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宣哲
KAO, HSUAN-CHE
論文名稱: 論憲法與公政公約關於言論自由之保障-以仇恨性言論為中心
On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ICCPR - Focusing on the Hate Speech
指導教授: 陳怡凱
CHEN, YI-K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仇恨性言論言論自由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外文關鍵詞: Hate speech,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CERD)
相關次數: 點閱:3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仇恨性言論之內涵及影響,並探詢有關我國憲法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相關規定。首先其係屬言論之類型,需觀察是否受言論自由之保障。在我國言論自由之保障及限制,分別坐落於憲法第11條及第23條中。而公政公約中對於言論自由之保障及限制,於該法第19條有所規定。原則上對於仇恨性言論之限制亦同於言論自由之規範,另外公政公約中有對仇恨性言論之特別規範。然細看我國卻並無相關之規範。

    在我國如今通過有關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後,其規範具有國內法之效力。我國具有相關之責任去屢行條約之內涵,在公政公約第20條第2項中有規定,「任何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之主張,構成煽動歧視、敵視或強暴者,應以法律禁止之。」我國應透過法律去禁止仇恨性言論之傳播。

    雖然目前於我國可透過刑法公然侮辱罪、誹謗罪或恐嚇危安罪加以處理,惟這類型之犯罪只是概括式之犯罪,無法真正處理有關針對弱勢群體攻擊之仇恨性言論。是以應制定相關特別規範來解決這類言論所造成之傷害及社會影響。在針對探詢我國社會文化背景下之「仇恨」性質之言論,再搭配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及公政公約之一般性意見,來明確化法條有關管制仇恨性言論之立法,以消弭社會仇恨氣氛,來實現族群融合之社會。

    This paper examines hate speech and its impact, focusing on Taiwan’s Constitution and the ICCPR. Hate speech, as a form of expression, must be assessed under the scope of protecte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aiwan’s Constitution protects speech under Articles 11 and 23, while Article 19 of the ICCPR defines both protections and restrictions. Although the ICCPR includes specific provisions on hate speech, Taiwan currently lacks corresponding domestic laws.

    Since Taiwan enacted the Act to Implement the ICCPR, the Covenant holds domestic legal effect, imposing an obligation to prohibit hate speech. Article 20(2) of the ICCPR mandates legal prohibition of any advocacy inciting racial, national, or religious hatred that leads to discrimination, hostility, or violence.

    While general criminal laws such as insult or defamation exist, they inadequately address hate speech targeting vulnerable groups. Therefore, specific legislation is necessary, reflecting Taiwan’s social context and guided by ICCPR and ICERD General Comments, to effectively reduce social hostility and promote inclusiven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我國及公政公約對言論自由之保障 8 第一節 我國對言論自由之保障 8 第一項 言論自由意義 8 第二項 言論自由之發展背景 9 第三項 我國對言論自由之保障範圍 10 第一款 表意自由與不表意自由 10 第二款 意見與事實 11 第四項 言論自由之限制 12 第一款 憲法第23條之限制 12 第二款 事前事後之限制 14 第三款 言論自由雙軌雙階理論 15 第二節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言論自由之保障 17 第一項 意見自由 18 第二項 言論自由 18 第一款 言論自由與媒體 19 第二款 獲取資訊之權利 19 第三款 言論自由與政治權利 20 第三項 言論自由之限制 21 第一款 尊重他人的權利 21 第二款 尊重他人的名譽 22 第三款 國家安全 23 第四款 公共秩序 24 第五款 公共衛生與道德 25 第三節 小結 26 第三章 仇恨性言論 27 第一節 定義 27 第二節 形式 31 第三節 仇恨性言論之影響 32 第一項 權威之關聯 32 第一款 權威之展現 32 第二款 權威之影響力 33 第二項 仇恨性言論所生之傷害 34 第一款 Millian的傷害性原則 34 第二款 對尊嚴(dignity)或自我尊重(self-respect)之侵害 35 第三款 傷害型態 37 第三項 傷害形成之影響 38 第四節 仇恨性言論是否屬言論自由之範疇 39 第五節 言論自由理論與仇恨性言論之關係 41 第一項 促進真理發現 41 第二項 個人自我實現 43 第三項 促進民主參與 44 第四項 促進社會穩定 45 第五項 自我治理 45 第六項 制衡 48 第七項 綜合檢討 49 第六節 小結 49 第四章 外國法對仇恨性言論之管制 51 第一節 美國法與仇恨性言論 51 第二節 德國法與仇恨性言論 56 第三節 美國與德國對仇恨性言論之差異 60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五章 從我國實務論仇恨性言論 62 第一節 從我國憲法言論自由論仇恨性言論 62 第一項 防止妨礙他人自由 64 第二項 避免緊急危難 64 第三項 維持社會秩序 65 第四項 增進公共利益 65 第五項 小結 66 第二節 刑法公然侮辱罪與仇恨性言論之匯流 66 第一項 侮辱性言論與仇恨性言論之關係 66 第二項 刑法公然侮辱罪違憲疑義與113年憲判字第3號 69 第一款 本罪所維護之名譽權 69 第二款 法律明確性疑義 71 第三款 實質合憲性疑義 75 第三節 刑法誹謗罪與仇恨性言論 79 第四節 刑法恐嚇罪與仇恨性言論 81 第五節 小結 81 第六章 國際公約與仇恨性言論 83 第一節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與仇恨性言論 83 第一項 公約下的種族歧視 84 第一款 種族歧視意義 84 第二款 種族定性 85 第三款 種族仇恨性言論 85 第二項 締約國義務 87 第三項 相關案例 88 第四項 我國實踐 90 第五項 小結 92 第二節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仇恨性言論 92 第一項 第20條之規定及第11號一般性意見 93 第二項 公約其他防止歧視規範 94 第三項 相關案例 95 第四項 締約國之立法標準 100 第五項 締約國義務 101 第六項 我國實踐 102 第七項 小結 103 第三節 國際公約下之仇恨性言論與宗教自由 103 第七章 結論—我國應訂立管制仇恨性言論之特別立法 105 參考文獻 111

    一、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6版,2012年。
    2.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10版,2022年。
    3.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稻禾,1993年。
    4. 許育典,憲法,元照,9版, 2019年。
    5. 李念祖,案例憲法III(上)人權保障的內容,三民,2006年。
    6.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8版,2023年。
    7. 史慶璞,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三民,2001年。
    8.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 上冊,元照,2版,2002年。
    9. 莊國榮,行政法,元照,8版,2022年。
    10.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6版,2014年。
    11. 湯德宗,對話憲法憲法對話下冊,新學林,2版,2012年。
    12. 約翰 彌爾著,郭志嵩譯,論自由,臉譜出版,2004年。
    13.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1993年。
    14.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元照,4版, 2008年。
    15. 何賴傑、林鈺雄、王士帆.王玉全.王效文.古承宗.李聖傑.周漾沂.吳耀宗.徐育安.連孟琦.陳志輝.陳重言.許絲捷.許澤天.惲純良.潘怡宏.蔡聖偉,德國刑法典,元照,2版,2017年。
    16. 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新學林,3版,2021年。
    17.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15版,2020年。
    18. 林山田,刑法各論(上冊),元照,5版,2005年。
    19.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3版,元照,2017年。
    20. 林東茂,刑法分則,一品,2版,2020年。
    21.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2版,2010年。
    22. 鄧衍森,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元照,2016年。
    23. 廖福特,人權法論叢,元照,2007年。
    24. 廖福特,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元照,2005年。

    (二)期刊文章
    1.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2022年。
    2. 廖元豪,羞辱弱勢族群的言論自由? 種族侮辱言論之限制可能性,月旦法學教室,第45期,2006年7月。
    3. 廖元豪,Virginia v. Black 與種族仇恨言論之管制 ——批判種族論的評論觀點,臺灣期刊,第2期,2012年2月。
    4. 廖元豪,仇恨言論管制、族群平等法,與反岐視法, 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2009年5月。
    5. 廖元豪,馴化並面對族群歧視 ⎯⎯為制定「族群平等法」而倡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2月。
    6. 廖元豪,呵佛罵祖貶上帝─言論自由或仇恨言論?,台灣法學雜誌,第294期,2016年4月。
    7. 劉靜怡,校園仇恨言論之管制,月旦法學教室,第147期,2014年12月。
    8. 林聰吉,近代自然權利理論--霍布斯及洛克觀點之比較,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23期,1994年。
    9. 潘宗璿,淺談仇恨言論及犯罪法制的形成—以美、德、日為例,法務通訊,第3169期,2023年8月。
    10. 黃啟禎,關於「呂特事件」之判決―聯邦憲法法院判決第七輯第一九八頁以下,司法院,1992年。
    11. 許國賢,民主生活與公共利益:一個預備性的考察,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3期,2011年12月。
    12. 林慈偉,公然侮辱於我國裁判實務之新開展,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
    13. 黃銘輝,「此『幹你娘』」非「彼『幹你娘』」?!──斷開髒話與公然侮辱的鎖鍊──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7年度易字第131號刑事判決簡評,裁判時報,第94期,2020年4月。
    14. 吳志強,出口成「髒」罰不罰?-從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之衝突再探公然侮辱罪之界限,台灣法學雜誌,第280期,2015年9月。
    15.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1月。
    16. 陳怡凱,國際法於我國內國法院之實踐,司法新聲,第104期,2012年11月。
    17. 廖福特,禁止種族歧視、優越及仇恨-從個人申訴案件探討《消除種族歧視公約》第 4 條之實踐,國際法與國內法的一元論-陳荔彤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上),2017年8月。
    18. 廖福特,首創制度、進展緩慢──《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個人申訴之分析,《台灣人權學刊》,第7卷第1期,2023年6月。
    19. 劉靜怡,國家法律禁止不了的事,台灣法學雜誌,264期,2015年1月。
    20. 陳昭如,交叉路口與樓上樓下⎯⎯反歧視法中的交錯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1月。
    21. 莊世同,論仇恨言論的概念-一個法哲學觀點的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24期,2022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1. 田仁杰,歧視「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言論之管制倡議-從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出發,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 許家豪,性傾向仇恨性言論管制倡議,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年。
    3. 吳典倫,美國法上種族仇恨性言論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4. 石金堯,仇恨性言論之刑事管制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20年。
    5. 林煜騰,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制 : 以跨國網路為核心,臺大法律學院傑出博碩士論文,2014年。
    6. 翁乙仙,從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論仇恨性言論之管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7. 林華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論公然侮辱罪之解釋困境與將來展望,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四)司法院釋字與法院判決
    1. 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281號判決
    2.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101 年度易字第 560 號刑事判決
    3. 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上易字第 389 號刑事判決
    4. 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上易字第 703 號刑事判決
    5. 釋字第329號解釋
    6. 釋字第414號解釋
    7. 釋字第443號解釋
    8. 釋字第445號解釋
    9. 釋字第509號解釋
    10. 釋字第577號解釋
    11. 釋字第617號解釋
    12 釋字第644號解釋
    13 釋字第656號解釋
    14 釋字第791號解釋
    15. 釋字第794號解釋
    16 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
    17 112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
    18 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
    19 釋字第407號解釋 吳庚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20. 釋字第584號解釋 許宗力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21. 釋字第709號解釋 陳新民大法官部分不同意見書
    22. 釋字767號解釋 黃昭元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23. 111年度憲民字第900243號 蘇慧婕副教授專家諮詢意見書

    (五)網路資源
    1. 趙宥寧,「火冒4.05丈」布條疑影射原住民加分 台大學生會道歉,聯合報,2023年5月17日,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171951。
    2. 東元綜合醫院,【衛教專欄】醫師,我的孩子是同志…,2016年12月27日,https://www.tyh.com.tw/b_health_s.php?new_id=1053。
    3. 台灣精神醫學會,世界精神醫學會對於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和性行為之立場聲明,2016年7月29日,https://www.sop.org.tw/news/l_info.asp?/24.html。
    4.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https://www.cksmh.gov.tw/cp.aspx?n=6093。
    5. 國家人權委員會,本會介紹,https://nhrc.cy.gov.tw/cp.aspx?n=8549。
    6. 劉李俊達,《消除一切形式 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台灣第一次國際審查,人權專欄,2024年09月25日, https://www.amnesty.tw/node/19827。
    7. 行政院,出席「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開幕式 陳揆: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事務 持續提升臺灣人權保障,2024年4月22日,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088a619a-f839-438b-97e5-0bde56a7b32e。
    8. 國際人權公約概要,人權大步走,https://www.humanrights.moj.gov.tw/media/12747/6492004141450b4b94.pdf?mediaDL=true。
    9. 林曉慧 沈志明,園遊會「烯環鈉」攤位涉歧視原住民 中一中校長出面致歉,公視新聞網,2023年5月3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5164。
    10. 張孟湧,一句「番仔」,多少傲慢,中時新聞網,2016年11月1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61116005295-262105?chdtv。
    11. 郭冠英,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3%AD%E5%86%A0%E8%8B%B1#cite_note-18。。
    12. 劉奇峯,印度移工爭議,映照出台灣在國際化過程中的刻板認知與文化焦慮,聯合報,2024年3月20日,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45/article/14671 。
    13. 鄭仲嵐,台水庫技師銅像遭砍頭 仇日仇中對抗延續?,BBC NEWS 中文,2017年4月17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39624977。

    (六)其他
    1.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1號一般意見書第2段
    2.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號一般意見書第7段
    3.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號一般意見書第12段
    4.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1號一般意見書第4段
    5.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1號一般意見書第7段
    6.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11段
    7.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12段
    8.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19段
    9.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20段
    10.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49段
    11.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50段
    12.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34號一般意見書第51-52段
    13.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5號一般性意見第4段。
    14.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1號一般性意見第6段
    15.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1號一般性意見第7段
    16.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1號一般性意見第11段
    17.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1號一般性意見第17-18段
    18.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1號一般性意見第19段
    19.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2號一般性意見第8段
    20.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2號一般性意見第28段
    21.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6段
    22.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7段
    23.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10段
    24.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13段
    25.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14段
    26.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15段
    27.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16段
    28.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5號一般性意見第31段
    29.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6號一般性意見第13段
    30.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6號一般性意見第15段
    31. 消除一切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36號一般性意見第27段
    32.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首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第86段
    33.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首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第87段
    34.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首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第88段
    35.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首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 首次國家報告之獨立評估意見第35段
    36.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首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 首次國家報告之獨立評估意見第36段
    37. A/RES/75/309 聯合國大會決議
    38. 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1120216意見書
    39. Recommendation No. R (97) 20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Hate Speech.

    二、 英文文獻

    (一)專書
    1. Joseph, Sarah.(2013)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 cases, materials, and commentaryOxford, United Kingdo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rd Edition.

    (二)期刊論文
    1. Alexander Brown, What is Hate Speech? Part 1: The Myth of Hate, LAW AND PHILOSOPHY 36 (4) (2017).
    2. Alexander Brow, What is Hate Speech? Part2: Family Resemblance, Law and Philosophy 36 (5)(2017).
    3. Alexander Brown, Reverse Hate Speech, Pragmatics, and the Authority Problem,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2024).
    4. Eric Barendt, What Is the Harm of Hate Speech?,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2 (3) (2019).
    5. Eric Barendt, Freedom of Spee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L. 36, NO. 1 (2005).
    6. Onder Bakircioglu,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ate Speech, 16 TULSA J. COMP. & INT'L L. 1 (2008).
    7. David O. Brink, Millian Principles,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ate
    Speech, LEGAL THEORY 7 (2) (2001).
    8. C. Edwin Baker, Autonomy and Free Speech, CONSTITUTIONAL COMMENTARY, VOLUME 27 (2010).
    9. Lee C. Bollinger , Free Speech and Intellectual Values , 92 YALE L. J. 438 (1982).
    10. Erik Bleich, The Rise of Hate Speech and Hate Crime Laws in Liberal Democracie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VOL. 37 (2011).
    11. Winfried Brugger, Ban On or Protection of Hate Speech? Some Observations Based on German and American Law, 17 TUL. EUR. & CIV. L.F. 1 (2002).
    12. Naganna Chetty, Hate speech review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40(8) (2018).
    13. John Dewey, Self-Realization as the Moral Ideal,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2, NO. 6 (1983).
    14. Richard Delgado & Jean Stefancic, Four Observations about Hate Speech, 49 WAKE FOREST L. REV. 319 (2009).
    15. William B. Fisch, Hate Speech in the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50 AM. J. COMP. L (2002).
    16. Katharine Gelber & Luke J. McNamar, Evidencing the Harms of Hate Speech, SOCIAL IDENTITIES 22 (2016).
    17. Claudia E. Haupt, Regulating Hate Speech—Damned If You Do And Damned If You Don’T: Lessons Learned From Comparing The German And U.S. Approaches, BU INT'L LJ VOLUME239(2005).
    18. Steven J. Heyman, Hate Speech, Public Discour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CONTINUITY AND CHANGE VOLUME 23(2008).
    19. Eric Heinze, Viewpoint Absolutism and Hate Speech, The Modern Law Review Vol. 69, No. 4 (2006).
    20. David S. Han, The Value of First Amendment Theory, U. ILL. L. REV. SLIP OPINIONS VOLUME 2015 (2015).
    21. Mika Hietanen & Johan Eddebo,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Hate Speech—With a Focus on Online Contexts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VOLUME 47 (2023).
    22. Brian C. Murchison, Speech and the Self-Governance Value , 33 HARVARD C.R. - C.L.L. REV. 443 (2005).
    23. Calvin R. Massey, Hate Speech,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Foundational Paradigms of Free Expression, 40 UCLA L. REV. 103 (1992).
    24. Courtney Minor, Hate Speech and Authority Figures: Harms and the Need for Regulation, MCNAIR SCHOLARS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REPORTS 24 (2018-2019)
    25. Parekh, Evidencing the Harms of Hate Speech ,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Race, NATION AND CULTURE VOLUME 22 (2016).
    26. Martin H. Redish, The Value of Free Speech, 130 U. PA. L. REV. 591 (1982).
    27. Andrew F. Sellars, Defining Hate Speech, 10.2139/SSRN.2882244 (2016).
    28. Jonathan Seglow, Hate Speech, Dignity and Self-Respect,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19 (5) (2016).
    29. Robert Mark Simpson, Dignity, Harm, and Hate Speech, LAW AND PHILOSOPHY 32 (6) (2013).
    30. Amanda Shanor, First Amendment Coverage, 93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318 (2018).
    31. Geoffrey R. Stone, Hate Speech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 3 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 78 (1994).
    32. S. Whitten, Recognition, Authority Relations, and Rejecting Hate Speech,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2 (3) (2019).
    33. James Weinstein, Hate Speech Bans,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CONSTITUTIONAL COMMENTARY VOLUME 32 (2017).
    34. Caleb Yong, Does Freedom of Speech Include Hate Speech?, RES PUBLICA 17 (4) (2011).

    (三)判決
    1. Brandenburg v. Ohio,395 U.S.444,445(1969).
    2. SMITH v. COLLIN, 439 U.S.916,917 (1978).
    3. R.A.V. v.City of St.Paul,505 U.S.377, 380 (1992).
    4. Virginia v. Black, 538 U.S.343,348(2003).
    5. GARAUDY V FRANCE, 64496/17(200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