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振威 Wu, Chen-Wei |
|---|---|
| 論文名稱: |
公路邊坡保護工法之選擇模式研究
-以南二高白河以南路段為例 |
| 指導教授: |
陳時祖
Chen, Shih-Ts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4 |
| 中文關鍵詞: | 類神經網路方法 、區別分析 、邊坡保護工法選擇 、高速公路邊坡 、南部軟岩區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0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南部地區鄉鎮近年來隨著國道3號及國道10號的興建,雖提昇該地區鄉鎮之交通能力,但由於緊鄰台灣西部麓山帶,受地質條件影響甚鉅,加上南部地區上雨旱季分明在氣候,使得該公路沿線人為邊坡衍生出許多工程災害,例如邊坡侵蝕、坡面坍滑等,而這些災害的產生不僅會造成養護單位的困擾,對邊坡之穩定性也將產生莫大傷害。因此選擇適當之邊坡保護型式,將可協助解決此問題。故本文選擇國道3號白河路段以南(包含國道10號)之區域為研究區,以沿線之公路邊坡為例,進行公路邊坡保護工法選擇之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南二高沿線路段(白河至九如)損壞邊坡之災害特性並嘗試運用統計及歸類之方法建立邊坡保護工法選擇模式。希望藉由建立適當之公路邊坡保護工法選擇模式,得以減少未來公路邊坡災害之發生。
研究中,先針對國道3號白河交流道至九如交流路段及國道10號燕巢交流道至嶺口交流道路段,共計149處之公路邊坡進行現地調查。所得資料利用多變量區別分析及類神經網路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可知,植生狀況、岩性及邊坡保護工法等3項因子對於該路段公路邊坡淺層穩定有著較大之影響。另外,在邊坡保護工法之選擇模式中,如坡高、岩性、邊坡位態、邊坡滲水等四項因子提供了較大之影響性,而其中3項與環境地質有關,可見得環境地質因素對於此路段之人為邊坡保護模式之選用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力。本文之邊坡保護工法類型選擇模式可藉由全數邊坡在歸類後之破壞率的變化,了解其在理論上運是可行的,但在實務之運用上仍待進一步驗證。
none
1.中央地質調查所,(1980),「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總論」,經濟部中 央地質調查所,第1卷,第1集。
2.中央地質調查所,(1984),「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高雄地區」,第3卷,第3集。
3.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86,,「嘉義十萬分之一地質圖」,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4.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89,「台南十萬分之一地質圖」,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5.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92,「高雄十萬分之一地質圖」,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6.王豐仁,(1994),「玉山國家公園新中橫公路路段之落石邊坡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王鑫,(1981),「地景法邊坡穩定性的分析研究」,工程環境會刊,第二期,第73-91頁。
8.王鑫及李光中,(1992),「新中部橫貫公路邊坡穩定性之地貌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第5期,第93-107頁。
9.王智仁,(2001),「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之工程地值因子-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江晏佃,(1999),「山區道路落石危險度與危害度之評估與預測」,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李三畏,(1984),「台灣崩塌問題探討」,地工技術,第7期,第43-49頁。
12.李元富,1985,「南化泥岩坡地沖蝕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李德河、許琦、林振平,(1991),「台灣西南部泥岩地區坡地崩壞潛感綜合分析」,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68號。
14.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及陳時祖等(1994),「泥岩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第35-47頁。
15.李德河、田坤國、李桂潨,(1996),「岩層層面及滑動面特性之調查研究」,1996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273-282頁。
16.周晏勤,(2000),「以遙感探測方法探討南橫公路邊坡破壞的重要因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林朝綮,(1960),「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卷,第一冊,第274-277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19.林中興,(1994) ,「山坡穩定性評估之因子分析及地理資訊系統之運用」,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書毅,(1999) ,「區域性山坡穩定評估方法探討-以林口台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碩士論文。
21.林郁欽,(2000),「坡地崩塌機率鑑別函數之建立與應用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宏明,2000,「軟岩在不同環境及應力條件下之力學行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23.林朝宗、紀宗吉、劉桓吉等,(1998),「林肯大郡地層滑動災變原因之探討」,地工技術,第68期,第67-74頁。
24.林慶偉、謝正倫、賴文基、劉彥求、翁燈景、王旭杉,(2000),「斷層活動機制與山地災害-以集集大地震為例」,第二屆(2000)全國治山防災研討會論文集,第139-154頁。
25.洪如江等,(1994),「賀伯颱風、新中橫公路與坍方及土石流災害」,地工技術,第57期,第25-30頁。
26.洪如江,(1996),「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27.洪如江,(2000),「國內外重大坡地災難之探討分析」,第二屆(2000)全國治山防災研討會論文集,第1-10頁。
28.耿文溥,1968,「台南東部丘陵地質圖」,附於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1981),第一號,第1-32頁。
29.高申錡,(1994),「阿里山公路沿線公路邊坡崩塌與雨量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涂書芳,(2001),「以遙感探測方法探討公路邊坡穩定的重要因子-以南橫公路甲仙至啞口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1.張石角, (1980),「都市山坡地利用潛力調查與製圖-方法論與實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1卷,第1期,第13-24頁。
32.許 琦,(1989) ,「模糊集理論在山崩潛感性分析之應用」,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第三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第23-33頁。
33.郭瑞柏,(2001),「以鑑別分析法選定邊坡擋土工法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陳永寬、賴晃宇,(1994),「數值地形模型應用於潛在崩塌地之預測」,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第8卷,第4期,第47-64頁。
35.陳時祖、李元富、劉裕聰,(1985),「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沖蝕特性之研究(1)」,國科會防災報告73-07號。
36.陳時祖,(2000),「高雄地區山坡地環境地質之災害特性調查與分析」,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第1908-1917頁。
37.陳曉明,2002,「台灣南部風化沉積岩邊坡破壞機制與防治工法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所碩士論文。
38.陳正昌、程炳林,(2002),「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9.游中榮,(199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北橫地區山崩潛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0.葉怡成,(1993),「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儒林圖書公司。
41.葉怡成,(1997),「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圖書公司。
42.廖志中、洪士林、潘以文、盧建昌、謝獻仁,(1998),「類神經網路落石坡危險度分析-以中部橫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為例」,1998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65-374頁。
43.劉進金 ,(1985),「地理資訊系統及其在區域邊坡穩定之應用實例」,礦冶,第30卷,第2期,第128-141頁。
44.潘國樑,(1982),「從環境地質觀點論本省山坡地之開發」,礦業技術,第20卷,第3期,第168-183頁。
45.潘國樑等,(1985),「台灣省重要都會區環境地質資料庫」,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46.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7.鄭宏祺,2000,「台灣西南部台南至屏東地區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碩士論文。
48.謝豐隆,(2000),「落石邊坡危險度與危害度分級與預報」,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9.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際量方法」,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0.藍世欽,(2000),「工程地質因子對道路邊坡穩定性之影響-以南橫公路甲仙至梅山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顏富士、蔡鎰輝,1985,「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所含泥岩之物化性質」,國科會防災報告74-09號。
52.蘭雅森,(1998),「鑑別分析法應用於山坡地崩塌機率之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Dobereiner,L., De Freitas,M.H.,(1986),“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Weak andstones”,Geotechnique,Vol.36, No.1, P79-94。
54. Ives,J.D.,& Bovies,M.J., (1978)“Natural hazard maps for land-use
planning”,San Juan Mountains, U.S.A. Arctic and Alpine Res.,10,P185-212。
55. Jones,F.O.,Embody,D.R.,and Peterson,W.C,(1961) “Landslides along the
Columbia River Valley”, Northeastern Washington, U.S Geol.Surv. P367,98。
56. Kienholz, H.(1977)“Kombinierte Geomorphologische Gefahrenkarte 1:10000 von Grindelwald”,Catena ,3,p265-294。
57.Oliveira,R.,(1993), “Weak Rock Materials”,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Weak Rock,Cripps et al.(eds),Balkma,Rotterdam, P5-15。
58.Russio,G.,(1994), “Some Comsideration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Major Geomechanical Classification to Weak and Complex Rocks in Tunnelling”,GEAM,Rivista della,Associazione Mineraria Subalpina,No.82,Marzo,1994,P63-70。
59.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及中央氣象局資訊服務網站,(http://www.cwb.gov.tw/)。
6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moeacgs.gov.tw/)。
61.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freeway.gov.tw/)。
62.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http://www.cc.ntut.edu.tw/~wwww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