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怡婷 Huang, Yi-Ting |
|---|---|
| 論文名稱: |
八0年代以降台灣公寓書寫之研究 A Study of post 1980 Apartment Writing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廖淑芳
Liao, Shu-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1 |
| 中文關鍵詞: | 公寓書寫(Apartment Writing) 、公寓(apartment) 、都市文學(Urban Literature) 、女作家(authoress) 、女性自我(Female Self) 、社會力(social force) 、文類(genre) |
| 外文關鍵詞: | Apartment Writing, apartment, Urban Literature, authoress, female self, social force, gen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提出「公寓書寫」概念來討論八0年代以降以公寓為書寫對象的文學作品,將「公寓書寫」定義為:公寓不只是一個都市空間、地景,公寓可作為都市或個人的隱喻,及公寓與居住者之間關係可指涉某種象徵意義,進而探討八0年代以降「公寓書寫」的不同面貌。
八0年代都市文學的興起,並且廣泛書寫都市各種地景,除了表明都市文學與八0年代社會發展現況相呼應外,更試圖與七0年代鄉土文學對話,試圖翻轉七0年代鄉土文學中負面的都市形象,在文學場域佔據一席之地。本文將以黃凡、王幼華、林燿德及張大春作為八0年代公寓書寫的探討,從四位作家文本可見共同關注都市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勾畫出公寓即使作為都市文學一種共同的書寫策略,卻又呈現出不同都市象徵。
九0年代,雖然都市文學不再被標舉,書寫公寓卻更為廣泛、普遍。可觀察到九0年代出現為數眾多的女作家書寫與公寓相關的作品,九0年代女作家公寓書寫的作品著重書寫女性與空間的關係,女性擁有自己的公寓/房子/房間,不再如過往把女性與客廳/廚房作連結。再者,九0年代的女作家在處理與空間的關係,公寓不再是疏離的象徵,反倒給居住者感受到自在、舒適的空間,使得公寓具有私密的內涵,進而形成一種女性自我的隱喻。將以平路、章緣、張惠菁、柯裕棻四位女作家的書寫文本作為九0年代公寓書寫的觀察視角,透過女作家細微的視角來看公寓書寫中公寓對個人意義的轉變,以及公寓如何從八0年代疏離象徵轉為女性自我的隱喻。
在個別分析八0年代與九0年代的公寓書寫面貌,本文試圖以外緣社會力的凝聚與公寓書寫的特質兩大面向來看公寓書寫作為一種文類的可能性,認為九0年代以來的公寓書寫或許可視為是一種正要剛起步、初發展的新型態文類,並且以公寓作為一種舒適、親密的空間為公寓書寫的主要特徵。
The thesis points out a unique concept: “Apartment-Writing”, which becomes the writing subject in literary works during post-1980. “Apartment Writing” can be defined as that: An apartment is not only a space or a landscape in the cities; but a metaphor of a city or its denizen. This metaphor also can be an abstract symbo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artments and their dwellers.
Urban-Literature writings emerge in 1980s, which widely sketch various landscapes of cities. These works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sides, which endeavo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aiwan Hsiang-t'u Literature in the 70s in order to reverse the negative urban image and to take some position in Literary Field.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se texts wrote by Huang Fan, Wang You-hua, Lin Yao-der, and Zhang Da-chun’s. These writers can represent the “Apartment-Writing” writers in the 80s. From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four writers, we find common concern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urban life. These works take apartments as a general writing strategy of Urban Literature, however, still reveal various emblems amid different cities.
During the 90s, Urban Literature was not label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writing-subject; however, as writing-subject, it became more popular. It was noticeable in the 1990s. In 90s, a lot of authoresses had written articles about apartments. These female-writings main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women. The protagonists in these works have their own apartments, houses or rooms, which present alternative linkages between women and space. The linkage used to be the single line between kitchens and living rooms only. Moreover, apartments were no longer an image of alienation under the works in the 90s’ authoresses. Contrastingly, apartments represent a space of comfort and leisure, which brought an inner sense of privacy. As a result, it became a metaphor as women themselves. In this section, four authoresses (Ping Lu、Zhang Yuan、Zhang Hoi-jing、Ke Yu-fen) and their texts were our indicators of “Apartment Writing” in the 90s. Through the delicate viewpoints of the four authoresses, we can find how “Apartment Writing” had transformed the meaning of individuals, and eventually become a feminine metaphor which differs from the originally alienated image in the 80s.
Besides, the thesis tried to develop the “Apartment Writing” as a concept of genre. I will conclude the possibility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agglomeration of social force and the features of “Apartment Writing”. I assume that the “Apartment Writing” from 90s will be a starting and progressing new genre of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he apartments will be symbolized as spaces of comfort and affinity, which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Apartment Writing”.
文學作品:
小說
王幼華,《狂者的自白》,台中:晨星,1985年。
王幼華,《熱愛》,台北:遠流,1989年。
王文華,《蛋白質女孩》,台北:時報,2000年。
王文華,《蛋白質女孩2》,台北:時報,2002年。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江凌青,《男孩公寓》,台北:寶瓶,2008年。
李志薔,《台北客》,台北:寶瓶,2005年。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88年。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柯裕棻,《冰箱》,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章緣,《更衣室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章緣,《大水之夜》,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章緣,《擦肩而過》,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1984年。
黃凡,《都市生活》台北:希代,1987年。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合文學,1987年。
黃凡,《東區連環泡》,台北:希代書版,1989年。
黃凡,《黃凡小說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黃凡,《黃凡後現代小說選》,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張曼娟等著,《失竊公寓愛情故事》,台北:大田,1999年。
張惠菁,《蒙田筆記》,台北:聯經,1999年。
張惠菁,《末日早晨》,台北:大田,2000年。
張惠菁,《告別》,台北:聯經,2003年。
張秀亞,《自己的房子》,收於《張秀亞全集12翻譯卷一》,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鐘文音,《從今而後》,台北:大田,2000年。
鍾文音,《過去》,台北:大田,2001年。
散文:
平路,《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巫婆的七味湯》,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愛情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平路,《讀心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1987年。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柯裕棻,《恍惚的慢板》,台北:大塊,2004年。
柯裕棻,《甜蜜的瞬間》,台北:大塊,2007年。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新新聞文化,1998年。
張惠菁,《給冥王星》,台北:大塊,2008年。
英文專書:
Anis S. Bawarshi and Mary Jo Reiff,2010,Genre: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Theory, Research, and Pedagogy, Parlor Press and the WAC Clearinghouse.
John Frow, 2006, Genre,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中文專書: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編,《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中華民國六十九年˙第一卷》,臺中市:台灣省戶口普查處,1980年。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編,《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第一卷上冊》,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年。
江橋,《家庭美化》,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年六月。
李元貞,《婦女開步走》,台北:生活文化,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邢國強主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8年。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吳煥加,《二十世紀西方建築史》,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孟樊,《台灣世紀末觀察》,台北:皇冠,1992年。
林燿德、黃凡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都市卷》,台北:希代,1989年。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導論,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東吳大學中文系,《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中文系,2003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施淑主編,《黃凡集》,台北:前衛,1992年。
施淑、高天生主編,《王幼華集》,台北:前衛,1992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年。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1995年。
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研院籌備處,1997年。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台中:印書小舖,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7年。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0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年9月。
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
楊宗翰主編,《新世代星空 林燿德佚文選I-批評卷》,台中:華文網,2001年。
楊向榮,《現代性和距離:文化社會學視域中的齊美爾美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典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中文譯書:
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城市建築》,台北:博遠,1992年。
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Clare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David Harvey著、黃煜文譯,《巴黎,現代性之都》,台北:群學,2007年。
Edward Relph著、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
Georg Simmel著、顧仁明譯、劉小楓編,《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2002年。
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John Went著、張敏聰、周公璵譯,《現代建築》,台北:文源書局,1972年。
Jürgwn Joedicke著、李俊仁譯,《一九四五年以後的建築》,台北:台隆,1975年。
Kenneth Feampton著、賀陳詞譯,《近代建築史》,台北:茂榮,1984年。
Kevin Lynch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Le Corbusier著、張珩等譯,《集合住宅》,台北:胡氏圖書,1995年。
Leonardo Benevolo著、鄒得儂等譯,《現代建築史》上冊,台北:田園城市,1999年。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譯,〈都市象徵〉,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Matei Calinescu著、周憲、許鈞主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2002年。
Milk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Mill Savage Alan Warde著、孫清山譯,《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2004年。
Simom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城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2007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Walter Benjamin著,劉北成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上海人民,2006年。
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年。
學位論文:
王琮珀《房屋仲介擴展模式之研究》,台中:東海會計所碩論,2008年。
方婉禎,《從城市到都市-八0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台北:淡江中文所碩論,2001年。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學所碩論,2000年。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林秀姿,《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台北:台大城鄉所博論,2001年。
金儒農,《九○年代台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嘉義:中正台文所碩論,2008年。
洪肇陽,《台灣地區住宅生活模式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1988年。
胡龍隆,《台灣八0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碩論,2002年。
孫瑞穗,《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0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台北:台大城鄉所碩論,1996年。
陳啟明《國宅之發展與居住型態演變之探討》,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1982年。
陳麗安,《居住者與「他們的」房子: 台灣住居空間(居家佈置)自我營造行動之研究》,桃園:中原室內設計研究所,2002年。
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台北:台大台文所碩論,2009年。
許志堅,《住宅與家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民族國宅為例》,台中:逢甲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1997年。
張湘揚,《台灣地區公寓式集合住宅的起居室、餐室及臥室空間使用現況調查與建築空間計劃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1993年。
張哲凡,《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1995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之形構》,台南:成大台文所碩論,2007年。
顏良年,《台灣公寓式集合住宅室內空間變遷之研究-以雜誌刊登作品案例為例》,雲林:雲科大空間設計所碩論,2006年。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新竹:清華中文所碩論,1997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論,1997年。
學術期刊:
Hassan著,陳界華譯,〈朝向一個「後現代主義」觀念的建立〉,《中外文學》,1984年1月,頁66-84頁。
「女性主義」專輯,《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十期,1986年三月,頁4-115。
「女性與文學」專輯,《聯合文學》,第二卷第五期,1986年三月,頁6-62。
「女性與文學」專輯,《當代》,第五期,1986年九月,頁14-
文訊雜誌編輯部,〈九0年代台灣文學現象觀察〉,《文訊》,2002年12月。
林榮貴,〈時髦建築的新主義﹣﹣談後現代古典主義〉,《台灣房地產市場》,1985年4月,頁47-51。
林燿德,〈文學變遷的新座標-「都市文學」總論〉,《自由青年》,721期,1989年九月,頁9-11。
林紫惠紀錄,〈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1988年10月,頁34。
杜國清,〈台灣都市文學與世紀末〉,《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民國88年十二月,頁viii。
吳光庭,〈前衛的建築運動:論「後現代」建築〉,《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985年10月,頁15-23。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第12卷第五期,民國85年3月,頁50-52。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新竹:水筆仔工作群,第七期,1999年4月,頁33-46。
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收於曾健民主編,《清理與批判: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台北:人間,1998年,頁129-181。
張啟疆,〈「我」的世代-林燿德散文小論〉,全文亦刊於《中華日報》,1996年5月16-20號, 第16版。
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6年3月,頁167-186。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第七期,民國1989年八月,頁59。
維吉尼亞˙吳爾芙著、范國生譯,〈莎士比亞的妹妹〉,《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十期,1986年三月,頁66-77。
廖淑芳,〈通過鬼魅與自我相遇-論平路〈微雨魂魄〉中的公寓身體及其鬼魅敘事的「文類」特質〉,《文學新鑰》第八期,2008.12,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頁1-35。
漢寶德,〈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雄獅美術》,1986年5月,頁168-176。
鄭明娳,〈知性與立體的鋪陳-關於「都市散文」〉,《自由青年》,民國78年9月,頁22。
網路資料: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網站,《ELLE她雜誌國際中文版》:http://www.magazine.org.tw/Magazine?mag=16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網站,《VOGUE時尚》:http://www.magazine.org.tw/Magazine?mag=33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網站,茉莉美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magazine.org.tw/MagCompany?member=51
行政院主計處都市化地區分類定義: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954&ctNode=3217
行政院主計處8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統計表之普查結果提要: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154&ctNode=3267
自由自在起而行〈New look〉:http://www.wretch.cc/blog/smilelims/33132381
核桃公寓808室:http://blog.roodo.com/fupyifen/
批踢踢實業坊telnet:ptt.cc「空間藝術版」網友Midorize,〈四分之一坪的小廚房〉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In my place〉http://www.wretch.cc/blog/nahbee/6550445
黃小貓寫字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0816091600/
資料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資訊網:茉莉美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excellent.lhu.edu.tw/ToGenJob_SupQyery.aspx?BFJno=7045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