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耀光 Chen, Yaw-Kuang |
|---|---|
| 論文名稱: |
公共工程爭議強制仲裁之研究 Study on Issues of Compulsory Arbitration with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
| 指導教授: |
陳俊郎
Chen, Chun-L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7 |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工程 、尋租行爲 、政府採購 、強制仲裁 |
| 外文關鍵詞: |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Rent-seeking Behavi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 Compulsory Arbit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政府採購雙元性尋租行爲剖析公共工程弊端與爭議的起源,並指出我國歷經數十年採購發包制度改革失敗,造成公共工程市場的惡性競爭;政府爲監督惡性市場所設計的種種看似公平公正的處理機制,已演變成業者眼中的官僚作風與行政效率低落。行政效率低落又實質上影響了廠商生計;致使營建業怨聲載道。漫長的訴訟過程已不符合廠商經營需求,遂而要求以仲裁解決雙方爭議。
2007年通過的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正案,開啟了我國獨有的公共工程強制仲裁,也是世界極少數強制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提付仲裁的規定。然而,此修正案不但未解決我國營建業與機關的爭議處理紛爭,廠商甚至認爲工程會與機關一再設計阻撓廠商進入強制仲裁程序,致而使工程會與營造公會的爭論更形擴大,至今仍無疏解的現象。
對於強制仲裁違憲之爭論學者已有正反兩面的論述;本文亦認爲強制仲裁確實剝奪了機關的訴訟選擇權,也有違仲裁法合意仲裁的精神。機關基於維護公共利益不願參與不公正的強制仲裁是可以理解的,但作法仍引非議;但若仲裁制度值得信賴,不必由法律規定強制機關參與仲裁,相信機關會願意將仲裁條款納入工程契約中,作爲雙方爭議處理的主要途徑。
本文認爲不良仲裁人才是目前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機關主要是不信任仲裁人才不願意採仲裁方式解決爭議;而國內確已發生數起重大公共工程仲裁人不當取財案件,其金額之大更令機關視仲裁爲畏途。如政府重建雙方對仲裁制度的信心,相信強制仲裁的爭議即可告一段落。然而,諸多學者專家建議提昇仲裁人倫理方案均有窒礙難行之處,因此,近期內也無法解決此一關鍵性問題。
爲緩和機關與廠商對強制仲裁相執不下的僵局,本文建議先行改良工程會調解委員會的功能,允許廠商推薦調解委員參與,並依規定作成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致若不得已強制仲裁,爲求公信可交由仲裁協會推薦仲裁人人選,雙方亦應合意公開所作成之仲裁判斷以昭公信;如此或可遏止因仲裁人不公正之因素,阻卻機關不願仲裁的問題。
This study analyzes causes of issues and abuses within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 from dual purposes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resulting in rent-seeking behavior. The study also points out the failure 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rocurement bidding system, causing cut-throat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of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 In light of this,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s that seemed just and fair, only to be seen by contractors as official red-tape and low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ndeed, low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dversely affects businesses of contractors, resulting in endless complaints. Lengthy judicial proceedings are not within the interests of businesses, and therefore companies turn to arbitrators for resolving their issues.
Our unique Compulsory Arbitration with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was set up by the amendment of Paragraph 2 of Article 85-1 in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passed in 2007. This is a rare regulation in the world that enforces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submit issues to the arbitration. However, this amendment not only did not solve the problems between contractors and the organizations, it also caused contractors to believe that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s were purposefully preventing them from compulsory arbitration processes. Therefore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and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Contractors have become more serious, and there has been no solution thus far.
Scholars have debated whether compulsory arbitration violates the Constitutional Law;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compulsory arbitration eliminates the organizations from choosing the judicial proceeding and also violates the spirit of parties’ agreement for arbitrations in the Arbitration Law. Although it is reasonable that the organizations would not take part in compulsory arbitration for the reason of public benefits, its methods are controversial; if the system of arbitrations is reliabl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enforce the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arbitrations by regulation and law. Additionally, organizations may be willing to include arbitration clauses in construction contracts as the main method for clearing up issues if they shall arise between parties.
It argues that the imperative problem for the government at present is corrupt arbitrators. Organizations avoid using arbitrators mainly for the reason that they do not trust them. Domestically there had been major cases where arbitrators of public construction works had acquired ill-gotten gains, of which the amounts were so large that they give organizations even more reasons to disapprove arbitration. If the government can mutually rebuild the trust on arbitrations, issues arising from compulsory arbitration may be resolved. However, suggestions made from experts on improving arbitrators’ ethics all have difficulties for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the main problem above cannot be solved any time soon.
In order to moderate the stalem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s and contractors on the matter of compulsory arbitration, the study suggested to first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Mediation Commission, to allow mediators recommended by contractors, and to provide mediatory advice or plans by terms and rules. If there is no choice but for compulsory arbitration, arbitrators should be recommended by arbitration associ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public trust, and both parties shall agree to publicly; this may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thical arbitrators, and organizations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facilitate arbitration.
一、 中文文獻
(一) 書籍
1. 陳建宇,政府採購異議、申訴、調解實務,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工程採購契約管理」,2008年4月。
3. 理律法律事務所,政府採購爭議處理事件案源及問題類型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2004年6月。
4. 林鴻銘,政府採購法實用權益,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 月8 版。
5. 古嘉諄、吳詩敏,工程法律實務研析(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 年9 月初版。
6.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處理政府採購爭議事件成效評估及修法事宜之研究。
7. 唐國盛,政府採購法律應用篇,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 月3 版。
8. 林鴻銘,政府採購法實用權益,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 月8版。
9.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4版。
10.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作者自版,2001年4月初版。
11.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4版。
12.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07年9月10版。
13. 黃鈺華、蔡佩芳、李世祺,政府採購法解讀-逐條釋義,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3版。
14. 陳希嘉,「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之實務面影響」,寰瀛法律事務所,工程法律實務研析(四),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5. 陳希嘉,「調解」,寰瀛法律事務所,工程法律實務研析(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二版。
16. 譚兵主編:《中國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7. 劉家興:「論仲裁權」,載《中外法學》1994年第2期。
18. 李漢生等:《仲裁法釋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19. 《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
20.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21. 〔美〕丹尼斯.朗:《權力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2. 〔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
23. 葛洪義:《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4. 周永坤:《規範權力──權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6. 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修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修訂本。
27. 尹田:「論意思自治原則」,載《政治與法律》1995年3月。
28. 楊振山等主編:《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9. 〔英〕施米托夫:《國際貿易法文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30. 高菲:《中國海事仲裁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1. 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修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修訂本。
32.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33. 喬欣:「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及其實踐」,載《中國商業法制》1996年第3期。
34. 趙健:《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 張聖翠主編《國際商法》,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6. 韓健:《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7. 駱永家,既判力之研究,1991年10月。
38. 法務部編印,商務仲裁條例研究修正實錄。
39. 唐國盛,政府採購法應用篇,永然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4年7月5版。
(二) 期刊
1. 周嘉勳,雙階理論在政府採購爭議處理之運用研究,海軍軍官第26 卷第3 期,2007年8 月。
2. 鄧勝軒,淺論公共工程契約風險的公平合理分擔,營建管理季刊,春季號。
3. 唐進彥、徐中道,採購爭議處理與審計實務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2006年4月。
4. 陳芳芳,政府採購糾紛之防止與解決,中信通訊第191期,1996年1月。
5. 林家祺,政府採購法變革與爭議處理機制-以德國法爲例,法學叢刊第53卷第2期,民國97年4月。
6. 蕭家進,淺談政府採購法,臺灣地政第157期,1999年3月。
7. 林琬萍,政府採購法之特色,資訊法務透析第11 卷第11 期,1999年11 月。
8. 周嘉勳,雙階理論在政府採購爭議處理之運用研究,海軍軍官第26 卷第3 期,2007年8月。
9. 潘秀菊、 張祥暉著,政府採購法異議申訴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45 卷第10 期。
10. 陳建宇,政府採購法「異議及申訴」與「調解」制度簡介(下),營造天下第38 期,1999年2月。
11. 林鴻銘,政府採購法及其子法修正簡介,萬國法律第127期,2003年2月。
12. 郭介恆,政府採購爭議與救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1999年12月。
13. 陳建宇、駱忠誠,從政府採購爭議案例談工程合約管理,萬國法律第109 期,1999年12 月。
14. 王泰銓、周炳全,兩岸經貿爭議之協商、調解制度,月旦法雜誌第44 期,1999年1 月。
15. 鄭正忠,海峽兩岸民事調解制度之比較研究(上),法令月刊第50 卷第5 期,1999年5月。
16. 陳建宇、駱忠誠,從政府採購爭議案例談工程合約管理,萬國法律第109期,1999年12月。
17. 郭戎晉,司法改革的一小步,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的一大步-談日本「ADR 利用促進法」,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9月。
18. 邱崎,移付調解與強制仲裁-以美國伊利諾州庫克郡巡迴法院爲借鏡(上),司法週刊第1304 期,2006年9 月。
19. 吳志豪,淺介美國ADR制度之意義及模式-以美國加州爲例(上),司法周刊第1324期,2007年2月。
20. 吳光明,美國之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兼論美國仲裁協會之仲裁人教育訓練,仲裁第69期,2003年6月。
21. 李得璋,營建工程爭議與仲裁之處理(上),商務仲裁季刊第33期,1993年8月。
22. 林鴻銘,試論政府採購法之基本原則,萬國法律第111期,2000年2月。
23. 魏嘉甫,回應交通部「取消工程合約仲裁條款」政策建言,技師報,316期,2007年3月。
24. 邱琦,移付調解與強制仲裁──以美國伊利諾州庫克郡巡迴法院爲借鏡,司法周刊,1305期,2006年9月21日,2版。
25. 李家慶、蕭偉松,工程仲裁未來之走向,仲裁季刊,80期,2006年12月。
26. 司法週刊,民國95年10月5日第1037期,「加速清理終審法院積案」。
27. 藍瀛芳著「如何擬定公平合理的仲裁條款」,仲裁季刊第69期,2003年9月30日。
28. 藍瀛芳著「工程爭議仲裁」,商務仲裁,第39期。
29. 林俊益著「法院對仲裁之協助與監督」,仲裁專論,仲裁季刊第75期,2005年8月31日。
30. 《工程爭議未來之走向─先調後仲之爭端解決模式》,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土木技師/蕭偉松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家慶。
31. 張嘉真、吳典倫,「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爲『先調後仲』之強制仲裁對公共工程合約之影響分析及因應建議」,萬國法律,第157期,台北,2008年。
32. 李嘉慶、蕭偉松,「工程仲裁未來之走向-先調後仲之爭端解決模式」,仲裁,第80期,第3-4頁,台北,2006年。
33. 黃立,「先調後仲機制下調解程序與仲裁程序之關係」,仲裁季刊,第83期,台北,2007年。
34. 許瑩珍、駱忠誠,「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先調後仲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2期,台北,2008年。
35. 李念祖,「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規定之適用範圍及程序問題」,仲裁,第83期,台北,2007年。
36. 羅昌發,「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對工程爭議調解實務之影響」,仲裁,第83期,台北,2007年。
37. 許瑩珍、駱忠誠,「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先調後仲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2期,台北,2008年。
38. 邱雅文,「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對工程爭議調解實務之影響」,仲裁,第83期,台北,2007年。
39. 謝定亞,機關與廠商對於「先調後仲」應如何因應,仲裁季刊第83期。
40. 邱本等:「論私法制度與社會發展」,載《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3月。
41. 《仲裁與法律通訊》1992年第1期。
42. 《仲裁與法律通訊》1992年第1期。
43. 《中國涉外仲裁年刊》1993-1994年。
44. 陳治東、沈偉;《國際商事仲裁承認和執行國際化趨勢》,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45. 吳光明「論衡平仲裁制度」,仲裁專論,仲裁季刊第71期,2004年5月31日。
46. 藍獻林著「論商務仲裁判斷之撤銷」,仲裁法論叢(一),1988年7月。
47. 吳光明,證券交易仲裁之妨訴抗辯──兼論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544號判決,仲裁季刊,68期,2003年5月,24-25頁。
48. 吳光明,證券交易仲裁之妨訴抗辯──兼論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544號判決,仲裁季刊,68期,2003年5月。
49. 李念祖,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規定之適用範圍及程序問題,仲裁,第83期,民國96年10月。
50. 張嘉真、吳典倫,「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爲『先調後仲』之強制仲裁對公共工程合約之影響分析及因應建議」,萬國法律,第157期,台北,2008年。
51. 羅昌發,機關與廠商對於「先調後仲」應如何因應,仲裁,第83期,民國96年10月。
52. 許瑩珍、駱忠誠,「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先調後仲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2期,台北,2008年。
53. 吳光明,證券交易仲裁之妨訴抗辯──兼論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544號判決,仲裁季刊,68期,2003年5月。
54. 鄧勝軒 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問題背後原因探究,營造天下,143期,2009。
55. 張祥暉,政府採購法修法後之問題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47 期,民國92年6月。
56. 李家慶、梅芳琪,我國公共工程履約爭議調解之發現現況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59 期,民國97年8月。
57. 李家慶、梅芳琪,我國公共工程履約爭議調解之發現現況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民國97年8月。
58. 李家慶,對國內工程仲裁之檢討與建議,營建知訊第249期,民國92年10月。
59. 李家慶、蕭偉松,工程仲裁未來之走向,仲裁季刊,80期,2006年12月。
60. 蕭偉松、李家慶,工程仲裁未來之走向-先調後仲之爭端解決模式,營造天下第141 期,民國97年9月。
61. 李家慶、邊國鈞,工程鑑定在工程爭議處理中之角色,仲裁第85期,民國97年5月,頁35。
(三) 論文
1. 何應朋,政府採購法爭議處理程序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2. 張靜薰,政府採購法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處理政府採購爭議事件成效評估及修法事宜之研究。
4. 林家祺,政府採購競爭者訴訟訴之利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
5. 彭俊寬,政府採購履約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以「仲裁或調解」判斷爲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6. 郭戎晉,替代性紛爭解決制度於電子商務之運用與法制發展,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7. 張祥暉,論政府採購法之爭議處理機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8. 吳啟光,公共工程爭議調解與仲裁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9. 李盈達,《工程仲裁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許瑩珍,「先調後仲」業務執行現況與檢討,政府採購「先調後仲」制度週年回顧研討會,民國97年7月24 日。
11. 李家慶,我國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之發展現況與檢討,陳長文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11月初版。
12. 許瑩珍,「先調後仲」業務執行現況與檢討,政府採購「先調後仲」制度週年回顧研討會,民國97年7月24日。
13. 羅明通,政府採購調解機制委外之研究,仲裁,第80期,民國95年12月。
14. 彭俊寬,政府採購履約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以「仲裁或調解」判斷爲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15. 彭俊寬,政府採購履約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以「仲裁或調解」判斷爲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四) 公報
1. 立法院公報,95卷28,2006年5月。
2. 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8年5月21日印發)院總字1650號委員提案第8184號。
3.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46期,2008年7月。
4. 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8年6月4日印發)院總字1650號委員提案第8207號。
5.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48期,2008年8月。
6. 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06年3月8日印發)院總字1650號委員提案第6776號。
7. 立法院「委員提案第6776號」案由。
二、 英文文獻
(一) 書籍
1. Alan Redfern &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London,1999。
2. Constantine N. Katoris, “Roadmap to Securities ADR”, 11 Fordham J. Corp. &Fin. L. (2006).
3. Constantine N. Katsoris, 「 Roadmap to Securities ADR」, 11 Fordham J. Corp. & fin. L. (2006).
4. Carrie Menkel-Meadow, Ethics Issues in Arbitration and Related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ss: What’s Happening and What’s Not,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July, 2002.
5. Dora Marta Gruner, Accounting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The Need for Procedural and Structural REform, Columbia Journal of the Transnational Law, 2003.
6. Fouchard,Gaillard &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
7. Fouchard,Gaillard & Goldman,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
8. Per megaw J in Orion Compaia Espanola de Seguros v. Belfort Maatschappy Voor Algemeine Verzekgringeen(1962) 1 Lloyd’s Rep.257 at 264。 Eagle Star Insurance Co. Ltd., v. Yurval Insurance Co. Lte.,(1978)1 Lloyd’s Rep.357。又Redfern & Hunter op. cit.。轉引自楊崇森等7人合著「仲裁法新論」。
9. Philippe Fouchard,Emmanuel Gaillard & Berthold Goldman,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影版社.
10. Y. Guyon, L’Arbitrage, Economica, 1995.
(二) 期刊
1. Cindy G. Buys,The Tanxions between Confidentia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2003.
2. Cindy G. Buys,The Tanxions between Confidentia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2003.
3. David J. Cairns & Alejandro Lopez Ortiz,Spain’s New Arbitration Act,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2004,p.40. See also Francisco Ramos Mendez,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the New Spanish Arbitration Act,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2004.
4. Emilia Onyema. ,Selection of Arbitrator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rbitration Law Review,8(2),2005.
5. Emilia Onyema, Selection of Arbitrator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8(2), 2005.
6. Hrvoje Sikiric,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and Public Policy,Groation Arbitration Yearbook,2000.
7. Hrvoje Sikiric,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and Public Policy,Groation Arbitration Yearbook,2000. Tibor Vardy John J. Barcelo III & Arthur T. von Mehre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West Group,2003.
8. Jennifer J. Johnson, Wall Street Meets the Wild West: Bringing Law and Order to Securities Arbitration,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December,2005.
9. Kenneth R. Davis, “The Arbitration Claws: Unconscionability in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78 B. U. L. Rev. 225 (1998);Jean R. Sternlight, “Creeping Mandatory Arbitration: Is It Just?”, 57 Stan. L. Rev. 1631 (2005)
10. Lee Koland, What an Arbitrator Should Investigate and Disclose: Proposing a New Test for Evident Partiality Under the Federal Arbitration Act,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Spring, 2003, pp.829-830&n51.
11. Matthias Scherer, New Rules o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7(4), 2004.
12. Margaret M. Harding, The Limits of the Due Process Protocols, Ohio State Journal on Dispute Resolution, 2004.
13. Mauro Rubino-Sammartano,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中信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14. Otto L. O. de Witt Wijnen, Nathalie Voser and Neomi Rao,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IBA Guildelines on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 September, 2004, Part 3.5.
15. PPROVINCIALE http://www.jus.unitn.it/appalti/normative/loc/pab/2001/reg_2001.pdf,Schwab/Walter, Schiedsgerichtsbarkeit, 7. Aufl., 2005 S. 2 Fn.20。轉引自喬欣《仲裁論》。
16. Richard C. Reuben, Constitutional Gravity: A Unitary Theory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nd Public Civil Justice, 47 UCLA LAW REVIEW 949, 966 (2000).
17. Stein/Jonas/Schlosser, ZPO, 22, Aufl., 2002, vor? 1025 Rn. 4 ; Schlosser, Das Recht der Internationalen privaten Schiedsgerichtsbarkeit, 2. Aufl., 1989。轉引自楊崇森,仲裁之基本觀念,仲裁法新論,1999年8月。
18. Schwab/Walter, Schiedsgerichtsbarkeit, 7. Aufl., 2005 S. 2 Rn. 4. 轉引自楊崇森,仲裁之基本觀念,仲裁法新論,1999年8月。
19. Stein/Joans/Schlosser, ZPO, 22. Aufl., 2002, vor ? 1025 Rn. 4; BGHZ 48, 43; OLG D seldorf NJW 1950. 877 ; BGH, NJW 1978, 1744. 轉引自楊崇森,仲裁之基本觀念,仲裁法新論,1999年8月。
20. Steven P. Finizio, The Partial Arbitrator: US Developments Relating to Arbitrator Bias,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2004.
21. The McMahon decision transformed SRO arbitration from a basically voluntary procedure to a largely mandatory one. Constantine N. Katsoris, “Roadmap to Securities ADR”, 11 Fordham J. Corp. & Fin L. (2006).
22. Willian Grantham, The Arbitr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Intellctual Property Disputes,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6.
三、 網站
1. 交通部新聞稿,回歸採購法,交部取消工程合約仲裁條款,中國時報,2008年12月4日,財經版。
2. 司法院網站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搜尋日期2008年3月2日。
校內:2020-12-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