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維恩
CHEN, WEI-AN
論文名稱: 以 「共享」為策略探討產業空間更新方式——以安平工業區為例
“Sharing” as a Strategy for Manufacturing District Renewal Take Tainan City’s Anping Industrial Zon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劉舜仁
Liou , Shuenn-Ren
王逸璇
Wang, I-Hs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工廠即客廳產業空間創新紡織時尚產業永續都市再生
外文關鍵詞: Factory as Living Room, Sharing, Co-Creation Center, Textile and Fashion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23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經濟轉型的時代下,產業空間與工作模式正經歷劇烈變革,傳統老舊工業區逐漸衰退,面臨空間閒置與功能失衡的問題。本研究以臺灣臺南市安平工業區為例,探討都市擴張與產業轉型背景下,如何透過共享與共創的策略,促進產業空間更新,重塑工廠與都市的關係,並實現產業與城市的共榮發展。
    過去,臺灣傳統製造業造就了「客廳即工廠」的獨特生產模式,將生產活動融入生活場域,推動了經濟奇蹟,也促進了都市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轉變與工業外移,傳統製造業逐漸衰退,產業空間閒置問題日益嚴重。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各地開始關注傳統工業區的轉型,試圖藉由都市製造業的回歸,激發地方經濟活力並吸引人口回流。
    面對工業4.0帶來的生產技術變革,傳統工廠逐步轉向彈性生產與客製化生產模式,這不僅影響工廠內部運作,也對都市空間、產業模式及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現代人對工作與生活的期待趨向彈性與自我實現,未來的工廠將不僅是生產場所,更是品牌形象、社區互動與創新動力的體現,推動產業空間的再造,重塑工廠與都市的互動邏輯,並成為具永續影響力的小型新創企業發展基地。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的推進,製造業面臨著如何在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作為臺灣最早合法的「廠住辦」混合使用工業區,安平工業區擁有深厚的工業歷史與創新的空間基礎,卻因產業老化與空間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逐漸被邊緣化。此趨勢下,安平工業區被重新定位為一座支援創新產業與永續製造實踐場域的都市製造基地。此一新型產業平臺以新興創業團隊、社會創新組織與地方微型製造者為核心對象,藉由打開工業區邊界、引入模組化共享製造空間,實現產業空間從封閉式生產場域轉向開放性、互動性、多功能的都市共享節點。

    本研究聚焦安平工業區這一典型案例,分析工業區的空間資源與產業鏈現況,提出共享策略:
    1.都市共享:透過打開工業區邊界,導入公共空間與都市機能,使工業區成為都市生活的延伸與補充。
    2.產業鏈共享:構建以「共創中心」為核心、串聯「細胞工廠」與「大型製造廠」的共享製造系統,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
    3.創意共享:透過「工廠即客廳」的理念,將工廠空間轉化為社區鄰里、設計品牌及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促進產業與社會的互動共創。

    試圖重新定義工廠空間的價值,將傳統工業區從封閉轉向開放,打造一個集生產、社區互動、創意設計與教育培育於一體的複合式場域,讓製造業重回都市生活。同時,藉由共享策略的應用,提出一種具可複製性的新型產業空間更新模式,為臺南乃至其他都市工業區轉型提供新的發展想像。
    這樣的空間設計不僅因應後疫情時代對於彈性生產、資源循環與場域共享的需求,也讓製造不再是封閉的技術流程,而是成為城市生活與社會創新的參與平臺,作為「臺南製造」國際品牌的實踐舞臺,進一步發展為ESG導向產業輸出中心,實現產業鏈重構、資源共享與都市共融的多重願景。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spaces and work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istricts, once central to urban growth, are now facing decline, spatial vacancy, and functional imbalanc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Anping Industrial Zone in Tainan, Taiwan, 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how strategies of sharing and co-creation can serve as catalysts for industrial space regeneration. It explores how these approaches can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ory and city, enabling the coexistence and mutual prosperity of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istricts face decline, spatial vacancy, and functional imbal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Anping Industrial Zone in Tainan, Taiwan, proposing strategies of sharing and co-creation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city.
    Historically, Taiwan’s “Living Room as Factory” model embedded production within living spaces, catalyz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With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relocation, however, these spaces became obsolete. Facing the new paradigm of Industry 4.0 and sustainability goals such as SDGs and ESG,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threefold sharing strategy :
    1. Urban Sharing : opening industrial boundaries to integrate public spaces;
    2. Industrial Sharing : developing a shar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onnecting a “Co-Creation Center” , “Cellular Factories” , and “Large-Scale Factories”;
    3. Creative Sharing : reimagining factory spaces as “Factories as Living Rooms” ;
    Together, these three sharing strategies build a network that connects production, desig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y show how an old industrial area can become a multifunctional hub where manufacturing,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life coexist.

    目錄 8 表目錄 11 圖目錄 12 第一章 緒論 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6 1.1 緣起 16 1.2 研究動機 18 1.3 研究目的 2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1 2.1 安平工業區的轉型挑戰 21 2.2 產業與都市的融合潛力 22 2.3 產業共創的實驗場域 22 第三節 研究大綱 24 第二章 理論構建與文獻回顧 26 第一節 臺灣產業發展相關研究 26 1.1 臺灣各時期產業園區發展政策概要 26 1.2 小結:臺灣產業特徵 28 第二節 工業區與都市的關係 28 2.2 工業區與都市的發展關係 30 2.3 臺灣的非正式產業空間 31 第三節 勞動市場變化與共享經濟下的發展機會 33 3.1 共享經濟的發展 33 3.2 從傳統製造到彈性工作 35 3.3 共享經濟下的製造改變 36 3.3.1 都市製造業的回歸 36 3.3.2 創客生態建構以及空間組成 45 第四節 章節回顧 50 第三章 臺南市安平工業區的背景及現況剖析 53 第一節 安平工業區的建成歷史 53 1.1 發展背景 53 第二節 安平工業區與都市的關係 55 2.1 安平工業區生命週期 55 第三節 臺南市政府對安平工業區未來的規劃 56 3.1 臺南市政府對都市產業的期待 56 3.2 安平工業區的未來發展 57 第四節 案例研究 60 4.1 新加坡裕廊集團——加冷工業區更新計畫 60 4.2 案例總結 67 第四章 安平工業區都市更新整合構想 70 第一節 安平工業區的下一步 70 4-1.1 發展困境與機遇 70 4-1.2 安平工業區的產業優勢 72 第二節 紡織時尚產業作為轉型的起點 74 2.1 從時尚產業的挑戰出發 74 2.2 產業鏈互動與轉型契機 76 2.3 產業鏈創新互動模式 77 2.4 紡織產業案例研究:共創與轉型實踐 80 2.4.1 永續製造與生活的融合:The Mills 南豐紗廠(香港)80 2.4.2 紡織產業共創空間與微型智造:won.house(臺灣) 81 2.4.3 製造業和設計師的搭接平臺: Make Works(英國) 83 第三節 以 「共享」為策略探索產業的創新 84 第四節 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間規劃 86 4.1 南區客廳(L scale- 都市共享層) 87 4.1.1 策略提出 87 4.1.2 安平工業區周邊資源 90 4.1.3 場地分析 92 4.1.4 規劃結構生成 94 4.1.5 masterplan 97 4.2 產業的客廳 (M scale- 產業共享層) 99 4.2.1 共享製造系統框架 99 4.2.2 共享製造系統互動關係 102 4.2.3 製造空間模組 103 4.2.4 閑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融合策略 105 4.3 工廠中的客廳 (S scale- 創意共享層) 108 4.3.2 參與模式重構:推動產業透明與共創 108 4.3.1 空間轉化策略:建立多層次的創意共創生態 110 4.3.4 多層次互動空間規劃:共創中心的功能分區 113 4.3.3 人群互動的分類與串聯 114 4.4 小結 118 第五章 設計實驗-紡織時尚共創園區 120 第一節 構建「都市入口」 120 第二節 共創模式下的空間互動 122 第三節 具體設計 123 3.1 量體生成 123 3.2 紡織時尚共創園區 空間配置 124 3.3 互動路徑深化 127 3.4 核心互動空間 131 第四節 產業與社會共創的更新模式 13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貢獻 135 1.1 將公共性代入產業空間,構築共享策略的更新模式 135 1.2 打破產業封閉性,模組化共享空間構建產業共創生態 136 1.3 提出產業循環與資源再利用的可持續模式 136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36 2.1 地區適用性與可持續發展 137 2.2 策略的實踐與驗證:深化利害關係人參與 137 2.3 共享製造系統的類型學研究 137 2.4 更社會友善的設計研究 137 參考文獻 138

    參考書目
    1. 王明蘅,(2001)。《工廠別墅:一個類型的發生》,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2. 劉伯英,馮鍾平,(2009)。《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遺產保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
    3. Anderson, C(2013)。《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林添貴譯,早安財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期刊論文
    1. 朱怡晨,李振宇,(2017)。〈“共享”作為城市濱水區再生的驅動::以美國費城、布魯克林、華盛頓海軍碼頭更新為例〉,2017 年第 4 期, 24–29頁。
    2. 李婧,史華祺,殷舒瑞,(2023)。〈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更新實踐:青年友好視角下的老城更新規劃方法探討〉,北京規劃建設,2023,No.208(01):44-48。
    3. 李珊珊,伍江,(2019)。〈生產創新作為後工業城市更新的驅動力——以紐約市布魯克林濱水區三個工業遺產更新項目為例〉,住宅科技,2020(03)。
    3. 林宛暄,(2016)。《時尚再續:臺南布市的縫紉再生網路》,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美燕,(2021)。《傳統編定工業區的創新與活化─以安平工業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6. 吳柏澍,(2009)。《「農村長工廠」到「農地種工廠」:臺中都會區的延展都市化》,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7. 屈恩璽,許智修,蔡文火,(2022)。〈淺談臺灣產業園區發展之趨勢〉,DEC 工程,第95卷 04 期。
    8. 許育誠,(2002)。《棕地再發展之研究─都市計畫內工業區更新之新方向》,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鈺昇,吳連賞,鄭春發,(2011)。〈1971年以來大臺南製造業發展與人口變遷〉,人口學刊 ,第 43 期, 137-173頁。
    10. 黄翼,吴晓莉, (2015)。〈城市滨水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再生策略〉,工业建筑,第 45 期,55-59頁。
    11. 鄭安佑,吳秉聲,胡竣喆,(2023)。〈「面對現實」臺南都會區及社區之雙向「社會經濟—空間」變遷 —以紡織成衣業為例(1945 年至 2003 年)〉,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 123 期,1-24 頁。
    12. Thompson, J. H. , (1966)“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Manufacturing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Vol. 42, No. 4, pp. 356–365.

    調查報告
    1. 勞動部,(2022)。《 111年15-29嵗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勞動部,臺北。
    2. 臺南市政府,(2016)。《 擬定臺南市南區安平工業區標準廠房及東側地區都市更新計劃案說明書》,臺南市政府,臺南。
    3. Gallup. (2023). How millennials want to work and live. Gallup, Inc.

    網路資料
    1. 呂國禎,鄧凱元,(2015)。〈 Burberry、Coach…… 它們都用臺南布〉, 天下雜誌583期。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1565?template=transformers&tos=true
    2. 莊素玉,(1985)。〈 臺南將重生或破產?古城的變貌〉,天下雜誌,第47期。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3705
    3. 劉苡芊,林臨君,(2019)。〈「布」老志工 織岀文南向心力〉,臺南市報導。https://www.peopo.org/news/405353
    4. LEO,(2016)。〈紡織業的下一里路〉,股感知識庫。https://www.stockfeel.com.tw/%E7%B4%A1%E7%B9%94%E6%A5%AD%E7%9A%84%E4%B8%8B%E4%B8%80%E9%87%8C%E8%B7%AF/#p-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