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受讓 Yang, Shou-Rang |
|---|---|
| 論文名稱: |
春秋時期齊魯二國六卿研究 A Study on the Six Qing Dynasty of Qi and Lu Kingdo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
| 指導教授: |
黃聖松
Huang, Sheng-s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左傳》 、先秦史料 、齊魯二國 、六卿 |
| 外文關鍵詞: | Zuo Zhuan, pre-Qin historical sources, Qi and Lu, six Q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諸家說法,論齊魯二國之卿常以三卿作為基準。然觀文獻記載可知,齊魯之卿實不僅止於三卿之數,甚至可能與 晉、宋、鄭等 三 國 相同,同樣 設有六卿。 本文以《左傳》為主要研究範圍,旁及《國語》、《史記》等先秦史料,整理春秋時期 齊魯二國卿數,以期釐清二國是否設有六卿。討論過程為求詳盡,首先於第二章、第三章整理可作為判斷某人是否為卿之準則,以利後續論述齊魯二國卿大夫身分時,有一可供參考之依據。再者,分別 於第四章、第五章討論齊魯二國 卿大夫身分,釐清何者為卿,何者非卿。論述 時分別羅列二國各氏卿大夫,次序依《春秋大事表》為準,一一 辨別身分。並將數位僅一世為卿者,一同整理、羅列於後。最後經過梳理不難發現,實則文獻中所見齊魯二國卿數並非如同一般常見說法所言僅只三卿而已,而是於不同時期有不同數量的卿活躍於政壇之上,且其中確實見有六卿之數。
According to other scholars, the two states of Qi and Lu often used three Qing as the basis. However, from the documentary records, we can see that the Qing of Qi and Lu were not only the number of three Qing, but also the six Qing of Jin, Song, and Zheng. In this paper, we take Zuo Zhuan as the main scope of study, in addition to Guoyu and Shi Ji and other pre-Qin historical sources, to compile the number of Qing of Qi and Lu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the two states had six Qing. Final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Qing of the two states is not just three, as is commonly said,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numbers of Qing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arena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re were indeed six Qing among them.
一、原典文獻
題周.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題周.晏嬰著,張純一校注,梁運華點校:《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據元刻本點校排印。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據清光緒辛卯年(1891)刻本點校排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據商務印書館1957年《世本八種》影印。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據經韵樓藏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題漢.韓嬰著,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唐‧林寶:《元和姓纂》,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
宋.呂祖謙:《左氏傳續說》,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崔子方:《春秋經解》,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宋‧鄭樵:《通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2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劉敞:《春秋傳》,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5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毛奇齡:《西河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4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據臨嘯閣刻本影印。
清.江永:《鄉黨圖考》,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江永編.清.黃定宜輯注:《孔子年譜輯注》,收入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影印。
清.姚際恆著,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台灣明倫書店,1979年。
清‧顧棟高著,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二、近人著作
孔令紀等:《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王貴民、楊志清:《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左言東:《中國古代官本位體制解析》,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許兆昌:《夏商周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許倬雲:〈春秋政制略述〉,收入氏著:《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克炯:《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彥輝:《春秋辭令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穎飛:《楚官制與世族探討──以幾批出土文獻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樸民:《夢殘干戈——春秋軍事歷史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1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溫慧輝:《《周禮.秋官》與周代法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雷宗海:〈春秋時代政治與社會〉,原載《社會科學》1947年第4卷第1期;收入氏著:《伯倫史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熊得山:《中國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劉師培:〈春秋時代官制考〉,收入劉師培著,鄔國義、吳修藝編校:《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鋒:《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謝乃和:《古代社會與政治——周代的政體及其變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臺北:慧明文化出版社,2001年。
譚黎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三、單篇論文
張芹:〈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官制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 年第3期,頁147-148。
黃聖松:〈春秋晉國「中大夫」考〉,《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47-98。
黃聖松:〈《左傳》卿大夫采地屬性問題——「所有」或「佔有」之釐清〉,虞萬里主編:《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19輯,上海:上海書店,2018年,頁53-79。
黃聖松:〈《春秋經》書「大夫」為「卿」考論〉,發表於「學術傳統與數位科技之融合:第二屆南區數位人文研討會」,臺南:嘉南藥理大學,2018年10月5日,頁1-33。
黃聖松、楊受讓合著:〈《春秋》經傳「卿」之身分判準考論——受周天子或他國國君「宴」者為卿〉,《人文研究學報》第54卷第1期,2020年10月,頁1-16。
黃聖松、楊受讓合著:〈《春秋經》與《左傳》所載「涖盟」者為卿考論〉,《嘉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20年11月,頁181-207。
黃聖松、楊受讓合著:〈《春秋》經傳「卿」之身分判準考論——任國君之「介」與「相」國君者為卿〉,《東華漢學》第32期,2020年12月,頁41-78。
黃聖松、楊受讓合著:〈《左傳》「三軍之事於是乎使卿」商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9期,2021年3月,頁335-356。
楊受讓:〈析論《左傳》中太師、太傅之身分〉,《雲漢學刊》第38期,2019年10月,頁102-138。
校內:2026-07-06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