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虹誼 Lin, Hung-Yi |
|---|---|
| 論文名稱: |
二十世紀東山魁夷風景畫現代性研究 The Study of Modernity in Kaii Higashiyama’s Landscape Paintings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8 |
| 中文關鍵詞: | 東山魁夷 、風景畫 、新日本畫 、現代性 |
| 外文關鍵詞: | Kaii Higashiyama, landscape painting, new Japanese painting, modern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山魁夷把心作為鏡子觀看風景,筆下風景靜謐無聲,然而在無聲中擁有韻律,輕快靈巧,使觀者平靜適意。旅行對魁夷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足跡遍布各地,吸收藝術養分,而其風景畫也來自在各地取材的速寫,魁夷的創作卻難以區分風景的地理位置,這樣的風景畫由何而來,為何擁有其獨一的視覺語彙,著眼於此,本論文從東山魁夷的時代背景切入,釐清兩次日本畫的轉捩點,其一為岡倉天心所倡導的新日本畫,其二戰後日本畫藝術家們如何承先啟後再為日本畫創造可能性。再者,研析東山魁夷生平經歷,並且從其著作中試理解其對日本傳統藝術、東西方異同的觀點以及藝術思想,接著耙梳魁夷繪畫歷程的轉變。而後,將魁夷自身風景畫的東方、西方作一比較,進而探析其創作中的故鄉、自然、心靈,試解魁夷繪畫藝術之根,為魁夷風景畫的無地域性質釋疑。最後將魁夷繪畫置身世界藝術中,探論魁夷與西方印象畫派、山水畫的繪畫性質、造形語彙之異同,前者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與日本藝術互相影響,筆者欲探討兩著對於色彩、光線的處理,後者探析魁夷水墨創作與山水畫於黑白、於精神的相異之處,藉由與其他藝術的比較分析,試得魁夷在東西方交會的大時代下如何成就自身藝術的特色風格及現代性。
Took the heart as the reflections of mirror, Kaii Higashiyama presented a tranquil view of landscape. Within the peaceful silence, Higashiyama provided a vivid feeling toward his viewers. Traveling was a substantial part of Higashiyama’s life. To absorb the nutrition for his art, his footsteps were over Asia and Europe. Higashiyama shaped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his sketches during his trip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precise location among his paintings. It’s been discussed how Higashiyama formed his undefined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how he fashioned his visual language. This article started with two turning points of Japanese Paintings and following with the study of Higashiyama’s background. Besides the analyzing of Higashiyama’s life experiences, the second chapter also provides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from Japanese traditional Japanese ar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West and the East point of view, and his personal view toward art. The third chapter emphasized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among Higashiyama’s landscape paintings. The last chapter was to compare Higashiyama’s art with the Impressionism and Chinese Shan Shi painting. And tried to explain how Higashiyama achieved his accomplishment.
引用文獻
一、 東山魁夷著作暨相關專書
東山魁夷。《風景との対話》。東京:新潮社,1967年。
東山魁夷。《日本の美お求めて》。東京:講談社,1976年。
東山魁夷。《私の窓》(東山魁夷画文集2)。東京:新潮社,1978年。
東山魁夷。《美的訪れ》(東山魁夷画文集5)。東京:新潮社,1979年。
東山魁夷。《泉に聽く 現代日本のエッセイ》。東京:講談社,1990年。
東山魁夷。《わが遍歷の山河》。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1999年。
東山魁夷;唐月梅譯。《與風景對話》。廣西:灕江,1999年。
東山魁夷;李正倫譯。《我的窗》。廣西:灕江,1999年。
東山魁夷;鄭民欽譯。《我遊歷的河山》。廣西:灕江,1999年。
東山魁夷;林青華譯。《水墨畫的世界》。廣西:灕江,1999年。
東山魁夷;陳德文譯。《旅環》。廣西:灕江,1999年。
東山魁夷;唐月梅譯。《美的情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東山魁夷;東山すみ、長野信濃美術館 東山魁夷館監修。《東山魁夷全作品集》。東京:求龍堂,2003年。
東山魁夷;東山すみ監修。《東山魁夷 青の風景》。第二版。東京:求龍堂,2008年。
菊屋吉生監修。《別冊太陽 日本のこころ151東山魁夷 日本人が最も愛した画家》。東京:平凡社,2008。
平山三男、水原園博、渡邊美保編;川端香里男、東山すみ監修。《川端康成と東山魁夷 響きあう美の世界》。第三版。東京:求龍堂,2008年。
劉曉路。《東山魁夷論藝》。北京:人民美術,2001年。
二、 其他專書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增訂六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山根有三。《日本繪畫史圖典》。東京:福武,1987年。
李可染著;王琢輯著。《李可染畫論》。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臺北:天華,1994年。
萬力青。《李可染評傳》。臺北:雄獅美術,1995年。
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川端康成文集 美的存在與發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蘇立文。《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1998年。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我在美麗的日本》。河北:河北教育,2002年。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郭宏安譯。《1846年的沙龍-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張法。《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合肥:安徽教育,2005年。
日鐵技術情報中心株式會社。《日本:姿與心》。增訂第九版。臺北市:漢思,2010年。
潘力。《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北京:人民美術,2011年。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廖新田譯。《風景入藝》。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
三、 研討會論文
劉素真。〈東山魁夷繪畫的造形書寫文法〉。《2009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2010年3月,頁239-260。
參考文獻
一、東山魁夷著作暨相關專書
東山魁夷。《唐招提寺への道》。東京:新潮社,1975年。
東山魁夷。《白夜の旅》(東山魁夷畫文集4)。東京:新潮社,1979年。
東山魁夷。《六本の色鉛筆》(東山魁夷畫文集9)。東京:新潮社,1979年。
東山魁夷。《東山魁夷全集1 風景巡禮》。東京:講談社,1979。
東山魁夷。《東山魁夷全集5 京都》。東京:講談社,1979。
東山魁夷。《東山魁夷全集6 ドイツ.オーストリアの旅》。東京:講談社,1979。
山田淳夫。《アサヒクラフ別冊 日本編125 美術特集 東山魁夷》。東京:朝日新聞,1981年。
富山秀男。《20世紀日本の美術 東山魁夷.福田平八郎》。東京:集英社,1986。
金井壽美子。《東山魁夷をたずねて》。東京:ビジョン企劃,1999年。
東山魁夷。《山水悠久-障壁畫の世界-》。東京:ビジョン企劃,2000年。
佐々木徹。《東山魁夷ものがたり》。東京:ビジョン企劃,2002年。
島本脩。《週刊日本の美をめぐる 近代9 東山魁夷:新たなる傳統美》。東京:小學館,2002。
東山すみ監修。《東山魁夷への旅》。東京: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4年。
東山魁夷;東山すみ監修。《東山魁夷 橙の風景》。第二版。東京:求龍堂,2008年。
東山魁夷;東山すみ監修。《東山魁夷 白の風景》。第二版。東京:求龍堂,2008年。
東山魁夷著;東山すみ監修。《東山魁夷Art Album第一卷 美しい日本への旅》。東京:講談社,2008年。
鶴見香織。《もっと知りたい東山魁夷 :生涯と作品》。東京:美術出版社,2008。
劉素真。《繪畫中的東與西:東山魁夷水墨障壁畫之空間意象與形式轉移》。臺北:蕙風堂,2011。
二、其他專書
高階秀爾。《19.20世紀の美術》。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李欽賢。《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臺北:雄獅美術,1993年。
施慧美。《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1997年。
貢布里希(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1997年修訂版。臺北:聯經,1997年。
刑福全。《日本藝術史》。臺北:東大,1999年。
梅墨生。《李可染》。臺北:藝術家,2000年。
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著;武珊珊、王慧姬等譯。《美感經驗:一個人類學家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雄獅,2003年。
神林恆道著;龔詩文譯。《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臺北:典藏,2007年。
劉梅琴。《藝術思維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人文,2010年。
章華。《思想的形狀-西方風景畫的意蘊》。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
劉曦林。《二十世紀中國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12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江灝譯。《符號帝國》。臺北:城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