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依婷 Xie, Yi-Ting |
|---|---|
| 論文名稱: |
長安去來--唐詩中的京都書寫 Arriving in or Being Relegated from ChangAn:The Capital Writing in TangShi |
| 指導教授: |
廖美玉
Liao, Mei-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9 |
| 中文關鍵詞: | 唐詩 、長安 、京都書寫 、科舉 、安史之亂 |
| 外文關鍵詞: | ChanAn, capital writ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An Shih rebellion, TangSh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以詩人們在科舉與仕宦制度中所經歷的各種階段為主軸,探討在這些階段中,詩人們對京都態度的轉變以及書寫京都的方式。此外,安史之亂除對唐代國勢影響甚鉅外,同時也影響了詩人們書寫京都的方法,因此也納入討論之中。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同時回顧學界與京都書寫有關的研究現況,以及本論文研究資料的取材和研究進程。
第二章為「京都書寫──競逐功名與追尋理想的場域」,本章將參加科舉考試的詩人們,分為「應舉前」及「落第後」兩種階段,針對此兩種迥然各異的生命情調進行討論後可得知,京都雖然承載了詩人們對於理想與功名的想望,但若不幸落第,京都中的重要地標與風景事物,則成為詩人書寫時抒發傷感心緒的重要媒介。
第三章為「唐詩人仕宦中的京都書寫」,本章所討論的「仕宦中」所涵蓋的對象,除了已入仕為官的詩人外,更包括了已通過禮部分科考試,但尚未參加吏部銓選的詩人。由於通過禮部分科考試的詩人,其心態已和當初準備考試前的徬徨大不相同,且此時社會大眾亦將其視為準官員看待,因此將其納入此章討論。準此,本章分別討論詩人們在京都仕宦生涯中的種種活動,例如宴會、早朝、值班等,出現在詩作中時,呈現了怎樣的京都風景。
第四章為「唐詩人離京後的回首京都」,對於曾經步入仕途的詩人而言,由於他們曾經經歷過在京都的仕宦生活,因此在被貶謫之後,總是忍不住頻頻回首眺望那曾經滿載理想的京都,而此時的書寫多半是透過回憶追想往昔的京都生活。而其中又可分為:「時節的印記」與「夢境的再現」兩種情況。而李白的離京,雖然並非因為遭受貶謫,但由於他在離京後關於此類追憶詩作的數量頗豐,有其特殊意義,因此別立「李白的長安情結」進行討論。
第五章為「記憶的召喚與重構──安史亂後的京都書寫」,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在安史亂後的中晚唐時期,唐詩中出現了許多追憶開天盛世的詩作。在這些作品裡,詩人們召喚記憶、重構記憶,在創作過程的抉擇去取間,不論是詩人的私人記憶,或是對宮殿建築的公共記憶,都提供給我們另一個觀看京都的視角。
第六章為「結論」,除總結上述各章之研究心得外,亦提出日後可以繼續研究的幾個面相。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 about the writings of the capit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ttitude to the capital of the poets u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attending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acquiring the official capacity. Besides, An Shih rebellion ot only did a powerful influence in the power of Tang Dynasty, but also changed the capital writings of the poems, and so do the discussion about this was involved in this thesi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The topic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It illustrates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t also takes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study of capital writing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obtained material and the study process of this thesis.
The topic of the second chapter is “Capital Writings – The Realm of Official Capacity Acquiring and Ambitious Fulfill”. This chapter divides those poets whom attend imperial examination into the two stages of “before examination” and “failed in examin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can we understand that although capital loaded the aspirations of ambitious and official capacity, the important landmarks and scenes could also triggered the poets appease their sorrow of failed in examination by writing poems.
The topic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apital Writings of The Official Careers of Poets in Tang Dynasty”. The extent of “the official careers” involves not only those whom had already being officers, but also involves those whom had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yet being assigned an official appointment. Because the minds of those whom passed the imperial test were much different with before, and the society also took them as officers, those poets should also b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Hence, there will be the discussion of the activity of the poets living as capital officials, such as parties, levee, spell, etc., that shows what the scenes of capital in this chapter.
The topic of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Recall of Capital of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For those poets who ever served as officers, they could not stop looking back at the capital that filled with their ambitions after they were relegated because they did live the official living there. Certainly, the writings under that time were the recall of the past capital living. It involved “The Symbols of Seasons “and “The Dreams”. Although the reason that Li Bai leaved Chang-An wasn’t being exiled, there are some special meanings of the numerous poems about the recall of capital living, Hence, we discus it at another “The Complex of Chang-An of Li Bai”.
The topic of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call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ems – The Capital Writings After An Shih Rebellion”. An Shih rebellion is the watershed that the Tang Dynasty turned form strong to weak. After An Shih rebellion, there appealed many poems that recalled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Kai-Yuan and Tian-Bao. Poets recalled and reconstructed the memory in these poems. Either the private memories of poets or the public memories of palace provide another view of capital.
The topic of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It concludes the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and indicates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除古代典藉依年代先後排序外,其它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古代典籍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庫全書珍本》)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民國〕祿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王儻:《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89)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8月)
〔宋〕袁樞撰、沈志華主編:《文白對照全譯通鑑紀事本末》(北京:改革出版,1994年)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明〕張溥輯評:《三曹集》魏武帝集〈求賢令〉(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1月)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王定保著,姜漢椿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沈佺期著,連波、查洪德校注:《沈佺期詩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1991年11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初版)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唐〕康駢:《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叢書集成初編》)
〔唐〕劉長卿、儲仲君撰:《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1983年)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發行,1995年)
〔晉〕陳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梁〕鍾嶸《詩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9月再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清〕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巿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導小組編:《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1985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初版)
王立著:《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1994年7月)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平岡武夫、今井清編:《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
平岡武夫編:《唐代的長安與洛陽: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巿》(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2月)
安旗:《李白年譜》(臺北:文津,1987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199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1989年5月)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李新達:《千年仕進路:古代科舉制度》(臺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1993年12月初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2000年)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尚永亮、劉崇德譯:《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栗斯:《唐代長安和政著》(臺北:木鐸出版社印行)
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1999年)
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陳祖言:《張說年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初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葉佳瑩:《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劉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初版)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1991年)
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巿政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11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初版)
蕭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北:幼獅,1988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2004年)
閻文儒:《唐代貢舉制度》(西安:陝西人民,1989年)
閻克步《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91年)
三、相關理論著作
Abner Cohen著,宋光宇譯:《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臺北:金楓印行,1987年)
Allen Scott等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Anthony Stevens著,薛絢譯:《大夢兩千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9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
Yi-Fu Tuan(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李宇宙:《睡眠醫學》(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2000年5月,初版)
四、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Allan Pred著,許坤榮譯:〈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12月)
王太閣:〈論燕許大手筆〉,《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王文進:〈三分歸晉前後的文化宣言──從左思〈三都賦〉談南北文化之爭〉,《漢學研究集刊》,(2005年12月)創刊號,頁27-48
王文進:〈魏晉時期巴蜀文化史確立的三部曲──由《三都賦》到《三國志》到《華陽國志》〉《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2007年6月),頁1-30
朱曉海:〈〈兩都〉、〈二京〉義疏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1999年3月,頁193-256。
李炳海:〈帝都中心論的文化承載──古代京都賦意蘊管窺〉,《齊魯學刊》第155期(2002年第2期),頁4-10。
李炳海:〈朝政與民俗事象的消長──古代京都賦文化指向蠡測〉,《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研究(2004年第4期),頁97-107。
李海林:〈淺談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之差異〉,《太原城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
周曉琳〈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試論李白的「長安情結」〉,《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2期
侯立兵:〈都邑賦:傳統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5年3月),頁57-59。
侯立兵:〈漢代京都賦的城巿文化意蘊〉,《四川大學學報》第128期(2003年第5期),頁76-79。
馬積高:〈讀《歷代賦彙》明代都邑賦〉,《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頁39-45。
高一農:〈兩漢都邑賦述論〉,《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頁105-107。
高一農:〈東漢都邑賦之崛起及結構特徵〉,《唐都學刊》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44-47。
張菁〈「安史之亂」後士人心態的變化與唐詩中楊玉環形象的衍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8月
許嘉猷:〈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第34卷第3期,2004年9月
陳淑卿:〈「都賦」淺探──「兩都賦」「兩京賦」「三都賦」的異同研析〉,《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2002年12月,頁485-498。
程章燦:〈《三都賦》:京殿大賦最後的輝煌──兼論兩晉以後騁辭大賦的歷史命運〉,《南京大學學報(哲人社科版)》,1991年第3期,頁63-70。
楊映琳:〈九品中正制名稱的由來及其演變——兼與張旭華、閻步克兩先生商榷〉,《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6年4月
葛兆光〈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32卷,2003年12月
廖國棟:〈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763-788。
趙逵夫:〈《兩都賦》的創作背景、體制及影響〉,《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頁71-79。
謝遂聯:〈唐代都巿詩的演變及其文化意義〉,《唐都學刊》第22卷第2期,2006年3月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入《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
顏進雄:〈初唐奉和應制詩歌中的季節意象探析〉,《花蓮師院學報(綜合類)》,第16期,2003年6月
鄺健行:〈從唐代試賦角度論杜甫《三大禮賦》體貌〉,《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
顧建國:〈唐代寓直制漫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2002年3月
龔鵬程:〈飲饌社會學〉,收錄於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初版)
五、學位論文
余淑娟:《唐代曲江詩空間意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方瑜教授指導,1999年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王文進教授指導,2003年6月。
柳惠英:《唐代懷古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國瓔教授指導,2007年7月
六、網路資源
CEPS思博網-中文電子期刊服務 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中國期刊全文數劇庫 http://156.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中國數字化期刊群 http://hk.wanfangdata.com/wf/szhqk/index.html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cdnet.lib.ncku.edu.tw/ncl-cgi/hypage51.exe?HYPAGE=Search.txt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
新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140.109.138.249/ihp/hanji.htm
網路展書讀 http://cls.hs.yz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