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歆斐
Huang, Hsin-Fin
論文名稱: 我思故我畫--劉耕谷膠彩畫創作研究
I Think Therefore I paint --A Glue Color Painting Creation Study of Liu Geng-Gu
指導教授: 蕭瓊瑞
Shiau, Chiung-R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劉耕谷膠彩畫吾土笙歌石窟系列師法自然時代性
外文關鍵詞: Liu Geng-Gu, Glue Color Painting, “ Song of My Land ”, the local color of Taiwan,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revolutionized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對象為劉耕谷的膠彩畫作,研究範圍自劉耕谷出生的1940年至2006年逝世為止。劉耕谷以<吾土笙歌>獲得省立美術館大壁畫製作第一名後名聞台灣畫壇,其風格融合中西技法、匯通各家思想。
    劉耕谷的創作風格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寫實風格時期」(1960-1989年)、第二期為「多元文化複合時期」(1990-1999年)、第三期為「心象之光時期」(2000-2006年)。第一期以寫實為主,嘗試西方各派畫法,如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時逢鄉土寫實風格盛行,劉耕谷也以鄉土為主要題材進行創作。第二期將第一期的鄉土題材淬鍊出最具臺灣意象的主題進行創作。「黃山系列」帶有道家思想的特色,「石窟系列」則具有大歷史的時代感,猶如史詩般的磅礡場面。第三期的創作將目光轉向自我的建構,以人造的光源取代自然的光源,由「外光派」轉為「內光派」,藉由光線來表現內心轉折。
    他的畫作融入儒釋道各家思想,對歷史的敏感致使他的作品帶有時代性。對他來說,作品不只是講求美感,更重要的是思想。劉耕谷的藝術將臺灣膠彩畫重裝飾的風格加以革新,為台灣膠彩畫開創新格局。
    本研究企圖建立最完整的劉耕谷膠彩畫作的史料系統,包含手稿和畫作圖檔。以期做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人發掘到劉耕谷的藝術和作為後人研究劉耕谷之基礎。

    Since Liu Geng-Gu earned the right to create the mural artwork in the Provincial Art Gallery with his art piece,“Song of My Land,” h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his outstanding mark among Taiwanese artists. His painting style mixed Chinese techniques with Western ones, and integrated every school of thoughts. The style of Liu’s artwork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Style of Realism (1960-1989)”,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Complex Multiculturalism (1960-1989) ,” and the third is “the Light of Heart (2000-2006).”
    During the first stage, he attempted to apply each of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from the West, such as Impressionism, Fauvism, Cubism, Surreal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nd so on. This stage came at the end of the native realism style during the 1980s. Liu’s main theme for creation was about the local color of Taiwan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he tried hard to deepen the depth of his thought.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he extracte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mages of Taiwan to create his paintings from his first stage. He praised the spirits of Taiwanese farmers in “Series of Farmers’ Songs.” “Series of Huangshan.” ex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m. An atmosphere of great history is demonstrated in “Series of Caves,” providing an epic scene.
    During the third stage, he turned his sights towards constructing himself. He used artificial light to replace natural light. He displayed the change and twist of his mind by the light from “Plein-air” to “I'intérieu.”
    He merged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into his paintings, lik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His sensitivity to history added feeling of each era to his works. For him, art not only focused on beauty, but also ideas. Liu revolutionized the decorative style of glue color painting in Taiwan, creating a brand-new dimension.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預期成果 6 第一章 生命史 7 第一節 早年經歷 7 一、朴子歷史人文背景 7 二、劉耕谷的童年 8 三、藝術啟蒙 14 四、布花設計生涯 18 第二節 投身創作 21 一、選擇膠彩畫的原因 24 二、漢學的修習 27 三、畫技的增進 28 四、繪畫視野的擴充 30 第三節 風格的分期 32 一、畫會和詩社的參與 32 二、臺灣美術風潮與劉耕谷繪畫分期之相關性 36 第二章 寫實風格時期(1980-1989) 41 第一節 參賽作品與花鳥畫之風格解析 45 一、省展參賽作品 45 二、臺陽展參賽作品 50 三、花鳥畫 53 第二節 鄉土文化的發掘 56 一、臺灣風景畫系列和玉山系列 57 二、鄉土題材的擴充 71 第三節 各家思想的探索 87 一、儒者的節操 89 二、道的追尋 99 三、佛的禪理 105 第四節 本土意象與思想結合-「吾土笙歌」的出現 110 第三章 多元文化複合時期(1990-2000) 116 第一節 鄉土的深耕 118 一、耕牛系列 120 二、農家頌與海風系列 121 第二節 儒釋道柔和的創作體現 126 一、黃山系列和真木系列 131 二、石窟系列和佛語系列 136 三、出脫淤泥系列 144 四、自畫像與夫人像 148 第四章 心象之光時期(2000―2006) 152 第一節 與自己對話 157 一、心象之光系列 157 二、舊題新作系列 163 第二節 與自然對話 169 一、蓮花系列 170 二、清音系列 174 第三節 與上帝對話 177 一、聖經系列 179 二、未完成之遺作 181 第五章 結論 190 參考文獻 195 附錄一 訪問劉耕谷家屬口訪紀錄 197 附錄二 劉耕谷年表 201 附錄三 劉耕谷手稿 207

    參考文獻
    專書
    1.省立美術館 主編,《第三十六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省立美術館,1981年。
    2.省立美術館 主編,《第三十七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省立美術館,1982年。
    3.林惺嶽,《臺灣美術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4.朴先圭,《繪畫思想與造形理論》,臺北:新形象,1989年11月。
    5.劉耕谷,《劉耕谷畫集》,台北:劉耕谷,1990年1月。
    6.臺灣省立美術館 主編,《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臺中:7.台灣省立美術館,1995年11月。
    8.陳嘉翎 編撰,《黃鷗波八十回顧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7年。
    9.邱奕松纂修,《朴子市志》,嘉義:朴子市公所,1998年
    10.施世昱,《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膠彩藝術》,臺北市:文建會,2003年。
    11.謝東山,《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北地區》,台北:日創社文化,2003年。
    12. 戴明德、李伯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文化,
    2003 年。
    13.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台北:玉山社,2004年。
    14.林麗雲,《山谷跫音―臺灣山岳群像與呂基正》,台北:雄獅,2004年5月。
    15.廖瑾瑗,<劉耕谷冥想靜觀的彼方>,《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膠彩類:抒情新象膠彩》,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2月。
    16.蕭瓊瑞,《島嶼測量―台灣美術定向》,臺北:三民,2004年。
    17.施正峰 主編,《國家認同的文化論述》,臺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
    18.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7年。
    19.王麗雁,《臺灣藝術教育史》,臺北:台灣國立藝術教育館,2008年。
    20.E.H. GOMBRICH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2008年7月。
    21.廖新田,《台灣美術四論》,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11月。
    22.臺北市立美術館 主編,《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5月。
    23.廖新田,《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6月。
    24.高千惠,《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年11月。
    25.李錫佳,《突破•再造:劉耕谷的膠彩藝術》,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2年3月。
    26.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藝術家,2013年。
    期刊、論文
    1.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台北:雄獅,14期,1971年4月。
    2.廖雪芳,<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台北:雄獅美術,1977年2月。
    3.楊明鍔,<為膠彩畫創新空間>,1992年。
    4.,<現代繪畫運動期間的「省展」風格(1959-1970年)>,《台灣美術》,第五卷第四期,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5.黃海鳴,<本土意識、文化認同及台灣當代藝術之脈動>,《藝術家》,台北:藝術家,1995年3月。
    6.張君豪,《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2001年。
    7.吳望如,《吳梅嶺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創作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2年。
    8.陳清香,<劉耕谷大師捐獻義賣的膠彩畫作>,《慧炬》,476期,台北:慧炬,2004年5月。
    9.陳清香,<紀念膠彩畫大師劉耕谷>,《慧炬》,508期,臺北:慧炬,2006年10月。
    10.賴添雲〈展前追思膠彩巨擘 耕谷先生〉,《綠水會刊》,第二期,台北:綠水會,2006年。
    11.林麗雲,<心靈山水鬥士―劉耕谷>,《臺灣山岳》,台北:臺灣山岳文化事業,86 期,2009年10月。
    12.李錫佳、劉玲利,<劉耕谷膠彩創作之時代傳承與歷史定位>,台北,2009年。
    13.林麗雲,<開創千秋大業序曲―─從劉耕谷的成長背景探討1990年作品《中國石窟的禮讚》>,2010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7-07-20公開
    校外:2017-07-2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