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辜贈燕 Ku, Tseng-Yen |
|---|---|
| 論文名稱: |
李漁韻學研究 The Research of Li Yu's Study of Rhyme |
| 指導教授: |
陳梅香
Chen, Mei-Hs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90 |
| 中文關鍵詞: | 笠翁對韻 、李漁 、笠翁詩韻 、明末清初 、笠翁詞韻 |
| 外文關鍵詞: | Li Yu, Li Weng Shi Yun, Li Weng Ci Yun, Li Weng Dui Yu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李漁三部韻書《笠翁詩韻》、《笠翁詞韻》及《笠翁對韻》為主,以其千餘首詩詞作品為輔,將明末清初的如皋方言作一時間及地域方言的探討,彌足明代語音研究較少的缺憾,補足漢語語音史上的空白。
經此研究,發覺李漁著重時音的描繪。聲母方面,如皋方言確未如吳語區般保留全濁音,在某種程度上已產生濁音清化的現象。此外,精莊合流可視為古音的遺存。韻母方面,止攝與遇攝、流攝與遇攝都有互入現象。聲調方面,濁上歸去與入派三聲為其最大特色。
李漁雖言明詩、詞、曲用韻應嚴分,然由其製韻內容顯見《中原音韻》影響頗大,且《中原音韻》對時音的堅持,亦對李漁持守時音作韻的立場貢獻一番心力。
This thesis major in Li Yu’s three books of rhyme—Li Weng Shi Yun, Li Weng Ci Yun and Li Weng Dui Yun—and minor in thousands of poetry and 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 It research into Ru Gao dialect betwee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Ching Dynasty. It is able to not only supply the language research of Ming Dynasty but also renew the empt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we are able to discover that Li Yu emphasized the language at that time. On the consonant, Ru Gao dialect is not like Wu dialect to keep full-voiced sounds, and it produ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voiced sound melts clear.
Besides, we can take the interflow fo Jing and Zhuang into the remains of audience language. On the vowel, Zhi She and Yu She are interfluent, and Liu She and Yu She are as well. On the tone, there are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at a word of full-voiced sounds with the rising tone becomes another same word with the departing
tone. The other is that words of the entering tone become another same words with another three tones.
Although Li Yu points that the rhymes of verse are different, it is able to appear influence of Zhong Yuan Yin Yun in terms of contents. Zhong Yuan Yin Yun also affect Li Yu’s standpoint of insisting rhyme shoule be the language at that time.
宋陳彭年等 《新校宋本廣韻》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宋丁度等編 《宋刻集韻》 北京 中華書局
明潘恩 《詩韻輯略》 北京 北京出版社
清戈載 《詞林正韻》 臺北 世界書局
清毛先舒 《韻學通指》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仲恆 《詞韻》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沈雄 《古今詞話》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清楊受延等修/馬汝舟等纂《如皋縣志》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清秦簧修/唐壬森纂 《光緒蘭谿縣志》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John Ohala 1993 “The phonetics of sound chang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roblems and Perpectives p.237-278
丁邦新 1966 〈如皋方言的音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v.36/n.1/p.573-633
王力 1996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力 1998 《漢語語音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 2002 《漢語詩律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2002 《漢語音韻》 北京 中華書局
王力 2004 《漢語史稿》(重排本) 北京 中華書局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 北京 語文出版社
王潔心 1988 《中原音韻新考》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 語文出版社
古苓光 1992 《周德清及其曲學研究》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朱光潛 1990 《詩論》 臺北 國文天地雜誌社
何大安 1988 〈「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v.59/n.1/p.115-140
吳宏一 1995 〈李漁《窺詞管見》析論 《國立編譯館館刊》v.24/n.1/p.101-128
吳梅 1988 《韻學通指》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韻珊 1994 《韻法直圖》與《韻法橫圖》音系研究 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方桂 2003 《上古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建強 2004 〈關於曉匣影喻演變的研究〉 《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v.3/n.4/p.100-105.
李添富 1996 《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李漁 1992 《李漁全集》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李漁 2002 《李漁隨筆全集》 成都 巴蜀書社
李鵑娟 2001 〈蘇軾黃州詩用韻現象研究〉 《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p.227-250
沈新林 1998 《李漁評傳》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汪榮寶 1967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v.1/n.2/p.241-263
林尹 1992 《中國聲韻學通論》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倫倫 1998 〈粵西閩語的音韻特徵〉 《語文研究》n.2/p.50-56
林師慶勳 2006 〈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 《聲韻論叢》n.14/待查
林裕盛 1993 〈《詞林正韻》第三部與第五部分合研究─以宋詞用韻為例〉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p.97-113
林翠鳳 1990 〈《清代名人傳略‧李漁傳》糾補〉 《中國書目季刊社》v.24/n.2/p.34-48
林慶勳/竺家寧 2002 《古音學入門》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1992 《聲韻學》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竺家寧 2000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 《漢學研究》v.18/p.175-198
金周生 1985 《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金周生 1990 〈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 《輔仁學誌》v.6/p.217-224
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俞為民 2000 《李漁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夏承燾/吳熊和 2002 《讀詞常識》 香港 中華書局
徐之明 1994 〈《文選》李善音注聲類考〉 《貴州大學學報》n.4/p.80-84
袁家驊 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北京 語文出版社
張世祿 2000 《中國音韻學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晶 1998 〈詞的本體特徵:李漁詞論的焦點〉 《社會科學戰線》n.6/p.124-128
許金枝 1986 〈詞林正韻部目分合之研究〉 《中正嶺學術研究期刊》n.5/p.1-18
郭娟玉 1997 《沈謙詞學與其《沈氏詞韻》研究》 臺北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雄 1990 《中原音韻概要》 臺北 學海出版社
陳新雄 1994 〈《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 《語言研究》n.2/p.94-111
陳瑤玲 1991 《新刊韻略研究》 臺北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劍 1993 《入聲字箋論》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麥耘/李新魁 1993 《韻學古籍述要》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黃雅莉 2005 〈李漁《窺詞管見》淺析〉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n.12/p.57-85
黃麗貞 1995 《李漁研究》 臺北 國家出版社
瑞典高本漢 2003 《中國音韻學研究》 北京 北京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 1998 《漢語音韻學》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寧忌浮 1985 《中原音韻表稿》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寧忌浮 2003 《洪武正韻研究》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潘悟云 1997 〈喉音考〉 《民族語文》n.5/p.10-24
潘悟云/朱曉農 1982 〈漢越語和《切韻》唇音字〉 《中華文史論叢語言文字專輯上卷》p.323-356
鄭再發 1966 〈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v.36/n.1/p.635-648
鄭張尚芳 2002 〈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p.97-127
魯師國堯 2002 〈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 《宋遼金用韻研究》p.43-85
魯國堯 2003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 2003 《北部吳語研究》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錢樹軍 1998 〈總體研究,別開生面──評《李漁新論》〉 《藝術百家》n.3/p.121-124
駱兵 2002 〈淺者深之,高者下之──論李漁《耐歌詞》雅俗相和的藝術特色〉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刊)v.22/n.3/p.66-70
鮑明煒主編 2002 《南通地區方言研究》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薛鳳生 1999 《漢語音韻史十講》 北京 華語教學出版社
謝國平 1998 《語言學概論》 臺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顧黔 2001 《通泰方言音韻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