mechanism.
一、 中文書籍
研究論文
1. 王价巨,1998,臺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經驗之研究,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宜蓁,2006,河岸土地使用變遷之能值評估與空間系統模擬 :以基隆河截彎取直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孫啟榕,1994,環境美學管制的規範性議題,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許嘉勇,1994,從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的觀點探討容積獎勵的地區性差異考量,東海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 莊雪琪,1999,財務機制運作對都市形式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黃旺景,1999,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實施都市設計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蔡伯俊,2006,以賽局理論探討都市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與開發商互動行為,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曹丁文,1994,從環倫理觀點探討台灣都市設計法令之建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楊沛儒,2001,地景生態城市規劃 :基隆河流域 1980-2000 的都市發展、地景變遷及水文效應,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0. 楊婷如,2004,都市設計管制下信義計畫區都市空間型塑之探討,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楊少瑜,2006,從公私部門角度探討容積獎勵機制之目標與效益-以台北市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劉勝勳,2002,台灣土地使用及開發系統回顧與檢討—都市計劃、都市設計、建築管理之定位與整合--,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蕭智夫,2005,「都市設計建築量體管制原則之研究-以新市區建設地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董圓圓,1999,都市設計管制對開放空間之開放性的形塑作用研究 :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文獻
1. 李軍、葉衛庭,2004,北美國家與中國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城市設計控制對比研究,武漢大學學報,Vol.37,NO.2,pp176-178。
2. 林欽榮,1995,城市設計在台灣,臺北:創興出版社。
3. 林欽榮,2006,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三個台灣首都城市案例評析:臺北.新竹.高雄,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4.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1996,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創興出版社。
ii
5. 金廣君,2001,美國的城市設計導則介述,國外城市規劃,2 0 0 1 ,NO.2。
6. 卓聰哲,1992,都市設計與建築管理體制之整合,都市設計研究班第二期講義,臺北市建築師公會。
7. 高源,2007,美國城市設計導則探討及對中國的啟示,城市規劃 Vol.31.NO.4,pp.48-52。
8. 夏鑄九,1990,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建築學報Vol.1.pp.197-152。
9. 孫施文,2005,英國城市規劃近年來的發展動態,國外城市規劃Vol.20.NO.6,pp.11-15。
10. 殷寶寧,2005,橫濱與神戸都市設計與歴史保存制度之比較研究,日台交流協會研究報告書 。
11. 賀士麃,臺北市都市設計制度之研究,南亞學報第二十五期。
12. 黃瑞茂,1993,臺北都市設計經驗發展回顧,建築師雜誌,1993.10。
13. 黃瑞茂,1998,臺北都市設計實踐與相關議題之浮現,空間vol.103,pp.113-126。
14. 黃崑山,1992,台灣都市實行都市設計工作之可行性研究,國科會報告。
15. 黃崑山,1996,由開發管制理念探討台灣都市設計之定位與功能,都市與計劃,Vol.33,pp31-49。
16. 黃崑山,1997,校園規劃的遠景與機制:一個都市設計範型,建築學報,Vol.59,pp189-202 。
17. 黃志弘,1998,由成文法精神檢討"都市設計審議制度"行政行為,建築學報Vol.25, pp.105-112。
18. 黃大洲,2001,改造 :基隆河截彎取直紀實,臺北:正中出版發行。
19. 楊裕富,1990,各國都市計劃,臺北,明文書局。
20. Herbert A. Simon著,楊礫譯,1985,關於人為事物的科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1.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創興出版社,臺北。
22. 陳天、鄭國棟,2007,市民利益平衡下的城市設計導則的運作機制,城市發展研究,2007 Vol.2。
23. 蕭炳欽,2003,城市空間藝術,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4. Jonathan Barnett著,1987,謝慶達、莊建複譯,都市設計概論,臺北:創興出版社。
西文部份
1. Arthur E. Stamps,2000,<Psychology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KluwerAcademic
2. Hamid Shirvani,1981,Urban Design Review,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 Harvey, David. (1990).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 pp.418-434.
iii
4. Hegemann, Werner & Peets, Elbert, 1988, Civic Art: The American Vitruvius, New York: PrincetonArchitectural Press
5. Harr, Charles M. and Kayden, Jerold S. Eds, 1989, Zoning and the American Dream, Chicago, Ill.:Planners Press
6. Kevin Lynch,1982, "City Design: What It Is and How It Might be Taught",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Vol.1, No. 2
網頁:
1. 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4/today-o4.htm
2. 舊金山市政府都市設計文件網站。網址:http://sfgov.org/planning/egp/urbde.htm
3. 波特蘭市政府都市計畫局網站。網址:http://www.planning.ci.portland.or.us
4. 紐約市都市設計策略。網址:http://www.nyc.gov/html/dcp/html/zone/zonetext.html
5. 丹佛市http://www.denvergov.org/admin/template3/forms/CCEGuide.pdf,2004-4-
6. 臺北市都發局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