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怡君 Lin, Yi-chun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 The Study of Ocean Literature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Ⅱ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Iou, Sheng-g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8 |
| 中文關鍵詞: | 廖鴻基 、夏曼‧藍波安 、東年 、呂則之 、海洋文學 、台灣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literature, Liao hong-ji, Syman rapongan, Dong nian, Lyu ze-jh, Ocean litera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0年代後期的台灣,關於國家定位議題出現了「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的主張,相對於「台灣結」與「中國結」極端二元的對立,這的確是另一種新的論述開展,但是對於台灣的歷史而言,這只不過是重新喚醒台灣過去的記憶。但是,如果只憑藉著口號的呼喊就以為具備了海洋立國的態勢,似乎是輕忽了過去經由國家機器強力灌輸的大中國歷史與文化之影響力,畢竟海洋思維的建立,還是需要立足於海洋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之上。因此,如何重新調整對待海洋的態度,拆解自我設限的藩籬與人類的傲慢,是具有海洋思維的新契機,至於歷史與文化的遺落,我們也許可以藉由文學的書寫重新喚回。而這正是促發本論研究的最大動機。
在本篇論文中,藉由整理自戰後海洋文學在每一個時代所展現的書寫特色,做為討論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各自創作的對話基礎,探討為何他們的作品能夠為海洋文學,甚至是為台灣文學開創不同以往的閱讀視野與感受,在文學場域中展現的不僅只是作品題材與書寫技巧之多元化表現,更是關於海洋主體抑或台灣主體的呈現與重視。相較於前期的創作者,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的書寫,不再只是客體化的呈現、鄉愁寄託的所在,更不是藉由神話想像而建構出來的虛幻認同,而是著實根基於母土的文學創作,在主流文化與社會中展現對於文化霸權的抵抗力量,進而重新建構本土文化的企圖。然而在文評論者與文學場域的運作中,他們於作品中所顯現的抵抗力量卻總是被輕易地抹去,成為了無政治意識的、去認同議題的書寫,提供讀者消費的只是濃厚「異國情懷」之展現,可惜的則是關於建構台灣本土論述之最佳策略。
In late 19th century, there is a whole new country positioning besides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nd a part of Mainland China: an ocean country. It is indeed a quite different position, however it just refreshes the memor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iwan in the past.The positioning of a country does not define by its geographic surrounding. The influence of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should not be ignored. After all, the concept of ocean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both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bred by the ocean.Therefore,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is research paper is how to re-adjust our attitude towards the ocean beyond the influences of self-limiting and the arrogance of humanity.
In this essay, I will start with making the comparison and the contrast the literary works of Liao hong-ji, and Syman rapongan in order to realize how their works distinguished and innovated the new reading concepts in both Ocean Literature and Taiwan Literature.By analyzing the literary techniques and its subject, we can see that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have changed from objective descriptions, feeling expression, imaginary identification on the myth into the true literatur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n our own motherland. It clearly shows that people try to live and construct their own culture.However, those intentions had been erased under the criticisms. Eventually, great literature with self-identification intention had become simple written forms, which is non political, and issues-centered. The literary works are not strong force to build Taiwanese culture but become consuming homesickness literature for the readers.
【文本】
呂則之
《雷雨》,台北:聯經,1988。
《海煙》,台北:草根,1997。
《荒地》,台北:草根,1997。
《憨神的秋天》,台北:草根,1997。
林燿德編
《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台北:號角,1987。
《藍種籽》,台北:號角,1987。
《海事》,台北:號角,1987。
東年
《落雨的小鎮》,台北:聯經,1977。
《大火》,台北:聯經,1979。
《去年冬天》,台北:聯經,1983。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合文學,1998。
夏本‧奇伯愛雅
《釣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1992。
《蘭嶼素人書》,台北:遠流,2004。
《三條飛魚》,台北:遠流,2004。
夏曼‧藍波安
《八代灣的神話:來自飛魚故鄉的神話故事》,台中:晨星,1992。
《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
《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1999。
《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
施淑、高天生主編
《台灣作家全集:東年集》,台北:前衛,1992。
郭嗣汾
《黎明的海戰》,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
《寒夜曲》,台北:海洋生活月刊社,1955。
《遲來的風雨》,台北:海洋生活月刊社,1958。
《海星》,台北:三民,1967。
廖鴻基
《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
《鯨生鯨世:發現台灣鯨靈》,台中:晨星,1997。
《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
《來自深海》,台中:晨星,1999。
《尋找一座島嶼》,台北:翰音文化,1999。
《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2000。
《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台北:印刻,2001。
《台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2003。
《漂島:一趟遠航記述》,台北:印刻,2003。
《腳跡船痕》,台北:印刻,2006。
《海天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6。
蕭蕭主編
《九十五年度散文選》,台北:九歌,2007。
郝譽翔主編
《九十五年度小說選》,台北:九歌,2007。
《海洋生活》雜誌第1卷第1期至第11卷第12期,台北:海洋生活月刊社,1954-1965。
【專書】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等著,劉自荃譯
《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8。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等編,楊乃喬等譯
《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
《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4。
余光弘、董森永
《台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呂慧珍
《書寫部落記憶:九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駱駝,2003。
宋正海
《東方藍色文化:中國海洋文化傳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邱文彥主編
《海洋文化與歷史》,台北:胡氏圖書,2003。
《海洋永續經營》,台北:胡氏圖書,2003。
林文義
《關於一座島嶼: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台北:台原,1998。
阿里夫‧德里克,王寧等譯
《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
《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
孫大川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經,2000。
《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主編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2003。
夏鑄九
《空間,歷史與社會》,台北:唐山,1995。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9。
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徐曉望
《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陳孔立主編
《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1997。
陳宗仁
《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台北:聯經,2005。
陳建忠等著
《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郭輝譯
《巴達維亞城日記》,台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70。
曹永和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
《中國海洋史論集》,台北:聯經,2000。
曼威‧柯司特,夏鑄九、黃麗玲譯
《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2002。
湯錦台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貓頭鷹,2001。
游勝冠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黃榮洛
《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1989。
達西烏拉彎‧畢馬
《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台原,2002。
《達悟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3。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楊彥杰
《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
賈福相編
《人與海:台灣海洋環境》,台北:聯經,1998。
楊鴻烈
《海洋文學》,香港:新世紀,1953。
謝世忠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1987。
鍾玲主編
《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
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
《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台北:群策會,2005。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
《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2004。
尉天驄主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行出版,1978。
E‧霍布斯鮑姆、T‧蘭格編著,顧杭、龐冠群譯
《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Jonathan Culler,李平譯
《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2004。
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
《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2002。
【學位論文】
伍寒榆
《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
吳明益
《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夏曼‧藍波安
《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宗潔
《台灣鯨豚寫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佳妏
《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董恕明
《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葉玿伶
《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簡義明
《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趙慶華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簡弘毅
《陳紀瀅文學與五0年代反共文藝體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文,2002。
秦慧珠
《台灣反共小說研究(1949年至1989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期刊論文】
李筱峰
〈不敢回頭向波濤—台灣海洋文明史〉,《新觀念》雜誌,105期,1997年7月。
黃聲威
〈淺探海洋文化(下)〉,收於《漁業推廣》月刊,171期,2000年12月。
黃騰德
〈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台灣的海洋文學〉,收於《台灣人文》,第4號,2000年6月。
陳建忠
〈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收於《靜宜人文學報》,第18期,2003年7月。
陳敬介
〈冷海中燃燒的生命—試讀《冷海情深》〉,收於《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0期,1999年10月。
張瑞芬
〈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收於《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年9月。
凌性傑
〈面對海洋的兩種態度—從《海洋遊俠》與《海浪的記憶》談起〉,收於《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文訊,2003。
莊萬壽
〈台灣海洋文化之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張素貞
〈五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1。
應鳳凰
〈五十年代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收於《台灣文學出版現象》,台北:文建會,1996。
季季
〈一個孤立而擺盪的小社會—評東年的「賊」〉,《書評書目》第77期,1979。
朱雙一
〈現代人的焦慮和生存競爭—東年論〉,《聯合文學》11:3,1995。
東年
〈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3:10,1997。
江寶釵
〈冰山底下的真相—評呂則之「雷雨」〉,《文訊》第36期,1988。
蕭義玲
〈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
賴芳伶
〈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4。
【其他資料】
吳介民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發表於2002年由殷海光基金會主辦的「公共領域在台灣」之研討會。
葉連鵬
〈主體言說‧海洋書寫‧反殖民—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世界〉,發表於2002年由淡江大學主辦之「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話語‧言說‧論述」。收錄於網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5/journal_park171.htm。
鄭印君
〈五十年代台灣文藝政策及藝文變化〉,2000。本文收錄於台灣文化研究網站,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2/3-2.htm。
陳秀美
〈五0年代的穆中南與文壇〉,收錄於網站http://ccis.nou.edu.tw/div01/book_11_p39_all.htm。
「台灣文學辭典」網站http://taipedia.literature.tw:8090/ug-9.jsp?xsd_name=entry&handle=2204。
王浩威
〈海洋文學的探路人〉,《中國時報》42版(1997.08.14)。
廖鴻基
〈鬼頭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12月29日。
台灣原住民作家座談會記錄
〈流傳在山海間的歌〉,《聯合報》:副刊,1993年7月14日。
「與大自然深情對話—聽海之心」系列座談會,座談記錄刊於《聯合報》37版,1999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