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君儀
Chiang, Chun-Yi
論文名稱: 廖瓊枝修編《火燒紅蓮寺》與《俠女英雄傳》演出作品分析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and Script edited by Chiung-chih Liao: "Burning Red Lotus Temple" and "The Mystery of Heroes"
指導教授: 陳佳彬
Chen, Chia-P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6
中文關鍵詞: 廖瓊枝歌仔戲《江湖奇俠傳》《火燒紅蓮寺》《俠女英雄傳》機關布(變)景
外文關鍵詞: Liao Chiung-chih, Taiwanese Gezaixi Opera, "The Legend of Jianghu Qixia", "Burning Red Lotus Temple", "The Mystery of Heroes", scene gimmick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歌仔戲起源於二十世紀的宜蘭地帶,目前為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然而在這多元、創新及跨界的大熔爐之中,許多歌仔戲藝師開始追溯傳統演出劇目,並嘗試將舊有的、印象中早期的歌仔戲表演形式,帶入現代戲曲劇場中,再融合新技術,試圖呈現當時歌仔戲在臺灣火紅的風貌。

    國寶級藝師廖瓊枝老師也親自率領廖瓊枝基金會、薪傳歌仔戲團,將早期內臺歌仔戲時期的連本大戲《火燒紅蓮寺》帶進現代的歌仔戲劇場。2011時《火燒紅蓮寺》於花蓮文創園區首演,六年後改名為《俠女英雄傳》,在2017年於臺灣戲曲中心重新製演。

    本文試圖深入研究《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兩劇目之文本結構、表演藝術、舞臺美術,並梳理分析由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而成的《火燒紅蓮寺》在戲曲脈絡之下,不同時期所呈現的風貌。

    SUMMARY
    Taiwanese Gezaixi Opera originated in the Yilan area in the 20th century. It is currently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traditional repertoires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in Taiwan. However, since the modern art emphasizes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masters of Gezaixi Opera started to integrate the early traditional forms of works into the stage of modern opera, introducing new techniques in an attempt to reproduce the best parts of Gezaixi Opera in old days.

    The Taiwanese master- Liao Chiung-chih, a national treasure-level artist, also led the Liao Chiung-chih Taiwanese Gezaixi Opera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ShinTru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to bring the drama "Burning Red Lotus Temple", the early Taiwanese Opera, into the modern Theatre. "Burning the Red Lotus Temple" first premiered in Hualien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ies Park in 2011. Six years later, it was renamed "The Mystery of Heroes" and re-produced at the Taiwan Traditional Creation Center in 2017.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eply study the text structure, performance art and stage art of the two plays "Burning Red Lotus Temple" and "The Mystery of Heroes", and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Burning Red Lotus Temple", which was adapted from the martial arts novel "The Legend of Jianghu Qixia" in the context of opera and various phases.

    目錄 摘要 i SUMMARY ii 謝辭 v 目錄 v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原著小說《江湖奇俠傳》相關文獻 3 二、改編作品《火燒紅蓮寺》相關文獻 6 三、戲曲脈絡下《火燒紅蓮寺》相關文獻 12 四、舞臺機關布(變)景相關文獻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一、研究方法 21 二、研究步驟 24 第一章 小說《江湖奇俠傳》中「火燒紅蓮寺」情節改編、移植劇目探究 25 第一節 小說中《火燒紅蓮寺》的母題故事淵源 25 第二節 影視作品 29 一、電影《火燒紅蓮寺》故事情節 29 二、電影《火燒紅蓮寺》創作背景 30 第三節 戲曲作品 31 一、海派京劇《火燒紅蓮寺》 32 二、歌仔冊《火燒紅蓮寺》 35 三、歌仔戲《火燒紅蓮寺》 39 第二章 廖瓊枝基金會及薪傳歌仔戲劇團版「火燒紅蓮寺」情節之異同論析 47 第一節 原著《江湖奇俠傳》中「火燒紅蓮寺」的情節架構 47 一、原著小說「火燒紅蓮寺」段落情節結構 47 二、原著小說「火燒紅蓮寺」人物角色 54 第二節 廖瓊枝基金會歌仔戲《火燒紅蓮寺》情節架構 64 一、廖瓊枝基金會歌仔戲《火燒紅蓮寺》分場大要 65 二、廖瓊枝基金會歌仔戲《火燒紅蓮寺》結構佈局 66 第三節 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情節架構 70 一、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分場大要 71 二、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結構佈局 73 第四節 《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文本差異比較 79 一、《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場次異動 79 二、《俠女英雄傳》新增及刪減場次 82 三、《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情節架構中內容差異 84 第三章 歌仔戲《火燒紅蓮寺》與《俠女英雄傳》戲曲表演探討 89 第一節 《火燒紅蓮寺》角色形象塑造與演員詮釋風格 90 一、紅姑 92 二、陸小青 96 三、甘聯珠 99 四、桂武 102 五、柳遲 105 六、呂宣良 108 七、沈棲俠 109 八、卜文正 110 九、甘祖母 113 十、雪蓮 115 十一、逍遙仙姑 117 十二、甘瘤子 119 十三、常德慶 121 十四、甘大娘 122 十五、智圓和尚 123 十六、知客和尚 124 十七、陳繼志 125 第二節 《俠女英雄傳》角色形象塑造與演員詮釋風格 126 一、角色形象塑造 127 二、演員詮釋風格 137 第三節 《火燒紅蓮寺》與《俠女英雄傳》角色詮釋風格差異比較 147 一、陸小青角色詮釋差異 148 二、甘聯珠角色詮釋差異 148 三、桂武角色詮釋差異 149 四、卜文正角色詮釋差異 149 第四節 表演者受機關布景和道具運用的影響 150 一、機關佈景道具運用於演員演出動作性之影響 151 二、機關佈景道具運用於演員演出時間性之影響 152 第四章 《火燒紅蓮寺》與《俠女英雄傳》舞臺美術與劇場技術探討 155 一、2011年《火燒紅蓮寺》演出場域 155 二、2017年《俠女英雄傳》演出場域 156 第一節 造景:從軟景、硬景至投影的使用 157 一、《火燒紅蓮寺》場景塑造 158 二、《俠女英雄傳》場景塑造 172 第二節 舞臺裝置:懸吊方式、降水裝置與大型機關 190 一、懸吊方式 190 二、降水裝置與機關運用 204 第三節 火與魔術運用 214 一、火的運用 214 二、魔術運用 217 結論 219 一、本論文綜述 219 二、未來論題開展 222 參考文獻(依照出版時間排序) 224 附錄 232 附錄一、廖瓊枝文教基金會保密與授權同意書 232 附錄二、薪傳歌仔戲劇團保密與授權同意書 234 附錄三、廖O枝老師訪談同意書 236 附錄四、廖O枝老師訪談逐字稿內容 237 附錄五、張O逸老師訪談同意書 244 附錄六、張O逸老師訪談逐字稿內容 245 附錄七、童O渝老師訪談同意書 253 附錄八、童O渝老師訪談逐字稿內容 254 附錄九、朱O晞女士訪談同意書 258 附錄十、朱O晞女士訪談逐字稿內容 259 附錄十一、表8:《火燒紅蓮寺》戲劇事件表 260 附錄十二、表9:《俠女英雄傳》戲劇事件表 274 附錄十三、表10:各版本使用角色人物表 289 附錄十四、1930年代《火燒紅蓮寺》於臺灣上映相關報章資料 292 附錄十五、竹林出版社出版《火燒紅蓮寺》歌子冊實體古籍 294 附錄十六、《俠女英雄傳》節目冊電子檔(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研究使用) 295 附錄十七、《火燒紅蓮寺》文宣設計(廖瓊枝文教基金會提供研究使用) 296

    參考文獻(依照出版時間排序)
    一、原著
    平江不肖生著、葉洪生校對。《江湖奇俠傳》(一~七集)。臺北:聯經出版社出版,1984年。
    陳曉林。〈民俗文學的源流與武俠小說的定位-兼介葉批《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江湖奇俠傳》卷一。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二、專書
    麥國安。《火燒紅蓮寺》(一~七集)。嘉義:玉珍漢書部,台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藏,1932-1934年。
    無名氏。《火燒紅蓮寺》(一~七集)。新竹:竹林出版社,1958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出版,1975年。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把子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
    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 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 曲藝》。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戲考大全》(全五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0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馬紹波等。《中國京劇發展史〈二〉》。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湖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張月中等。《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提格亨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臺北:新人人文庫出版,1995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輯。《中國京劇史》中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全套六冊)。佛光文化,1999年。
    趙英勉主編。《戲曲舞臺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3年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2006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林良哲、徐麗紗。《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
    翁偶虹。《我的編劇生涯》。同心出版社(北京日報),2007年。
    胡曉軍、蘇毅謹。《戲出海上-海派戲劇的前世今生》。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2007年。
    沈寂。《上海電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2008年。
    林幸慧。《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臺北:里仁,2008年。
    柯榮三。《時事題材之臺灣歌仔冊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杜建坊。《歌仔冊起鼓:語言、文學與文化》。臺北:臺灣書房出版公司,2008年。
    施炳華。《臺灣歌仔冊欣賞》。臺南:施炳華,2008年。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曾子良。《臺灣歌仔冊四論》。臺北:國家,2009年。 施炳華。《歌仔冊欣賞與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10年。
    李松。《樣板戲編年史.前篇:1963-1966 年》。秀威資訊,2011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百年佛緣》(全套十六冊)。佛光文化,2013年。
    賢驥清。《民國時期上海舞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塗翔文。《與電影過招: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高雄:高雄市電影館出版,2018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史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學位論文
    丁賢善。〈中國現代武俠小說的敘述藝術〉。博士論文,蘇州大學,2004年。
    賴崇仁。〈台中瑞成書局及其歌仔冊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5年。
    蔡寶瑤。〈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之文化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7年。
    洪佩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
    陳智堯。〈鄭金鳳歌仔戲劇藝生涯與表演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李子敬。〈平江不肖生武俠作品之湖湘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翁文義。〈《火燒紅蓮寺》在台灣之研究—以電影、小說、戲劇為討論重點〉。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2011年。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
    蘇秀婷。〈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1年。
    陳慧。〈臺灣內台戲舞臺美術:源由、發展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12年。
    戴竹筠:〈中國佛教會對「戒淫思想」的弘揚與維護(1949-1990)〉。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年。
    余宗巍。〈機關布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傳統戲曲舞美的變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張主恩。〈廖和春編撰拱樂社內臺歌仔戲劇本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2013年。
    吳彥霖。〈說唱文學與民間戲劇:論時事劇目在歌仔冊與歌仔戲的流傳與衍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14年。
    賢驥清。〈民國時期上海劇場研究(1912~1949)〉。上海戲劇學院,博士論文,2015。
    李旭。〈中國戲曲舞臺布景的演變研究〉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葉嘉中。〈拱樂社內臺連本歌仔戲劇本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
    高美瑜。〈二十世紀上半葉海派京劇研究(1900-1949)〉。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博)士班,2018年。
    簡妤蓁。〈台灣內台戲舞臺美術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8年。

    四、期刊論文
    星雲大師。〈致顧正秋小姐一封公開信〉。《覺生》。第5、6期合刊,(1950年),頁14。
    無名氏。〈個別劇團演出《火燒紅蓮寺》等戲受到批評〉。《戲劇報》。第10期,(1962年),頁62-63。
    無名氏。〈關於《火燒紅蓮寺》的爭論〉。《戲劇報》。第11期,(1962年),頁55-60。
    萬天石。〈《江湖奇俠傳》中的柳遲〉。《體育文史》。第5期,(1991年),頁60-61。
    張彥。〈《江湖奇俠傳》作者向愷然〉。《書城》。(1996年),頁45。
    傅謹。〈五十年的禁戲〉。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2期,(1999年4月),頁125-129。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運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2期,(1999年),頁35-55。
    錢劍夫。〈《江湖奇俠傳》與平江不肖生〉。《世紀》。(2000年),頁46。
    黎光容。〈《火燒紅蓮寺》及其類型意義〉。《四川戲劇》。第3期,(2005年),頁19-21。
    無名氏。〈卓別林喜看《火燒紅蓮寺》〉。《炎黃縱橫》。第7期,(2006年),頁60。
    鄭培為。〈中國第一部長系列片《火燒紅蓮寺》〉。《大眾電影》。第5期,(2006年),頁45。
    淩玲。〈《火燒紅蓮寺》:權威消解與弱者夢幻——兼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眾心理態勢〉。《電影評介》,第20期,(2008年),頁14-15。
    陸茂清。〈《火燒紅蓮寺》與武俠電影世界〉。《文史精華》。第1期,(2008年),頁62-64。
    楊清惠。〈《江湖奇俠傳》(1922)的另類孩童〉。《華梵人文學報》,第9期,(2008年),頁93-132。
    蔡盛琦。〈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1945-1949)〉。《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2009年6月),頁55-92。
    林永昌。〈1950年代臺灣歌仔戲「電影舞臺化」與「舞臺電影化」的演出風潮〉。《臺灣文獻季刊》。60卷3期,(2009年),頁221-266。
    葉洪生。〈答顧臻弟問有關《江湖奇俠傳》回目內文真偽及版本等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頁10-12。
    平江不肖生、周錫山。〈《江湖奇俠傳》的內功描寫〉。《武當》。第9期,(2011年),頁50-52。
    平江不肖生、周錫山。〈《江湖奇俠傳》的內功描寫(下)〉。《武當》。第10期,(2011年),頁54-56。
    顧倩。〈禁與解禁:《火燒紅蓮寺》舊史新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頁44-49。
    張密珍、廖紅英。〈《火燒紅蓮寺》武俠電影的紅寶書〉。《電影》。第12期,(2011年),頁76-80。
    吳超。〈試論中國武俠電影冷兵器影像符號的視覺流變〉。《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12-16。
    游素凰。〈從歌子到老歌子戲〉。《藝術論衡》。(2012年),頁79-105。
    朱水兵。〈淺析武俠神怪電影對當代中國電影奇觀現象的啟示——以《火燒紅蓮寺》和張藝謀電影為例〉。《電影評介》。第19期,(2012年),頁14-15、17。
    顧臻。〈《江湖奇俠傳》版本考及相關問題研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13年),頁21-32。
    陳墨。〈《火燒紅蓮寺》被禁案的重訴與反思〉。《當代電影》,第1期,(2013年),頁93-99。
    石娟。〈文本之外:《火燒紅蓮寺》轟動的外部原因分析〉。《電影新作》,第4期,(2014年),頁10-18。
    陸茂清。〈中國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武漢文史資料》。第5期,(2014年),頁30-32。
    孫金燕。〈紀實與求虛:武俠文本中分裂的符號自我——以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為解析對象〉。《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5年),頁117-124。
    陳霄元。〈用“武行”代替“武林”——從《師父》與《火燒紅蓮寺》的互文性談起〉。《視聽》,第9期,(2016年),頁19-20。
    石娟。〈民國武俠小說的副文本建構與閱讀市場生成——以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為核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6年),頁127-138。
    蔡愛國。〈論《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的小說評點〉。《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頁112-122。
    欒梅健。〈現代武俠小說的奠基之作——論《江湖奇俠傳》的時代性與浪漫主義特徵〉。《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9年),頁24-32。
    潘培忠。〈「俗文學派」舊藏閩南語歌仔冊文獻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9卷3期,(2019年9月),頁185-200。 

    五、研討會論文
    顧樂真。〈戲曲:踏在世紀的門檻上-回顧與展望〉。《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頁36-43。
    王見川。〈《火燒紅蓮寺》電影、小說的流行與「近代漢傳佛教」的護教〉。《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臺北:博揚文化,2008年,頁285-310。

    六、公共文件
    中華民國行政程序法,第154條,第1項,「行政機關擬訂法規命令時,除情況急迫,顯然無法事先公告周知者外,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載明下列事項︰一、訂定機關之名稱,其依法應由數機關會同訂定者,各該機關名稱。二、訂定之依據。三、草案全文或其主要內容。四、任何人得於所定期間內向指定機關陳述意見之意旨。」
    中華民國消防法,第14條之一,第1、2項,「1.供公眾使用建築物及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場所,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非經場所之管理權人申請主管機關許可,不得使用以產生火焰、火花或火星等方式,進行表演性質之活動。2.前項申請許可之資格、程序、應備文件、安全防護措施、審核方式、撤銷、廢止、禁止從事之區域、時間、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規定訂定之草案。

    七、訪談紀錄
    童O渝。〈訪問有關《火燒紅蓮寺》劇名異動問題〉。2018年12月15日下午15時至15點20時。大稻埕戲苑舞臺。
    張O逸。〈訪問有關《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問題〉。2019年12月23日下午13時至14時。戲曲中心外咖啡廳。
    廖瓊枝。〈訪問有關《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問題〉。2020年5月4日下午14時至15時。廖瓊枝基金會。
    朱O晞。〈薪傳歌仔戲《俠女英雄傳》相問問題訪談〉。2022年5月27日下午16時20分至16時26分。LINE線上通訊。
    童O渝。〈訪問有關《火燒紅蓮寺》及《俠女英雄傳》問題〉。2022年7月4日下午11時30分至12時。童O渝老師車上。

    八、影音媒體
    廖瓊枝文教基金會。《火燒紅蓮寺》演出實況DVD。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2。
    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演出實況錄影。未出版。由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參考使用。

    九、劇本
    廖瓊枝文教基金會。《火燒紅蓮寺》演出劇本。未出版。由財團法人廖瓊枝基金會提供參考使用。
    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演出劇本。未出版。由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參考使用。

    十、舞臺設計圖
    廖瓊枝文教基金會。《火燒紅蓮寺》舞臺設計圖。未出版。由財團法人廖瓊枝基金會提供參考使用。
    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舞臺設計圖。未出版。由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參考使用。

    十一、節目冊/單
    廖瓊枝基金會。《火燒紅蓮寺》演出節目單。2011年。
    薪傳歌仔戲劇團。《俠女英雄傳》演出節目冊。2017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