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顥澐 Chen, Ho-Yun |
|---|---|
| 論文名稱: |
二二八事件之歷史敘事探討:以高雄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為例 O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228 Incident: A Study on the Exhibition at the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
| 指導教授: |
陳恒安
Chen, Heng-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0 |
| 中文關鍵詞: | 二二八事件 、歷史博物館 、歷史敘事 、轉型正義 、高雄史 |
| 外文關鍵詞: | The 228 Incident, Historical Museum, Historical narrative, Transitional justice, History of Kaohsiu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367 下載:14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二八事件作為臺灣戰後重大的歷史分水嶺,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而這件牽動人心的歷史創傷因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個人的需要,而不斷地被詮釋、建構、再現。成為了鞏固國族認同的基石,但同時也是導致族群分裂的傷痕,在此刻,轉型正義未竟之時,仍舊是無法否認卻也毫無共識的歷史事件。直至今日,74個年頭以來,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敘事早已是眾聲喧嘩,具有多種角度。因此冀望透過分析二二八事件中的歷史敘事,延伸至對於當代社會的關懷,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敘事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以及對形塑當代政治起到何種作用。
本文首先以史學史的脈絡,爬梳從蘭克史學以來,歷史學的發展與流變,以及當代歷史研究方法中存在著怎麼樣的爭議與困境。接著從這些爭議與困境中,歸納出初步的歷史敘事框架,以提供分析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敘事之理論基礎。再來,本文藉著分析臺灣政治中的兩大陣營:民主進步黨與中國國民黨,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來影響、甚至建構,符合自身需求的二二八事件歷史敘事。藉此考察本文研究對象,高雄歷史博物館—二二八常設展《二二八.0306》是否亦具備特定的意識形態,或者偏向何種立場。
最後,本文以高雄歷史博物館中的二二八事件常設展,作為探討歷史敘事的對象。依循著展覽中的時間脈絡,分別以三個展區:A—重返二二八年代、B—二二八事件在高雄、C—南部二二八,逐步探討。分析高雄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如何為這座城市訴說這一段創傷的集體記憶。又,二二八事件在高雄有何特殊之處?在高雄市的歷史發展中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皆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The 228.0306 Exhibition at the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long the time sequence in the exhibition, three section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 - Returning to 228, B - 228 in Kaohsiung, and C – 228 in the South. The present thesis aims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does the 228.0306 Exhibition convey the collective trauma of the city? What makes Kaohsiung distinct from other cities concerning the 228 Incident?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ncident with regard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City?
專書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1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
王景弘,《台灣走過烽火邊緣.1941–1945》,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18。
史明著,《台灣人四百年史(下冊)》,California:蓬島文化出版,1980。
吳乃德,《臺灣最美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臺北:春山出版
有限公司,2020。
李敖,《二二八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周婉窈,《島嶼的愛與向望》,臺北:玉山出版社,2017。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
遠足文化出版社,2017。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臺北:先覺出版社,
2016。
近藤正已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臺北:臺大出
版中心,2014。
侯坤宏,《研究二二八》,新北:博揚文化事業,2011。
若林正丈著,李承機、林果顯、林琪禎、岩口敬子、洪郁如、周俊宇、陳文松、陳
培豐、陳桂蘭、顏杏如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簡介》,台北:2012,財團法
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張炎憲、黃秀敏、陳儀深、陳翠蓮、李筱峰、何義麟、陳志龍、黃茂榮執筆,《二二
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
張廣智主著,《西方史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許雪姬,《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高雄:高市史博館,199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陳佳利,《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
有限公司,2007。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中美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出版社,2017。
陳翠蓮,《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臺北:春山出版社,2020。
陳儀深,《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真相、紀念與究責》,臺北:前衛出版社,2017。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
黃惠君,《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新北:遠足文化,2017。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
會所,2008。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合著,《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
出版社,1993。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2,28: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2。
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執筆)著,《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新北:
財團法人群策會,2005。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著,《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
館籌備處,2003。
蘇聖雄著,《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新北:花木蘭文化出
版社,2013。
Auguste Comte著,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北京:新華書店,198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文化,2010。
Collingwood, Robin George著,黃宜範譯,《歷史的理念》,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
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五南圖書出版社,臺北:2009。
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Evan Dawley著,堯嘉寧譯,《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
195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Geoffrey Barraclough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Georg Gerson Iggers著,何兆武譯,《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
的挑戰》,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Hayden White著,馬麗莉、馬雲、孫晶姝譯,《敘事的虛構性:有關歷史、文學和理
論的論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3。
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彭剛校,《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4。
John Burrow著,黃煜文譯,《歷史的歷史》,臺北:商周出版,2010。
Joyce Appleby、Lynn Hunt、Margaret Jacob合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臺北:正中書局,1996。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著,《共產黨宣言》,臺北:台灣勞動黨,2008。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
Lynn Hunt著,李果譯,《歷史學為什麼重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The Historian's Craft),遠流出版社,臺
北:2020。
Margaret MacMillan著,鄭佩嵐譯,《歷史的運用與濫用》(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
Michael Berry著,李美燕等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臺北:
麥田、城邦文化出版社,2016。
Molly Andrews著,陳巨擘譯,《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Shaping History:Narratives of Political Change),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Patrick Baert著,何昭群譯,《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臺北:學群出版社,
2011。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學理論》,臺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2。
Peter Burke著,劉永華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2014》,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16。
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Ruti G Teitel著,鄭純宜譯,《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Transitional Justice),臺北:商周出版社,2017。
Sarah Maza著,陳建元譯,《想想歷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8。
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社,2010。
Thoma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1994。
期刊論文
中文:
田夙君,〈自《地中海史》看布勞岱爾的整體史觀〉,《史學研究》,21期
(2007.12),頁73–113。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月刊》,第8期
(2008),頁39–70。
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
政治學刊》,4期(2000.12),頁57–103。
吳文彥,〈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高雄文獻》,8卷
3期(2018),頁32–73。
呂一民、樂啟良,〈政治的回歸:當代法國政治史的復興探析〉,《浙江學刊》,4期
(2011),頁123–130。
李文環,〈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的移民與產業—以戶籍資料為主的討論〉,
《高雄文獻》,5卷1期 (2015),頁35–36
李鑑慧,〈知者無罪:海登懷特的歷史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期(2003),頁1–55。
周惠民,〈蘭克與「普魯士中心論」的形成〉,《輔仁歷史學報》,16期(2005.7),頁1–32。
芳子毓,〈從蘭克史觀探討近代史學的發展〉,《淡江史學》,19期(2008.09),頁377–392。
徐梓,〈多元與辯證的時間觀—讀費爾南‧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歷史和社
會科學:長時段》,《臺大歷史學報》,32期(2003.12),頁331–344。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期(2001.7),頁117–149。
張守真,〈高雄市區「二二八事件(高雄三三事件)」與士紳救援工作〉,《高雄文獻》,7卷3期(2017),頁6–97。
許雪姬,〈序言〉,《口述歷史》,3期(1992),頁5–12。
許雪姬、蔡說麗,〈王作金先生訪談紀錄〉,《口述歷史》,4期(1993),頁355–364。
陳又淳,〈城市博物館與認同建構:以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與文化》,
第2期(2011),頁89–136。
陳佳利,〈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0卷1期(2016年1月),頁47–71。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期
(2008年),頁179–222。
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17卷2期(2010.6),頁131–
169。
曾祥鐸,〈論克齊羅史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興大歷史學報》,12期
(2001.10),頁249–280。
楊護源,〈日本統治後期的高雄要塞(1937–1945)〉,《高雄文獻》,15卷2期(2016),頁54–66。
楊護源,〈戰後在臺日軍的管理與遣返:兼論高雄運輸司令部與第二戰俘管理所〉,
《高雄文獻》,9卷1期(2019),頁54–72。
董觀為,〈蘭克史學的精神〉,《新北大史學》,4期(2006),頁65–74。
劉恆妏,〈二二八事件中的自新:以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為中心〉,《臺灣史研究》,4期21卷(2014),頁105–146。
蕭阿勤,〈記住釣魚台:領土爭端、民族主義、知識份子與懷舊的世代記憶〉,《臺灣
史研究》,24卷3期(2017),頁141–208。
賴建誠,〈史學一生:法國年鑑學派領袖布勞岱爾訪問錄〉,《食貨月刊》,15期
(1985.11),頁243–251。
鍾如,〈從非觀眾研究探博物館大學生觀眾之開發: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為個案研究〉,《科技博物》,19卷3期(2015年9月),頁5–26。
蘇瑤崇,〈新史料新點下的二二八事件研究—「以軍事鎮壓為例」〉,《高雄文獻》,7
卷3期(2017),頁99-125。
Richard Sandell撰;陳佳利、城菁汝譯,〈博物館及人權架構〉,《博物館學季刊》,28卷3期(2014年7月),頁7–26。
英文:
Landsberg, A. “America, the Holocaust, and the Mass Culture of Memory: Toward a Radical Politics of Empathy” New German Critique , Spring - Summer, Memories of Germany, No. 71, 1997,63–86.
專書論文
王昭文,〈二二八口述史與轉型正義〉,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
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二—記憶歷史傷痕)》新北:衛城出版社,2015,頁61–77。
吳乃德,〈導言〉,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
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一:清理威權遺緒)》,新北:衛城出版社,2015,頁17–23。
李筱峰,〈蔣介石與二二八事件—兼論責任問題〉,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455–469。
李禎祥,〈附錄一:二二八事件的人權迫害形式〉,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
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一:清理威權遺緒)》,新北:衛城出版社,2015,頁113–120。
林濁水,〈神話英雄吳鳳〉,收錄於林濁水編,《瓦解的帝國》,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1,頁57–104。
林瓊華,〈戰後臺灣左翼者進入中國前夕的政治理想與失落—以創刊香港的《新臺灣叢
刊》為析例〉,黃煌雄編,《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實現與理想》,新北:遠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244–274。
林鐘雄,〈1940年代的台灣經濟〉,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
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39-50。
柯朝欽,〈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的分歧〉,收錄於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面對未竟之業)》,新北:衛城出版社,2015,71–87。
張炎憲,〈二二八的歷史意涵—鎮壓、反抗、扭曲與重建〉,收錄於張炎憲、陳美
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471–485。
張炎憲,〈序文三〉,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
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7–8。
許雪姬,〈高雄二二八事件真相再探〉,收錄於許雪姬等著,《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市文獻會,2008,頁173–218。
陳志龍,〈二二八元凶責任追究之迫切性與必要性:從法律觀點探討如何使司法面對
此問題〉,收錄於李旺台總編輯,《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3,頁162–183。
陳芳明,〈序: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收錄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
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頁13–20。
陳芳明,〈陳儀與謝雪紅—二二八人物的再評價〉,收錄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
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頁131–144。
陳映真,〈母親的叮嚀—拜見詩人臧克家先生〉,收錄於曾健民研編,《新二二八史像
—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臺北:臺灣社會科學,2003。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
署的資源爭奪為例〉,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51-78。
陳儀深,〈秋後算帳—二二八事件中的綏靖與清鄉〉,收錄於楊振隆總編輯,《大國
霸權or小國人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頁422–441。
黃煌雄,〈蔣渭水的歷史遺產〉,收錄於黃煌雄編,《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實現
與理想》,新北:遠足文化,2017,頁16–31。
黃煌雄,〈導論:臺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黃煌雄編,《三代臺灣
人:百年追求的實現與理想》(新北:遠足文化,2017),頁136–170。
鄭志敏,〈從「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
議員〉,收錄於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頁393–454。
鄭欽仁,〈序文二〉,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
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5–6。
謝里法〈從二二八事件看台灣智識份子的歷史盲點〉,收錄於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頁179–194。
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路易‧波拿巴的霧
月十八日〉,收入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頁663–774。
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政治經濟學批判〉,
收入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頁1–5。
Lawrence Stone,古偉瀛譯,〈歷史敘事的復興:對新的老歷史的反思〉,收錄於陳恒、耿相新主編,《新文化史》,臺北:胡桃木文化,2007,頁11–34。
學位論文
余彩芳,2017,〈從我政府對二二八事件的處理論臺灣的政制發展〉,東海大學政治
學系碩士論文,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李成恩,2011,〈民進黨執政時期本土化運動及其對大陸政策之影響〉,淡江大學中
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國立淡江大學。
李金瑾,2015,〈黑暗觀光景點的歷史詮釋與形象塑造比較:以達浩集中營紀念館、
薩克森豪森紀念博物館與奧茲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徐瑋謙,2010,〈一般觀眾與大學生評價博物館的「義與不義」—以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
陳咨仰,2013,〈戰後台灣地區海軍的資源與重整(1945–1946)〉,國立成功大學歷
史系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黃皓天,2017,〈歷史展示的敘事策略:香港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
展的比較研究〉,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葉勝裕,2006,〈歷史、轉義、敘事:海登.懷特歷史理論著作之研究〉,臺灣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劉碧珠,2017,〈日治時期高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
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鍾如,2015,〈從非觀眾研究探博物館大學生觀眾: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為個案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史料
中國戰區美軍司令部,〈占領臺灣Occupation of Formosa〉,陳怡宏總編輯,《美國國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1942–1960)》,臺南:臺灣史博館,2017,頁277–340。
何聘儒,〈蔣軍鎮壓台灣人民起義紀實〉,收入於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臺北:
李敖出版社,1990,頁263–272。
俞國華,〈『二二八』為中共陰謀事件〉,收錄於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香港:
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頁406–407。
柯遠芬,〈柯參謀長對記者談話稿〉,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
件選輯(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227–237。
美軍戰爭部文職人員,〈臺灣占領後相關之特殊管理問題〉,陳怡宏總編輯,《美國國
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1942–1960)》,臺南:臺灣史博館,2017,頁209–240。
彭孟緝著,〈台灣省二二八事件回憶錄〉,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
事件選輯(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37–108。
口述記錄
許雪姬,〈許國雄先生訪問記錄〉,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
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222–236。
許雪姬,〈陳亮谷先生訪問記錄〉,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
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72–184。
許雪姬,〈陳錦春先生訪問記錄〉,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
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67–171。
許雪姬,〈彭孟緝先生訪問記錄〉,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
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99–134。
許雪姬,〈潘作宏、翁繡花夫婦訪問記錄〉之附圖,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
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417–431。
許雪姬,〈謝有用先生訪問記錄〉,收入許雪姬、方惠芳著,《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
訪問記錄〈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35–159。
報紙
《中國時報》
〈彭明敏推出新競選主軸:終結外來政權強調國民黨本質仍為外來政權,台灣不接受中
國、美國、日本等外來政權統治〉,《中國時報》,1995年12月15日,第2版。
尹章義,〈研究二二八事件應掌握歷史原因〉,《中國時報》,1991年2月28日。
〈陳水扁將宣布二二八為和平紀念日由市府編寫事件始末列入各級學校教材,另東吳大
學仍將辦紀念音樂會〉,《中國時報》,1995年2月26日,第4版。
〈李登輝: 228引起的省籍問題,可在愛心寬容下解決〉,《中國時報》,1995年3月3
日。
〈撫平歷史悲情,促進族群融合,陳水扁主持二二八紀念展開幕酒會〉,《中國時報》,1996年2月4日,第14版。
〈陳水扁強調大和解之前應先 「大反省」,呈現二二八原貌可撫平歷史傷痕〉,《中國時報》,1996年2月27日,第3版。
〈民進黨今舉行228紀念活動: 彭謝呼籲回歸本土教育 重為台灣定位〉,《中國時報》,1996年2月27日,第2版。
〈陳水扁:民進黨勝選,股巿上萬點:強打信心牌,指政黨輪替台灣仍會安定,承諾設
立,二二八紀念館〉,《中國時報》,2000年2月26日,第6版。
〈扁連紀念二二八專文:大格局的台灣人—跨越「少數」「多數」,台灣是命運共同的「整數」〉,《中國時報》,2004年2月28日,第A13版。
〈馬:蔣中正有責,不需要隱瞞〉,《中國時報》,2009年2月25日。
〈馬:挖掘真相,沒有禁區〉,《中國時報》,2011年4月5日。
王曉波,〈從二二八到兩岸和平〉,《中國時報》,2014年3月2日。
《聯合報》
尹章義、張玉法,〈理解二二八,消彌人間戾氣〉,《聯合報》,1990年2月24日。
〈民間看二二八報告,學者與作者論戰〉,《聯合報》,1992年3月1日。
〈陳總統昨接見受難者家屬,強調過去的錯可原諒,但不能忘記〉,《聯合報》,2001年2月28日,第9版。
〈參加基金會活動,扁希望民主改革能堅持下去;呂秀蓮指冤有頭債有主,吐口水是錯
的〉,《聯合報》,2003年3月1日,第2版。
〈扁:面對中共,台灣不能跪下去,強調連宋應在二二八道歉〉,《聯合報》,2004年3月15日,第A11版。
《自由時報》
〈馬英九: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自由時報》,2017年6月4日。
《民生報》
〈陳總統促公開兩蔣檔案,並建議徵集民間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檔案〉,《民生報》,2001年2月28日,第A2版。
《臺灣新生報》
〈高雄海軍志願兵,竟開槍射殺臺胞,左營市民請連市長懲兇〉,《台灣新生報》(1946年1月9日),第3版。
《民報》
〈水兵撞倒孩子且統擊良民,死者一人傷者數十,巿民要求保障生命民〉,《民報》(1946
年1月10日),第2版。
〈保障安民的人豈可為此,真國軍?抑是假冒? 高雄市內又鬧奇聞,督察當道宜嚴究査〉,《民報》(1946年2月10日),第2版。
〈高雄市發生不幸事件,鈗劍刺殺無辜良民,開市民大會喚起政府〉,《民報》(1946年4月2日),第2版。
網路新聞
〈連戰揭二二八紀念碑文〉,《華視新聞》(1997年2月28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vFgUOONqg。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蔣孝嚴要求償50億,陳儀深說諷刺〉,《自由時報》(2006年2月21日),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58627。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官逼民反?扁斥粉飾太平〉,《大紀元》,2007年2月26日。網址:
https://www.epochtimes.com/b5/7/2/27/n1630998.htm。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還原真相,馬: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公視新聞網》(2011年8月2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515。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228死亡2萬人,官方版報告定稿時被刪除〉,《自由時報》(2017年2月23日),網
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84451。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二二八事件前,兩岸爭奪"歷史詮釋權"?〉,《BBC NEWS中文》(2017年2月25
日),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39089494。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二二八事件70週年,蔡英文:國家新團結日〉,《BBC NEWS中文》(2017年2月28
日),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39116842。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二二八事件70週年,蔡英文暗示不會迴避對蔣介石的功過判斷〉,《端傳媒》(2017年2月28日),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228-dailynews-taiwan-228-speech/。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洪秀柱:民進黨炒作228 讓社會「集體自殘」〉,《新頭殼NEW TALK》(2017年3月1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3-01/82362。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黃丞儀:追究蔣介石二二八法律責任的困難〉,《上報》(2017年3月1日),網址: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2962。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二二八」的48小時,不同立場的紀念者,準備好面對彼此了嗎?〉,《端傳媒》
(2017年3月2日),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02-taiwan-228/。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稱蔣介石對台灣「功大於過」,馬英九:有個紀念堂應不為過〉,《自由時報》(2019年1月25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683445。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老蔣鎮壓是不得已」,高史博志工脫序導覽228惹議〉,《蘋果即時新聞》(2019年3月2日),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0302/2Q6SCEXLSDMVMGJK7N5CEZVPJI/。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2004牽手護台灣:五百公里人鏈,宣示捍衛家園〉,《自由時報》,2019年8月1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309805。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遲未表態參選藍黨魁,朱立倫探視228受難者歌仔戲教父〉,《鏡周刊》(2021年2月
25日),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225inv001/。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國防部「尊重歷史傳承」,反對拆兩蔣銅像。二二八總會抗議,並向蔡英文喊話〉,《新頭殼NEW TALK》(2021年5月26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5-26/579809。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網路資料
潘宗億,〈布洛克歷史思想的核心概念與方法〉,收錄於《西洋史研究通訊—歷史:理論與文化》,網址:https://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3/article01.html#context110。最後查詢日期:1/10/2021
黃明田,〈歷史學與後現代主義〉,《西洋史研究通訊—歷史:理論與文化》,1期(2008),網址:https://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1/article03.html。最後查詢日期:1/10/2021
陳恒安,〈無感的歷史課?〉,收錄於《歷史學柑仔店》,網址:
https://kamatiam.org/%e7%84%a1%e6%84%9f%e7%9a%84%e6%ad%b7%e5%8f%b2%e8%aa%b2/。最後查詢時間:01/10/2021
王曉波,〈破除民進黨二二八的台獨圖騰—論把二二八還給二二八〉,《海峽評論》,280期(2014),網址:https://haixia-info.com/issues/280.html。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朱浤源,〈二二八事件真相還原〉,《海峽評論》,206期(2008),網址:
https://haixia-info.com/articles/5025.html。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王曉波,〈保釣運動四十年的省思—寫在《尋找風雷:一九七○年代台大保釣學生運動史料彙編》出版之前〉,《海峽評論》,246期(2011)。網址:https://haixia-info.com/articles/5923.html。最後查詢日期:1/10/2021。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
https://db.cec.gov.tw/histQuery.jsp?voteCode=19960301P1A1&qryType=ctks。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www.khm.org.tw/tw/about/aboutkmh
陳儀,〈為實施清鄉告全省民眾書〉,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文史料,網址:
https://contentdm.lib.nccu.edu.tw/digital/collection/228twnews/id/3073/。最後查詢時間:1/10/2021。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陳長官廣播詞」〉,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803000000A/0036/340.2/5502.3/5/014。
〈為臺灣「二二八」慘案告全國同胞書〉,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C5060607701/0036/會6.2-32.4/001/0001/001。
〈敬懇迅將陳儀革職懲治以撫輯臺民俾以安定人心鞏固藩籬〉,二二八事件檔案資
料庫,件檔號:A202000000A/0036/2212002.60/1/0001/009。
〈撤職查辦陳君並迅實施善後辦法〉,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202000000A/0036/0500/2330.01-01/1/011。
〈請速明令發表彭孟緝升充臺灣警備總司令〉,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202000000A/0036/2020.40/4450.01/038-2/033。
「『台灣二二八事變報告書』」,〈拂塵專案附件〉,《國家安全局》,檔號:
A803000000A/0036/340.2/5502.3/6/001。
「台灣二二八事變基隆區綏靖報告書」,〈二二八事件綏靖執行及處理報告之一〉,《軍管區司令部》,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4/2/018。
「為頒佈綏靖區辦理自首自新實施條例」,〈辦理暴動份子自新卷〉,《臺中市政府》,檔號:A376590000A/0036/193.8-1/1/2/019。
「報告高雄台南暴徒騷動情況」,〈二二八事件綏靖執行及處理報告之一〉,《軍管區
司令部》,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4/1/022。
「新生報剪報資料(三)」,〈拂塵專案附件〉,《國家安全局》,檔號:
A803000000A/0036/340.2/5502.3/9/002。
「新生報剪報資料(三)」,〈拂塵專案附件〉,《國家安全局》,檔號:
A803000000A/0036/340.2/5502.3/9/002。
「電為轉知各地參加暴動份子非主謀者准自新」,〈二二八事變脅從附從者自新〉,《高雄縣政府》,檔號:A376520000A/0036/193.8.1/01/01/001。
「擬呈清鄉實施辦法等件應統一改稱為二二八事變餘准予備查」,〈二二八事件清鄉
實施計畫〉,《軍管區司令部》,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5/2/026。
陳儀,〈南部倉庫損失極多各軍械庫應加強兵力並與倉庫共存亡否則以軍法論處〉,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4/2/001。
彭孟緝,〈報告台南各地治安情況〉,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305550000C/0036/9999/4/2/012。
彭孟緝,〈報告高雄台南暴徒騷動情況〉,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305550000C/0036/9999/4/1/022。
彭孟緝,〈復寅東已總戰一電巳擬具警戒計劃及嘉義以南地區目前尚謐〉,二二八事
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4/1/026。
彭孟緝,〈電呈此地暴動情況及對策〉,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305550000C/0036/9999/4/5/022。
彭孟緝,〈電報收復高雄市區治安情形〉,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件檔號:
A305550000C/0036/9999/4/1/063。
黃仲圖,〈高雄二二八事變報告書〉,收錄於「為228事變及於高雄市建紀念碑事有
所陳述」,〈二二八文獻及研究〉,《國史館》,檔號:A202000000A/0079/2212002.69/1/0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