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雯
Hsu, Ya-Wen
論文名稱: 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心理健康:驗證對此問題柯氏心理衛生程式之可用性?
The mental health of never-married wome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s Ko's Mental Health Formula Applicable for the Issue?
指導教授: 柯慧貞
Ko, Huei-Chen
柯永河
Ko, Yung-H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行為醫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Behavioral Medicin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未婚單身女性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心理健康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ego strength, stress event, never-married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同年齡組在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之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是否能預測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且其解釋量為多少?(三)探討不同年齡組或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中,其自我強度是否為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調節變項或中介變項。(四)探討不同年齡組或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中,其社會支持是否為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調節變項或中介變項。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方便取樣,郵寄653份量表,取得270名「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年齡28歲以上,未婚單身、未曾生子、非同性戀者的女性」為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回收率為41%。將受試者分為28歲至30歲、31歲至35歲、36歲以上者三個組別。每位參與者皆填寫「柯式性格量表(KMHQ)(1985)」、「自我強度量表」、未婚「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量表」、「未婚單身女性的社會支持量表」。
    研究結果:
    (一)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比較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在比較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時,發現28-30歲組的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低於31-35歲組與36歲以上組的未婚單身女性。分別比較不同年齡組之未婚單身女性在「壓力事件」的八個分量表結果時,發現僅在「個人壓力」與「工作壓力」兩項,組間差異達顯著水準;28-30歲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個人壓力」低於36歲以上組的未婚單身女性;28-30歲組的未婚單身女性的「工作壓力」亦低於31-35歲組和36歲以上組。
    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在「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總得分上並不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社會支持」四個分量表中28-30歲組所得的「情緒支持」顯著高於36歲以上組;在「心理不健康」五個分量表中,28-30歲組的「情緒控制」比36歲以上組的顯著不佳;31-35歲組比28-30歲組較容易「自我失控」,其餘分量表並不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以逐步迴歸方程式,探討不同年齡組的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等三個變項共同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關係時,發現在28-30歲組與全部未婚單身女性的受試者,其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可以分別預測心理健康58.5%與48.1%的總變異量;在探討與心理不健康的關係時,28-30歲組與全部未婚單身女性的受試者,其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分別可以預測36.3%與41.0%的總變異量。
    在探討31-35歲組的未婚單身女性時,發現僅有自我強度、社會支持可以預測心理健康34.2%的總變異量;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可以預測心理不健康58.9%的總變異量。而36歲以上組未婚單身女性,發現僅有自我強度分別可以預測心理健康47.8%的總變異量,心理不健康的15.0%的總變異量。
    (三)以階層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探討自我強度是否為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調節或中介變項時,結果發現自我強度為31-35歲組的壓力事件對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與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對心理不健康的調節變項,其餘組別的調節變項皆並未達顯著;在中介變項方面,結果發現自我強度並非為不同年齡組或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之中介變項。另外,在直接效果方面,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對28-30歲組的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皆有直接效果存在;且在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中,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亦有直接效果存在。而在36歲以上組,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僅有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有直接效果存在,壓力事件則否;而在心理不健康方面,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對心理不健康皆沒有直接效果存在。
    (四) 以階層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探討社會支持是否為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調節或中介變項時,結果發現社會支持並非為全部或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調節變項。而在中介變項方面,結果發現除了全部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對心理健康會受到社會支持的完全中介外,其餘組別的中介變項皆未達顯著。另外,在直接效果方面,發現在28-30歲組與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社會支持同時預測心理不健康時,兩者皆有直接效果存在。而在28-30歲組、31-35歲組、36歲以上組之壓力事件、社會支持同時預測心理健康時,僅有社會支持有直接效果存在。在31-35歲組、36歲以上組的壓力事件、社會支持同時預測心理不健康時,發現僅有壓力事件有直接效果的存在。

    目次 摘要………………………………………………………………Ⅰ 誌謝………………………………………………………………Ⅳ 目次………………………………………………………………Ⅴ 表目次……………………………………………………………Ⅶ 圖目次…………………………………………………………ⅩⅠ 第壹章 緒論與文獻探討…………………………………………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未婚單身女性相關研究…………………………………9 第三節 心理健康…………………………………………………19 第四節 壓力事件…………………………………………………26 第五節 自我強度…………………………………………………33 第六節 社會支持…………………………………………………39 第七節 研究目的…………………………………………………44 第貳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假設…………………………………………………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55 第四節 資料分析…………………………………………………63 第參章 研究結果…………………………………………………65 第一節 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之差異…………………………65 第二節 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壓力事件、自我強度、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關係…………………………77 第三節 不同年齡組或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自我強度分別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關係:驗證調節或中介模式…86 第四節 不同年齡組或全部未婚單身女性之壓力事件、社會支持分別與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的關係:驗證調節或中介模式…………………………………………………………………115 第肆章 討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與解釋………………………………149 第二節 本研究之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155 第三節 本研究之理論貢獻與應用價值…………………………157 參考書目…………………………………………………………159 中文部分…………………………………………………………159 英文部分…………………………………………………………162 附錄一……………………………………………………………16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4):〈女性人口結構〉。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如(1996) :《大學生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研究 --- 自殺意念預測模式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丘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話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時電子報(2005)。〈北市上班族,5成鬱卒啊!〉。取自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healthy/200503/20050314533200.html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李紹嶸、蔡文輝譯(1984):《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出版。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1994):《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出版。
    林淑貞譯(1994):《海蒂報告2---單身遊戲》。台北,張老師。
    林秀娟譯(2000):《我該單身嗎?快樂單身族手冊》。台北:校園書房。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邵麗芳(1988 ):《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柯永河(1980):《心理衛生學(上冊—理論部分) 》。台北:大洋出版社。
    柯永河(1993):《心裡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倚上四十年(上、下)。》台北:張老師。
    柯永河(1994):〈同一量尺,類似受試,不同做答方式會產生什麼測驗結果?〉測驗年刊,41,55-72。
    柯永河(2001):《習慣心理學:習慣的進化、發展與衰退(下)。》台北,張老師。
    柯永河(1996):《柯式心理衛生程式之修改與驗證:以焦慮情緒與憂鬱情緒之探討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柯永河(1997):《柯式心理衛生程式之修改與驗證:以憂鬱症與強迫念行症狀之探討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柯慧貞(1981):《生活壓力、歸因組型及社會支援與大學生的憂鬱症》。台灣大學心理系研究所。
    胡海國編譯(1992):《成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陳珮庭(2004):《他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2):《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光(1997):《老人健康生活品質與健康習慣及社會心理因素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心理系研究所。
    袁之琦(1990):《公務人員心理健康之研究》。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
    黃慧真譯(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智慧 趙淑珠(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267-304。
    葉明華(1980):《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現代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美玲(1993):《憂鬱情緒成因研究—再探「心理衛生程式」之可行性》。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聞網(2005) 。〈未婚女性 幸福感最高 〉。取自http://times.hinet.net/SpecialTopic/940312-health/5547072.htm
    廖文慈(1997):《依賴型、自我批評型憂鬱情緒與心理社會因素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和敏(1993):《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劉宏信(1991):《社會支持的知覺一致性與人際適應的關係》。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娟(2002):《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研究所。
    衛章玲譯(1988):《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
    薛春生、林在高編(1995):《中英文漢學醫學辭典》。中央圖書出版社。
    聯合新聞網(2005)。〈她事業有成,才叫做幸福〉。取自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547882.shtml
    聯合新聞網(2005)。女性拚出頭,83%想創業。取自http://career11.mac.nthu.edu.tw/job/road/940308a.html
    蕭仁釗(1989):《疾病壓力與一般壓力下社會支持運作歷程的探討》。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蕭仁釗、林耀盛、鄭逸如譯(1996):《健康心理學》。台北,桂冠。
    蘇鈺婷(1998):《女性經理人成功典範之探討—已婚者與單身者的迷失》。政治大學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ron,R.M.,&Kenny, D.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icial psychology,51(6),1173-1182.
    Belsky,J.(1997).The adult experience. St. Paul, MN : West Pub. Co.
    Bjorklund. P,MS,RN.(2000). Assessing ego strength:spinning straw into gold.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Vol.36,No.1.
    Burman,B.& Margolin,G..(1992).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problems: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12(1),39-63.
    Burns D.P.(1991). Focusing on ego strength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Vol.V, No.4(August):pp.202-208.
    Cattell V.(2001).Poor people, poor place and poor health: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2, 1501-1516.
    Chasteen, A.L.(1994)“The world Around Me”:The environment and single women. Sex Roles, Vol. 31, Nos.5/6 pp.209-238.
    Dykstra,P.A. (1995).Loneliness among the never and formerly married: the importance of supportive friendships and a desire for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 Vol.50B,S321-S329.
    Ferguson,S.J.(2000).Old christmas cake or independent women ? never married Chi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en. Thesis (Ph. D.)--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allo,L.C., et al.(2003).Marital status, marital quality, and atherosclerotic burd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952-962.
    Goldman N, Korenman S,Weinstein R.(1995) .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0:1717-30.
    House J.S. , Landis K.R. & Umberson D.(198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 Vol.241.p540-545.
    Kenny,J.W. (2000).Women’s“inner-balance”: a comparison of stress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health problems by age group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1(3), 639-650.
    Lake, B.(1985). Concept of ego strength in psycho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7, 471-478.
    Lewis,K.G. & Spring,S(1997).Always single and single again women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 Vol.23(2),115-134.
    Meer,J.B.W. & Mackenbach,J.P.(1997).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mediary factors to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in self –reported healt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476-490.
    Mookherjee,H.N.(1997).Marital status, gender, and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137(1),95-105。
    Nadelson, C.C.,& Notman M.T.(1981).To marry or not to marry: a choic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138:10.
    Preacher, K. J., & Leonardelli, G.. J. (2001). Calculation for the Sobel test:An interactive calculation tool for mediation tests〔computer software〕.Available from http://www.unc.edu/%7Epreacher/sobel/sobel.htm
    Qin,P.&Agerbo,E. & Mortensen,P.B.(2003). Suicide risk in 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demographic, psychiatric, and familial factors:a national register-based study of all suicides in Denmark ,1981-1997.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4.
    Ren,X.S.(1997).Marit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the impact on health percep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Vol. 44(2) ,241-249.
    Robles T.F. & Kiecolt-Glaser J.K.(2003). The physiology of marriage:pathways to health . Physiology & Behavior , 79. p409-416.
    Ross, C.E., Mirowsky, J., &Glodsteen, K.(1990).The impact of the family on health: the decade in revie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52:1059-1078。
    Seccombe, S. and Ishii-Kuntz, M.(1994).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ever-married. Sex Roles, Vol.30,Nos.7/8 pp.585-603.
    Spitze,F & Ward,R(2000).Gender , marriage, and expectations for personal care. Research on Ageing, Vol.22( 5), 451-469.
    Stack,S.(1997).The effect of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n female suicide rates: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16 states.Omega, Vol.34(2) 163-169.
    Steketee,G., Frost R.O., & Kim H.J.(2001).Hoarding by elderly people. Health and Social Work . 26(3):176-84.
    Turner R.J. & Marino F.(1994). Social support an social structure: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Vol.35:193-212。
    Umberson, D.(1992).Gender, marital statu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health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Vol.34(8),907-917.
    Verbrugge,L.M.(1979).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67-285.
    Wade T.D. & Kendler K.S.(2000). Absenc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the prediction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women。Psychological Medicine, Vol.30,965-974.
    Waldron,I., Weiss,C.C. & Hughes,M.E.(1997).Marital status effects on health: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never married women and divorced and separated women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45(9),1387-1397.
    Williams K. & Kurina L.M.(2002). The social structure stress, and women’s health. Clinical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Vol 45, Number 4 ,1099-1118.
    Willitts,M.,Benzeval,M. ,Stansfeld,S.(2004).Partnership history and mental health over time.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58:53-58.
    Wyke,S. &Ford,G.(1992).Competing explanations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Vol.34(5),523-53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9-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