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俐文 Guo, Li-Wun |
|---|---|
| 論文名稱: |
背信罪之研究--以特殊爭議案例為中心 Research on Crime of Breach of Faith - Focusing on Special Controversial Cases |
| 指導教授: |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7 |
| 中文關鍵詞: | 背信 、風險行為 、銀行放貸 、秘密帳戶 、收受回扣 、預算背信 、政黨背信 |
| 外文關鍵詞: | Crime of Breach of Trust, Risk Behavior, Bank Lending, Secret Account, Kickbacks, Government Budget-Breach of Trust, Political Party-Breach of Trus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3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財產犯罪中最為撲朔迷離之罪,應非背信罪莫屬。我國背信罪中「為他人處理事務」、「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等法條文字過於籠統,其保護法益、本質以及各個構成要件均能獨立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深入探討,例如:於其保護法益及本質上,「背信罪之保護法益」與「背信罪之本質」二者在概念及功能上有何異同;於行為主體「為他人處理事務」上,處理之事務限於係「本人與第三人間的外部事務」抑或包含「本人與行為人間的內部事務」、處理之事務是否限縮於「具裁量權之事務」;於構成要件行為「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上,背任行為是否須限縮於違反義務之規範目的須具間接保護財產性、具功能關聯性,以及須重大地違反義務始足當之;於構成要件結果「財產損害」上,「財產危險」是否為一種財產損害;以及「經營判斷法則」應如何適用於背信罪構成要件等,是以,究在何種情形方成立背信罪,存在諸多適用問題。
於此,德國關於背信罪之要件解釋及適用上亦存在相同情形,又在特殊案例類型如「風險行為」、「銀行放貸」、「企業贊助」、「決議董事薪酬」、「健保醫師公會與詐保醫師簽訂和解協議」、「祕密帳戶」、「收受回扣」、「預算背信」以及「政黨背信」等例,應如何適用背信罪之要件,如重大的義務違反行為、財產危險之判斷等,相較於我國文獻,德國實務判決及學說已有相當討論,故有關德國背信罪之實務及學說理論發展,對於我國背信罪之解釋及適用,殊值參考,本文將對之研討。
The aim of this thesis was to discuss Crime of Breach of Faith (Trust) in Criminal Law. The criminal elements of Crime of breach of trust in Criminal Law have difficulties in ex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How should we apply the crime of breach of trust in special case types of breach of trust such as "Risk Behavior", "Bank Lending", "Corporate Sponsorship", "Director's Salary Determination", "Compensation", "Signing a Settlement Agreement", "Setting up a Secret Account", "Kickbacks", "Government Budget-Breach of Trust" and "Political Party-Breach of Trust"? These topics have already been discussed in German practical judgments and academics. Therefore, with the reference of practices in Germany and academic discussions, the research is aim to introduce them for reference in Taiwan.
一、中文文獻
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2018年3月。
2.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4版,2014年8月。
3.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修訂再版,2004年2月。
4. 刑泰釗,圖利罪構成要件解析,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2010年1月。
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修訂5版,2006年10月。
6. 林東茂,刑法綜覽,6版,2009年9月。
7.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2012年10月。
8. 許澤天,刑法各論(一):財產法益篇,2017年2月。
9.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2版,2015年9月。
10.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修訂五版,1998年。
11.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3版,1997年。
12.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二版,2009年9月。
13.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修訂3版,2011年9月。
14. 黃惠婷,刑法案例研習(二),2009年9月。
15. 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2003年10月。
16.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下冊),2版,1957年4月。
1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增訂12版,2016年。
18. 德國刑法典,法務部審定,何賴傑、林鈺雄審譯,2017年。
19.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6版,2008年。
20. 蔡墩銘,最高法院刑事判決研究,修訂3版,1987年1月。
21.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8版,2014年。
22.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股市遊戲規則,再版,2009年。
(二)專書論文
1. 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收錄於氏著: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增訂三版,2007年10月,頁207-220。
2. 張麗卿,機器與詐欺,收錄於氏著:新刑法探索,三版,2008年9月,頁347-358。
3. 許玉秀,公務員圖利罪,收錄於氏著: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年8月,頁297-318。
(三)期刊論文
1.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57-280。
2. Robert Esser著,王效文譯,刑法對經濟活動自由之規制-以背信罪(德國刑法第266條)為例,成大法學,第20期,2010年12月,頁121-149。
3. Roland Hefendehl著,惲純良譯,「財產危險」--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檢察新論,第10期,2011年7月,頁251-270。
4. 王正嘉,從經濟刑法觀點看特別背信罪,臺灣法學雜誌,第273期,2015年6月,頁25-32。
5. 王志誠,金融機構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從力霸企業集團事件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190-214。
6. 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法學雜誌,第208期,2012年9月,頁109-119。
7. 古承宗,冒用他人信用卡之刑事責任,臺灣法學雜誌,第224期,2013年5月,頁157-169。
8. 古承宗,捐助詐欺與施用詐術,月旦法學雜誌,第147期,2015年1月,頁24-26。
9. 伍開遠,德國刑法上政府預算背信之犯罪行為,中央警察大學警學論叢,第40卷第3期,2009年11月,頁171-184。
10. 吳正順,財產犯罪之本質、保護法益,刑事法雜誌,第13卷第5期,1969年10月,頁12-27。
11. 吳景欽,監理沙盒下的特別背信罪-以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的刑事免責為例,臺灣法學雜誌,第320期,2017年5月,頁27-34。
12. 李進榮,公司經理人收取回扣與收受賄賂之法律責任,檢察新論,第29期,2021年5月,頁56-71。
13. 李進榮,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行為,檢察新論,第23期,2018年2月,頁146-169。
14. 李進榮,背信罪之財產損害,檢察新論,第25期,2019年2月,頁232-257。
15. 周治平,背信罪序說,軍法專刊,第40卷第9期,1968年9月,頁12-18。
16.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981-1053。
17. 林山田,背信罪之研究,軍法專刊,第24卷第9期,1978年9月,頁8-18。
18. 林山田,論詐欺取財罪與詐欺得利罪(上),軍法專刊,第24卷第5期,1978年5月,頁17-27。
19. 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規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頁79-100。
20. 林盛煌,論金控法之背信罪及其適用問題──以「中信金插旗兆豐金」乙案為例,月旦法學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頁79-93。
21. 林誠二,期待利益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77期,2009年3月,頁14-15。
22. 邱忠義,刑法背信罪之信託義務與商業判斷法則──以理性主義為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229期,2014年6月,頁216-227。
23. 邵慶平,商業判斷原則的角色與適用──聯電案的延伸思考,科技法學評論,第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03-139。
24. 洪秀芬,論德國「商業判斷原則」之法制化,臺灣法學雜誌,第188期,2011年11月,頁34-42。
25. 洪培根、林鈺雄、潘怡宏、許恒達、許順雄,商業賄賂罪──借鑒德國第299條商業賄賂罪之立法芻議,月旦刑事法評論,第7期,2017年12月,頁82-98。
26. 張天一,背信罪中「違背任務行為」之判斷/台高院97上易2570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257期,2014年10月,頁201-209。
27. 張天一,對財產犯罪中「財產概念」之再建構(上)──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產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2009年1月,頁263-279。
28. 張天一,對財產犯罪中「財產概念」之再建構(下)──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產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2009年2月,頁202-217。
29. 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中原財經法學,第26期,2011年6月,頁185-242。
30. 張淨媛、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上非常規交易罪與特殊背信罪之實證研究-以真假交易為討論核心,中正財經法學,第12期,2016年1月,頁1-51。
31. 張麗卿,毀損與背信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頁14-15。
32. 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頁15-32。
33. 許恒達,主管職務圖利罪之罪質與犯罪結構的分析反省,台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3期,2014年9月,頁720-764。
34.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34-151。
35. 許恒達,偽裝化緣與捐贈詐欺-評板橋地院88年度易字第4578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218期,2013年2月,頁132-142。
36. 陳子平,財產罪的重要課題:第一講──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10年2月,頁55-64。
37. 陳志輝,從刑法背信罪分析銀行法第125條之2──特別背信罪的適用爭議,臺灣法學雜誌,第286期,2015年12月,頁61-73。
38. 陳淞山,侵佔罪與背信罪之區別,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4期,1990年8月,頁63-82。
39. 彭美英,背信罪之探討──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矚重訴字第一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頁78-84。
40. 惲純良,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財產危險到底是什麼?,中律會訊,第17卷第3期,2014年11月,頁65-91。
41. 惲純良,刑法上的財產損害與期待利益-規範經濟財產概念初探,中律會訊,第11卷第6期,2009年5月,頁32-46。
42. 惲純良,商業賄賂行為可罰性簡析──以2015年德國刑法典第299條商業賄賂罪之修正為鑑,月旦刑事法評論,第4期,2017年3月,頁72-94。
43. 惲純良,期待地位作為背信罪的財產損害/台高院103上易2469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277期,2015年8月,頁195-202。
44. 曾淑瑜,銀行法之特別背信罪哪裡「特別」,臺灣法學雜誌,第228期,2013年7月,頁153-160。
45. 曾淑瑜,銀行法特別背信罪適用爭議,臺灣法學雜誌,第261期,2014年12月,頁55-66。
46. 曾淑瑜,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三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頁194-204。
47. 黃惠婷,背信罪或侵占罪?,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162-167。
48.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雜誌,第30期,1997年11月,頁14-15。
49. 黃榮堅,親愛的我把一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雜誌,第12期,1996年4月,頁52-53。
50. 葉新民,論關係企業中之員工獎酬制度-以德國員工認股選擇權為比較對象,靜宜法學,第9期,2020年12月,第85-131頁。
51. 靳宗立,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臺灣法學雜誌,第166期,2010年12月,頁7-27。
52. 劉書彬、吳重禮,從基督教民主聯盟獻金醜聞看德國政黨政治捐獻,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29-50。
53. 蔡昌憲、溫祖德,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九十六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頁176-203。
54. 蔡聖偉,背信妄利──主體不能之可罰性,月旦法學教室,第226期,2021年8月,頁18-21。
55.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3年1月,頁200-224。
56. 薛智仁,刑法明確性原則之新定位:評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第2期,2015年6月,頁599-664。
57. 謝煜偉,論金融機構特別背信罪,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第4期,2016年12月,頁2031-2092。
(四)學位論文
1. 文聞,詐欺罪中「財產損害」意義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2. 王正嘉,卡片犯罪立法中的經濟刑法原理與社會機能,臺灣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09年6月。
3. 朱美樺,背信罪本質及成立要件之檢討-兼論背信罪共同正犯之適用問題,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4. 吳志強,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的再建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5. 林譽恆,經濟犯罪與金融機構違法授信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6. 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架構,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
7. 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
8. 黃孟珊,經營判斷法則對刑事背信罪認定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1月。
9. 黃種甲,公司負責人風險行為之背信評價,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10. 潘俞樺,詐欺取財罪構成要件之再檢視,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1. 蔡政恩,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二、外文文獻
以下依姓名字母排序
1. Arzt, Gunther/Weber, Ulrich/Heinrich, Bernd/Hilgendorf, Eric,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Aufl., Bielefeld 2009.
2. Hefendehl, Roland, in: MüKo-StGB, 2. Aufl., München 2014.
3.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Saan, Ruth Rissing-van/Tiedeman, Klaus, Bd. IX/1 – §§ 263–266b, 12. Aufl., Berlin 2011.
4.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Joecks, Wolfgang/Miebach, Klaus, Bd.IV - §§263-358, 3. Aufl., München 2019.
5. Nomos-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Kindhäuser, Urs/Neumann, Ulfrid/Paeffgen, Hans-Ullrich, Bd. III – §§ 232–358, 5. Aufl., Baden-Baden 2017.
6. 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hrsg. v. Eser, Albin/Perron, Walter/Sternberg-Lieben, Detlev/Eisele, Jörg/Hecker, Bernd/Kinzig, Jörg/Bosch, Nikolaus/ Schuster, Frank/Weifler, Bettina/Schittenhelm, Ulrike, 30. Aufl., München 2019.
7.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Wolter, Jürgen, Bd.V - §§242-302, 9. Aufl., Köln 2019.
8. Wessels, Johannes/Hillenkamp, Thoma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Straftaten gegenVermögenswerte, 37. Aufl., Heidelberg u.a.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