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姜秀珍
Fanchiang, Echo
論文名稱: 台灣金融機構對新興生技產業授信評估指標之探討
A Study of Relevant Indication for Taiwan Financial Institutes to Evaluate the Biotech Companies’ Credit Line
指導教授: 吳萬益
Wu, Wann-Y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8
中文關鍵詞: 信用評等表經濟附加價值生技產業因素分析
外文關鍵詞: Economic Value Added, Biotech Industry, Credit Line Table, Factors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人目前服務之公司屬台灣新興生技產業,為政府推動重要之兩兆雙星產業,在與金融從業人員交涉期間,常發生對方對生技產業認知不足,認知上落差的鴻溝於焉發生。本研究跳脫金融機構以傳統財務指標評估企業信用風險模式,以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觀點切入,將信用評等分數構成之主要要件其財業狀況調整為較符合生技產業特性之經濟附加價值,協助金融機構能公允客觀地評估生技企業信用評等。
    本研究係以「台灣地區上市上櫃之生技醫療公司為實證對象」,上市公司11家,上櫃公司25家,共計36家,除試算樣本傳統信用評等財業務分數外,亦計算樣本之經濟附加價值(EVA),共計五個會計年度,故一家公司共有5組資料「信用評等分數、EVA」,方法上先以統計手法歸納出分群之中心點,再依樣本對中心點之比較,將樣本分為四群,並將衝突樣本(「信用評等分數高、EVA低」及「信用評等分數低、EVA高」)進行因素分析。
    綜合研究結果顯示以傳統財務指標及以經濟附加價值作為信用評等之兩種評估方法在評等信用評等時之不同立場,而經濟附加價值之運用恰可輔助以傳統財務指標評估企業信用評等時忽略公司未來發展性之不足。後續研究可朝運用EVA加強信用評等財務預警功能、公司治理之執行狀況納入信用評等並佐以EVA之運用、企業信用評等表之重新設計及智慧財產權與專利權等等無形資產應用於企業信用評等機制。

    I currently work for a company in the emerging biotechnology industry, “Two-Trillion and Double Star”, in Taiwan. Often, differences in opinion occurred when negotiating with the staff at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es who don’t understand or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biotech industry. This essay employs the Economic Value Added to evaluate the credit line of biotech companies instead of only using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atio to assis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valuate the credit line of biotech companies fairly and objectively.
    This essay employ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summarize the central point of samples and classifies the samples into four groups. 1. The traditional credit line is high, the EVA is also high. 2. The traditional credit line is high, the EVA is low. 3. The traditional credit line is low, the EVA is high. 4. The traditional credit line is low, the EVA is also low. Group 2 and 3 are conflicting clusters.
    After using factors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nflicting clus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Value Added can complement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atio credit line evaluation which neg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biotech companies.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EVA can help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atio credit line evaluation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financial distress. Corporation Governance can be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evaluation by EVA, remodeling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atio credit line evaluation and intangible assets for credit line.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五節 論文結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台灣新興生技產業特質與現況 6 第二節 台灣金融機構之企業信評機制 13 第三節 經濟附加價值(EVA)的意義與運用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28 第二節 資料分析方法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6 第一節 敍述統計之分群 36 第二節 因素分析之應用 3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管理意涵 4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附表一:台灣銀行信用評等表 52 附表二:台灣銀行授信利率核計表 55 附表三:信用評等分數-以中化為例 56 附表四:EVA-以中化為例 57 附表五:EVA&WACC之參數計算-以中化為例 58 表目錄 表1-1 研究範圍 3 表2-1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範圍及其產品 8 表2-2 2005~2006年我國生技產業現況 10 表2-3 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策略SWOT分析 11 表2-4 稅後淨營業利益與總投入資本調整項目之處理方法 26 表2-5 會計科目重要調整項目 27 表3-1 研究樣本 29 表3-2 信用評等簡表 35 表4-1 中心點篩選之比較表 36 表4-2 因素分類與說明 37 表4-3 因素敍述統計 38 表4-4 因素共同性 39 表4-5 因素相關矩陣 40 表4-6 因素解說總變異量 41 表4-7 因素分析結果:成份矩陣 43 表4-8 因素分析結果: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44 表4-9 因素分析結果:成份轉換矩陣 44 表4-10 財務指標轉軸(VARIMAX法)後的因素負荷量及其命名 4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4 圖2-1 生物技術產業範疇 7 圖4-1 因素陡坡圖  42

    一、中文文獻
    1. 王泰昌,劉嘉雯(2000),經濟附加價值(EVA)的意義與價值,中華管理評論 Vol.3,No.4,PP15-31。
    2. 李明峰(2001),「銀行業對企業授信【信用評等表】財務比率預警有效性之實證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樑堅、張志向(1999),「中小企業授信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第九卷第二期,頁69-95。
    4.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文化,台北。
    5. 吳翠治(2000),以經濟附加價值評估台灣企業經營績效之實證研究,2002 年台北大學研討會。
    6. 孫銘誼,王思芳(2005),信用評等模型驗證之初探-相關方法與文獻回顧,金融風險管理季刊,1(1),111-125。
    7. 孫智麗 (2003),「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策略,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8. 涂宏任(2000),「經濟附加價值解釋科技產業經營績效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惠玲(1996),金融市場繼續深化 評等需求自然形成-企業信用風險指標(TCRI)簡介,會計研究月刊,(128),32-37。
    10. 陳松興(1999),信用評等時代的來臨-論信用評等的角色與功能,實用稅務,(292),26-32。
    11. 張克偵(1996),信用評等機構的國際範例Standard & Poor’s,會計研究月刊,(128),23-27。
    12. 張仲岳、邱士宗(2001),經濟附加價值與公司股價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32 期,頁1-26,2001。
    13. 梁德榮、周齊武、吳安妮,(2002),探討經濟附加價值(EVA)績效衡量在台灣企業中的有用及可行性(上),會計研究月刊,第203期。
    14. 梁德榮、周齊武、吳安妮,(2002),探討經濟附加價值(EVA)績效衡量在台灣企業中的有用及可行性(下),會計研究月刊,第205期。
    15. 黃振豐、呂紹強(2000)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研究-以財務及非財務因素建構,當代會計期刊1(1), 19-40。
    16. 張鴻文(2006),「新型績效指標與公司價值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上市上櫃電子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夢茹(2000),「由經濟附加價值(EVA)檢視產業間價值驅動因子之差異性」,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許乃立(2001),「台灣半導體產業經濟附加價值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論文。
    19. 葉英俊、紀榮年譯(2001),「企業評等與銀行授信」,台灣金融研訓院,台北。
    20. 葉銀華、李存修與柯承恩(2002),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智商文化。
    21. 經濟部工業局(2007),「2007生技產業白皮書」,工業局出版,台北。
    22. 曾惠香(2004),「運用經濟附加價值在信用評等之探討」,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論文。
    23. 趙令凱(2001),「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和股價報酬之關聯性」,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論文。
    24. 歐進士(1998)。我國企業研究發展與經營績效關聯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6(2),357-396。
    25. 賴泓甫(2003),「企業經濟附加價值指標與傳統財務衡量指標關聯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論文。
    26. 謝佳珍(2005),「研發支出對公司績效反應之效率性研究─以美國生物科技產業為例」,元智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論文。
    27. 蕭惠元(2004),國內企業之外部信評現況,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46),65-72。
    二、英文文獻
    1. Augustine I. Duru(1997), Residual Income in Corporate Firm Performance and Executive Contracts, PHD'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 Alfred Rappaport, (1998).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A Guide for Managers and Investors.
    3. Beaver, W.H. (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 P72-102.
    4. Biddle, G. C., Bowen, R. M. and Wallace, J. S.(1999), “Evidence on EV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12,p2.
    5. Chen, S. and Dodd, J.(1997), “Economic Value Adde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New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v9 n3, pp. 318-333.
    6. Andrew Black, Philip Wright, John E. Bachman, (1998). In search of Shareholder Value: Managing the Drivers of Performance.
    7. Hamilton, R.(1777), An Introduction to Merchandize, Edinburgh.
    8. Joel, M. Stern, John S. Shiely, Irwin Ross(1993), “Value and People Management,” Corporate Finance, 104, 35-37.
    9. John, D. Martin, J. William Petty, (2000). Value Based Management: The Corporate Response to the Shareholder Revolution.
    10. James, A. Knight, (1998). Value Based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11. James, M. McTaggart Peter W. Kontes, Michael C. Mankins (1994). The Value Imperative: Managing for Superior Shareholder Returns.
    12. Solomons, D.(1965), 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 New York.
    13. Stewart III, G.(1990), The Quest for Value,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14. Tom Copeland, Tim Koller, Jack Murin, (2002). 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
    15. Young, S. D.(1999), “Some Reflection on Accounting Adjustments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Winter), pp. 7–19.
    16. Young, S. David & Stephen F. O’Byme, (2001). EVA and value-based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108-09-23公開
    校外:2108-09-23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