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任博 Chang, Jen-Po |
|---|---|
| 論文名稱: |
《宛如約》與《紅白花傳》之關係研究 The Study of literary relations “Wan Ru Yue” and “Hong Bai Hua Chuan”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宛如約》 、《紅白花傳》 、才子佳人小說 、韓國漢文小說 、關係研究 |
| 外文關鍵詞: | Wan Ru Yue, Hong Bai Hua Chuan, Tsai Zih Jia Ren Novel, Korean Han Wun Novel, Relationship research |
| 相關次數: | 點閱:82 下載:1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自古影響周遭國家,韓國便是其中之一,無論文字、制度與思想等無不受其影響。朝鮮王朝時,中國通俗小說傳入,吸引朝鮮文人注意,具有休閒娛樂、增長知識作用,且帶動漢文小說發展。再加上陽明心學的興起,發展出愛情類小說,《紅白花傳》因而問世。晚明的經濟繁榮,帶動了休閒娛樂,造成禮教制度鬆動,促進世情小說《金瓶梅》誕生。該書之後,才子佳人小說繼承其中對於情感的重視,成為明末清初小說重要流派,《宛如約》便是其中之一。根據蕭相愷研究指出,《紅白花傳》性質與《宛如約》相似,二者關係密切。本文以此為基礎,透過比較二書成書背景、情節安排、人物形象,梳理二書在中韓小說史上的定位與價值。分析出兩書之間異同之處,與蕭相愷論述是否得證。
第壹章,提出研究動機、研究範疇與義界,確定本文問題意識,藉由前人研究發現此議題尚有討論空間。
第貳章藉由分別梳理明末清初這一時期的中國、韓國的社會背景與漢文小說發展歷程。中國因陽明心學興起,重視本身情感,促使關注愛情小說類的產生,清代對於科舉名額的限制嚴厲,使許多文人科舉夢想破碎,轉而投入小說創作。韓國遭逢壬辰倭亂、丙子胡亂的緣故,使部分朝鮮文人懷疑程朱理學,轉而重視陽明心學,帶動對本心的重視。漢文小說受中國通俗小說影響頗深,藉由仿擬其中藝術技巧、敘事特色,將中國文化、地名、典故等挪用至創作中,儘管之後韓文的發明,仍不影響其在朝鮮的重要性。
第參章藉由梳理《宛如約》、《紅白花傳》情節安排,就兩情相慕、私訂終身、經受考驗與終得團圓,四點討論並分析出其中異同,並表格歸納各自特色。發現二書大致相同,卻仍有相異處,相同處為兩書在情節上皆以這四點為主要架構,兩情相慕上,《紅白花傳》中設定男女主角為表兄妹關係,青梅竹馬,與一般才子佳人小說必須設定男女主角相遇相知的情況不同。薛幽蘭與桂一枝邂逅一瞥,使薛幽蘭迷戀桂一枝,但桂一枝與她並未有更近一步的相處,可見作者巧思。終得團圓上,《紅白花傳》解決考驗方式借用皇帝賜婚於呂邦產,讓其與萬貴妃女兒成親,而非御賜婚姻予桂一枝等人。
第肆章藉由梳理《宛如約》、《紅白花傳》人物形象,就才子、佳人、反派角色分析,看出其中異同,並以表格歸納之。發現二書在描寫人物上有所差異,才子部分,《紅白花傳》桂一枝僅對荀織素動心。佳人部分,《宛如約》趙如子不僅解決困厄,更女扮男裝,兼具二者特點;《紅白花傳》則將此特點分給二人,荀織素女扮男裝,薛幽蘭解決困難。反派角色部分,《紅白花傳》呂邦產雖然干預桂荀二人婚事,但遭荀織素回絕後,卻未有進一步的動作。
第伍章藉由梳理《宛如約》、《紅白花傳》分別在中韓文學史上地位與價值,中國才子佳人小說吸取《金瓶梅》對於情的描繪,但將其淨化,並加上合理的限制,以理節情,展現出進步的愛情觀,《宛如約》為才子佳人小說之一,獨特之處在於對於人物形象、心理活動、情節設定皆有獨特之處,使人印象深刻。韓國漢文小說汲取中國通俗小說特色,將中國典故、文化等融於其中,顯示朝鮮文人的文學素養。儘管隨著韓文字的出現、民族意識昂揚,韓文書寫國語小說興起,《紅白花傳》卻仍以漢文小說問世,可見此書是回歸中國通俗小說的懷抱。
第陸章藉由整合各個章節的論述,發現《宛如約》與《紅白花傳》確實相似度極高,可見作者各具巧思。再加上經由分析歸納後,得證蕭相愷推論可信。
China has historically influenced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Korea is one of them, being influenc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writing, system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Joseon Dynasty, popular Chinese novels were introduced and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Korean scholars, serving as a source of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knowledge,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addition, with the rise of the Yang Ming(陽明)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a genre of love stories emerged, and “Hong Bai Hua Chuan”(紅白花傳) came into existence. The prosperi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led to an increase in leisure activities, causing a loosening of the rigid Confucian moral code and giving rise to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ly novels like “Jin Ping Mei”(金瓶梅) Following this, the genre of scholar-beauty novels inherited the emphasis on emotions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novels, with “Wan Ru Yue”(宛如 約) being one of th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by Xiao Xiang Kai,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ure of “Hong Bai Hua Chuan”(紅白花傳) and its publication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Wan Ru Yue” (宛如約)This article, based on this premise, aims to compare the backgrounds of the two works, the arrangement of plots, and the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in order to delineate the positioning and value of the two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Korean novels.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ooks and examining whether they support Xiao Xiang Kai's argument,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漢〕班昭:《女誡》,收入文懷沙主編:《四部文明・秦漢文明》,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朝威:《柳毅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吳氏古歡堂抄本。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明〕李贄撰:《焚書》,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袁宏道:《觴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影印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本。
〔明〕馮夢龍:《情史》,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楊瞿崍編:《嶺南文獻軌範補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影印明刻本。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清〕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李光祚修,〔清〕顧詒錄纂:《長州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清〕馬齊等:《聖祖仁皇帝實錄》,收入《大清歷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陳 纕等修,〔清〕倪師孟等纂:《吳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無名氏:《新鐫才美巧逢宛如約》,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葉夢珠:《閱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仁祖大王實錄》,收入《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出版社,1955-1958年。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太祖康獻大王實錄》,收入《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出版社,1955-1958年。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世宗莊憲大王實錄》,收入《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出版社,1955-1958年。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宣宗大王實錄》,收入《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出版社,1955-1958年。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肅宗顯義光倫睿聖英烈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實錄》,收入《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出版社,1955-1958年。
〔韓〕無名氏:《紅白花傳》,東京:東洋文化研究所,光武二年[1898〕刊本。
二、近人論著
王恒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王穎:《才子佳人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中心,1990年。
何乃英:《東方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5。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孟昭毅:《東方文化文學因緣》,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辰:《中國古代情愛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年。
林辰:《古代小說與詩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韋旭昇:《朝鮮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徐志平、黃錦珠著:《明清小說》,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張廷興:《中國古代豔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以蘇州地區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寶良:《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游娟鐶:〈韓國翻版中國小說的研究〉,《域外漢文小說論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振鐸:《西諦三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鄭德熙:《陽明學對韓國的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蕭相愷:《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譚紅梅:《朝鮮漢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嚴明、孫愛玲:《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新北市: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韓〕丁奎福:《韓中文學比較의研究》,首爾: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87年。
〔韓〕金東旭著,韋旭升譯:《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韓〕金寬雄、〔韓〕金晶銀:《韓國古代漢文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韓〕柳承國著,傅濟功譯:《韓國儒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韓〕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韓〕趙潤濟著,張璉瑰譯:《韓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三、單篇論文
付洪偉:〈《宛如約》:男權社會下文人的幻想表達〉,《南陽理工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2012年1月,頁34-37。
司馬師:〈新領域在開拓中——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情況概述〉,收入林辰編:《才子佳人小說述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任鼐:〈《宛如約》本事攷〉,《逸經》1937年第25期,頁47-48。
林明德:〈韓國漢文小說之興衰及其研究〉,《域外漢文小說論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富齡:〈在新舊之間徬徨——才子佳人小說孔見〉,收入林辰:《才子佳人小說述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郭培貴:〈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史學月刊》第12期,2006年12月,頁24-31。
游娟鐶:〈韓國翻版中國小說的研究〉,《域外漢文小說論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蕭相愷:〈《紅白花傳》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頁203-218。
〔韓〕 崔允熙:〈《紅白花傳》衝突實質與小說史意義〉,《東洋古典研究》2007年第28期,頁7-33。
〔韓〕安智瑛:〈《嬌紅記》對《紅白花傳》之影響關係考察〉,《語文研究》第4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243-263。
〔韓〕李敏鎬:〈20世紀初期《紅白花傳》的兩個方向——以《三花奇緣》與《芙蓉軒》為中心〉,《韓國古典小說研究》2017年第44期,頁301-335。
〔韓〕卓元政:〈《紅白花傳》研究〉,《韓國經典研究》2000年第6期,頁277-306。
〔韓〕柳春東:〈《紅白花傳》韓文譯本《薛荀隨義錄》〉,《經典詮釋》2018年第25期,頁363-524。
〔韓〕崔允熙:〈評比本《紅白花傳》與其他版本考察研究〉,《國語學會學刊》2001年第64期,頁79-107。
〔韓〕崔溶澈:〈中國禁毀小說在韓國〉,《東方叢刊》1998年第3期,頁44-60。
〔韓〕崔溶澈:〈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接受及其文化意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3年12月,頁333-352。
〔韓〕崔溶澈:〈韓國漢文小說《紅白花傳》的版本流傳〉,《韓國漢文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
四、學位論文
全恩淑:《比較文化視野的中、韓愛情小說之考察——以清朝初年與韓國朝鮮時代的漢文作品為主》,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徐永升:《《宛如約》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韓〕尹世旬:《《紅白花傳》成書過程與轉化面向》(首爾:成均館大學韓國漢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
〔韓〕咸賢珠:《中韓愛情傳奇小說的比較研究》(首爾:東國大學校中國語教育專業碩士論文,2003年。
〔韓〕崔淑英:《清代才子佳人小說研究》(首爾:高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韓〕鄭基雄:《朝鮮王朝愛情小說婚姻問題相關研究》,大邱:啟明大學國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