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博鈞
Hsu, Bo-Juin
論文名稱: 應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探討嘉義市歷史地震及鄰近活動斷層之地震災害與風險之研究
Application of Taiwan Earthquake Loss Assessment System on the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Nearby Active Faults in Chiayi City
指導教授: 饒瑞鈞
Rau, Ruey-Ju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風險評估台灣活動斷層避難據點
外文關鍵詞: Taiwan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System, Risk Assessment, Taiwan Active Fault, Emergency refuge site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嘉南地區於1900年至2017年共發生20個規模大於6以上之地震,其中造成較顯著災害的地震有1906年梅山地震、1941年中埔地震、1964年白河地震及1999年嘉義地震等,均造成嘉義市市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地震發生時所導致的災害,事先的災害潛勢風險評估、避難據點等防災規劃等,便成為地震災害風險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去針對地震之研究多半是探討震後救災之研究以及防災的推動,如震災救災路線選擇模式之建構、地震防災發展策略與推動之研究等,鮮少有研究針對歷史地震災害及鄰近活動斷層之災害風險納入防災避難據點進行探討,若將災害風險因子列入考量,將會改善目前避難據點規劃上不足。本研究以「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模擬1900年迄今歷史地震災害及鄰近活動斷層來分析嘉義市地區之災害風險,並藉由最大地表加速度分布、建築物倒塌情形及震後避難人數之風險區塊來分析嘉義市地震災害潛勢高之地區,並探討避難據點之收容能量及地震適災性評估,以提供相關單位做為避難據點之參考依據。本研究模擬8個地震及斷層活動事件,分析結果顯示,最大地表加速度高潛勢於嘉義市地區,多半集中於與活動斷層距離較接近之東區義教里等9里,於地震發生時上述應優先考量增強建築物(含避難據點)耐震或結構補強等相關措施。建築物倒塌情形部分也多半集中於與活動斷層較接近之嘉義市東區後湖里等5里,上述地區應優先考量相關緊急應變及搶救(含大型搶救器具)等措施,必要時應與中央消防署,鄰近縣市政府建立友軍支援共助模式,以維持消防救災效能。震後臨時避難人數以東區之新店里等5里,西區之車店里等2里臨時避難人數較多,上述地區應優先考量相關人員避難疏散路線與民生物資部分,以強化震後災害應變機制。最後,依上述高潛勢地區評估可優先適宜當作A類緊急避難場之避難據點所有北興國中等13處;適宜當作B類臨時收容所或C類中期收容場所之避難據點有大業國中等15處。

    Twenty earthquakes with Richter scales greater than 6 occured in Chianan area in Taiwan from 1900 to 2017. Four of them had hit Chiayi City and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lifes and properties. They were Meishan earthquake in 1906, Chungpu earthquake in 1941, Baihe earthquake in 1964, and Chiayi earthquake in 1999.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saster caused by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s, such as disaster potential risk assessment, and setting up emergency refuge sit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Studies about earthquakes before were merely exploring post-earthquake relief or the promotions of disaster precautions. They were mainly about construction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scue route selecting models, and strategies and promotion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which count historical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nearby active faults as risk elements that affected the emerqency refuge site were rare. If the disaster risk factor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rrent lack of emergency refuge site plans will be more practicable. This study had used ”Taiwan Earthquake Loss Assessment System” to simulate the disaster caused by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Chiayi City form 1900 to 2017, and the nearby active faults as well to analyze the disaster risk there. By analysing the maximum surface acceleration distribution, the collaps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isk block of evacuation number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high potential hazard zone was found. The capacity and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esistance assessment of the emergency refuge site was explor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as well. This study has simulated eight seismic and active faulting ev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largest surface accerleration of the high potential hazard zone in Chiayi City was around Yijiao Village and other eight villages in the East Dist, close to the active faults nearby. How to enhance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s and the reinforcement would be the top priority if the earthquake occurs. With the active faults nearby, more buildings collapsed in the East dist in Houhu Village and 4 other villages. The rescue strategies in this area ar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 and rescue plan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large rescue equipments. To cooperate with neighbor counties and appeal to National Fire Agency for support in order to make an effective resue would be significant in this area. Sindian Village and 4 neighbor villages in the East Dist and Chedian Village and a village nearby in the West Dist owned more population among Chiayi City. For this reason, if earthquake occurs, setting suitable evacuation routes for the population and the offering sufficient daily necessity would be the top prior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High Potential Hazard Zone Assessment, the refuge sites would be de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y are: Level A: emergency refuge sites which include Pei-Shin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B: Temporary refuge site, and level C: Medium term refuge sites including Daye Junior High School.

    目錄 摘要 I Extended English summary II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回顧 5 2.1 嘉義市環境、鄰近斷層歷史地震災害及活動斷層分布概述 5 2.1.1 嘉義市環境概述 5 2.1.2 嘉義市鄰近斷層歷史地震災害概述 7 2.1.3 嘉義市鄰近活動斷層分布概況 9 2.2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 12 2.2.1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發展背景 12 2.2.2 TELES特色與應用 12 2.2.3 TELES分析流程架構與基本資料庫收集 16 2.2.4 TELES震源參數設定與限制 19 2.3 避難據點之相關探討 27 2.3.1 避難據點之收容能量定義 27 2.3.2 防災空間系統之避難據點角色、功能、類型及服務範圍 29 2.3.3 避難據點規劃原則及標準 30 2.3.4 災害風險評估與防災避難據點 33 第三章 TELES研究模擬架構與研究方法 35 3.1 TELES研究模擬架構 35 3.1.1 運用TELES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推估 35 3.1.2 TELES震源參數設定 35 3.1.3 地震災害潛勢分析 37 3.1.4 防災避難據點規劃與風險評估 38 3.2 研究方法 46 3.2.1 設定1900迄今歷史地震災害模擬事件分析 46 3.2.2 設定嘉義市鄰近的梅山活動斷層、九芎坑活動斷層及觸口活動斷層作特徵地震規模模擬 50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53 4.1 災害潛勢分析結果 54 4.1.1 近年來歷史地震災害模擬事件分析結果 54 4.1.2 設定嘉義市鄰近的梅山活動斷層、九芎坑活動斷層及觸口活動斷層作特徵性地震規模模擬分析結果 93 4.2 討論 118 4.2.1 PGA分布結果討論 118 4.2.2 建築物倒塌情形結果討論 119 4.2.3 臨時避難人數與避難據點收容能量討論 120 4.2.4 防災避難據點地震適災性風險評估討論 121 4.2.5 本研究結果與嘉義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或深耕計畫有何不同? 121 4.2.6 綜合討論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5.1 結論 125 5.2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29 中文文獻 129 英文文獻 135 附錄A 136 附錄B 138 附錄C 141 附錄D 14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三船康道(1995),地域、地區防災手法,日本,株式會社Ohmsha。
    中國石油公司(1986),十萬分之一地質圖幅。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86),出磺坑構造地質剖面勘查指南。地質,第七卷,第二期,第83-90頁。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20年專刊,臺灣地區地震活特性探討,(http://scweb.cwb.gov.tw/Twenty.aspx?ItemId=8&CId=121&loc=tw),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淺層地球物理探勘(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91 年度研究報告,共166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和陳文山(2003),地震地質調查與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116地球物理探勘計畫(2/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92 年度委辦計畫期末報告。
    石井一郎等(1996),防災工學,森北出版株式會社。
    包昇平(2004),都市防災避難據點適宜性評估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第1-1~5-4頁。
    包昇平,(2007),都市公共設施規劃為避難據點之適宜性評估-以嘉義市為例,台灣土地研究第二期。
    向旭彬(2013),以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強化臺南市震災應變機制作業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77頁。
    李博閔(2013),應用「台灣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模擬2010年甲仙地震及旗山斷層破裂對高雄市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99頁。
    李威儀、何明錦(1999),台北市實質環境防災機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李佩瑜(2000),由鄰里單位觀點探討震災時救災避難圈之規劃。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邱保舜(2014),運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強化台南市地震災害防救政策之研究-以新化斷層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116頁。
    何明錦、李威儀(2000),都市計畫防災規劃手冊彙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台北。
    何明錦、黃定國(1997),都市計畫防災規劃作業之研究。內政部建住研究所,台北。
    東京都防災會議編(1996),《東京都地域防災計畫震災編(本冊)》。東京都總務處災害對策部。
    東京都都市防災會議編著(2001) ,東京都地域防災計畫-震災篇,東京都總務部災害對策部。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張徽正、石瑞銓( 2000a),從野外觀察探討臺灣西南 部四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的存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 13號,第 1-101頁。
    林啟文、盧詩丁、黃文正、石同生、張徽正( 2000b)臺灣中部濁水溪以南地區 的集集地震斷層與構造分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2號,第1-112 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 2000c)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 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 刊,第13號,共122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林燕慧(2007),臺灣西南部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124頁。
    林啟文、張徽正、陳勉銘、盧詩丁、石同生和黃文正(2000),台灣地區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 號,共122 頁。
    林煌棋(1996),嘉南地區麓山帶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4頁。
    林啟文、陳文山和饒瑞鈞(2007),台灣活動斷層調查的近期發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八號,第85-110 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和林燕慧(2007),臺灣西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7 號,共141 頁。
    林慶偉、吳炫宗和蕭崇利(1999a),嘉義地區活斷層研究:梅山斷層與九芎坑斷層之初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88 年年會論文集,第279-280 頁。
    林慶偉、吳炫宗、朱偉嘉(1999b),九芎坑斷層與新化斷層之地表構造現象,第二屆台灣活動斷層調查研討會,第11-15頁。
    施邦築、陳素櫻、劉淑燕(2008),運用 TELES 系統震災早期評估於防救災資源需求之量化推估,共10頁。
    陳郁文(2006),以反射震測法研究觸口斷層及其附近構造。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蒨(2016),以2016年美濃斷層地震為例探討如何適當地應用TELES進行臺南地區地震災害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144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 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 10號,共103頁。
    張徽正、盧詩丁(2000),台灣之活動斷層研究,第39~48頁。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12),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使用手冊,共143頁。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13),TELES常見問題與解答,共144頁。
    許榮森(2016),地震災害防救措施之研究-以竹南鎮為例,工業安全衛生2016年2月。
    黃碩鋒(2014),運用TELES探討梅山斷層對於嘉義台南地區之震災防救作為。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120頁。
    黃文思(2007),應用台灣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加強嘉義市防救災作業能力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共220頁。
    黃歆宜(2010),應用1941年中埔地震探討台灣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私立清雲科技大學空間資訊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共56頁。
    黃啟璋、林春元(1999),嘉義報導「嘉義6.4大地震 已知近200人傷」。1999.10.22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921_quake/88102232.htm)。
    溫國樑、張毓文、陳俊德、黃雋彥,臺灣地區地震潛勢評估之研究 。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共68頁。
    溫國樑、何美儀、蒲新杰(2012),臺灣地區地震潛勢評估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第6~10頁。
    溫國樑、吳子修、陳俊德、黃雋彥(2012),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期中/期末))成果報告臺灣地區地震潛勢評估之研究(II),第16~19頁。
    溫國樑、張毓文,簡文郁(2006),梅山斷層地震潛勢評估,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共24頁(梅山地震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臺灣活斷層分布圖。2010.5.10取自(http://fault.moeacgs.gov.tw/TaiwanFaults_2009/PageContent.aspx?type=C&id=5)。
    葉錦勳、簡文郁、林主潔、周光武、陳緯蒼、張毓文(2010) , 住宅地震保險風險評估模型技術手冊(整合不同版本之台灣地區活斷層參數),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154頁。
    葉錦勳(2003),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03-002,共137頁。
    葉錦勳(2002),地震災害境況模擬方法與應用軟體整合研究,國震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報告,NCREE-02-009。
    葉錦勳(2007),災害防救科技專欄-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強化和應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第21期,第1~3頁。
    葉錦勳(2012),震損評估的資料、模式和軟體簡報,2012.11.30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講習會。
    葉錦勳、劉季宇、陳世良(2014),怎麼推估地震災害,科學發展專題報導498期,第18-23頁。
    葉義雄、陳光榮、王維豪和蔡義本(1984),1906 年嘉義梅山地震斷層之觀測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3-05 號。
    楊耿明、洪日豪、吳榮章和黃旭燦(2001),斷層活動性觀測與地震潛勢評估調查研究─台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1/5)─西南地區(觸口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9-4 號。
    鄭世楠、張建興、葉永田、辛在勤(2011),台灣地區歷史災害地震之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0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
    鄭世楠、江嘉豪、陳燕玲(2012),臺灣地區歷史地震資料的建置,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共448頁。
    嘉義市政府消防局網站(http://www.cyfd.gov.tw/),105年度嘉義市災害防救計畫,共652頁。
    嘉義市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第2期期末報告書(201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共325頁。
    蔡綽芳(2003),從九二一震災探討都市防災避難據點之規劃建置,都市防災及山坡地災害防制研討會論文集,第5-1~5-35頁。
    劉舒綺(2011) ,都市地區地震災害避難據點與避難路徑擇定之研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所學位論文。第1-154頁。
    劉彥求、林燕慧、李明書、林啟文(2004),台灣西南部石牛溪地區九芎坑斷層的構造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號,第1-112頁。
    賴宗吾、劉白梅、許茂雄、劉智明(2004),嘉義市地震減災探討-以梅山斷層地震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論文編號F27,第139-143頁。
    謝政宏(2014),應用TELES強化臺南市地震災害搶救能力機制研究-以後甲里斷層發生大地震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78頁。
    饒瑞鈞 (2002) ,台灣的地震地體構造。台灣之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會議摘要,第30-48頁。
    饒瑞鈞(2004),台灣南部地震活動性研究及潛能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英文文獻
    Chen, K. P. and Y. B. Tsai (2008), A Catalog of Taiwan Earthquakes (1900- 2006) with Homogenized Mw Magnitud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8, 1, 483-489pp.
    Chen, Y. G., Y. T. Kou, Y. M. Wu, H. L. Chen, C. H. Chang, R. Y. Chen, P. W. Lo, K. E. Ching, and J. C. Lee, (2008), New seismogenic source and deep structures revealed by the 1999 Chia-yi earthquake sequence in southwestern Taiwan. Geophys. J . Int. 172, 1049–1054pp.
    Cheng, S. N. and Y. T.Yeh (1989), Catalogue of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1604 to 1988, Open-File Rept., Inst. Earth Sci., Acad. Sin., 255pp.
    Omori, F. (1907a), Earthquake of the Chiayi area, Taiwan, 1906: Introduction of Earthquake, 103-147pp.
    Omori, F. (1907b),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 1906: Bull. Imp.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Commttee, 53-69pp.
    Wells, D. L. and K. J. Coppersmith (1994) , New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 rupture length, rupture width, rupture area, 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4, 974-1002pp.
    Wu, F. T. (1970), Focal mechanisms and tectonics in the vicinity of Taiwan,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60, 6, 2045-2056pp.
    Wu, Y. M., T. C. Shin, and C. H. Chang (2001), Near real-time mapping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peak ground velocity following a strong earthquak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1, 5, 1218-1228pp.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8-01公開
    校外:2022-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