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施韻涵 Shih, Yun-Han |
|---|---|
| 論文名稱: |
台灣學校音樂教育之西化與本土化 |
| 指導教授: |
陳碧燕
Chen, P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1 |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音樂教育 、本土化 、音樂文化 、西化 、音樂教育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 下載:3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音樂教育正面臨著「西化」與「本土化」的不同聲音,由於帝國主義的強勢主導,過去近四十年的音樂教育,西樂儼然是台灣音樂教育的唯一詮釋。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傳統音樂及台灣地方音樂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因而鄉土教育、藝術與人文等課程,則不斷的強化本土音樂教學。本論文將以台灣音樂教育西化的歷史進程、學校音樂教育及民間音樂班的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西化對於台灣學校音樂教育及民間音樂班的發展造成何種影響,以及藉由目前本土化教學政策的實行,討論本土化教學的實施將面對的困難。再進一步解讀,台灣音樂文化的轉變及其所呈現的意涵為何?
none
一、專書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大正十年。
王美珠,《音樂 文化 人生》,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1。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0。
王嘉棣,《表演藝術觀賞行為與自我監控、藝術觀感、生活型態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王 欣,《國民小學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發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朱湘琳,《台灣山葉音樂教育系統教材教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朱德容,《光復後我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演變之探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98。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社,2000。
吳榮順,林珀姬,《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一)福佬民歌》,高雄:高雄縣文化中心,1999。
吳榮順,《傳統音樂的即興-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例,2000展望二十一世紀鄉土音樂藝術教學研討會實錄》,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2000。
吳慧文,《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碩士論文,1999。
李品頤,《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穗嘉,《日據時期臺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剖析》,私利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李珮玫,《奧福教學法於臺灣運用現況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杜 麟,《音樂教學研究》,台北市:天同出版社,1993。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林長青,《文化品味高尚者音樂品味多元化之研究》 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谷芳,《傳統音樂概論》,台北縣: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社會文化史角度下的傳統音樂教學,2000展望二十一世紀鄉土音樂藝術教學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2000。
林蘭芳,《解嚴後國中音樂教材本土化的探討》,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雄獅出版社,1994。
周惠民,《地方史與鄉土意識-與德意志比較,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
姚世澤,《音樂教育是否反映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統整藝術教育及人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洪佳慧,《高中音樂資賦優異班課程設計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洪詠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台北: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范儉民,《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
胡友鳴、馬欣來,《台灣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派翠西亞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1999。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3。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孫芝君,《日治時期台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
陳郁秀編,《多樣面貌的台灣音樂—台灣音樂閱覽》 台北:玉山出版社,1999。
------------,《台灣新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台灣音樂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9。
-------------,《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文化,1996。
陳藍谷,《和孩子共圓音樂夢》,台北:藝神文化有限公司,1995。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出版社,1996。
陳慧珍,《現階段台灣地區「奧福音樂教學」與「山葉音樂教學」實施狀況之比較分析》,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
陳美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2000。
陳瑞文,《台灣文化與本土文化所引起的片段思考,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出版社,1994。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台灣音樂史初稿補充篇》 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
----------,《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
-----------,《閱覽台灣從古到今的音樂》,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民族音樂論述稿》,台北:樂韻,1988。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張愛理,《坊間兒童音樂班之消費行為探討--以台中市為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繼高,《從精緻到完美》,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95。
張錦鴻,《音樂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復興書局,1970。
張錫祐(編),《山葉音樂教室音樂通訊》,臺北:財團法人山葉音樂振興基金會,2002年
張清濱,《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張斐雯,《西洋嚴肅音樂在台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1999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事業公司,1995。
黃光雄、楊龍立,《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2000。
黃政傑,《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店,1998。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市:正中書局,1995。
黃意婷,《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 1962-1999》,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玲玉,《台灣傳統音樂》,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崔光宙,《音樂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郭美女,《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康瓊文,《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曾郁敏,《國小音樂課程轉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
曾焜宗,《音樂的教育功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單文經,《鄉土課程統整》,台北市:學富,1997,
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1998。
楊寶欽,《台灣樸素藝術的本土風格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 西元一六二四- 一九四五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師大書院,1986
楊世華,《奧福(Orff)與高大宜(Kodaly)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蔡佳蓉,《現階段國中鄉土藝術活動課程「鄉土表演藝術」實施之研究調查》
台北:國立台灣,1999。
蔡雅純,《階級和文化消費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為例》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管淑華,《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鄭方靖,《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奧福教育,1993。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88。
羅基敏,《當代台灣音樂文化反思》,台北:揚智,1998。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教育會,1939。
國立編譯館,《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書局,1992。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昭和12年,。
興南新聞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昭和18年。
商業新聞社,《台灣名人傳》,民國45年。
Edward W.Said 著,蔡源林譯 ,《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台北,2000。
Edmund Burke Feldman著,李文珊等譯,《藝術教育的本質》,五觀:台北,2003。
Braester Yomi著,黃女玲譯,《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Charles R. Hoffer著,李茂興譯,《音樂教育概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
Tony Buzan,《開發你的右腦》,臺北,遠流,1996。
二、期刊論文
王美珠,<從評論、簡報觀察民國八十七年台灣社會與音樂間的互動關係>,《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1998,頁35-44。
李志傳,<談台灣音樂的發展—樂界五十年的回憶>,《台北文獻》,19期,1971。
--------,<台灣音樂的發展>,《台北文獻》19、20期合刊,民國60年,頁1-12。
李金土,<樂界三十年>,《台北文物》,4卷2期,民國44年,頁60-69。
呂錘寬,<台灣的音樂文化發展初論>,《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頁122-137。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卷26 ,1993.03 頁48-57
林曼麗,〈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期,2000,頁37-40。
林谷芳,<衰微與復振-五十年來台灣和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及當前的因應之道>,《表演藝術》第33期,1995,頁69-73。
林道生,<台灣原住民民謠與音樂教育>,《玉山神學院學報》,卷5,1998,頁69-78。
姚世澤,<從『山葉音樂教育』談『我國音樂教育』>,《山葉音樂月刊》,第131期,1982,頁38-44。
問 樵,<新竹台中震災義捐音樂會>,《台北文物》4卷2期,1955,頁8-10。
陳郁秀,<台灣前輩音樂家時代背景與傳承之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998。
---------,<戰後台灣音樂的發展>,《美育月刊》,第100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頁1-10。
----------,<台灣音樂教育之回顧與前瞻>,《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1998,頁29-39。
陳樹熙,<音樂班,何去何從?>,《音樂月刊》第117期,1992,頁140-142。
陳茂萱,〈致凡音樂之理念與實踐〉,(未出版),1995。
---------,<美感經驗之於音樂的重要性>,《致凡樂訊》,第三期,1998,頁2-3。
張大勝、范儉民、鍾萬梅,<我國音樂資優教育>,《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21輯,1996,頁201-219。
張己任,<關於台灣的音樂教育>,《社會科學中國文化》,卷3 ,1993.10,
頁5-14。
張己任,<台灣音樂在西樂中淹沒了>,中國時報:84、4、1,第43版,1995。
張樹倫,〈當前台灣文化現象的省思〉,《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2期,頁60-77。
野村光一,<技巧與音樂合一的基本教育>,《山葉音樂月刊》,第135期,1982。
郭長揚,〈我國音樂師資培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2期,1987,頁33-88。
游素凰,<台灣光復初期音樂發展探索> 《復興劇藝學刊》第18期,1998,頁95-106。
萬華欣,〈從外來流行文化反思本土文化主體性建構與通俗化方向〉,《歷史月刊》,9月號, 1999,頁106-111。
葉公誠(譯),J. Wagner 著,<聽覺訓練先於視覺訓練--山葉教學法>,《全音音樂文摘》,第10卷第3期,1986,頁51-55。
蔡永文,<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12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輯部,1987,頁89-115。
蔡華山,<教育與傳統文化>,《台灣教育》,卷574, 1988.10 頁16-19。
趙琴,<多元參照,異彩分呈-近代台灣音樂發展反思>,《表演藝術》第33期,1995,頁59-68。
劉麟玉,〈殖民地台灣唱歌教育之考察──唱歌規程之比較檢討〉,《台灣史研究》16號,1998年10月,頁44-72。
劉天林〈奧福教學法的教育價值〉,《國教天地》,56期,1984,頁3-6。
劉敏光,<台灣音樂運動概略>,《台北文物》4卷2期,1955,頁2-3。
賴美玲,<台灣音樂教育史研究>,《台灣藝術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998,頁80-86。
--------,<台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1998。
---------,<台灣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台灣藝術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998,頁83-70。
衛德全(譯),<新穎的音樂創作教育--訪日本山葉音樂振興會理事長川上源一>,《全音音樂文摘》,第11卷第9期,1987,頁134-140。
冀雲,〈敲出心靈的第一個聲音---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敲打中長大〉,《中央月刊》,第24卷第10期,1979.10,頁39-43。
歐遠帆,<達克羅士、高大宜、奧福、鈴木、山葉音樂教學法比較>,《國教月刊》,第41卷第5、6期,1995,頁37-44。
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996,頁91-125。
謝孟蕊,<當前音樂文化的問題省思> 《中等教育》第48期,1997,頁36-43。
鍾惠連,「山葉幼兒音樂教育之我見」,《傳習月刊》,第十一期,1993,頁333-352。
財團法人山葉音樂振興基金會,<山葉音樂教育的新里程>,《山葉音樂月刊》,第106期,1980,頁82-84。
-----------------------------------------,(1981),<山葉音樂教育系統創造世界性的奇蹟>,《山葉音樂月刊》,第121期,1981,頁33-35。
-----------------------------------------,<要能博得人們共鳴與同感的才是藝術>,《山葉音樂月刊》,第132期,1982,頁20-21。
------------------------------------------,<技巧與音樂合一的基本教育>,《山葉音樂月刊》,第135期,1982,頁55-57。
------------------------------------------,<音樂並不只是單純的鍵盤樂器演奏>,《山葉音樂教室音樂通訊》,第16期,2001。
----------------------------------------,<山葉音樂教室沿革>,未出版(年代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