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昱廷 Lin, Yu-Ti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核能的科技溝通:以《台電核能月刊(1983-2013)》為案例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 of Nuclear Energy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aipower Nuclear (1983-2013) |
| 指導教授: |
陳恒安
Chen, Heng-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台電 、核能月刊 、核能溝通 、核能宣傳 、政治與科學權威 |
| 外文關鍵詞: | Taipower, Taipower Nuclear, nuclear communication, nuclear propaganda,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authorit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3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分析台電發行的《核能月刊》雜誌所刊載的核能溝通文章,希望藉由發行多年的台電官方刊物,發掘雜誌在核能溝通上的運作模式與溝通態度。
臺灣核能發電廠的發展,從戰後政府主導開啟核能技術的研究,直到日後制定政策責成台電建造完成臺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這個由政府官方主導、台電國營企業實施的背景,使得臺灣核能發展最初只需對民眾的宣傳。受到政治解嚴、國際核災、核四爭議等影響,讓臺灣民眾逐漸意識到臺灣核能發電廠的存在與潛在危險,迫使政府展開核能溝通。
《核能月刊》則是台電因應民眾的溝通需求而發行,透過分析雜誌刊載的文章,可以將《核能月刊》對民眾溝通核能發電著重的焦點分成四個面向,分別是核災論述、強調核能安全、核能後端處理安全與社會經濟優勢。核災的論述強調臺灣不會發生類似三哩島與車諾比的核災,同時核能發電廠歷經試錯模式的改良,未來只會越加安全。核能安全則運用緊急計畫與各種安全文化的推動,向民眾說明台對重視核能安全。後端處理則介紹國內外除役技術與經驗,向民眾說明未來可能的除役方向與可行性。然而《核能月刊》側重談論的面向,使其核能溝通只產生宣傳的功用。
雜誌針對反對意見的討論與回應,也同樣以刊物反映出的四個溝通面像做回應,因此無法有效達到其溝通功能。雖然經過30多年的發行,在風險溝通與核能安全的論述上,提出核能相對安全而可被接受其存在的風險,但其最終仍是不斷宣傳核能發電來獲得民眾支持,加上《核能月刊》所認知的核能溝通,事實上只是一種核能宣傳。原因在於《核能月刊》本身為台電官方刊物的特性,深受台電對核能的樂觀態度影響,使其必須符合支持核能的發言,加上文章強調核能科技的正確價值,反映刊物運用政治與科學權威,從其立場、態度、方式的三個面向來看,《核能月刊》的發行仍舊只表現出宣傳的形態。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articles about nuclear power communication in Taipower Nuclear(1983-2013) which published by Taipower, and explores the operating mode of Taipower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nuclear power communication. Trying to examin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controversy in Taiwan.
Accordingly, Taipower Nuclear have been published as a response of the need of nuclear power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articles in Taipower Nuclear, I discovered that the nuclear issuses in these magazin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rrative of nuclear disasters, nuclear safety, nuclear backend process and social economic advantages. However, these articles only focus on particular perspectives and overlook other sides, making this publication a propaganda of nuclear power but not a bridge between Taipower and the public.
On nuclear disputes, the discussion in Taipower Nuclear also reflect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ities. They have believed that nuclear power is relatively safe and will gain support after people realizing the fact of nuclear energy, which Taipower has conveied. Actual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articles in Taipower Nuclear I revealed that Taipower just exercise the political right and scientific authority, taking Taipower Nuclear as a way of propaganda not communication.
一、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史料
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刊物編輯委員會,《台電核能月刊(1983-)》 (台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第1至377期。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百年好電:台灣電力公司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特刊》(台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外交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三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台北:外交部),1968年9月。
外交部,《外交部施政計畫》(台北:外交部),1975年,3月。
行政院,《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年報》(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9年6月。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研究所、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台灣輻射偵測工作站、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撰寫,《蘇俄車諾比爾核子事故報告》(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987年1月。
蕭新煌、何明修,《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12月。
2.專書
Ulrich Beck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2月。
十大建設與國家前途編輯委員會,《十大建設與國家前途》(台北:誠正出版社),1974年8月。
中國工程師學會學術活動委員會,《透視核能》(台北:名揚出版社),1985年6月。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台北:紅桌文化),2013年7月。
孔恩(Thomas S. Kuhn)著,王道還,程樹德,傅大為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錢永祥,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二版十五刷。
王繼敏,《認識核能》(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
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著,許宏彬、林巧玲譯,《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8月。
史蒂芬‧金恩(Stephen D. King)著,李振昌、陳儀譯,《經濟成長的終結:景氣不會復甦、社會出現斷裂,這才是我們要面對的真實世界(When the Money Runs Out: The End of Western Affluence)》(台北:商周出版社),2013年9月。
朱英濠、楊竫如、張雯晶,《生態觀光─美麗寶島趴趴GOGO》(台灣: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6月。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吳政憲,《台灣來電─近代電源開發的故事》(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李宗勳,《安全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5月。
林基興,《為何害怕核能輻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
科斯汀‧陶(Kirstin Dow)、托馬斯‧唐寧(Thomas E. Downing)著,王惟芬譯,《氣候變遷地圖》(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mapping the world’s greatest challenge)(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7月。
胡湘玲,《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7月。
頁里森(Wade Allison)著,林基興譯,《正確的輻射觀─請聽專家解析輻射恐慌(Radiation and Reason)》(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郭位,《核電關鍵報告》(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5月。
陳弘美,《日本311默示》(台北:麥田出版),2012年3月。
琳達‧李爾(Linda Lear)著,高子梅、鄭景文譯,《瑞秋卡森─自然的證人》(台北:晨星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黃鈞銘,《原子能與清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黃懿慧,《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黃懿慧,《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劉黎兒,《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台北:先覺出版社),2011年12月。
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賴佩茹,《環保弘法師:粘錫麟》(台北:綠色陣線協會),2008年2月。
3.期刊論文
李碧涵,〈臺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6年1月。
林崇熙,〈疫苗安全性在台灣的一種社會建構歷程〉,《第四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12月,頁191-205。
邱聰智,〈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於法律層次〉,收於徐光正、張曉春、蕭新煌編,《社會轉型──一九八五台灣社會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年9月。
胡幼偉、蔡烔青、郭文平,〈第三者效果:一項民意研究的新課題〉,《民意研究季刊》(台北:民意月刊社),190期,1994年10月,頁49-68。
胡湘玲,〈台灣核能爭議中的「專家知識」〉,《第四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12月,頁207-211。
張幸真,〈與原子阿公們偕行的日子:台大原子核實驗室復原紀錄片拍攝側記〉,《新活水》(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創刊號,2005年7月,頁98-101。
張茂桂,〈台灣「反核運動」之評析〉,收於徐正光、宋文里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10月,頁189-209。
郭文良,〈台灣的環保運動與溝通〉,收錄於郭文良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台北:遠流圖書公司),1994年1〉,頁233-275。
黃提源,〈核能發電爭議評議〉,收於徐光正、張曉春、蕭新煌編,《怨‧亂‧序─一九八七年台灣社會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1988年3月,頁181-188。
黃懿慧,〈科技風險的認知與溝通問題〉,《民意研究季刊》(台北:民意月刊社),188期,1994年4月,頁95-129。
黃懿慧,〈核四溝通問題剖析〉,收錄於郭文良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台北:遠流圖書公司),1994年1〉,《民意研究季刊》(台北:民意月刊社),188期,1994年4月,頁95-129。
楊弘任,〈技術物的政治性〉,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主編,《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4.學位論文
方瑄,〈性別‧權力‧啟蒙:《婦女新知》中的女性關懷(1982-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心睿,〈利益團體與審議民主的互動:《核廢何從電視公民討論會》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王怡文,〈本土社會信任理論模型的建構:環境決策過程中的社會信任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王憶萍,〈風險溝通與審議式民主的連結─以「核廢何從電視公民討論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邱佩青,〈科學普及或科學傳播:《科學人》中的全球暖化議題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8月。
張家維,〈科學知識與公共決策:解構中科三期環評爭議〉,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5.口訪資料:
李國欽,訪談日期:20130607。
鄭慶鴻,訪談日期:20131029。
6.網路資源:
台電歷年裝置容量占比,瀏覽時間:2014/3/12,網址: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c36.aspx?LinkID=13
〈核四公投案逕付二讀 政院盼透過理性討論達成最終決定〉,《行政院新聞》,2013年4月26日。瀏覽時間:2013/10/15,網址: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F8BAEBE9491FC830&s=6B8E0B48706ECF16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低放射性廢棄物(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安全管理〉,網站更新日期:2014/4/16,瀏覽時間:2014/04/18,網址:http://www.aec.gov.tw/%E6%A0%B8%E7%89%A9%E6%96%99%E7%AE%A1%E5%88%B6/%E4%BD%8E%E6%94%BE%E5%B0%84%E6%80%A7%E5%BB%A2%E6%A3%84%E7%89%A9-%E4%BD%8E%E9%9A%8E%E6%A0%B8%E5%BB%A2%E6%96%99-%E6%9C%80%E7%B5%82%E8%99%95%E7%BD%AE%E7%9A%84%E5%AE%89%E5%85%A8%E7%AE%A1%E7%90%86--6_166.html
〈行政院長張俊雄宣佈停建核四談話內容全文〉,《行政院新聞》,2000年10月27日,瀏覽時間:2014/02/15,網址:http://lis.ly.gov.tw/npl/hot/answer/nuclear4/budget/ey.htm
二、西文資料(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Christian Schafferer, ”Taiwan’s Nuclear Policy and Anti-Nuclear Movement,” in Christian Aspalter eds., Understanding Modern Taiwan: Essays i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pp. 97-123.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 “Atoms for Peace,” In Belinda S. Southard and Martin J. Medhurst, eds., Voices of Democracy: The U. S. Oratory Project.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53.網址:http://voicesofdemocracy.umd.edu/eisenhower-atoms-for-peace-speech-text/瀏覽時間:2014/1/15
Liu Jin Tan and V. Kerry Smith, “Risk Communic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Taiwan’s National Debate Over Nuclear Power,”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Volume 3 (1990), pp. 331-349.
Paul Slovic, “Perception of Risk,” Science, Vol.236 (Apr. 17, 1987), pp. 280-285.
R. Grundmann and N. Stehr, “Social Control and Knowledge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30(3),pp. 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