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志豪 Chen, Chih-Hao |
|---|---|
| 論文名稱: |
變質岩公路邊坡之破壞潛勢分析-以南橫公路啞口至新武段為例 |
| 指導教授: |
陳時祖
Chen, Shih-Ts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4 |
| 中文關鍵詞: | 類神經網路 、潛感值 、南橫 、崩塌 、邊坡 、多變量 |
| 相關次數: | 點閱:80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地區因中央山脈的阻隔,東西往來交通主要依靠貫穿山脈的橫貫公路,這些山區公路最常發生的問題即是公路邊坡發生坍塌,造成養護單位的困擾也危及用路人的安全,評估邊坡崩塌潛能及研究影響邊坡崩塌的重要因子都可以有助於災害之減輕。以往針對邊坡崩塌潛能的對象,大多屬於沉積岩或礫石層邊坡,研究變質岩邊坡則較少,故本文選擇南橫公路東段為研究區,以沿線的變質岩邊坡為例,進行各破壞因子的探討與破壞潛勢的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以研究區為例,探討影響變質岩邊坡穩定的重要因素;二為利用分析結果對變質岩邊坡破壞的潛感值作分級。
研究中,調查破壞資料點的選取大致採用公路局養護資料,並選擇相等數量之未破壞點作分析。利用的四種分析方式分別為邊坡整體不安定指數、岩體不穩定指數、區別分析、類神經網路分析,分15項因子與6項因子進行,再比較其結果。分析結果中,以類神經網路的結果最佳,其15項與6項因子的誤判比例分別為1.33 %、2.67 %。所得之影響變質岩邊坡穩定最主要因素為坡面風化程度與節理的持續性。利用所建立之網路模式,對其他二十個邊坡作驗證,其誤判比例為10 %,結果尚可接受。
因類神經網路分析的分類正確率高,故僅將其輸出之破壞結果值分為破壞潛感值三級,分別為低潛感(網路輸出值<0.2)、中潛感(0.2<網路輸出值<0.8)、高潛感(網路輸出值>0.8)三級,可為此段變質岩邊坡破壞的潛勢。
none
參考文獻
1.Giles P. T.(1998),〝Geomorphological Signatures : Classification of Aggregated Slope Unit Objects From Digital Ele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Earth Surface Processed And Landforms, v.23, iss.7, pp.581~594.
2.Hudson, J. A.(1992),〝Rock Engineering Systems : Theory & Practice.〞,Ellis Horwood.
3.Koukis, G. & Ziourkas, C.(1991), 〝Slope Instability Phenomena in Greece : A Statistical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vol.43, pp.47~60.
4.Mazzorccola, D. F. & Hudson J. A.(1996),〝A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for indicating natural slope instabi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v.4, pp.37~56.
5.Muraishi, H. and Okada, K.(1988),〝A Method of Tainfall Depth Estimation at Slope Failure Point along Railway〞, QR of RTRI, v.29, No.4, pp.190~196.
6.Stanley, R.S., Hill, L.B., Chang, H. C., & Hu, H.N.(1981),〝A transect through the metamorphic core of the Central Mountains〞, Souther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v.4, pp.443-473.
7.Singhory, V., Mattar, K. E., Gray, A. L.(1998),〝Landslide characterisation in Canada using interferometric SAR and combined SAR and TM image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v.21, iss, 3, pp.465~476.
8.Priest S. D.(1993),〝Discontinuity analysis for rock engineering〞, Chapman & Hall.
9.王豐仁(1994),〝玉山國家公園新中橫公路段之落石邊坡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王亨嘉(1995),〝影像與數值地形分析技術應用於地質製圖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王智仁(2001),〝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性之工程地質因子---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南部橫貫公路沿線資源開發研究報告〞。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1972出版。
13.汪俊爵(1977),〝工商統計學〞,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
14.李森吉(1992),〝使用衛星影像做山區中大規模崩塌地之辨識〞,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李卓偉(1993),〝統計學〞,巨德出版社發行。
16.李文禮(1994),〝湖口崩塌地的調查與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李德河、田坤國、李桂潨(1996),〝岩層層面及滑動面特性之調查研究〞,1996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273~282頁。
18.何春蓀(1986),〝台灣地質概論:五十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濟部印行,第117頁。
19.吳坤洲(1990),〝石灰岩輿泥岩交界帶泥岩之物理性質特性及其對邊坡穩定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吳文靖(1993),〝條件機率應用於崩塌機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1.吳曉明(1996),〝台灣南部橫貫公路啞口至初來地區之岩石組織度及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慶偉(1998),〝瑞里地區地質構造與地層之探討〞,1998瑞里地震災害調查研討會論文集,第3~19頁。
23.林信亨(2000),〝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林世榮(2001),〝南投縣出水溪土石流之工程地質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周晏勤(2000),〝以遙感探測方法探討南橫公路邊坡破壞之重要因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邱皓政(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7.洪如江(1984),〝工程地質在自然邊坡穩定之應用(力學因素除外)〞,地工技術雜誌,第七期,第35~42頁。
28.洪如江(1996),〝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29.胡麟吉(1988),〝高雄壽山地區工程地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胡峻榮(1994),〝衛星影像之組織分析應用於岩性判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紀宗吉、林朝宗、劉垣吉(1998),〝林肯大郡地層滑動災變原因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68期,第67~74頁。
32.高清泉(1995),〝模糊集理論在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涂書芳(2001),〝以遙感探測方法探討公路邊坡穩定的重要因子-以南橫公路甲仙至啞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4.莊光澤(1994),〝阿里山地區道路邊坡穩定性因子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陳肇夏(1990),〝南部中央山脈的第三紀地層(節要)〞,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4號,第370頁。
36.陳培元(1992),〝野外及礦業地質學〞,國立編譯館出版。
37.陳琨銘、陳宏宇(1995),〝地質材料之不連續面特性對於土石流災害之影響〞,第六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825~832頁。
38.陳順宇、鄭碧娥(1998),〝統計學(三版)〞,華泰書局。
39.陳肇夏(1998),〝台灣變質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
40.陳順宇(2000),〝多變量分析(二版)〞,華泰書局。
41.陳凱榮(2000),〝中橫公路山崩潛感分級研究-以東勢—德基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42.張力仁(2000),〝地文因子對土石流發生影響之研究-以陳有蘭溪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
43.黃啟修(1995),〝北橫公路復興至巴陵段岩石耐久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44.葉怡成(1999),〝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45.楊智堯(1999),〝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6.廖志中、洪士林、潘以文、盧建昌、謝獻仁(1998),〝類神經網路落石坡危險度分析─以中部橫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為例〞,1998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65~374頁。
47.廖洪鈞、林郁欽(2001),〝鑑別分析法於社區危險邊坡篩選之應用與評估〞,地工技術雜誌,第八十七期,第59~72頁。
48.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9.鄭序華(1995),〝利用雨量資料預測阿里山公路沿線邊坡崩塌〞,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0.鄭魁香(1995),〝邊坡非穩定現象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51.鄧屬予(1997),〝台灣沉積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印。
52.潘國樑(2002),〝地工遙測技術之應用〞,地工技術雜誌,第89期,第5~12頁。
53.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4.顏滄波、盛健君、耿文溥、楊應塘(1956),〝台灣之中生帶地層問題〞,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8號,第1~6頁。
55.劉盈劭(2001),〝地形敏感性的比較研究-以陳有蘭溪北段小支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顏滄波、吳景祥、莊德永(1984),〝台灣南部橫貫公路之沿線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第11~23頁。
57.顏月珠(1989),〝統計學〞,三民書局印行。
58.蘇苗彬(1998),〝集水區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分析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9卷,第2期,第105~114頁。
59.中央地調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網頁,http://210.69.81.68/GSB88-1/beg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