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浩庭 Huang, Hau-Ting |
|---|---|
| 論文名稱: |
晚明瓷器紋飾與其社會文化及藝術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corations on Porcelain and the Society, Culture and Ar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1522-1644) |
| 指導教授: |
陳信雄
Chen, Hsin-Hsiung |
| 共同指導教授: |
陳玉女
Chen, Yuh-Ne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4 |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晚期 、瓷器紋飾 、社會 、文化 、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late Ming, decorations on porcelain, society, culture,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6 下載:8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瓷器作為生活必須品,有實用性質,也有觀賞性質,為社會各階層所必需。從為皇室而描繪的瓷器紋飾,到為一般市民大眾喜好所繪製都有所見。嘉靖至萬曆年間官窯紋飾,不同於明早中期之嚴謹、典雅和細膩,而逐漸趨向於大眾化。民窯方面,也異於前代,紋飾風格反而越趨典雅,題材內容與官窯差異不大。而天啟到崇禎,在官窯停燒後,民窯興盛,紋飾題材風格,融入了更多的文人文化於其中。
本文主要從分析嘉靖到崇禎年間景德鎮和漳州窯瓷器紋飾題材與風格,探討晚明瓷器紋飾與晚明社會、文化及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於晚明商品經濟發達,城市居民消費能力提高,促使許多民間藝術相互交融,如萬曆以後的繪畫與版畫,與之有著密切的發展關係。而晚明文人豐富的生活方式,並參與大眾文化的創作,像是創作通俗文學、戲曲小說、版畫製作等,也影響了瓷器紋飾題材與風格的發展。
As a necessity in daily lives and essential to all classes of society, porcelain was made not just for practical usage but also for pleasure. As time went by, the decorations on porcelain initiated by the official kilns(官窯) were gradually being popularized and produced by private kilns(民窯). The decorations made by the official kiln (官窯) between the eras of Jia-jing(1522-1566) and Wan-li (1573-1620)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popularized style, a far cry from those designed conscientiously, classically and elegantly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Ming Dynasty. By contrast, the decorations on privately produced porcelain tended to be refined and polished, showing an obvious continuation from the themes and taste of the official kiln in the preceding period. Moreover, around the time from Tian-qi(1621-1627) to Chong-zhen(1628-1644) when imperial manufactories were no longer operated, domestic ones grew even more blooming and thriving. Meanwhile, the theme and style of the decorations on porcelain began to adopt more from social customs and blended in with the scholarly culture.
To further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corations on porcelain and the society, culture and art in late Ming,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decoration themes and styles of the Jing-De Town and Zhang-zhou’s porcelai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ia-jing to Chong-zhen. The prosperous commerce and economics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and the mounting consumption level by urban population all contributed to the fus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ivil arts. To cite an instance, the paintings and engravings made after Wan-li developed a rather close association with porcelain decorations.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to the rich and colorful lifestyle among the literati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s of the mass population such as creative popular literature, theatrical novel and engraving production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s and styles of decoration.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依朝代、筆畫排序)
一般史料
(東晉)郭璞,《山海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收錄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九》,台北:世界
書局,1985年。
(明)《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明)文徵明,《長物志》,《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9冊,北京:商務印書局,
2005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王世懋,《二酉譚摘錄》,《記錄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毛元淳,《尋樂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九四,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5。
(明)左贊,《桂坡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五三, 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流芳,《檀園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一七,台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畫論》,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徐渭,《徐文長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徐光啓,《徐文定公集》,收錄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沈德符,《敝掃軒剩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筆記小說大觀》第16編,台北:新興出板社,
1978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台北:新興出板社,
1978年。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袁宏道,《瓶史》,《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明)許恒,《筆來齋訂定二奇緣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曾汝檀,《(嘉靖)漳平縣志》,收錄《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
上海書店景印,1990年。
(明)屠隆,《考槃餘事》,《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明)黃汴,《一統路途圖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96年。
(明)黃鳳池,《唐詩畫譜八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藝術類,台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陳與郊,《鸚鵡州》,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一八冊,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明)張鳳翼,《紅拂記—暖紅室彙刻傳奇》,揚州:揚州古籍書店,1990年。
(明)張岱,《陶菴夢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談遷,《棗林雜俎》,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董其昌,〈古董十三說〉,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9》,台北:
藝文印書館。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收錄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集刊》
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明)顧復,《平生壯觀》,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顧起元,《嬾真草堂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顧祖訓、吳承恩訂補,《狀元圖考》,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5年。
(明)鄭若會,《日本圖纂》,《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日本.倭患.海防.
琉球)》,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75年。
(明)鄧志謨,《蔬果爭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清)王士楨,《池北偶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0冊,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局,1983。
(清)孔尚任,《桃花扇》,揚州:江蘇古籍書店,1990年。
(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清)李漁,《閒情偶記》,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清)張廷玉,《明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焦循,《劇說》,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徐沁,《明畫錄》,《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姜紹,《無聲詩史》,《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謝永泰修、程鴻昭等纂,《黟縣三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
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錫德修、石景芬等纂,《饒州府志》,《中國地方集成》,南京:江蘇古籍
出版社,1998年。
(清)謝旻,《康熙江西通志》,中國基本古籍庫。
陶瓷史料
(明)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修,《江西省大志.陶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據
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影印,1989年。
(明)項元汴,《歷代名磁圖譜》, 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
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頁57-144。
(清)朱琰,《陶說》,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
縮微複製中心,2003。
(清)吳允嘉編,《浮梁縣志陶政》,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
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清)陳瀏,《陶雅》,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
微複製中心,2003。
(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圖書
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清)程哲,《窯器說》,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
縮微複製中心,2003。
(清)藍浦撰、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要》,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
二、專書
陶瓷專書
一逸主編,《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盤》,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4年。
王志敏,《明代民間青花瓷畫》,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
王光堯,《中國古代官窯制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王莉英主編,《中國陶瓷全集—明》12、13集,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1年。
王莉英主編,《五彩.鬥彩—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9年。
孔六慶,《 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 》,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方李莉,《景德鎮民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江西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江西元明青花瓷》,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文物館,2002年。
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編,《中國青花瓷器圖典—銘文款式卷》,南京:東南大學
出版社,2010年。
朱裕平、李中正著,《中國青花瓷》,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年。
朱裕平,《明清瓷款品鑑》,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佘城,《明代青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汪慶正,《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吳宇華,《明清青花瓷畫鑑賞》,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年。
吳戰壘,《鑒識青花瓷》,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胡雁溪,《 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明代部份》,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耿寶昌主編,《青花釉裏紅—故宮博物院藏文化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局,
2000年。
耿寶昌主編,《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元明清釉下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5年。
耿寶昌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馬希桂,《中國青花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馬希桂,《青花名瓷》,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
馬騁,《瓷繪丹青—歷代瓷畫解讀與辨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曹新吾主編,《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罐》,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馮小琦、陳潤民編著,《德化民窯青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揚州博物館.揚州文物商店編,《揚州古陶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張浦生,《 青花瓷畫鑑賞》,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張浦生,《 青花瓷器鑑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江西》,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福建》,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熊寥,《中國陶瓷美術史》,北京:紫禁城出版 ,1993年。
熊廖,《中國古陶瓷研究中若干懸案的新証》,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熊廖、熊微編註,《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熊廖,《中國歷代青花畫典(人物、動物卷)》,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5年。
梁淼泰,《明清景德鎮城市經濟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畢克官,《古瓷探妙》,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畢克官,《中國民窯瓷繪藝術》,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1年。
畢克官,《 民窯青花 》, 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1995年。
曾肅良,《明代官窯鑑定》,台北:三義書局,2003年。
陳水源,《日本傳統陶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
劉如水,《宋元明清瓷器鑑賞》,台北:書泉出版社,2004年。
劉明主編,《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碗》,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謝明良,《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08年。
譚旦冏編,《中國歷代文飾考》,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廈門博物館編,《閩南古陶瓷研究》,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
趙瑞民編,《明清民窯青花瓷繪》,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鐵源主編,《 明清民窯瓷器鑑定》,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年。
鐵源、蔡超、 劉詩中主編,《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瓶》,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3年。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台北市: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
中文專書
卜正民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卜正民著 , 方駿、 王秀麗、羅天佑譯,《 縱樂的困惑 :明朝的商業與
文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局,1986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史景遷著,溫恰益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台北:時報文化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吳門繪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局,1990年。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2年。
朱倩如,《明人居家生活》,台北:樂學書局,2003年。
曲永建,《殘片映照的歷史—北京出土景德鎮瓷器探析》,北京:中國建材工業
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阮榮春,《沈周》,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維琨,《明代吳門畫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周心彗,《中國版畫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周心慧主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修訂增補本)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彗、王致軍編,《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彗、王致軍編,《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蕪,《中國古代版畫百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周蕪、周路、周亮編著,《日本藏中國古代版畫珍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0年
周濯街,《和合二仙》,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吳智和,《明人休閒生活文化》,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9。
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宜蘭:明史研究小組,1996。
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錄講義》,台北: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台北:樂學書局,
2005年。
金衛東主編,《明清風俗畫—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局,
2008年。
波寇各(Bocock Robert),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6年。
南炳文,《佛道祕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首都博物館編,《古本戲曲十大名著版畫全編》,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首都博物館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97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台北:石頭
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
台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
台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書畫錄》,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7年。
國家圖書館編,《西諦藏珍本小說插圖》,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2002年。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文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雷德侯著(Lothar Ledderose)、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與
規模化生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張法,《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台北:樂學書局,2004年。
張春樹、駱雪倫著,王湘云譯,《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翁劍青,《形式與意蘊—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5年。
曾德昭、何高濟,《大中國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台北:故宮博物院,2008年。
陳怡蓉,《巧繪剞工—丁雲鵬徽派版畫略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日文專書
西田宏子、出川哲朗,《明末清初の民窯》,東京:平凡社,1997年。
長谷部樂爾、今井敦,《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平凡社,1995年。
後藤茂樹,《世界陶磁全集14明》,東京:小學館,1976年。
嘉靜堂文庫美術館編集,《嘉靜堂藏吳州赤絵名品圖錄》,東京:嘉靜堂文庫美術
館,1997年。
齋藤菊太郎,《吳須赤繪、南京赤繪》,東京:平凡社,1979年。
齋藤菊太郎,《古染付、祥瑞》,東京:平凡社,1979年。
藤岡了一,《明の赤繪》,東京:平凡社,1973年。
英文專書
Albert Giordan, Treasures of the San Diego, Manilla : 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 1996.
Colin Sheaf & Richard Kilburn. The Hatcher Porcelain Cargoes , Oxford: Phaidon,
Christie’s Ltd., 1988.
C.L. van der Pijl-Ketel, 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w’, Amsterdam:
Rijksmuseum, 1982.
Hin-cheung Lovll, Transitional Ware and Their Forerunners, Hong Kong: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81.
Julia B. Curtis, Chinese Porcelain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andscapes, Schoolar’s
Motifs and Narratives,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Seattle and London, 1995.
Margaret Medley, Stephen Littl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Butler Family Collection, Alexandria, Va: Art Sercices International, 1990.
Stephen Little, Chinese Ceramics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1620-1683, New York :
China House Gallery,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83.
T. Volke, 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Holland Leiden:
Rijksmuseum,1954.
三、學位論文:
于劍,〈克拉克瓷與晚明內銷青花瓷主題紋飾的比較研究〉,景德鎮:景德鎮陶瓷
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肖豐,〈器型、紋飾與晚明社會生活—以景德鎮瓷器為中心的考察〉,武漢:華中
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具貞蘭,〈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
1986年。
程君顒,〈明末清初的畫派與黨爭〉,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1999年。
劉洋,〈明代青花瓷外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
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錄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
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所籌備處,2001年。
卞利,〈明清徽州鄉村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生活〉,《明代研究》第8期,2005年
12月,頁99-116。
王耀庭,〈庭園寫生的明清時代文飾〉,收錄譚旦冏編,《中國歷代文飾考》,
台北:世界書局,1988,頁208-225。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
22卷,第1期,2004年秋季,頁66-97。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
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
第22卷,第1期,2004年秋季,頁69-97。
王鴻泰,〈社會想像與想像的社會〉,收錄陳平原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
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133-147。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
第10期,2007年12月,頁71-103。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1-83。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錄李孝悌編,《中
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頁1-57。
王健華,〈論萬曆朝青花瓷器〉,《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一期,1996,頁62-80。
王健華,〈明末清初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外銷〉,《中國古陶瓷研究》,第8輯,
2002年12月,頁191-197。
王健華,〈明末清初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外銷〉,《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8輯,
2002年12月,頁191~P197。
王書敏,〈兩宋時期吉州窯市場營銷策略試探〉,《 中國古陶瓷研究》,第8輯,
2002年12月,頁 210~215。
王佩琴,〈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特質與發展傾向:從印刷出版的技術與市場談起〉,
《書目季刊》第35卷第3期,2001年12月16日,頁17-331。
王三慶,〈明代書肆在小說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收入磯部彰《東アシ
ア出版文化研究》,東京:二玄會,2004,頁31-55。
王宏鈞、劉如仲,〈明代後期南京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明人繪《南
都繁會圖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頁99-106。
王福雅,〈晚明商賈與戲曲的傳播〉,《求索》,2009年9月,頁182-184。
王莉英,〈磁州窯裝飾藝術〉,收錄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7宋》,台北:
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32-35。
元鵬飛,〈論明清的小說刊本插圖〉,《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頁1-4。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5期,頁4-47。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
刊》第十六期,2004年3月,頁307-329。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五卷,1986年
二月,頁307-330。
石守遷,〈寫實與繪畫的宋元時代文飾〉,收入譚旦冏編,《中國歷代文飾考》,
台北:世界書局,1988,頁196~213。
白焜,〈晚明至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外銷瓷研究〉,《福建文博》,第1期,1995,
頁27-35。
史春燕、呂靖波,〈紅拂記盛傳探因〉,《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
2004年7月,頁78-80。
朱順龍,〈明清民窯青花瓷器鑑定概要〉,收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編,《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頁144-190。
任榮興,〈明代民窯青花瓷器紋樣特徵初探〉,《福建文博》1996年第二期,頁
143-145,168。
后智鋼,〈明末清初外國銀元內流問題研究〉,收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編,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頁191-214。
余英時,〈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和風堂新文集》序〉,《聯合文學》第12卷
第11期,1996年9月,頁。
汪慶正,〈景德鎮的元代瓷器〉,收錄汪正慶主編,《中國陶瓷全集11元》,台北:
錦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12-20。
汪慶正,〈明末清初景德鎮製瓷業的重大轉折〉,《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
1996年9月,頁86-91。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應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年6月,頁1-48。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1(2003年9月),頁87-143。
巫仁恕,〈明末的戲劇與城市民變〉,《九州學刊》,第6卷第3期,1994年
12月,頁77-94。
李輝柄,〈青花瓷器的出現及發展〉, 《故宮文物月刊》,第214期,2001年1月,
頁40-52。
李輝柄,〈宋代北方瓷業的發展及其主要成就〉,收錄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
7宋》,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11-23。
李知宴,〈對嘉靖瓷的幾點認識〉,《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0輯,2004年10月,
頁126-132。
李慶新,〈從沉船考古看明清時期的海外貿易〉,《2009海洋史學術研討會—
港口、城市、貿易網路》會議上發表)。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1。
宋良壁、鄧炳權,〈澳門是中國外銷瓷的集散地〉,《中國古陶瓷研究》第5輯,
1999年11月 ,頁81-97。
佐籐雅彥,〈明末的景德鎮〉,《景德鎮陶瓷》,1986年第二期,頁36,57-60。
林士民,〈從出土文物看景德鎮青花瓷的外輸〉,《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0輯, 2004年10月,頁367-373。
林麗月,〈明代中後期的服飾文化及其消費心態〉,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第三屆
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2年,
頁467-508。
林亦秋,〈漳州窯五彩大盤—裂塔紋飾的研究〉,《福建文博》,2002年第2期,
頁75-77。
林莉娜,〈明代畫院制度略考〉,收錄陳階晉、賴毓芝主編,《追索浙派》,
台北:故宮博物院,2008年。
金國平、吳志良,〈流散於葡萄牙的中國明清瓷器〉,《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6年第3期,頁98-159。
故宮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鎮
麗陽瓷器山明代遙指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3期,頁17-33。
姚澄清、姚連紅,〈江西研究克拉克瓷的新進展—三談江西紀年墓出土的
「芙蓉手」〉,《景德鎮陶瓷》第9卷第2、3期,頁62-67。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
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頁107-174。
耿寶昌,〈明清青花瓷的產銷況〉,《景德鎮陶瓷》,1986年第三期,頁80-81。
徐文琴,〈明末清初景德鎮瓷器中市民趣味的興起〉,《故宮學術季刊》,第7卷,
第4期,1990年,頁81-97。
徐永斌、張瑩,〈凌濛初與晚明刻書業〉,《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3期,頁214-228。
馬文寬,〈從一件萬曆青花開光瓷碗談起〉,《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0輯,
2004年10月,頁133-140。
高建、李和安,〈從明墓出土器談平和窯燒製年代〉,《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5輯,1999年,頁231-240。
唐蔚純、喻志芳,〈福州發現的景德鎮青花瓷〉,《南方文物》,第20期,
1996年4月,頁76-84。
莫尼克.科里克,〈界定「汕頭器」的年代—1600年11月4日,「聖地牙哥」
號大帆船〉,《福建文博》,2001年第1期,頁46-51。
莊景輝,〈明末清初的福建海商與陶瓷貿易〉,《福建文博》,第1期,1995,
頁36-43。
莊良有,〈菲律賓出土的十四至十五世紀中國青花瓷〉,江西博物館、香港中文
大學文物館編,《江西元明青花瓷》,頁50-58。
許建林,〈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器上的嬰戲紋淺析〉,《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0
輯,2004年10月,頁150~P156。
萬鈞,〈東印度公司與明清瓷器外銷〉,《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4期,頁113-162。
張東,〈論明代景德鎮官窯中的梵文和藏文瓷器〉,《上海博物館集刊》,
第七期,1996年9月,頁144-157。
張仲淳,〈明末清初漳州窯瓷器的裝飾藝術〉,《福建文博》,第3期,2005年,
頁91-97。
張明川,〈明晚期吳門諸家書畫合冊〉,《文物》2007年第12期,頁84-90。
傅衣凌,〈明清時代徽州婺商資料類輯〉,《安徽史學》1958年第二期,頁61-65。
曾廣億,〈廣東珠海、汕頭出土的元、明瓷器〉,《文物》1974年第10期,頁87-94。
曹建文,〈近年來景德鎮窯址發現的克拉克瓷器〉,《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0輯,2004年10月,頁141-149。
黃云鵬,〈明代民間青花瓷的斷代〉,《景德鎮陶瓷》 ,1986年第三期,頁28-45。
黃靜,〈淺析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中的民俗現象〉,《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0輯,2004年10月,頁157-163。
森正夫,〈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明末清初中國版畫在日本的影響〉,《成大
歷史學報》,第35號,2008年12月,頁1-50。
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窯系青花、五彩、琉璃的編年和貿易—明末清初
的汕頭器〉,《福建文博》。第2期,1996年,頁136-138。
馮先銘、馮小琦,〈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明清瓷器〉,《江西文物》,第二期,1990,
頁101-104,117。
福建省博物館編,《漳州窯—福建漳州地區明清窯址調查挖掘報告之一》,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喆民,〈印尼所藏中國古陶瓷考察記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頁40-49。
甄勵,〈明代景德鎮民間青花製瓷業述略〉,《景德鎮陶瓷》1986年第三期,頁16-24。
楊新,〈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一期,
頁53-61。
廖堯震,〈消失的名字和歷史—院藏兩件浙派名畫的鑑定與研究〉,《故宮文物月刊》
第305期,2008年8月。
陳擎光,〈試論嘉萬時期有關佛道及祥瑞圖案的官窯瓷器:兼談藝術創作與當時社
會風氣的相互關係〉,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
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年,頁473-497。
陳慧霞,〈明末清初雕犀角人物乘槎的時代意含〉,《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五卷
第二期,2008年冬季,頁55-86。
陳彗霞,〈官民競技的時代—晚明,一五二二~一六四四〉,《故宮文物月刊》
第276期,1995年3月,頁14-25。
陳玉秀,〈以紋識意—從阿拉伯文紋飾談正德時期伊斯蘭教的意涵〉,《故宮文物
月刊》,第284期,2006年11月,頁78-91。
陳國安、李建毛,〈湘西浦市出土明末民窯窖藏青花瓷〉,《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五輯,1999年11月 ,頁77-80。
陳建軍,〈福建三明窖藏青花瓷考述〉,《中國古陶瓷研究》,第5輯,1999年,
頁81-97。
陳正宏,〈詩畫合璧與明代士紳的社交方式〉,收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48-158。
陳柏泉,〈從明吳昊十墓志談昊十九〉,《文物》,1976年第11期,頁60-61。
禚振西,〈宋代窯州窯及其青釉瓷〉,收錄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7宋》,
台北: 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24-31。
潘建國,〈南北書肆與古代通俗小說〉,《國學研究》,第7卷,2007年7月,
頁421-446。
劉朝暉,〈瓷畫、版畫和文人趣味—轉變期青花瓷器裝飾與社會風尚研究〉,《中國
古陶瓷研究》,第5輯,1999,頁44-54。
劉朝暉,〈17世紀外銷日本的中國瓷器〉,收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編,《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243-260。
劉昌兵,〈海外瓷器貿易影響下的景德鎮瓷業〉,《南方文物》,2005年第三期,
頁66-74。
盧素芬,〈從蔣崧追索狂態邪學〉,《故宮文物月刊》,第305期,2008年8月。
黎志剛,〈近世中國商標與全國都市市場〉,收錄黎志剛《中國近代的國家與市場》,
香港:香港商務印書局,2003,頁3-60。
黎志剛,〈中國近世的「品牌」和「商標 」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的一種消費主義〉,
收錄黎志剛 ,《中國近代的國家與市場》,香港:香港商務印書局,2003,
頁63-96。
鄭和清,〈明代景德鎮官窯、民窯青花瓷器審美趣味差異探微〉,《 陶藝》,
第41期,2003年10月,頁62-67。
劉良佑,〈元代晚期的雜劇人物青花瓷〉,《 故宮文物月刊》,第64期,
1988年7月, 頁84-95。
賴毓芝,〈當力量稱霸畫面-「追索浙派」特展介紹〉,《故宮文物月刊》,
第305號 2008年八月,頁6~15。
簫璠,〈從文人畫的相關語詞的社會意韻看文人畫的起源〉,《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
集刊》第十五卷,1986年二月,頁93-111。
蔡玫芬,〈港埠的工藝:關於明末清初漳州工藝品二三事〉,收錄劉序楓主編,
《中國海洋史發展史論文集》第9輯,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2005年。
蔡路武,〈試論明末清初瓷畫與繪畫的交融關係〉,《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五輯,1999年11月 ,頁39-43。
謝小銓,〈過度期青花瓷之概念與分歧研究(一)〉,《榮寶齋》第一期,2004年,
頁190-202。
謝小銓,〈過度期青花瓷之概念與分歧研究(二)〉,《榮寶齋》第五期,2004年,
頁194-206。
謝明良〈晚明時期的宋官窯鑑賞與「碎器」的流行〉, 劉翠溶、石守謙主編,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2002年,頁437-466。
郭學雷,〈崇禎民窯青花瓷器中的上品細料器〉,《文物季刊》第三期,1999,
頁68-71。
熊海堂,〈華南沿海對外陶瓷技術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窯發現的意義〉,
《福建文博》,第1期,1995,頁9-21。
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頁113-160。
周麗麗,〈瓷器宗教紋樣、吉祥圖案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
1996年9月,頁123-143。
陸明華,〈明清景德鎮督陶官及其制度的考察〉,收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
系編,《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213-242。
葉文程、羅立華,〈德化窯青花瓷器幾個問題的探討 〉,《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5輯,1999年,頁199-205。
葉文程,〈在馬來西亞見到的一些漳州窯瓷器〉,《福建文博》,2002年第2期,
頁78-83。
葉佩蘭,〈故宮藏帶款識的明代民窯青花瓷器〉,《景德鎮陶瓷》,1986年第3期,
頁53-56。
薛翹、劉勁峰,〈明末清初景德鎮陶瓷外銷路線的變遷與福建平和縣窯址的
發現〉,《福建文博》,第1期,1995,頁22-24。
權奎山,〈江西景德鎮明清御器(窯)廠落選御用瓷器處理的考察〉,《文物》
2005年第5期,頁54-63。
五、網路資料
南海二號相關資料 http://gb.cri.cn/9223/2007/06/13/1266@1632118.htm
故宮線上 http://www.airitinp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