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瓊儀 Huang, Ching-yi |
|---|---|
| 論文名稱: |
從《敕封粵東義民廟祀典簿》看清代竹塹地區的米價變化(1835-189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ice Price Changes in the Zhu Qian Region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Investiture Offering Ceremony Register(1835-1893) |
| 指導教授: |
謝美娥
Hsieh, Mei-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6 |
| 中文關鍵詞: | 米價 、竹塹米價 、敕封粵東義民廟祀典簿 、帳簿 |
| 外文關鍵詞: | rice price, Zhu Qian Region rice price,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account book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題目:從《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看竹塹地區的米價變化(1835-1893)
本文以古文書為史料(帳簿)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進行地方物價(米價)的研究。從《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這本義民廟的收支帳簿中摘取有效的穀價數據,建立一組可靠的米價數列,同時運用時間數列分析,計算其長期趨勢,由此觀察竹塹地區的米價變動(物價變動)。《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中的米穀價格乃竹塹地區的米市交易的結果,因此帳簿中米價的變動亦可視為竹塹地區的米價變動。根據帳簿的數據資料,運用時間數列分析得其長期趨勢。此區米價有隨年份上升的趨勢.,第一期米價由1841年的最低點69分開始,到1856年的低點85分,其間米價維持低檔平穩,第二期1857-1884年,自1856年後米價急速上升,至1864年達到第二高點,即從85分漲至194分。但1864年又從194分的高點在短短4年急降至89分,特別是在1866-1867這一年間米價降幅為最大,從190分降至120分,1868年後,米價又上升,由140、128分至1876年達到最高點199分。第三期1885-1893年,1885年後漸趨平穩。此外,透過《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所建立的米價數列,經由不同來源的米價數列的比對及極端價格與重大天災人禍的考察,波動起伏相似,極端價格也有相應的天災人禍伴隨發生,可靠性應相當高。
Topic: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ice Price Changes in the Zhu Qian Region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Investiture Offering Ceremony Register
This study utiliz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its source materials (account books) and adopted a scientific statistical method to research the local grain prices (rice). This research extracted valid grain price data from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Investiture Offering Ceremony Register (the account book of I-min Temple) to set up a valid rice price sequence. Meanwhile, all the data was broken down by time serie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long-time trends and identify the rice price changes (price changes) in the Zhu Qian Region in Qing Dynasty. The rice / grain prices listed in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Investiture Offering Ceremony Register are a part of the data recor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ng results of the rice market in the Zhu Qian Region in Qing Dynasty. Therefore, the rice price changes listed in the account book clearly show the rice price changes in the Zhu Qian Region in Qing Dynasty. After consulting the data in the account book, the study used time series to analyze the data.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long-term trends that the price of rice in this region went up yearly. In f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ime (1841-1856), in 1841, the lowest price was 69 cents; however, by 1856, the lowest price raised to 85 cents. Furthermore,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of time (1857 – 1884), the rice price had risen rapidly since 1856 and reached the second highest price in 1864 (from 85 cents to 194 cents). However, ever since 1864, the price had gone down sharply from 194 cents to 89 cents in just 4 years. The biggest decrease was in 1866-1867 (from 190 cents to 120 cents). However, the price went up again from 1868 (it reached 199 cents in 1876 from 140, 128 cents). However, the price change in the third period (1885-1893) became more stable after 1885. Aside from that, after comparing with the rice sequenc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accounting for extreme prices and disasters, the rises and falls are fairly similar with the rice sequence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Yue Don I-min Temple Investiture Offering Ceremony Register.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ice sequence should have a fairly high reliability because of the quality of the available data.
一、古文書、實錄、方志、文集、雜記
《敕封粵東義民廟祀典簿》,義民廟收執。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
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圖書,1963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1709年序,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1736年序,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楊英,《從征實錄》,1649-1662撰,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
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1764年序,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六十七,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1747年序,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經濟志‧物價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1894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1764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1898年修,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
周鍾瑄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1717年序,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周璽,《彰化縣志》,1829-1830,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1696年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1871年,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1894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鄭用錫、柯培元纂輯,《淡水廳志稿、噶瑪蘭志略》,1821-1850年,1837年序,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1898年,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
林柏燕主筆,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編,《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公所,1997年。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市: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二、專書
王世慶,《臺灣史料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991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李鹿苹,《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吳田泉,《臺灣農業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 ── 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7。
林茂文,《時間數列分析與預測》,臺北:華泰書局,1992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秋坤、陳其南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aiwan),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財政部關稅總局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臺北:財政部關稅總局,1995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 ── 十八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年。
陳超塵,《統計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章有義,《近代徽州租佃關係案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彭凱翔,《清代以來的糧價 ── 歷史學的解釋與再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 ── 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 ── 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1954年。
臺灣教師聯盟編著《二二八和平週教學手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2年。
Chuan,Han-sheng and Richard A. Kraus. 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Rawski, Thomas G.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三、論文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初探〉,收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141-172。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部銀錢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收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第8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239-268。
王良行、陳修平,〈清乾隆朝田賦蠲緩措施與米價的互動關係:以臺灣為例(1738-178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財政與近代歷史學術研討會」,1998年11月27-28日。
方行,〈清代前期湖南農民賣糧所得釋例〉,《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第4期,頁61-73。
王業鍵、黃國樞,〈清代糧價長期變動(1763-1910)〉,《經濟論文》,第9卷第1期,1981年3月,頁1-27。
史志宏,〈王業鍵《1638-1935年間江南米價變動趨勢》述要〉,《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3期,頁151-162。
田仲一成,〈清代浙東宗族の組織形成における宗祠演劇の机能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44期第4號,1986年5月,頁620-655。
全漢昇,〈清康熙年間(1662-1722)江南及附近地區的米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0卷第1期,1979年,頁63-103。
任吉東,〈近代太原地區的糧價動向與糧食市場 ── 以《退想齋日記》為中心〉,《中國農史》,2003年4月,頁61-68。
何泉達,〈康熙帝與米價 ── 兼論康熙帝的固邦經略〉,《史林》,1993年1期,頁19-28。
何紅中,〈從《馬首農言‧糧價物價》看清代中後期山西壽陽地區糧價、物價變動及其商品化〉,《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07-111。
阮明道,〈吳氏經商帳簿研究〉,《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6年6月,頁7-14。
李冕世、黃典權,〈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4號,1977年,頁41-129。
吳盈美,〈十八世紀清代糧價的時間數列分析 ── 長江以南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周省人,〈清代臺灣米價誌〉,見《臺灣經濟史十集》,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下冊,頁118-137。
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 ── 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1989年12月,頁291-325。
林滿紅,〈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235-251。
岸本美緒,李季樺譯,〈評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 ── 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一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223-234。
岸本美緒,〈清代物價史研究的現況〉,《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年,頁1307-1335。
岸本美緒,〈清代前期江南米価變動〉,《史學雜誌》,第87編第9號,1978年,頁1-33。
松田吉郎,〈廣東廣州府の米價動向と米穀需給調整 ── 明末より清中期を中心に〉,《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8期,頁22-33。
則松彰文,〈雍正期における米穀流通と米価變動 ── 蘇州と福建の連関を中心として〉,《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4期,1985年12月,頁157-188。
孫百亮、孫靜琴,〈清代山東地區的人口、耕地與糧價變遷〉,《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67-76。
許世融,〈清雍正乾隆時期臺灣米價分析〉,《史耘》,第3、4期,1998年9月,頁107-141。
陳秋坤,〈清初臺灣地區的開發(1700-1756)── 由米價的變動趨勢做若干觀察〉,《食貨月刊》,復刊第8卷第5期,1978年8月,頁25-37。
陳支平,〈清代前期福建的非常米價〉,《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第3期,頁21-32。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79-114。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部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1983年12月,頁59-11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
張菼,〈同籍械鬥的吳阿來事件〉,《臺灣文獻》,20卷4期,1969年,頁118-136。
張履鸞,〈江蘇武進物價之研究〉,《金陵學報》,1933年第3期,頁153-216。
張明雄,〈明清時期臺灣農業演進之探討〉,《臺灣文獻》,第37卷第3號,1986年9月,頁1-19。
張明雄,〈盛清時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形成及其社會結構的特徵〉,《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年6月,頁95-103、108。
張明雄,〈清代中期臺灣傳統農商社會的演進及其社會結構的轉變〉,《臺灣文獻》,第42卷第1期,1991年3月,頁153-158、164。
曾品滄,〈臺灣舊式帳簿的蒐集與運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21)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2000年,頁471-522。
曾品滄,〈炎起爨下薪 ── 清代臺灣木材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2期,2008年6月,頁37-78。
曾學優,〈從康熙硃批奏摺看南方米價〉,《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4年,頁101-108。
曾馨儀,〈十八世紀清代糧價的時間數列分析 ── 長江流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嘉利,〈十八世紀清代糧價的時間數列分析 ── 兩湖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鄧雲鄉,〈清代三百年物價述略〉,《價格理論與實踐》,1982年第4、5期,頁45-50、39-43。
黃克武,〈清代臺灣稻作之發展〉,《臺灣文獻》第32卷第2期,1981年6月,頁151-163。
黃典權,〈古帳研究一例〉,《臺南文化》,第6卷第3期,1959年,頁1-89。
鄭永昌,〈清代前期臺灣貨幣流通的發展與演變(1684-1800)〉,《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1期,2001年,頁227-261。
薛汝芳,〈十八世紀清代糧價的時間數列分析 ── 晉皖江浙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俊傑,〈清代糧價水平及糧價供需之統計檢定〉,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賴玉玲,〈帳簿的運用與史料價值 ── 以《粵東義民祀典簿》為例〉,《史匯》,第5期,2001年8月,頁15-34。
羅麗馨,〈廣西省的米價及米糧運通(1714-1784)〉,《興大人文學報》,第4期,2004年6月,頁777-814。
龔勝生,〈從米價長期變化看清代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80-86。
謝美娥,〈自然災害、生產收成與清代臺灣米價的變動(1738-1850)〉,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6月21-22日。
Marks, Robert B.“Rice Prices, Food Suppl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South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2, No. 2, December 1991.
Marks, Robert B. and Chunsheng Chen.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 ”T’oung Pao(通報),vol. 81, No.1(1995), pp.109-152.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