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費啟宇
Fey, Chii-yeu
論文名稱: 台南縣境第172、174縣道沿線上部 新生代沉積現象之研究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phenomenon of upperCenozoic along the no.172 and 174 Roads,Tainan Hsia
指導教授: 鍾廣吉
Chung, K.J.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沉積環境變化地層界限沉積構造
外文關鍵詞: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boundary of the be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所調查的露頭分別分布於鳥嘴層、沄水溪層、六重溪層、崁下寮層、二重溪層、六雙層、台地堆積層,岩性為泥岩、粉砂岩,具有一些沉積現象的變化,本段地層曾經歷過由濱海到淺海,最後到陸相的沉積環境變化。

    由野外的實際調查,北側的第172號縣道比南側的第174號縣道多變化,層數多、岩性變化多,厚度北側亦大於南側,地層愈到年輕則各層愈厚,表示愈穩定,地層的界限愈年輕,地層明顯,但有平整與不平整或無規律性的變化。

    沉積物的粒徑甚具變化,粉砂、極細砂、粗砂、礫石均出現,砂岩之間尚夾有薄層的泥,變化交替頻繁,顯示研究區的沉積環境變化交替頻繁。

    The outcrops of this work are distributed on terrace deposite, the Liushuang Formation, Erhchungchi Formation, Kanhsiaoliao Formation, Liuchungchi Formation, Yunshuichi Formation, Niaotsui Formation. The rocks of these formations are mudstones and sandstones which include some change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had experienced from littoral to shallow sea, finally to terrestrial faces.

    From the field works the li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north of NO 172 county road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NO 174 county road,such as the more layers of lithology .The thickenss of the north is thick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and the younger the thicker of the layers. It means the more stabl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boundary of the younger stratum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older one; but sometimes are sharp and sometimes are irregular.

    The particles of sediments are not very sorting .They conclude silt ,coarse sand, very fine sand ,and gravel, a thin layer of mud is sandwiched between sandston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alternated changes frequently.

    目 錄 授權書 考試合格證明 頁數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錄………………………………………………………Ⅳ 表目錄……………………………………………………Ⅷ 圖目錄……………………………………………………Ⅸ 照片目錄…………………………………………………XI 第壹章 緒論……………………………………………1 1-1 前言……………………………………………… 1 1-1-1 研究區於大地構造的位置…………………… 1 1-1-2 研究區域附近沉積盆地特性………………… 3 1-2 研究目的………… …… ………… ………… 6 第貳章 前人研究………………………………………7 2-1 前人研究理論…………………………… 7 2-2 研究區域地質概況………………………… ……11 2-2-1 關仔嶺地區地質…………………… ……… 11 2-2-2 六甲地區地質……………………… ……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19 3-1 研究工作流程…………………………………… 20 3-2 野外調查工作…………………………………… 21 3-2-1 「沉積現象調查表」製作…………………… 21 3-2-2 由沉積岩種類與沉積構造推斷沉積環 境…………………………………… …… … 23 3-3 野外記錄整理…………………………… 29 第肆章 調查結果……………………………… 30 4-1 調查區域地理概況…………………………30 4-2 研究路線與露頭……………………………32 4-3 露頭調查與分析……………………………33 4-3-1 虎子墓十字園…………………34 4-3-2 羌仔寮…………………………37 4-3-3 鏡面山對面土石崩落區………39 4-3-4 麒麟尾…………………………41 4-3-5 關仔嶺大旅社前………………42 4-3-6 紅葉隧道出口…………………44 4-3-7 尖山入口200公尺…………… 45 4-3-8 土地崎…………………………47 4-3-9 水流東…………………………49 4-3-10 37.3公里………………………50 4-3-11 六甲隧道出口 ……………… 51 第伍章 討論……………………………………………53 第陸章 結論 ……………………………………………62 參考文獻 …………………………………………………63 附錄……………………………………………………… 67 附錄一 照片………………………………………………68 附錄二 附表………………………………………………82 附錄三 附圖………………………………………………96 自述……………………………………………………… 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史太克,嘉義及新營東部麓山帶上新生代地層系統及其對比,台灣石油地質研討會論文集,179-230頁,1957。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石慶得、楊貴三,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12期,1-44頁,1986b。
    台灣的地質現象第三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59頁,2004。
    吉田要,高雄州旗山南部西部油田調查報告,台灣總督府殖產局,610號,37頁,1932。
    何春蓀,臺南竹頭崎油田之中新世地層,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8號,第7-14(中文),15-38(英文)頁,1956。
    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
    地質調查所出版,153頁,1975。
    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增訂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163頁,1986。
    何春蓀,普通地質學,國立編譯館,第85-103頁,1994。
    吳榮章等人,台南新營地區生物地層分析、對比及古沉積環境,九十三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刊,2004。
    吳榮章等人,新營附近地區生物地層、沉積相及地層封閉探討,九十三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刊,2004。
    吳樂群、王源,台灣嘉義地區沄水溪剖面上下新統至更新統之沉積環境,地質,第9卷,第1期,第15-44頁,1989。
    邱湘娥,關仔嶺地區海綿化石密集層及其產狀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8頁,1995。
    周素卿,臺灣西部前陸盆地地史分析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0頁,1991。
    周瑞燉、林朝棨,台灣地質,茂昌圖書有限公司,第87-91頁,1978。
    林殿順,台灣西南部麓山帶上新-更新統之沉積岩相與沉積環境演化,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3頁,1991。
    洪奕星,台灣西南部麓山帶岩石地層的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第27-40頁,1994。
    孫習之,臺灣高雄深水村附近烏山層與蓋仔寮頁岩間不整合構造,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8號,第100-101頁,1965。
    紀文榮,臺灣南部高雄區新第三紀地層基於超微化石之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22號,第121-144頁,1979。
    紀文榮,嘉義、新營麓山帶地區新第三系之生物地層與對比,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五期,第13-38頁,1982。
    鳥居敬造,台南州新化油田調查報告,台灣總督府殖產局,609號,29頁,1932。
    陳文山,臺灣的生痕化石,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1994。
    陳文山等,上-更新世台灣西部前陸盆地的演化:沈積層序與沈積物組成的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三號,2000。
    張錫齡、鍾振東,臺南縣竹頭崎構造之地質,臺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中國石油公司成立十週年紀念),第237-249頁,1957。
    張錫齡,六雙層之命名,中國石油地質學會專刊,第一號, 189-192頁,1962。
    張錫齡,臺灣嘉義縣中崙CL-1探井及高雄縣滴水崁TK-1探井之地下地質,台灣石油地質,第1號,第51-65頁,1962。
    張渝龍、施勝陽、羅時財、劉國賢,嘉義凍子腳構造重點地質核查報告,台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未發表,1985。
    楊舜行,臺灣西南部麓山帶六雙,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論文,共83頁,1992。
    楊舜行、洪奕星,台灣西南部麓山帶六雙-菜寮地區上新世至更新世之古沉積環境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第41-63頁,1994。
    鄧屬予,鄧屬予家族之沉積岩,台灣的沉積岩,1997。
    蔣正興,高屏棚坡區之地體架構-楔形體上方堆積區,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論文,共130頁,1997。
    盧詩丁等,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施政計畫報告,六甲斷層調查報告,2000。
    鍾文憲,臺灣西南部八掌溪以南六重溪層密集軟體動物化石產狀於古沉積環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233頁,1995。
    鍾廣吉,台南縣六甲鄉水流東地區密集扇貝化石的研究,中國地質學會84年年會論文集,第383-387,1995。
    鍾廣吉,台南縣境內關仔嶺地區特殊地質地形景觀調查與維護,農委會八十三年度地景保育相關計畫,1994。
    顏滄波、張麗旭,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號,第5-10(中文),51-52(英文)頁,1949。
    蕭寶宗、徐亮明、林鴻銘,台南縣關仔嶺構造地質圖,中油台灣油礦探勘處,未發表,1960。
    蕭寶宗,臺南玉井盆地早期上新世沈積環境之變遷,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1號,第153-160頁,1962。

    二、英文部分
    Biq, C. C. Dual-trench structure in the Taiwan-Luzon region. Proc. Geol. Soc. China, 15, 65-75,1972.
    Bowin,C. ,Lu,R. ,Lee,C.S. and Shouten,H. Plate convergence and accretion inTaiwan-Luzon.Am.Assoc.Pet.Geol.Bull. ,62,1645-1672,1978.
    Chai, B. H. T.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aiwan .Am.J.Sci. 272, 389-422,1972.
    Covey, M. Lithofacies analysis and basin reconstruction, Plio-Pleistocene western Taiwan foredeep. Petrol. Geol. Taiwan, 20, 53-83,1984.
    Howard,J.D.Trace fossils as criteria for recognizing shorelines record.In Rigby,J.K. and Hamblin,W.K.M(eds).Recognition of anci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Soc.Econ.Paleontol Mineral. Special publication,no.16, p215-225,1972.
    Karig,D.E. Plat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hilippine and the Ryukyu Islands. Mar.Geol. ,14,153-168,1973.
    Platt,J.P. Dynamics of orogenic wedges and the uplift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Geol. Soc.Am.Bull., 97,1037-1053,1986.
    Teng,L.S. Stratigraphic recods of late Cenozoic Penglai Orogeny of Taiwan.Acta Geologica Taiwanica,25,205-224,1987.
    Teng,L.S. Geotectonic evoiution of late Cenozoic arc-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aiwan.Tectonophysics.183,67-76,199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8-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