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雯雲 Yang, Wen-Yun |
|---|---|
| 論文名稱: |
眷村空間紋理與建築形式變遷之研究-以台南市履鋒東村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 Texture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 A Case Study of Lyufong East Village,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3 |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紋理 、眷村建築 、眷村 |
| 外文關鍵詞: | spatial textur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it’s architec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都市發展快速的影響下,土地權屬為國家所有的眷村幾乎已被拆除、改建,然而在早期推土機式的更新拆除下,眷村特有的文化以及建築都消失無存;台南市履鋒東村(筆者本身是眷村第三代,該村是筆者曾居住的眷村)也將於西元2008年進行全村拆除,有鑑於此,筆者以該眷村為實證基地,在這些文化即將消之殆盡之際,記錄下眷村的空間以及歷史,針對其空間紋理與建築形式之變遷進行論述。
研究的時間軸從1949(民國38)年到2008(民國97) 年;研究內容包含兩大主軸-空間紋理及建築形式。空間紋理方面的分析包括眷村所形成的特殊街道尺度,以及眷村特有的社區空間之變遷;建築形式方面的分析包括建築物的平面、立面,以及結構、建材之變遷。
目前學術上探討眷村的議題不在少數,但大多數著重於眷村的歷史及文化,或是改建前後的居住滿意度調查。ㄧ來學術上與本研究相關的二手資料較少;二來由於年代久遠,眷村早期的社區規劃又是較無章法;再者,眷村隸屬於國軍單位,部分資料較難取得,更增加了其難度。筆者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及訪談等工作,藉由歷史考證的方法,企圖復原其建築以及空間的圖面,故研究結果著重在圖面化的呈現與分析,補足既往學術研究尚未深入探討的眷村建築與空間紋理之論述。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whose land title belongs to the state, has almost been dismantled and reconstructed. However, dismantling using bulldozers in early years made the distinct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disappear or cease to exist. The Lyufong East Village of Tainan City will be wholly dismantled in 2008 (I′ m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lived there). Thus, the author hereby will record the space and history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give an account of the changes in its spatial texture and architectural form.
The period of time covered by this research ranges from 1949 to 2008, with two research contents involved: the spatial texture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The former involves its special street scale,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lan view, evaluation view, 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s of buildings of this village.
Although many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past dealt with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more or less, but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or on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after reconstruction. For one thing, the relevant secondhand information is very little; and for another thing, the community planning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in early stage was irregularly. Additionally,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was occupied by Military organizations, so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partial data. Through in-depth sit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and using the textual criticism method, the author tries to restitute the original image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pac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ill attach importance to presentations and analysis by using pictures on buildings and spatial tex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which have never been deeply discussed in the past academic researches.
一、參考書籍
艾德華.懷特原著、王淳隆,1981,《建築設計概論》,尚林出版社,台北。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夏鑄九,1988,《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文明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孫全文、邱肇輝,1992,《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詹氏書局,台北。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業強出版社,台北。
楊紹裘,1994,《建築計畫》,普大圖書公司,台北。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文建會策劃出版,臺北。
劉育東,1996,《建築的涵意:認識建築、體驗建築、並了解建築設計》,胡氏圖書出版社,台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出版社,台北。
洪惠冠,1997,《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市眷村的故事》,新竹市文化局,新竹。
張德南,1997,《新竹市眷村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文化局,新竹。
林樹、潘國正、劉益誠、曾嘉玲、何志遠、邱碧芳、李志武,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新竹。
郭肇立主編,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黃應貴、陳文德主編,2000,社群研究的省思,中研院民族學所,台北。
張珩、邢志航,2003,《特殊族群社區之居住環境空間意識》,成大建築研究所,台南。
胡孝勇主編,2003,《聯勤的故事》,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台北。
林松,2004,《眷念: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文物專輯》,新竹市文化局,新竹。
John Lofland,Lyn H.Lofland原著;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湯姆出版社,台北。
何思眯,2005,《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台北。
曲廣德主編,2006,《戀戀情深,深深情義》,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周平、齊偉先編,2006,《質性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陳溪松,2007,《眷戀:空軍眷村》,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臺北。
林海清,2007,《眷戀:海軍眷村》,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臺北。
彭大年,2007,《眷戀:陸軍眷村》,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臺北。
孫建中,2007,《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臺北。
二、參考論文
張瑞珊,1980,《台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
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定義》,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昇,1995,《台灣眷村社區環境意義的研究:一個邊緣性城市的老舊眷村個案》,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弘,1995,《從都市環境品質的觀點探討軍眷村之更新-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需求改建之研究-以高雄市民建新村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黃小娥,2005,《眷村改建計劃中社區網路與公共空間關係之研究》,南華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盈華,2006,《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郭慶瑩,2007,《眷村老人對家居與鄰里環境轉變之體現-以台北市婦聯六村改建國宅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
賴志一,2007 ,《眷村:差異的公共領域》,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其他相關資料與網站
新竹眷村博物館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1.asp?station=104
左營眷村文化館
http://sub.khcc.gov.tw/~museum/index4.htm
桃園眷村文化節網站
http://www.topwin.com.tw/NCC/two3.html#
台南市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
http://bud.tncg.gov.tw/bud/doc/ho/water/index.htm
榮民文化網
http://lov.vac.gov.tw/Village/Content.aspx?ara=24&Control=3
話說眷村
http://www.lanchu.com.tw/village/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