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雅容 Chang, Ya-Rong |
|---|---|
| 論文名稱: |
盈餘管理與現金增資宣告的股市反應 |
| 指導教授: |
王萬成
Wang, Wann-cher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會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5 |
| 中文關鍵詞: | 管理人回應假說 、裁決性應計項目 、盈餘管理 |
| 相關次數: | 點閱:84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發行公司為符合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等相關法令規定、順利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核、提高承銷價格及吸引投資人參與增資,極可能會使用各種盈餘管理的方式來窗飾財務報表,以達成公司籌措資金的目的。有鑑於此,本研究探討我國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是否存在以裁決性應計項目進行盈餘管理之現象?又此盈餘管理的現象是否會因會計師的查核行為而有所差異?被用來操縱盈餘的裁決性應計項目與增資後公司之盈餘及股票報酬率是否具有關連性?最後更進一步探討投資者對現金增資宣告的反應及推論管理當局的報導行為。
本研究以民國78年至民國86年間進行現金增資之96家上市公司進行分析。裁決性應計項目的估算方式主要採The Modified Jones Model。主要實證結論如下:(1)本研究的實證結果與Loughran and Ritter(1997)、Teoh等人(1998)一致,認為管理當局會在現金增資前,利用借入未來期間淨利的方式來立即增加盈餘。此外,實證結果亦支持本研究第一項假說,認為上市公司在現金增資前的確蓄意地使用裁決性應計項目來提高盈餘。(2)裁決性應計項目會因查核季及非查核季而有所不同,且也支持現金增資公司之管理者會在增資前操縱裁決性應計項目來高估盈餘的假設。(3)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結果,無法解釋上市公司於現金增資前的盈餘管理行為是在理性預期模式下的因應決策,亦即無法支持管理人回應假說可在台灣成立。(4)現金增資公司未經調整的年平均原始報酬呈逐漸下滑,惟不顯著。現金增資公司的年平均調整後報酬率,則無論是以平均數或中位數做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兩者均是於增資後兩年間逐年下降,至第四年稍微回升,且達顯著水準。此部份的實證結果只能支持現金增資後股票報酬績效衰退之假設,並無法直接證實股票報酬績效變差與增資前的盈餘管理有關。
non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上市(櫃)公司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經本會限制上市(櫃)買賣案件之申請解除限制買賣標準,民國89年7月7日發布。
2、公司法,民國90年11月12日修正。
3、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民國 89年12月29日修正。
4、公開發行公司現金增資或發行公司債計畫變更應注意事項,民國87年12月22日修正。
5、何承哲,「以益本比,公司規模探討現金增資公司長期經營績效」,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
6、李菊芳,「不同產業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對股價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7、李儒晢,「我國企業盈餘管理手法之研究」,稅務研究月刊88期專題。
8、沈維民,「企業之盈餘管理:以『會計方法選用』和『應計項目認列』為例」,管理評論第16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PP.11-38。
9、林玉美,「實是性會計理論之回顧與展望」,德明學報第十一期,民國85年3月,PP.25~31。
10、林亭亭,「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後之盈餘管理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3 年。
11、林嬋娟、林囿成,「由安隆案看分析師過度樂觀預測之後果」,會計研究月刊第197期,民國91年4月,PP.20~25。
12、柯君衛,「臺灣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盈餘操縱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6 年。
13、孫建華,「現金增資與盈餘管理關係再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4、張漢傑,「財務資訊能為股價的守護神嗎?」,會計研究月刊第197期,民國91年4月,PP.32~38。
15、張漢傑,「淺談重大資訊對股價的重大魅力」,會計研究月刊第193期,民國90年12月,PP.88~96。
16、許嘉臻,「國內現金增資頻率與績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7、郭峰邑,「不同產業與市場趨勢下現金增資宣告對股價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8、陳心怡,「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盈餘管理與其後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9、陳志榮,「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0、陳貞臻,「台灣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與盈餘管理行相關性之實證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1、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民國90年12月26日修正。
22、黃書楣,「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與盈餘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7年。
23、臺灣證券交易所之集中交易市場募集資金相關資訊,民國90年12月。
24、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對上市公司重大訊息之查證暨公開處理程序,民國91年4月30日修正。
25、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對上市公司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作業程序,民國91年4月30日修正。
26、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審閱上市公司申報、申請募集有價證券書件作業程序,民國88年6月23日公布。
27、臺灣證券交易所股有限公司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補充規定,民國91年2月22日修正。
28、臺灣證券交易所股有限公司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補充規定,民國91年2月22日修正。
29、劉宏彥,「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後經營績效改變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
30、潘梧仁,「現金增資長期之價格與經營績效」,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
31、諸葛祺、張文毅、彭桂星、溫鵬榮,「我國與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日本及美國證券承銷制度比較分析研究」,民國87年11月。
32、鄭丁旺,中級會計學,第七版,民國91年1月。
33、謝兆翔,「現金增資長期績效與交叉持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4、謝怡昇,「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與盈餘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5、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初版,民國86年。
36、證券交易法,民國91年2月6日修正。
二、英文部份
1、Aharony, J., C., Lin, and M., Loeb, 1993.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ccounting cho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0 Fall , pp.61-81.
2、DeAngelo, L., 1986.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 : 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Accounting Review 61, pp.400-420.
3、Dechow, P., R., Sloan, and A., Sweeney, 1995.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view 70, pp.193-225.
4、Erickson, M., and S., Wang, 1999. “Earnings management by acquiring firms in stock for stock mer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7, pp.149-176.
5、Friedlan, J. M., 1994. “Accounting choice by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 pp.1-31.
6、Healy, P., 1985.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 pp.85-107.
7、Jones,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 pp.193-228.
8、Loughran T., and J., Ritter, 1997.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 52, pp.1823-1850.
9、McNichols M.F., 2000. “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ud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 pp.313-345.
10、Rangan, S., 1998,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pp.101-122.
11、Shivakumar L., 2000. “Do firms mislead investors by overstating earnings before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pp.339-371.
12、Spiess, K., and J., Affleck-Graves, 1995. “Underperformance in long-run stock returns follow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8, pp.243-267.
13、Stein, J., 1989.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inefficient firms: a model of myopic corporate behavi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4, 665-669.
14、Teoh, S.H., I., Welch, and T.J., Wong, 1998.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pp.63-99.
15、Thomas, J., and X.J., Zhang, 2000.” Identifying unexpected accruals: a comparison of current approach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 pp.347-376.
16、Watts, R., and J., Zimmerman, 1978.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Review, pp.1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