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郁茜 Su, Yu-Chien |
|---|---|
| 論文名稱: |
《伊索寓言》首部漢譯本《況義》研究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esop's Fables:"Hoang-i"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9 |
| 中文關鍵詞: | 況義 、伊索寓言 、金尼閣 、張賡 、翻譯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Kong-i, Nicolas Trigault, Zhang Geng, Translation litera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65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況義》為中國第一本翻譯《伊索寓言》的作品,但不論是中西交流史或是寓言文學研究,對《況義》幾無討論;即使有對《況義》的研究,大多為割裂的主題研究。《況義》有其特殊的翻譯目的,值得討論。因此本文從文本整理出發,以翻譯的角度切入,進一步了解《況義》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具有什麼樣的位置。
《況義》是由傳教士金尼閣與中國教徒張賡合作翻譯。之所以會翻譯的原因有二,一是配合耶穌會「書籍傳教」的方針,其次是因為《伊索寓言》經常作為傳教時的證道故事,為了在中國傳教的方便,因此需要《伊索寓言》的中文譯本。
《況義》全書共三十八則寓言,其中有二十六則來自《伊索寓言》。《況義》的翻譯並不與《伊索寓言》完全相同,是依照翻譯目的:宗教,與翻譯環境:中國的需求進行改寫。《況義》的改寫,展現了在翻譯活動中,文化背景、翻譯方式及文體特色對翻譯作品(即《況義》)造成的影響,並表現出翻譯即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而《況義》的出現,既是西洋文學翻譯之始,亦影響後來中國的寓言創作模式。
Kong-i is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esop's Fables, however it’s rarely been mentioned in either the study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fabl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literary rearrangement and then rediscover the value of Kong-i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Kong-i was translated by Nicolas Trigault and Zhang Geng. There were two purposes for this work at that time. The first one is to supply for Jesuit’s missionary way, “preach through the books”, and the second is that Jesuit needed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esop's Fables in China.
There are thirty-eight stories in Kong-i, and of which twenty-six of them are from Aesop's Fables. The translation of Kong-i does not follow the stories of Aesop's Fables completely, and it had been modified to fit the local customs of translation site —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ories of Kong-i and Aesop's Fables not only shows the effe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he literature sty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ranslation is actually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Kong-i defines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its publication also creat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to later Chinese fables.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叢書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年12月)
鐘鳴旦等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利氏學社,2002年4月)
鐘鳴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東傳福音》(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2.方志
[明]程楷修,楊卿等纂:《天啟平湖縣志(浙江)》(據明天啟刻本影印),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二七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清]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福建省晉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667年)
[清]高國楹修,沈光曾等纂:〈平湖縣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十六冊(中國書店,1992年)
[清]彭潤章修,葉廉鍔纂:《浙江省平湖縣志》(據清光緒十二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
[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二)《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3.古籍
[清]李九功:《勵修一鑑》,《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七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清]李世熊:《物感》民國七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
[清]李世熊:《寒支初集》、《寒支二集》(清初檀河精舍刻本),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89(北京:北京出版社)
[清]張星曜:《天儒同異考》,《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八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清]張賡、韓霖:《道學家傳》,《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三)(臺北:方濟出版社,1996年12月)
[清]張賡、韓霖:《聖教信證》,《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四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清]陳垣:《增補二十史朔閏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12月)
[清]熊士旗、張焞:《張彌格爾遺蹟》,《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十二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比]金尼閣口授,[明]張賡筆傳:《況義》,《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四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西]龐敵我:《七克》,《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52:東傳福音》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希]亞里士多德,顏一、崔延強譯:《修辭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意]艾儒略:《五十言餘》,《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52:東傳福音》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意]艾儒略:《三山論學紀》,《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53:東傳福音》第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意]利瑪竇:《畸人十篇》,《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52:東傳福音》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意]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意]高一志:《則聖十篇》,《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四冊(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9月)
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詩紀事初編》(卷二),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0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史稿列傳》(七),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95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史列傳》(九),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04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佛說譬喻經》,《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
吳湘湘主編:《閩中諸公贈泰西諸先生詩初集》,《天主教東傳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月再版)
4.今人專著
J. Bronowski & Bruce Mazlish,賈士蘅譯:《西方思想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9月)
[法]費賴之(Aloys Pfister)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法]裴化行(H. Bernard)著,蕭濬華譯:《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初版)
[意]柯意霖:《晚明基督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提閣亨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 5年8月臺二版)
公木:《先秦寓言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戈寶權:《中外文學因緣:戈寶權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7月)
方漢文主編:《東西方比較文學史》(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初版)
方豪:《中西交通史》(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12月)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月二版)
王美秀:《中國基督教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5月)
王鐵鈞:《中國佛典翻譯史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謙之:《中國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何紹斌:《翻譯與想像:晚清新教傳教士譯介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4月)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湘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月再版)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初版)
李亞舒、黎難秋主編:《中國科學翻譯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10月初版二刷)
沈吾泉:《伊索寓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9月)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周作人:《全譯伊索寓言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1月)
孫尚揚:《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3月)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7月)
高華麗編著:《中國翻譯簡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5月)
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張曼濤主編:《佛典翻譯史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12月)
張錯:《利瑪竇入華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年10月)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濟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2版)
陸景宇編著:《外國地名辭典》(臺北:正大印書館,1982年10月再版)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樂峰:《東正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蕭若瑟:《天主教傳行中國考》(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7月)
羅念生譯:《羅念生全集》第六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羅漁:《東正教源流考》(臺北: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7月)
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臺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4月)
《世界地名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月)
《佛光大辭典》(下)(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2月三版)
二、單篇文章
[明]徐光啟:〈造物主垂像略說〉,李天綱編注:《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香港:道風書社,2007年初版),頁118
[清]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跡〉,《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十二冊(臺北:利氏學社,2002年4月),頁254
[清]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語錄〉,《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十二冊(臺北:利氏學社,2004年4月),頁279~281
丁志麟:〈楊淇園先生超性事蹟〉,鐘鳴旦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一〉(臺北:輔大神學院、方濟出版社,1996年12月),頁217~238
戈寶權:〈談龐迪我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中外文學因緣:戈寶權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7月),頁388~401。
戈寶權:〈談金尼閣口授、張賡筆傳的伊索寓言《況義》〉,《中外文學因緣:戈寶權比較文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7月),頁401~417
戈寶權:〈談牛津大學所藏《況義》手抄本及其筆傳者張賡〉,《中外文學因緣》(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7月),頁426~437
方豪:〈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初版),頁39~54
方豪:〈明末清初天主教適應儒家學說之研究〉,《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初版),頁203~254
方豪:〈北堂圖書館藏書志〉,《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初版),頁1842
林金水:〈以詩記事 以史證詩——以《閩中諸公贈詩》看明末耶穌會士在福建的傳教活動〉,《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頁275~294
吳錫德:〈翻譯過程中「文化元素」之轉化〉,《世界文學——翻譯文學&文學翻譯》第2期(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頁87~110
張淑英:〈轉譯文本的語言與文化主體〉,《世界文學——翻譯文學&文學翻譯》第2期(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2月),頁60~86
顧保鵠:〈熙朝崇正集影本序〉,吳湘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月再版),頁634,一~四
三、期刊論文
丁順茹:〈論西方傳教士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廣州:廣州師院學報編輯部,1997年),頁52~59
李筱眉:〈談明末清初的中西圖書交流:利瑪竇、金尼閣、白晉之圖書交流代表史事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88年第1期(臺北:國家圖書館,1999年6月),頁1~20
李奭學:〈如來佛的手掌心——試論明末耶穌會證道故事裡的佛教色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9月),頁451~498
李奭學:〈中譯第一首「英」詩——艾儒略《聖夢歌》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3月),頁87~142
邱詩雯:〈張賡小識〉,《眾聲喧嘩的中國文學—首屆兩岸三第博士生中文論壇會議論文集(上)》(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10月25~27日),頁300~306
金衛國:〈「洋譯華述」的譯書方式述論——以明末至晚清為中心〉,《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第9卷第1期(天津: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編輯部,2007年1月),頁124~127
計翔翔:〈明末在華天主教士金尼閣事跡考〉,《世界歷史》1995年第1期(北京:世界歷史雜誌社,1995年),頁72~78
計翔翔:〈明末在華傳教士金尼閣墓誌考〉,《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北京: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1997年),頁99~105
計翔翔:〈明末奉教官員李之藻對景教碑的研究〉,《浙江學刊》(杭州:浙江學刊雜誌社,2002年01期),頁130~136
祝普文:〈從《物感》一書看《伊索寓言》對中國寓言的影響〉,《文獻》1988 年第2期(北京:文獻雜誌出版社,1988年),頁265~271
梅曉娟:〈翻譯目的與翻譯策略的選擇——論《況義》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國化改寫〉,《外語學刊》第2期(總第141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編輯部,2008年),頁127~130
梅曉娟:〈《況義》的翻譯與中西寓言的早期接觸〉,《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南京: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08年10月),頁71~74,101
郭延禮:〈中國近代伊索寓言的翻譯〉,《東嶽論叢》(濟南:山東社會科學院編輯部)1996年第5期,頁100~105
陳德正:〈《畸人十篇》與《七克》中的希臘古典羅馬文化〉,《歷史教學》第20期(天津:歷史教學社,2008年),頁110~111
陸耿:〈早期來華傳教士中國文化觀〉,《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唐山: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5月),頁21~24
楊揚:〈《伊索寓言》的明代譯義抄本——《況義》〉,《文獻》1985年第2期(北京:文獻雜誌出版社,1985年),頁266~284
楊揚:〈《況義》的明抄本簡說〉,《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年),頁23~29
賈慶軍:〈明清之際傳教士東來之歷史背景〉,《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安陽:安陽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9年),頁60~63
顏瑞芳:〈論明末清初傳華的歐洲寓言〉,《長河一脈——不盡奔流華夏情——2007年海峽兩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能科技大學,2007年8月),頁13~25
四、學位論文
杜慧敏:《論明清伊索寓言漢譯本的「訛」現象》,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孫琪:《明末遺民李世熊及西學之關聯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張鳳英:《李世熊:一個明遺民的世界》,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陳廣媛:《試論《況義》的特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五、外國文獻
Adrianus Cornelis Dudink. “Zhang Geng, Christian convert of late Ming times: Descendant of Nestorian Christians” in Christianity in late Ming China: Five Studies, 1995, pp. 27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