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姜曉萌 Jiang, Xiao-Meng |
|---|---|
| 論文名稱: |
東北二人轉與台灣本地歌仔之比較研究 ——以《梁祝·樓台會》選段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rtheast“Er Ren Zhuan”and“Taiwan Native Songs” ——Take the Selected Passages of Liang Zhu · Lou Tai Hui as an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施德玉
Shih, Te-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9 |
| 中文關鍵詞: | 小戲 、東北二人轉 、臺灣本地歌仔 、〈樓臺會〉 |
| 外文關鍵詞: | Drama, Northeast Er ren zhuan, Local opera in ilan, “ Lou tai hu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北二人轉與臺灣本地歌仔在傳統藝術的範圍中都屬於「小戲」,所以這二個劇種 多有近似之處,但是由於此二劇種所起源和發展地不同,語言和表演形式也都有許多差 異,因此更引發筆者對於兩岸地方小戲的體製規律和表演藝術有何不同,產生了研究的動機。另外筆者發現二人轉與臺灣本地歌仔中都有名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更增添了互相比較之同基準的內容。《山伯英臺》是臺灣本地歌仔具有代表性的的四大齣之一, 而《梁祝下山》也是東北二人轉中經常被拿來演出的經典正戲劇目,這之中〈樓臺會〉為二者共同涵蓋的一折戲。所以筆者透過不同劇種展演同一故事題材的表演藝術,探討兩 岸小戲的藝術特色與表演形式。
本文研究內容首先分述東北二人轉與臺灣本地歌仔兩種傳統藝術之起源發展;其次;探析二者各自表演形式以及展演特色,其三分析〈樓臺會〉在此二劇種中各自的唱詞、 故事情節以及音樂表現手法並進行互相比較,最後論述二劇種在現在的社會中,配合各 自的表演場域,所擔任的重要社會功能。
筆者以資料蒐集交叉比較法、文辭音樂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探析兩岸小戲表演 藝術的異同,期望小戲能互相借鑒吸收彼此之優點繼續成長,更希望此論述能引起對社 會大眾對傳統表演藝術之傳承和推廣的重視,並提供文本給相關研究者參考。
Both the northeast Er ren zhuan and the Taiwanese folk songs belong to "playlet" in the scope of the traditional art . So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drama.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play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forms. Therefore, the author is motivat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of local opera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both Er ren zhuan and local songs in Taiwan have famous drama“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which added the content of mutual comparison of the same benchmark. "Shan bo Ying tai" is one of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songs in Taiwan , and "butterfly lovers down the mountain" is also a classic drama that is often performed in the northeast“Er ren zhuan”. “Lou tai hui”is a drama covered by both. Therefore,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forms of cross-straits drama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art of the same story 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drama.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forming arts of small opera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by means of cross-reference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expressions and music. The author hope the drama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absorb each other's advantages to continue to grow.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discussion can arouse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and provide the text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to refer to.
一、著作
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遼寧卷》,北京:中國 ISBN 中心,2006 年 1 月。
李玉珍。《二人轉音樂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林明輝。《梁祝戲曲與音樂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7年。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郎鏑。《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二人轉》,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孫大志。《當代二人轉史論》,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年 3 月。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 年 11 月。
劉振德。《二人轉藝術》,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霍長和、金芳。《二人轉檔案》。瀋陽:春風文化出版社。2004 年 5 月。
蘭陽戲劇叢書。《本地歌仔的腳步手路》。宜蘭:宜蘭文化局。2001年。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6月。
林鋒雄。《戲弄宜蘭》,宜蘭:宜蘭戲劇叢書,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3月。
林鋒雄。《找尋老歌仔調》,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二、期刊論文
江鑫。〈淺析東北二人轉的藝術風格〉。《文藝傳媒》。第六期,(2010年2月),頁187。
李立平。〈庶民文化的現代轉型—以東北二人轉和臺灣歌仔戲為例的討論〉。《文化藝術研究》。第四期(2011年10月),頁158-165。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与變遷〉。《中國戲劇》。第十二期,(1988 年 2 月),頁68-70。
劉永江。〈東北地方戲研究——二人轉的起源〉。《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1985年1月),頁106-111。
劉琳琪。〈東北二人轉語言的順應性選擇〉。《戲劇文學》。第八期,(2015年8月),頁153-157。
歐路莎、呂立傑。〈文化轉型期東北二人轉成功發展之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第四期,(2010年4月),頁103-106。
潘培忠。〈臺灣「老歌仔戲」:「小戲」向「大戲」的過渡形態〉。《臺灣研究集刊》。第四期,(2014年),頁79-86。
潘培忠。〈老歌仔戲与閩南傳統戲曲關系研究—以「山伯英臺」為例〉。《中央戲劇學院學報》,第二期,(2013年2月),頁66-74。
鄭玉玲。〈歌仔戲的雛形——臺灣宜蘭本地歌仔研究〉。《閩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2016年1月),頁7-15。
薛龍。〈淺談東北二人轉的舞臺設計〉。《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3期,(2013年3月),頁167-168。
關迪。〈淺析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點〉。《音樂茶座》。第十一期,(2009年11月),頁42-43。
嚴永福。〈鄉土文化的草根特質——臺灣本地歌仔戲音樂概說〉。《當代音樂》。第五期,(2017年),頁27-29。
王悅。〈東北方言與二人轉〉。《戲劇文學》。第十期,(2012年),頁142-145。
王紅蕭、徐一校。〈二人轉風——關於市場二人轉及其引發的文化觀念碰撞〉。《戲劇文學》。第十期,(2012年),頁123-141。
三、碩博士論文
陳乃琛。《關于歌仔戲服飾的綜合探究》。福建師範大學。2012年。
林素春。《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1994年6月。
任佳穎。《二人轉藝術的審美特徵》。瀋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孫大志。《當代二人轉史論》。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6月。
四、論文集之單篇論文
林茂賢。〈本地歌仔研究〉。《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台北: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頁39-55。
施德玉。〈「宜蘭本地歌仔」戲曲類型之探討〉。《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頁163-179。
五、影音資料
東北二人轉正戲《梁祝樓臺會》(已下載)
https://v.qq.com/x/page/k0391nhs6k8.html (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日)
臺灣本地歌仔《山伯英臺樓臺會——相見》(已下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2W01YA26PE (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日)
臺灣本地歌仔《山伯英臺樓臺會——相辭》(已下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0AbayymqGc (檢索日期:2019年11月10日)
六、網路資料
東北二人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4%BA%BA%E8%BD%AC/234768(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日)
宜蘭縣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E%9C%E8%98%AD%E7%B8%A3(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