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承翰
Yang, Cheng-Han
論文名稱: 從後現代觀點論臺灣流行歌曲
Analysis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from the Postmodern View-point
指導教授: 楊金峯
Yang, Jin-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流行歌曲臺灣後現代音樂社會學多元文化
外文關鍵詞: pop songs, Taiwan, Postmodern, Society of music, Multiculturalism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音樂有許多種風格,包含爵士樂、戲曲音樂、古典音樂等等,其中流行音樂深受大眾喜愛,擁有偶像化、商業化、娛樂化……等特性,然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透過不同音樂元素與文化的交流才奠定了現今流行音樂的地位,並造就許多名垂青史的大明星,例如:麥可傑克森、披頭四樂團……等,創造的歌曲影響了無數人,甚至帶給世界許多改變,由此可知流行音樂地位日漸重要,具可研究性。
      透過本篇論文,筆者將透過臺灣著名流行歌曲,闡述臺灣各時期代表事件,並從代表歌曲中分析臺灣當時環境,說明流行音樂在其發展的歷程中如何發揮其影響力。而臺灣從華語流行音樂中心到面臨各國競爭的現狀,又將產生何種形式的改變與應對方式,在日新月異、發展快速的現今社會中,流行音樂的載體從留聲機到數位串流音樂,民眾聆聽音樂習慣的改變,替音樂產業打開另一個世代,臺灣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應趁勢厚植屬於自己文化的音樂,並繼續以新的面貌陪伴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Here are many styles of music, including jazz, rock music, rap music, etc. Among them, pop music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ublic, and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mer-cialization, entertainment, and ido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op music has a long history. Through different music element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established the status of popular music today, and created many famous stars in history, such as: Mi-chael Jackson, The Beatles...etc. The songs created have influenced countless people and even brought many changes to the worl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tatus of popular music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can be studied.
    Through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use famous Taiwanese pop songs to explain representative events in various periods in Taiwan, and analyze Taiwan's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from representative songs, and explain how popular songs exerted their in-fluen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what kind of changes and coping meth-ods will Taiwan produce from the center of Chinese pop music to the status quo facing competi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oday’s ever-changing and fast-growing society, the carriers of popular songs have changed from gramophones to digital streaming mu-sic. Changes in music habits have opened up another generation for the music industr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aiwanese society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to cultivate music that belongs to its own culture, and continue to accompany everyone in our daily lives with a new look.

    摘 要 i 致 謝 vi 目 次 vii 表目次 x 圖目次 x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二、文獻探討 2 (一) 華語流行歌曲流傳歷史背景相關論著 2 (二) 臺灣流行歌曲文化特色相關論著 3 (三) 臺灣流行歌曲與社會關係之相關論著 4 (四) 外國流行歌曲對臺灣的影響相關論著 5 (五) 後現代流行歌曲相關論著 6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7 (一) 研究方法 7 (二) 研究步驟 9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 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限制 11 第一章 華語流行歌曲的歷史背景 12 第一節 上海時代曲的形成與流播 13 一、上海的都市文化背景 14 二、大眾傳播媒介推廣 14 第二節 時代曲重要人物 15 一、1920年代:時代曲的誕生 15 二、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16 三、時代曲的特色 17 第三節 從時代曲歌詞探析社會現象 17 一、愛情主題:〈玫瑰玫瑰我愛你〉 18 二、生活主題 :〈夜上海〉 18 三、戰爭主題:〈何日君再來〉 19 小結 19 第二章 華語流行歌曲的多元文化糅雜 21 第一節臺灣的多元環境 22 一、韓戰時期 22 二、華人移居 23 三、市場導向 23 四、多元民族 24 第二節 臺灣流行歌曲中的多元文化 24 一、1989年代:新臺語歌運動 24 (一)〈台北帝國〉 25 (二)〈計程車〉 25 (三)〈民住阿草〉 26 二、2000年代:市場導向中國風 27 (一) 〈Susan說〉 27 (二) 〈在梅邊〉 28 三、本土歌仔戲融合:〈身騎白馬〉 28 四、西方古典音樂拼貼 29 (一) 〈琴傷〉 29 (二) 〈不想長大〉 29 第三節 臺灣流行歌曲中的多語言 30 一、原住民主題 30 (一)奧運主題曲:〈反璞歸真〉 30 (二)〈海洋〉 31 (三)〈流浪記〉 32 二、客家主題 32 (一)〈天公落水〉 32 (二)〈圍庄〉 33 (三)〈花樹下的約定〉 33 三、閩南語主題 34 (一)〈酒後的心聲〉 34 (二)〈憨人〉 35 四、閩客國民主題 35 (一)〈歡聚歌〉 35 小結 36 第三章 臺灣流行歌曲與後現代社會發展 38 第一節 臺灣流行歌曲發展進程 39 一、二十世紀初的〈桃花泣血記〉 39 二、1950 、60年代的禁歌 39 三、1970年代的民歌 40 四、1982年羅大佑〈鹿港小鎮〉 41 五、1990 年林強〈向前走〉 41 第二節 臺灣歷史上意義重大的流行歌曲 43 第三節 21世紀:五月天流行歌曲 46 一、環保議題 47 (一)〈晚安地球人〉 47 (二)〈2012〉 47 二、教育議題 48 (一)〈三個傻瓜〉 48 (二)〈叫我第一名〉 49 (三)〈春天的吶喊〉 49 三、社會生活 49 (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49 (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49 四、性平議題 50 (一)〈玫瑰少年〉 50 (二)〈雌雄同體〉 50 (三)〈愛情的模樣〉 50 五、愛情觀 51 (一)〈愛情萬歲〉 51 (三)〈為什麼〉 51 小結 52 第四章 臺灣後現代流行歌曲的困境 54 第一節臺灣流行音樂自身困境 55 一、盜版和著作權 55 二、市場轉移 56 三、在地扎根 56 四、新媒體興起 57 第二節日、韓流行歌曲的影響 58 一、J-POP的演變與融合 59 二、日本流行歌曲市場 60 一、J-POP對臺灣流行歌曲的影響 64 三、韓流的產生 65 四、韓流發展進程 66 五、韓流成功的秘訣 68 六、韓流影響臺灣流行歌曲 73 第三節 中國大陸流行歌曲 75 一、中國市場崛起 75 二、中國大陸音樂綜藝興起 76 小結 81 結 論 83 參考文獻 85

    ㄧ、中文專書
    余光。《美國流行音樂辭典》。臺北:余光音樂,1986年。
    黃奇智。《時代曲的流光歲月(1930-1970)》。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桂冠圖書,1999年。
    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Andy Bennett。《流行音樂的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
    李坤城。《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高雄市新聞處,2007年。
    翁嘉銘。《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臺北:典藏文創,2010年。
    伍春明。《「時代曲」與「救亡歌」—20世紀上半葉中國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讀》。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年。
    Andreas Huyssen。《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王勇/鮑靜。《追尋上海老歌的前世今生》。中國: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年。
    朴允善、張寶芳、吳靜吉。《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之旅:「SM娛樂」的創新實踐》。遠流出版社,2014年。
    Mark James Russell。《KPOP NOW! 韓國流行音樂進行式》。時報出版,2015年。
    楊嘉。《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大塊文化,2015年。
    李明璁。《時代迴音》。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洪芳怡。《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臺北:遠足文化,2015年。
    陳煒舜。《上海.香港.時代曲紀夢詩 》。臺北:唐山出版社,2021年。
    姚宗華。《流行音樂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
    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14年。
    朴允善、張寶芳、吳靜吉。《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之旅:「SM娛樂」的創新實踐》。遠流出版社,2014年。
    Mark James Russell。《KPOP NOW! 韓國流行音樂進行式》。時報出版,2015年。
    李明璁。《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音樂Natalie。《澀谷系狂潮:改變日本樂壇,從90年代街頭誕生的流行文化》。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
    二、學位論文
    王家慶。《從符號學詮釋批判臺灣的流行音樂文化》。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6年。
    陳雅潔。《當代臺灣本土流行音樂之後現代性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99年。
    蘇振昇。《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1999年。
    洪芳怡。《上海流行音樂裡的聲音風景---表演、科技與文化政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00年。
    何易霖。《音樂載具的演進對音樂傳播的影響—一個歷史觀點的論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2年。
    江明珊。《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2年。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5年。
    張樹倫。《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兩性圖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洪嘉鴻。《從搖滾樂看台灣在地青少年次文化—以五月天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衣雲。《1990年代台灣哈日風的基礎—日本大眾文化的積累作用》。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林敏華。《一九三O、四O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之歌詞研究》,國立南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2009年。
    連婕。《多元文化觀點的文化政策分析—以金曲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2009年。
    江亭誼。《華語流行歌曲中國風現象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2009年。
    吳長育。《本土之聲:台灣流行音樂中的「鄉土」與「本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0年。
    劉興偉。《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實踐:解析金曲獎入圍客語專輯》。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2010年。
    石計生。《臺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台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臺灣社會學會,2011年。
    張振鴻。《濱崎•步•一樣的偶像-日本流行音樂迷群之偶像認同與消費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2012年。
    施佩姍。《韓流在台灣的發展與成功因素分析》。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2013年。
    廖淑敏。《韓國流行音樂在台灣之發展與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2013年。
    鄭亭瀚。《從流行音樂看台灣社會情感轉變 以五月天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14年。
    劉曜偉。《論無奈的社會學意涵:對個體化社會中的個人處境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葉寶玉:《韓國K-POP之發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戰略研究所,2017年。
    談安宸。《軟實力的再進擊:後韓流文化擴張之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2019年。
    三、網路資料
    放文創,「《華語流行音樂史》歷史事件造就的群星大合唱(上)」,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61315(檢索日期:2022年 2月 5日)。
    放文創,「《華語流行音樂史》歷史事件造就的群星大合唱(下)」,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61396(檢索日期:2022年 2月 5日)。
    放文創,「為台北市動物園搬遷而唱,〈快樂天堂〉開啟動物保育意識新時代」,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61315(檢索日期:2022年 2月 5日)。
    {戒嚴70週年:台灣的噤聲年代}系列活動|戒嚴令下的禁歌日常,https://www.228.org.tw/228museum_event-view.php?ID=152(檢索日期:2023年 3月 25日)。
    淺談暢詠時代曲──靡美之音老上海,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61315(檢索日期:2022年 5月 5日)。
    一首原住民都市流浪之歌的誕生與傳唱:〈流浪到臺北〉之傳唱、填詞與接力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73221(檢索日期:2023年 4月 15日)。
    「族群融合」用唱的!新寶島康樂隊歌曲結合台灣各族群語系,唱出土地情感及小人物故事,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90667(檢索日期:2023年 4月 15日)。
    逆數字音樂大潮,日本鍾情CD,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41013/c13japanmusic/zh-hant/(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0日)。
    大陸音樂強勢 台應朝產業化發展,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620000506-260303?chdtv(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3日)。
    「中國好聲音」爆紅!為什麼台灣的綜藝節目讓人想轉台,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5334(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3日)。
    音樂類綜藝節目應守住「中國味」,http://www.ce.cn/culture/gd/201906/13/t20190613_32345202.shtml(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3日)。
    淺析電視節目模式的改編及其對原創的啟發,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9/1204/c430943-31489059.html(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3日)。
    音樂綜藝,打動人心需要「慢工細活」,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ent/20220531/fea39d40eaf8439aa76e10100fc04e02/c.html(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3日)

    取用原住民曲調?台東靈魂樂音成奧運主題曲,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927W0275(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8日)。
    一首原住民都市流浪之歌的誕生與傳唱:〈流浪到臺北〉之傳唱、填詞與接力,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46(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8日)。
    誤打誤撞推動全世界聽到台灣阿美族的郭英男與馬蘭吟唱隊天籟歌聲,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93916(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8日)。
    《酒後的心聲》專輯讓演唱事業邁向巔峰,銷量及得獎屢創新紀錄,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46(檢索日期:2023年 5月 28日)。
    四、曲譜資料
    黎錦輝。〈毛毛雨〉。《毛毛雨》。上海:百代唱片,1928年。
    劉雪庵。〈何日君再來〉。《三星伴月》。上海:百代唱片,1937年。
    陳歌辛。〈玫瑰玫瑰我愛你〉。《天涯歌女》。上海:百代唱片,1941年
    陳歌辛。〈夜上海〉。《長相思》。上海:百代唱片,1946年。
    林暐哲。〈台北帝國〉。《抓狂歌》。台北:滾石唱片,1989年。
    林暐哲。〈計程車〉。《抓狂歌》。台北:滾石唱片,1989年。
    林暐哲。〈民主阿草〉。《抓狂歌》。台北:滾石唱片,1989年。
    江蕙。〈酒後的心聲〉。《酒後的心聲》。台北:點將唱片,1992年。
    寶島康樂隊。〈歡聚歌〉。《 新寶島康樂隊III》。台北:滾石音樂,1995年。
    陳建年。〈海洋〉。《海洋》。台北:角頭音樂,1999年。
    五月天。〈軋車〉。《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台北:滾石唱片,1999。
    五月天。〈愛情的模樣〉。《第一張創作專輯》。台北:滾石唱片,1999。
    五月天。〈愛情萬歲〉。《愛情萬歲》。台北:滾石唱片,2000年。
    五月天。〈為什麼〉。《愛情萬歲》。台北:滾石唱片,2000年。
    五月天。〈叫我第一名〉。《愛情萬歲》。台北:滾石唱片,2000年。
    五月天。〈憨人〉。《愛情萬歲》。台北:滾石音樂,2000年。
    紀曉君。〈流浪記〉。《 Wild Fire, Spring Wind》。台北:魔岩唱片,2001年。
    五月天。〈雌雄同體〉。《時光機》。台北:滾石唱片,2003年。
    五月天。〈晚安地球人〉。《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台北:滾石唱片,2004年。
    陶喆。〈Susan說〉。《太平盛世》。台北:寶麗多唱片,2005年。
    王力宏。〈在梅邊〉。《蓋世英雄》。台北:索尼貝塔斯曼唱片,2005年。
    古人。〈天公落水〉。《天公落水》。台北:客家委員會,2008年。
    五月天。〈春天的吶喊〉。《後青春期的詩》。台北:相信音樂,2008年。
    五月天。〈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後青春期的詩》。台北:相信音樂,2008年。
    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後青春期的詩》。台北:相信音樂,2008年。
    徐佳瑩。〈身騎白馬〉。《LaLa首張創作專輯》。台北:AsiaMuse,2009年。
    許仁杰。〈花樹下的約定〉。《花樹下的約定》。台北:華研國際,2010年。
    五月天。〈2012〉。《第二人生》,台北:相信音樂,2011年。
    五月天。〈三個傻瓜〉。《第二人生》,台北:相信音樂,2011年。
    生祥樂隊。〈圍庄〉。《圍庄》。台北:山下民謠,2016年。
    蔡依林。〈玫瑰少年〉。《Ugly Beauty》。台北:索尼音樂,2018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