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祥峯 Hsu, Hsiang-Feng |
|---|---|
| 論文名稱: |
1970年後臺灣外臺胡撇仔戲服飾的發展與變化--以大臺北地區從業藝人為例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Ô͘-phiat-áopera Costumes in External Taiwanese Gezai Opera After the 1970s: A Case Study of Performing Artists i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
| 指導教授: |
劉南芳
Liu, Nan-Fa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60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歌仔戲 、外臺胡撇仔戲 、胡撇仔戲服飾 、服飾設計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Gezai Opera, Outdoor ô͘-phiat-áOpera, ô͘-phiat-á Costumes, Costume Design |
| 相關次數: | 點閱:3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歌仔戲自其發源之初便展現出高度的自由性,吸收了各種不同戲曲元素,並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而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樣貌。自1970年代起,隨著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準提升,外臺歌仔戲的演出機會隨之增加。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戲班開始將焦點放在演員身上,特別是在外臺胡撇仔戲的服飾設計上,促使這些戲服在形式上呈現出多元的發展。
本研究從歌仔戲戲班的生態環境切入,探討這種文化生態如何影響胡撇仔戲服飾的發展,並將服飾進行分類以深入分析演員的治裝原則。歌仔戲中的胡撇仔戲由於具有獨特的角色設計與表演風格,其服飾體系發展出特定的設計美學和符號意涵,反映出其文化傳統、社會角色和審美價值。通過對媒體與物質文明發展的考察,本文分析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胡撇仔戲服飾的演變,特別是不同時期媒體對於戲劇服飾的影響,例如電視、電影等現代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戲班的服飾材料、色彩搭配和造型設計。這些服飾並非僅為視覺效果而隨意搭配,而是根據角色屬性和劇情需求進行設計,形成了特定的設計與穿著系統,是胡撇仔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筆者進一步歸納出胡撇仔戲服飾設計的符號象徵系統,指出服飾在表達角色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藉由深入探討這些設計美學,本論文說明胡撇仔戲服飾具有豐富的文化意涵,並在傳統中不斷創新以應對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最後,本論文展望胡撇仔戲服飾未來的發展趨勢,指出其在維護文化傳承和創新表現形式方面的潛力,並期望此研究能為胡撇仔戲服飾的未來設計和文化推廣提供參考。
Since its inception, Taiwanese Gezai opera has demonstrated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incorporating various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forms of opera and evolving in diverse ways with shift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1970s, with Taiwan’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s,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for outdoor Gezai opera increased. To attract audiences, troupes began focusing on the actors, especially in the costume design for Ô͘-phiat-áopera, leading to a diverse development in these costumes.
This study approaches the subject fro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ezai opera troupes, exploring how this cultural ecolog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Ô͘-phiat-ácostumes. The study categorizes the costumes to deeply analyze the dressing principles of the actors. Due to the unique characte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tyle in Ô͘-phiat-áopera, a distinct aesthetic and symbolic meaning have developed within its costume system, reflecting cultural traditions, social roles, and aesthetic values.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media and materi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se changes have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Ô͘-phiat-ácostumes,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media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media, such as television and film, has transformed costume materials, color schemes, and styling. These costumes are not randomly chosen for visual effect but are carefully design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 attributes and plot requirements, forming a specific design and dressing system that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Ô͘-phiat-áopera performances.
The author further identifies a symbolic system in the design of Ô͘-phiat-ácostumes, highlighting their critical role in expressing character identity, social statu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y delving into these design aesthetics,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at Ô͘-phiat-ácostumes carry rich cultural significance, constantly innovating within tradition to meet contemporary aesthetic and market demands. Finally, the thesis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Ô͘-phiat-ácostumes, underscoring their potential in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loring new forms of expression.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future costume design and cultural promotion of Ô͘-phiat-áopera.
1. 專書
東北曲研究院研究室編。《中國戲曲服裝圖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
廖燦輝。《平劇行頭功能之研究》,臺北:民俗曲藝雜誌社,1982年。
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編。《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周峰。《古代服裝參考資料(隋唐五代部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中國戲曲學院編。《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社,1990年。
魯青。《京劇史照》,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譚元杰。《中國京劇服飾圖譜》,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趙之碩、張耀笳、于瑛麗。《中國傳統京劇服裝道具》,臺北:淑馨,1992年。
蓄額、陳娟娟編著。《中華服飾藝術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邱婷。《明華園-臺灣戲劇世家》。新北市:獨家出版社,1995年。
馬強、于巧蘭等著。《中國戲曲服裝圖集》,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述鼎。《京劇服飾》,臺北:藝術圖書,1996年。
周汛、高春明編著。《中國醫官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沈從文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Roland Barthes。敖軍 譯:《流行體系》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年。
黃能福、陳娟娟、鍾漫天。《中國服飾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譚元杰。《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9年。
趙少華主編。《中國京劇服飾》,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1999年。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南京市博物館編。《中國南京市博物館藏文物精品系列圖錄——明朝首飾冠服》,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吳紹蜜、王佩迪撰稿。《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0年。
徐海榮。《中國服飾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出版社,2000年。
潘健華。《舞臺服裝設計與技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譚元杰編著。《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趙偉月譯、【英】瑪爾.T.基德著。《舞臺服装》,北京:中國紡織出社,2000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
劉月美:《中國京劇衣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趙超。《霓裳羽衣-中國服飾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3年。
藏迎春。《中國傳統服飾》,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年。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John Storey。李根芳、 周素鳳 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社,2003年。
林鶴宜、蔡欣欣。《光影‧歷史‧人物一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北學生出版社,2004年。
華梅。《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一古代服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孫穎:《劇裝圖案》,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4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國立戲曲專科學校、林顯源。《戲話粉墨——歌仔戲小旦服飾表演程式初探》,臺北:國立戲曲專科學校,2005年。
黃金環。《臺灣歌仔戲服裝變遷之研究》,臺南:漢家出版社,2005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出版社,2006年。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林美璱。《歌仔戲皇帝--楊麗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淑賢。《清宮戲曲文物》,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
劉琦。《京劇行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劉月美。《中國崑曲裝扮藝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馬靜。《傳統京劇旦角化妝技法》,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
Guy Julier。鄭郁欣 譯:《設計的文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9年。
Peter Corrigan。陳玉慈 譯:《衣裝的社會》,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9年。
Dominic Strinati。袁千雯、張茵惠、林育如、陳宗盈 譯:《概述通俗文化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9年。
Tim Dant。龔永慧 譯:《物質文化》,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紀慧玲。《凍水牡丹——廖瓊枝》,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Matt Hills。朱華瑄 譯:《探究迷文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9年。
李薇主編。《中國傳統服飾圖鑒》,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0年。
吳兆南。《百丑圖》,臺北:商訊文化,2010年。
劉月美。《中國崑曲衣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李玉修、許幃泓、李瑑。《腳底真功夫:傳統戲靴製作》,臺北:臺灣戲曲學院,2011年。
陳錫煌。《陳錫煌手作軟頭戴技術解密》,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年。
Cornel Sandvoss。王映涵 譯:《迷與消費》,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12年。
戴安娜.克蘭。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喻國雄。《戲曲服裝美學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3年。
邢源琳。《胭脂簪花:中國戲曲容妝》,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常立勝。《中國京劇裝扮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孫曉華。《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年。
麥克魯漢。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市:應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15年。
Gustave.Le.Bon著。胡小躍譯。《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浙江文藝出版社。中國:杭州。2015年。
王梓丞。《粉墨氍毹:京劇經典劇目舞臺規制縱覽 白蛇傳》,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 上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6年。
謝文珍、劉南芳總編輯。《跨越時空的歌聲舞影 : 女性戲劇國際研討會專書》,臺南市:成功大學藝術中心,2016年。
楊耐。《戲曲盔頭:製作技藝與盔箱藝術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
徐麗慧。《舞臺服飾造型藝術》,中國: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陸笑笑、潘健華。《舞臺服裝人體工程學》,中國: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
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
胡小燕。《蘇州傳統劇裝藝術》,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20年。
董繪。《繪戲:舞臺化妝造型之我說》,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珍品圖錄叢刊:傳統戲衣》,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
高寶怡。《香港粵劇戲臺服飾裝扮藝術:個案研究——戲服大師陳國源》,香港:香港文化藝術教育拓展中心,2021年。
韓燕娜。《越劇服飾設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2年。
程剛、李鑫。《京劇盔頭研究》,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23年。
楊耐。《匠史留影:北方李氏盔頭製作技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年。
白先勇。《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24年。
2. 學位論文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邱秋惠。〈野臺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江秋華。〈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一九0年代末期臺北地區的圈內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孟芳。〈臺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葉玫汝。〈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型藝術研究〉,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姚玲玲。〈布袋戲服飾之研究-以高雄市「金鷹閣掌中劇團」為例〉,樹德科大應用設計研究所,2008年。
謝筱玫。〈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張椀謹。〈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年。
陳乃琛。〈關于歌仔戲服飾的綜合探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馮祺婷。〈林美香歌仔戲劇生涯與表演藝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徐祥峯。〈外臺歌仔戲胡撇仔戲服飾研究--以臺北藝人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戲曲碩士論文,2016年。
連慧真。〈傳統戲曲服飾之研究與實務搭配〉,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2018年。
3. 期刊論文:
劉南芳。〈都馬班來臺始末》,收錄於《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臺北:漢學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頁587。
陳傳興。〈臺灣戲劇何處去〉,臺北:《表演藝術》雜誌,1993年。頁24。
劉南芳。〈臺灣野臺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收錄於《臺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頁102。
陳亮運。〈織品布料與戲劇表演之探討〉,收錄於《臺灣戲專學刊3》,臺北: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1年。頁125。
林茂賢。〈現今歌仔戲所面臨課題〉,收錄於《臺灣戲專學刊6》,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3年。頁17。
喻國雄。〈淺談戲曲服裝其美學與功能〉,收錄於《臺灣戲專學刊7》,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3年。頁159。
陳慧玲。〈由胡撇仔戲的發展談外臺歌仔戲與通俗文化的融合〉,收錄於《臺灣戲專學刊10》,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5年。頁155。
紀慧玲。〈建構與解構的動態進程-臺灣歌仔戲的美學演變歷程〉,收錄於《歌仔戲的發展與生存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05。
劉南芳。〈試論臺灣內臺「胡撇仔戲」的發展途徑及其創作特色〉,收錄於《歌仔戲的發展與生存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