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述芝
Chih, Shu-Chou
論文名稱: 旗山溪流域崩塌對土石流發生之影響
The impact of Landslides on the occurences of Debris flows in Chi-San River
指導教授: 林慶偉
Lin, Ching-We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旗山溪崩塌土石流
外文關鍵詞: Chishan River, Landslide, Debris Flow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利用河川級序的概念,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空間分析的功能,透過2008年卡玫基颱風、辛樂克颱風及2009年莫拉克颱風三個降雨事件,共四張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進行旗山溪流域崩塌及土石流的判釋分析,在2008年卡玫基颱風事件中觸發了727.25公頃的新增崩塌,而在辛樂克颱風事件中觸發了566.07公頃的新增崩塌,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事件中觸發了3,239.60公頃的新增崩塌。
    在2008年卡玫基颱風及辛樂克颱風兩期降雨事件中所產生級序一的土石流有17條,級序二的土石流有17條,級序三的土石流有9條及級序四的土石流有2條,主要分佈於中新世堅硬的砂頁岩層中。其中級序一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2.04%,級序二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1.30%,級序三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0.55%。而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中所產生級序一的土石流有161條,級序二的土石流有109條,級序三的土石流有42條及級序四的土石流有12條,級序一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4.08%,級序二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2.47%,級序三有發生土石流的河道中有90%其集水區內崩塌比大於1.96%。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stream order and working in the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ur periods of FORMOSAT 2 images taken from 2008 to 2009 that covered three typhoon events are used to identify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Chishan River watershed. In the images taken after the Typhoon Kalmaegi in 2008, 727.25 hectares landslid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dditionally, 566.07 hectares landslides are triggered by the Typhoon Sinlaku in 2008 and 3239.60 hectares landslides are induced by the Morakot in 2009.
    For debris flows triggered by the Kalmaegi and Sinlaku in 2008, there are 17 debris flows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1, 17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2, 9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3, and 2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4. 90% of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1 have landslide density over 2.04%, Additionally, 90% of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2 and 3 have landslide density over 1.3% and 0.55 %, respectively.
    For the Typhoon Morakot, there are 161 debris flows to be recognized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1, 106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2, 42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3, and 12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4. 90% of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1 have landslide density over 4.08%, In addition, 90% of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gullies with a stream order 2 and 3 have landslide density over 2.47 % and 1.96 %, respectively.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Ⅱ 誌謝 …………………………………………………………………Ⅳ 目錄 ……………………………………………………………V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區域概況 …………………………………………… 4 1-2-1 地理位置 ……………………………………………… 4 1-2-2地形 …………………………………………………6 1-2-3水系及水文……………………………………………9 1-2-4 地質 ………………………………………………… 11 1-2-5氣候環境 …………………………………………… 16 第二章 前人研究 ……………………………………………………18 2-1 崩塌與土石流相關研究 ……………………………………18 2-2 河溪級序概念 ………………………………………………20 2-3 衛星影像之崩塌地判釋 …………………………………21 2-4 土石流發生潛勢集水區及溪流地形的篩選 ………………22 2-5 崩塌地面積 …………………………………………………24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26 3-1 資料蒐集與整理……………………………………………28 3-1-1 災害歷史資料、衛星影像判釋資料 ……………………28 3-1-2數值高程模型計算水系的方法 ………………………34 3-2運用衛星影像判釋崩塌及土石流…………………………35 3-2-1衛星影像之崩塌地判釋 ………………………………35 3-2-2衛星影像之土石流判釋 ………………………………41 3-3土石流集水區篩選 ……………………………………45 3-4土石流分群方法…………………………………………46 3-5河川級序分析 …………………………………………47 3-6崩塌變異分析與崩塌比統計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成果 ……………………………………………………51 4-1崩塌地之判釋結果 ………………………………………51 4-2土石流潛勢溪流篩選與判釋結果 …………………………57 4-3崩塌對土石流之影響 …………………………………… 67 第五章 討論 ……………………………………………………… 81 第六章 結論…………………………………………………… 84 參考文獻 ………………………………………………………………87 表目錄 表2-1 人工判釋與自動判釋之優缺點比較……………………………22 表2-2 崩塌地面積比危險等級比較 ……………………………………25 表3-1 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的颱風事件表 ………………………28 表3-2 水土保持局3事件的土石流及崩塌之歷史災害紀錄表資料…29 表3-3 旗山溪流域各事件衛星影像時間表……………………………32 表3-4 旗山溪流域之地質分類 ………………………………………47 表4-1 各事件崩塌面積統計表…………………………………………54 表4-2 各事件舊有崩塌面積統計表……………………………………54 表 4-3 旗山溪流域不同級序土石流發生潛勢溪流數量表…………… 59 表4-4 各事件不同級序有發生土石流之數量統計表………………… 62 表4-5 各事件不同級序發生土石流集水區於各地質區之數目統計 …66 表4-6 各事件不同級序沒有發生土石流之數量統計表 ………………69 表 4-7 級序一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統計表……………… 70 表 4-8 級序二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統計表 …………… 73 表 4-9 級序三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統計表 …………… 76 表 4-10 級序四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統計表 …………… 78 表4-11各事件不同級序新增崩塌比率統計表…………………………80 圖目錄 圖1-1 研究區域地理位置圖 …………………………………………5 圖1-2 研究區域地勢圖………………………………………………8 圖1-3 研究區域水系位置圖 ………………………………………10 圖1-4 西北-東南方位之地質剖面圖 …………………………… 14 圖1-5 研究區域地質圖…………………………………………… 15 圖2-1 Strahler河溪級序示意圖 ……………………………… 20 圖2-2 土石流判定因子示意圖…………………………………… 23 圖3-1 研究流程 ………………………………………………… 27 圖3-2 卡玫基颱風前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32 圖3-3 卡玫基颱風後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32 圖3-4 辛樂克颱風前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33 圖3-5 辛樂克颱風後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 33 圖3-6 莫拉克颱風前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 33 圖3-7 莫拉克颱風後衛星影像颱風前影像 …………………… 33 圖3-8 網格流向定義示意圖 …………………………………… 35 圖3-9 本研究之福衛二號影像判釋崩塌流程圖 ………………… 37 圖3-10 白雲及陰影區的電腦誤判………………………………… 40 圖3-11 裸露地自動判釋成果 …………………………………… 40 圖3-12 人工檢核後崩塌地 ……………………………………… 41 圖3-13 旗山溪流域莫拉克颱風前影像 …………………………… 42 圖3-14 旗山溪流域莫拉克颱風後影像 …………………………… 43 圖3-15衛星影像於土石流篩選流程圖修正 ………………………44 圖3-16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示意圖 ………………………… 46 圖3-17 河川級序分析圖 …………………………………………… 48 圖3-18 崩塌變異分析示意圖 …………………………………… 49 圖4-1 卡玫基颱風前崩塌影像圖 ……………………………………52 圖4-2 卡玫基颱風後崩塌影像圖 ……………………………………52 圖4-3 辛樂克颱風前崩塌影像圖 ……………………………………53 圖4-4 辛樂克颱風後崩塌影像圖 ……………………………………53 圖4-5 莫拉克颱風前崩塌影像圖 ……………………………………53 圖4-6 莫拉克颱風後崩塌影像圖 …………………………………53 圖4-7 各事件新生崩塌崩塌比之分析圖 ……………………………55 圖4-8 各事件新生崩塌崩塌比之分析圖 ……………………………56 圖4-9 各事件新生崩塌崩塌比之分析圖 ……………………………56 圖4-10 旗山溪流域岩性分布圖…………………………………………60 圖4-11 旗山溪流域土石流發生集水區潛勢溪流分布圖…………61 圖4-12卡玫基颱風不同級序土石流發生溪流分布圖 ………… 63 圖4-13辛樂克颱風不同級序土石流發生溪流分布圖 …………… 64 圖4-14莫拉克颱風不同級序土石流溪流發生分布圖 …………… 65 圖4-15 級序一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分析圖 ………… 72 圖4-16 級序二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分析圖 ……… 75 圖4-17 級序三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分析圖 ………… 77 圖4-18 級序四沒有發生土石流新增崩塌比資料分析圖 ………… 79

    英文部分
    Jenson, S. K. and J. O. Domingue , 1988, "Extracting Topogrphic Structure fromDigital Elevation Data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54(11): pp 1593-1600.
    Horton, R. E. ,1945, "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 basin: 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 Bull. Geol. Soc. Am., Vol. 56, pp 275-370.
    Keefer, D. K. ,1984, "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Geol. Soc.Amer. Bull., Vol. 95, pp 406-421.
    O’Callaghan, J.F. and D.M. Mark , 1984, " The Extraction of Drainage Networksfrom Digital Elevation Data." 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28: pp 323-344.
    Strahler, A. N.,1952, "Equilibrium theory of erosional slope approach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alysis." Am. J. Sci., 248, pp 673-696.

    中文部分
    王文能、尹承遠、陳志清、李木青,九二一地震崩塌地現況與災害防治,九二一震災後中日土砂災害調查及治理研討會論文集,79-90 頁,2000。
    宋國城,(甲仙)五萬分之一地質幅圖及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6。
    李錫堤,從地形學的觀點看陳有蘭溪的賀伯風災,地工技術,第57期,第17-24頁,1996。
    吳正雄、江永哲,林口台地之地形因素與土石流發生之關係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2期,48-58頁,1985。
    吳久雄,陳有蘭溪賀伯颱風災後土石流調查分析,臺灣省水土保持局,1998。
    吳雲瑞,「土石流潛勢分析及其在台南縣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慶偉、吳銘志、黃鎮臺,玉山國家公園新中橫地區地質構造分析及其對崩塌地發育之影響,玉山國家公園研究叢刊,第1058號,85頁,1994。
    林慶偉,南投縣和社地區崩塌地發育之地質影響因子,地工技術,第57期,5-16頁,1996。
    林慶偉,謝正倫,王文能,集集地震對中部災區崩塌與土石流之影響,集集地震對中部災區崩坍與土石流之影響/臺灣之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124-134 頁,2002。
    林文賜,集水區地文水文因子自動萃取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1(3):247-256頁,2000。
    徐金澤,花東地區崩塌與土石流互制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石角,台灣東部之環境地質分區與崩塌類型,工程環境月刊,第14 期,59-85 頁,1995。
    陳榮河、林美聆、陳宏宇,銅門村土石流材料特性之初步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65-73頁,1993。
    陳榮河、江英政,新中橫公路邊坡破壞之調查,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43-45頁,1999。
    陳宏宇,花蓮銅門村土石流初始機制之地質特性,台大地理學報,第19期,33-49頁,1995。
    陳宏宇,地質災害與山坡地開發,地工技術,第73期,31-44頁,1999。
    陳秋份,921震區土石流危險溪流之群集分析與發生降雨基準變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暨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志豪,集集地震後荖濃溪流域崩塌發生特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水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連惠邦,溪床堆積土體崩壞模式及其土石流化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第175-183頁,1996。
    游繁結,土石流之防治工法,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1期,21-28頁,1993。
    游繁結、陳重光,豐丘土石流災害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8卷第1期,76-92頁,1987。
    黃臺豐,瑞里地震誘發之山崩,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79 頁,1999。
    溫振宇,結合地震與颱風因子之山崩模式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廖軒吾,集集地震誘發之山崩,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0 頁,2000。
    劉守恆,衛星影像於崩塌地自動分類組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賴文基、劉彥求、翁登景、王旭彬、林慶偉、謝正倫,斷層活動機制與山地災害:以集集大地震為例,第二屆全國治山防洪研討會論文集,139-152頁,2000。
    謝正倫,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試驗報告第130號,192頁,1991。
    謝有忠,陳有蘭溪流域土石流發育之地質控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0 頁,1999。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地質說明書,200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2-08-26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