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立昂 Tseng, Li-A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同志詩感官書寫的脈絡研究——以陳克華、孫梓評、騷夏詩作為例 The Sensory Writing of Taiwan's Queer Poetry:A Case Study of Ke-Hua Chen's, Zih-Ping Sun's, and Xia Sao's Poetry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同志詩 、感官 、陳克華 、孫梓評 、騷夏 |
| 外文關鍵詞: | Queer poetry, Sensory writing, Chen Ke-Hua, Sun Zih-Ping, Xia Sao |
| 相關次數: | 點閱:94 下載:3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是當今較為完整同志文學文本。本文將從中觀看臺灣同志詩的發展,藉文學史中的架構,筆者將論文分成三個時期。每十年為一區間,分別為1990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1年之後。挑選代表性的詩人,展現時代特色,如陳克華、孫梓評。筆者也嘗試將所發現,但並未納入文學史的詩人,如騷夏納入。接著從各時期詩人使用的意象特色,整理各時期同志詩感官書寫特色中的脈絡發展,使用高友工「物境」和「心境」的論述,配合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空間詩學》及《夢想的詩學》,並從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1951-)《本質或裸體》,探究詩意文字的深意和底蘊後,來觀看臺灣同志詩發展的走向和未來。
第壹章進行展開,先論述臺灣同志文化的發展,並定義何為廣義和狹義的同志文學,再概述現行同志詩的發展脈絡。而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筆者將從文學史中選出三位代表性詩人進行討論。其中每位詩人都代表一個十年的特色,為何挑選三位詩人,而不是其他詩人。
第貳章,整理臺灣同志文化的發展,並推到同志詩的發展。筆者依《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中對於時代的爬梳進行簡單處理。從同志作家中,整理出表格,結合近期同志詩選中提及的詩人進行對看。整理出一個近代同志詩詩人的年表及創作。
第參章,以陳克華三本詩集,《星球紀事》、《欠砍頭詩》和《BODY身體詩》進行同志意象的討論。其中對於陳克華所代表同志的焦慮,對於繁衍的焦慮。本文從三個角度進行討論。首先,詩中對未來繁衍的想像開始,傳達出的是一個對世界的「逃離」。到了《欠砍頭詩》的時期,因為前期的壓抑和對世界的不解,開始於詩中將壓抑轉換為衝突。詩中的「誇張」感官表現出的情慾書寫進行討論,對於當時體制的諷刺,藉由詩人所展現出的想像,進行意象的觀看。接著跨過2001-2010年時段,挑選陳克華於2012年所出版的《BODY身體詩》,嘗試觀看陳克華於這段時間意象使用的改變。從陳克華跨度十多年的感官意象的改變,尋找其中的脈絡。
第肆章,以孫梓評為主要文本,加入同時期的鯨向海和葉青進行對看。首先從2000年初《如果敵人來了》中,孫梓評身體書寫的三種模式。本文藉由巴舍拉對於空間的形塑,觀看詩中對童話意象的的建構。從詩中的意象觀看其中「潮濕」、和「熱」等身體觸覺的特色感受,並將鯨向海和葉青詩有相同意象使用進行歸納,找出相同的觀點,納入脈絡中。
第伍章,梳理二十年同志感官意象的發展脈絡。到了2009年之後出版的《瀕危動物》。從父親形象,到母親,到異性戀妹妹的差異。討論詩人近幾年新寫的《橘書》關於一種性別的局限,從詩中觀看同志生殖意象的蛻變,經由前期意象的討論及演變,到了《橘書》中的意象變化,觀看未來詩的意象傳承及未來。
統整出臺灣同志意象感官的脈絡,從脈絡中討論同志詩的未來意象發展的感官特色。並觀看近年出版的同志詩選,印證其中的相關性及發展。
SUMMARY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Queer culture in Taiwan, define what is the broad and narrow sense of Queer literature, and then summari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Queer poetry. The author will select three representative poets from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discuss the motivation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Each of them represents a decade of character, why choose three poets, not other poets.
Chapter tw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Queer culture is sorted out and push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eer poetry.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treatment of the times' climbing A Queer Invention in Taiwan: A History of Tongzhi Literature. From the Queer writer, the paper arranges the tables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poets mentioned in the recent queer poems. The chronology and creation of a modern queer poet were sorted out.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mrades' images in three poems of Chen Ke-Hua, The Chronicle of The Planet, Head-hunting Poems and The Body Poem of Body. Among them, the anxiety of queers represented by Chen Ke-Hua and the anxiety of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imagination of future reproduction begins, which conveys a "escape" of the world. In the period of Head-hunting Poems, because of the de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confusion of the world, it began to transform the repression into conflict in the poem. The "exaggeration" sensual expression of the writing of desire in poetry is discussed. The satire of the system at that time is viewed by the imagination displayed by the poet. Then, through the period 2001-2010, the author selects The Body Poem of Body published by Chen Ke-Hua in 2012, and tries to watch the changes of image use of Chen Ke-Hua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the change of sensory image of Chen Ke-Hua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context.
Chapter four, taking Sun Zih-Ping as the main text, added Jing Xiang-Hai and Ye Qing in the same period to see. First of all, from the early 2000 If the Enemy Came, Sun Zih-Ping three models of body writing.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hape and shape of space by Bachelard, look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fairy tale image in the po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ysical touch of "damp", "hot" and so on from the images in the poem, and summarizes the images used by Jing Xiang-Hai and Ye Qing poems, finds out the same views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context.
Chapter five,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queer' sensory image in the past 20 years. By 2009, The Endangered Animals were published. From father image to mother, to heterosexual sister dif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 of gender in the new Orange Book written by the poet in recent years. It looks 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queer reproduction image from the poem.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lier images, it changes the image in the Orange Book, and then looks at the image inheritance and future of the future poetry.
The paper unifies the sensory writing of the image of Taiwan queer, and discusses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image development of Queer poetry from the context. And watch the recent published queer poetry, confirm the relev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m.
Key words: Queer poetry, Sensory writing, Chen Ke-Hua, Sun Zih-Ping, Xia Sao
參考書目
(依筆畫排列)
一、 主要文本
(一) 詩集
陳克華:《星球紀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年)。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陳克華:《BODY身體詩》(臺北:基本書坊,2012年)。
孫梓評:《如果敵人來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孫梓評:《法蘭克學派》(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騷夏:《瀕危動物》(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騷夏:《橘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7年)。
(二) 相關作品
利文祺,神神,黃岡編選:《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臺北:
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
鯨向海:《通緝犯》(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鯨向海:《精神病院》(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臺北: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年)。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臺北: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年)。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小知堂文化出版社,2003年)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8年)。
陳克華:《善男子》(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三) 其他作品
覃子豪:《向日葵》(臺北:藍星詩社,1955年)。
巫永福:《風雨中的長青樹》(臺北:中央書局發行,1986年)。
楊牧:《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
楊牧:《年輪》(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楊風:《那年秋天》(臺北:唐山出版社,2008年)。
楊風:《原來你還在唱歌》(臺北:新世紀美學出版社,2016年)。
陳育虹:《索隱》(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
履彊:《少年軍人的戀情》(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楊澤:《人生不值得活的》(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臺北:印刻出版社,2017年)。
羅智成:《夢中情人》(臺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羅智成:《透明鳥》(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
林耀德:《銀碗盛雪》(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林耀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的》(臺北:文鶴出版社,1996
年)。
許悔之:《肉身》(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
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游靜:《不可能的家:游靜詩集》(香港:dirty press.CLEAN PRESS,2017年)。
二、 專書
王俊傑:《流浪的三十九巷酒吧:傑維恩同志小說選》(臺北:秀威資訊出
版社,2013年)。
朱偉誠:《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
李恒基:《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年。
林耀德:《期待的視野》,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3年。
卓立:《暢活存再—進入朱利安的思想》,臺北:開學文化,2018年。
何春蕤:《同志研究》,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紀大偉:《酷兒狂歡節》,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
出版社,1997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張曼娟:《同輩:青春男.同志小說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曼娟:《同類:青春女.同志小說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陳政彥:《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2017年。
許維賢:《從艷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高友工:《中國美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年。
焦桐:《完全壯陽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出版社,
2003年。
羅桂祥:《德勒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翁文嫻:《間距詩學: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臺北:開學文化,2020
年。
劉亮雅:《同志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
年。
〔法〕法蘭斯瓦.余蓮著:《本質或裸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法〕朱利安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
間的哲學策略》,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法〕朱利安著,卓立譯:《論真生活》,臺北:開學文化,2020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法〕喬治.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
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法〕皮耶.布赫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
面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
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
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0年。
〔美〕譚馨.史帕哥著,林文源譯:《傅科與酷兒理論》,臺北:貓頭鷹出
版,2002年。
三、 期刊論文
Fran T.Y.WU:〈台灣同志文學最低閱讀書目〉《聯合文學》第322期(2011
年8月),頁52-57。
林佩苓:〈隱/現於詩句中的同志意象──以鯨向海為觀察對象〉,《當代
詩學》(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出版,2009年)。
紀大偉:〈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1960年代台灣文本起頭〉,《台灣文學學
報》(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第23期,頁63-100。
朱偉誠:〈文學史的發明或發現?評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7年12
月)第108期,頁165-181。
李癸雲、陳秀玲合著:〈愛與憂鬱,或者顛覆——台灣女詩人葉青與旅美
女作家柴的同志書寫比較研究〉,《台灣詩學》29期,2017年5
月,頁7-34。
李翠瑛:〈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哥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
作現象〉,《臺灣詩學學刊》(臺北:臺灣詩學學刊,2009年)。
焦桐:〈身體爭霸戰——試論情色詩的話與策略〉,《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鯨向海:〈他將有壯美的形貌——同志詩初探〉,《臺灣詩學.吹鼓吹師論
壇二號》(臺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唐山出版,2006年3月)。
鯨向海:〈我有不被發現的快樂—再談同志詩〉,《臺灣詩學學刊》(臺北:
臺灣詩學學刊,2009年)。
楊美琴:〈痛快淋漓.身體景觀——論唐捐詩的體液書寫與性器意象〉,《當
代詩學》(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出版,2011
年)。
須文蔚:〈一本有個性與觀點獨特的台灣現代詩史-評介鄭慧如《台灣現
代詩史》〉,《文訊》(臺北:文訊雜誌社,2020年2月)第412期。
孫梓評:〈寫給生我的焦慮¬—我所認識的詩人騷夏,與她的詩〉《文訊》第
305期(2008年11月),頁41-43。
劉韋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
為例〉,《臺灣詩學學刊》(臺北:臺灣詩學學刊,2009年)。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
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1999年11月),頁109-134。
劉益州:〈巨大化的書寫:論鯨向海詩集《大雄》中情感表述的藝術與想
像〉,《臺灣詩學學刊》(臺北:臺灣詩學學刊,2011年)。
劉文:〈評《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帝國、酷兒時間、置疑同志主體〉,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出版,
2018年12月)第43期,頁127-134。
賴亭秀:〈可以坦白嗎?──鯨向海《大雄》之同志意象〉,《有鳳初鳴年
刊》(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碩士班,2020年7月)第16
期,頁255-277。
鴻鴻:〈無照駕駛,超速逃逸—騷夏〈瀕危動物〉掀開的家族與情慾圖像〉
《文訊》(2009年9月),頁122-123。
四、 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份排列)
鄒桂苑:《拼貼當代臺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施作文本探勘1981-1997》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夙珍:《陳克華新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何慧芳:〈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榮格之分析心理學探索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燈塔行》〉(嘉義: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臺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
及文化實踐(1990-2002)》(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期達:《不相稱的美學-以洛夫、簡政珍、陳克華詩語言為例》(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雯娟:《臺北非常同志:臺北同玩節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佳芬:《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劃與心理研究》(臺北: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
為例》(臺能: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郭淑玲:《現代詩死亡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曾澄堉:《陳克華詩中的意象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李鄢伊:《鯨向海現代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韋佐:《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欣芳:《臺灣同志運動策略與過程之探討:以臺灣同志大遊行為例(2003-201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彥豪:《文學與醫學的科技邊界-已江自得、陳克華、王溢嘉、田雅各詩文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薛惠萍:《差異與反叛:陳克華詩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鈞昂:《當代台灣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以楊照、陳克華為中心》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曾士翔:《金女慾童:鯨向海、楊佳嫻詩作與文學活動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5年)。
陳芷羚:《詩化目光──陳克華詩中的觀視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文柔:《葉青詩中疾病與死亡意象的感覺結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江昇:《酷兒文化抒情傳統:《孽子》與同志文學的方法論文題》(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陳婉庭:《同志文學中的家庭困境與身分認同-以九○年代台灣小說為例》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
蔡孟婷:《網路詩研究-以蘇紹連、鯨向海為考察範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吳昱君:《葉青詩的焦慮表現及其效應》(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林政誼:《余秀華詩中的「真」及其延伸的「爭議」現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年)。
王宣喬:《詩與小說之間──駱以軍《棄的故事》探研》(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柏翰:《漫遊詩境的彼得潘──鯨向海詩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黃雋雯:《葉青現代詩中的創傷、情愛與療癒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劉千瑜:《孫梓評詩作研究:情感展演與視覺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五、 網路資料
宇宙:〈人工孕母與醫學倫理〉(桃園:中央大學應倫通訊)
網址:http://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5/09.html (瀏
覽日期:2019年1月8日)。
上報:〈【厭女情節】陳克華談分屍案「現在女生嚮往當妓女?」〉,上報快
訊(2018年5月30日)網址: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1864(瀏覽日
期:2021年1月30日)。
吳懷珏:〈厭女的人在哪裡—從陳克華歧視貼文.觀看他對女性年齡、性
與神經質的厭惡〉,關鍵評論(2018年05月31日)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6787?fbclid=IwAR1VPkDRbUB3-tbCaotkL5vkltWxhHj2uBMyoeq_RprrurV6s0fMq2yWpGs(瀏覽日期:2021年1
月30日)。
紀大偉:〈無印良品孫梓評〉,《讀同志文學史專欄》,網址: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17 (瀏覽日期:2020年11
月29日)。
陳栢青:〈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鏡文化(2017年2月3日),網址: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202cul001/(瀏覽日期:
2021年1月22日)。
陳薇真:〈國族先行:評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苦勞網(2017
年3月6日), 網址: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684(瀏
覽日期:2021年1月22日)。
張智琦:〈同志詩選爭議:我們應該用道德審查藝術嗎?〉,苦勞網(2019
年6月20日)網址: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3077 (瀏
覽日期:2021年1月30日)。
呂嘉鴻:〈台灣同志運動30年:見證同婚專法通過歷程〉,BBC中文
(2019年5月24日)網址: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8368470 (瀏
覽日期:2021年3月19日)。
畢恆達:〈同志大遊行 空間的歷史軌跡〉,苦勞網(2009年10月31日)
網址: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8052 (瀏覽日期:2021
年3月19日)。
陶本和:〈正式啟動!蔡英文推同性婚姻態度堅定 2路線大躍進〉,
ETtoday新聞雲(2016年10月24日)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1024/798814.htm (瀏覽日期:
2021年3月19日)。
洪安怡:〈同志遊行標題帶有性暗示 捍家盟:性變態層次〉,中時新聞網
(2017年10月28日)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28001919-260405?chdtv
(瀏覽日期:2021年3月19日)。
吳欣紜:〈同婚元年上街頭 同志遊行20萬人創紀錄〉,中央通訊社(2019
年10月26日)網址: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0260144.aspx (瀏覽
日期:2021年3月19日)。
歐陽夢萍:〈同志遊行今登場 外國同志來臺同慶同婚元年〉,中央廣播電
台(2019年10月26日)網址: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39274 (瀏覽日期:2021年
3月19日)。
谷庭:〈今年北半球最大同志遊行!13萬人上街大放異「彩」〉,三立新
聞網(2020年10月31日)網址: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40371
(瀏覽日期:2021年3月19日)。
零雨:〈捷運2014〉,自由副刊(2015年1月12日)網址: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846660 (瀏覽日期:2021年4
月7日)。
女人迷womany.net:〈誰把女人變瘦了〉,《女人迷womany.net》網址: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564 (瀏覽日期: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