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孫松清 Sing, Song-Chin |
|---|---|
| 論文名稱: |
以白反芻:朱為白作品中藝術思維的意象轉化 Ruminating on White: The Imagery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Thinking in Chu Wei-bor's Artwork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6 |
| 中文關鍵詞: | 朱為白 、東方精神 、藝術思維 、意象轉化 、東西方藝術融合 |
| 外文關鍵詞: | Chu Wei-bor, Oriental Spirit, Artistic Thinking, Imagery Transformation, Synthesi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85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方精神」的追尋與表達,是出身於「東方畫會」的臺灣前輩藝術家朱為白(1929- )在進行任何媒材或形式的創作上,皆視之為最重要的創作動機。何謂「東方精神」?此為本研究嘗試釐清的主要問題之一,並由此展開針對朱為白的藝術創作所作之美學詮釋。本論文透過梳理朱為白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分析其作品的風格流變,探悉藝術家何以在不同媒材的創作作品中,表現殊異的視域觀點;探究東西方文化匯流對其創作所造成的影響,解讀其作品中的符號語彙之建構與其藝術思維之形塑,進而勾勒出藝術家如何透過符號與意象的挪用與轉化,以傳達與展現其內在精神意識的過程。縱觀朱為白長達一甲子的創作歷程,不難察覺藝術家在面對西方新潮的衝擊之際,所引發之「自覺」促使其視東方哲思為形塑其藝術思維中美感主體的唯一出路;而符號與意象的挪用與轉化,是藝術家傳達其東方哲思──精神性──的手段。本研究藉由提出「以白反芻」的概念,將朱為白看似零散的數個創作階段視為一個「整體」──彼此的先後「反動」,進而相互「反芻」,構成其今時的藝術語言與型態,即藝術家於具象與非形象此二類涇渭分明的表現手法中,所形成的三種表現型態:「意象型態」、「生命型態」與「境界型態」──在此「反動之道」的理念驅使下,「以白反芻」成為朱為白最重要的創作手法與中心思想,更由此成功地勾喚起觀者對於東方傳統哲思與感知的反芻意識。循此,朱為白於其複合藝術創作中傳達的精神面向和藝術表現──即道之「無方」與禪之「造空」的藝術語言──可説是藝術家針對「傳統的東方」與「現代的西方」如何相契合的創作難題所作的回應與示範,亦是藝術家為其一甲子的創作生涯所作的一次階段性的總結。
As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Ton-Fan Group” (literally, the Orient Painting Society), Taiwanese veteran artist Chu Wei-bor (1929- ) viewed the "Oriental Spirit"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his creation. What is "Oriental Spirit"?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ttempt to clarify this term and to thus commence a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Chu Wei-bor's artwork.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sort through the contexts of Chu Wei-bor’s artistic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style and rheology of his work and by explaining the ways in which he expresses his distinct point of view through his artwork in different media. This paper additional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Chu Wei-bor's creations throug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mbolic vocabulary shaping his artistic thinking. It also discusses his methods of communicating and demonstrating his inner spiritual awareness of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approp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ymbols and imagery. Throughout Chu Wei-bor’s artwork over a period of six decades,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impact of facing Western art triggered his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led him to turn to an Oriental philosophy as the only way by which to shape his artistic thinking. Chu Wei-bor employed the approp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ymbols and imagery as a means to convey his Oriental philosophy as a spiritual process.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Ruminating on White" is proposed b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hu Wei-bor's artistic development, which are seemingly scattered as a "whole", how the various aspects of his development inspired a "Reactionary" and ultimately a "Ruminant" impact on each other to influence his artistic language and patterns of today is subsequently explored. Furthermore, the artist’s work on entire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practice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ree distinct performance patterns: the "Imagery Pattern", the "Life-forms Pattern" and the "Realm Patterns". These styles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artwork created by Chu Wei-bor, both in the figurative and in the abstract. "Ruminating on Whit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howcase of his concept of "reactionary-driven” art, and this concept of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ideas helped to hook viewers and evoke traditional Oriental philosophy in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perception. Consequently, in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of "Oriental Spirit" in Chu Wei-bor's complex art work, namely, “A square has no corners” in Tao and "Sunyata" in Zen, the language of his artwork can be considered as his response and demonstration regarding the syn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Orient" and the "Modern Occident" and also a phasic conclusion of the six decades of the artist's career.
一、專書
(一)中文專書
孔國橋:《在場的印刷──歷史視域下的版畫與藝術》,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王振復:《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臺北市:博遠,199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縣:漢京文化,1984年。
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研究》,昆明市:雲南教育,1994年。
宋曉霞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思賢:《當代書藝理論體系:臺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臺北市 : 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
汪民安:《現代性》,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姚一葦:《審美三論》,臺北市:開明書店,1993 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
張育英:《禪與藝術》,臺北市:揚智文化,1994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2007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市:淑馨,1998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許天治:《藝術感通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87年。
許鐘榮編:《臺灣名家美術100─版畫:梅丁衍》,臺北:香柏樹文化科技,2010年。
郭博州:《臺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
陳奕凱,陳奕伶:《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 媒材篇:版畫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陳淑鈴編:《臺北市立美術館閱覽:1983-2008》,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巿: 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陳樹升:《版「話」臺灣》,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年。
陳樹升:《臺灣現代美術大系 · 版畫類:鄉土意識版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年。
曾肅良:《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意象構成水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巿:文津,2011年。
葉朗編:《現代美學體系》,臺北市:書林,1993年。
劉永仁:《封答那:空間主義大師》,臺北市:藝術家,2003年。
劉梅琴:《藝術思維的現代詮釋》, 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
劉墨:《禪學與藝境》,河北:河北教育,2002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市:東大圖書,1991年。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市:東大,1997年。
賴瑛瑛:《臺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臺北市:遠流,2003年。
謝東山:《殖民與獨立之間 : 世紀末的台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
藍吉富編:《禪宗全書》第32冊,宗義部(二),臺北市:文殊,1987年。
羅一平:《歷史與敘事》,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龔智明:《臺灣現代美術大系 · 版畫類:現代造型版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年。
(二)中譯專書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2003年。
弗朗索瓦‧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卓立(Esther Lin-Rosolato)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縣:桂冠圖書,2006年。
米蓋爾‧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市:文化藝術,1996年。
芮娃‧卡索曼(Riva Castleman)著,張正仁譯:《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臺北市:遠流,2001年。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禪與中國》,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北市:遠流,2009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市:桂冠圖書,1990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臺北市:結構群,1990年。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著,曾長生等譯:《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臺北市:典藏,2007年。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悧譯:《點線面:繪畫元素分析論》,臺北市:藝術家,1989年。
章戈浩編,倪偉等譯:《可見的思想》,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程抱一、高宣揚著,張彤譯:《對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臺北市:典藏,2011年。
黑格爾(Georg Hegel)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年。
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鈴木大拙著,謝思煒譯:《禪學入門》,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寧海林譯:《建築形式的視覺動力》,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2006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羅傑‧弗萊(Roger Fry)著,沈語冰譯:《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江蘇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巿:南方叢書,1988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市:商鼎文化,1991年。
讓‧克萊爾(Jear Clair)著,河清譯:《論美術的現狀‧現代性之批判》,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三)西文專書
Anthony White, Lucio Fontana: Between Utopia and Kitsch,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11.
Barbara Hess, Lucio Fontana, 1899-1968, A New Fact in Sculpture, Hong Kong; Köln; London: Taschen, 2006.
Enrico Crispolti, Centenario di Lucio Fontana, Milan: Charta, 1999.
Germano Celant, Lucio Fontana: Ambienti Spaziali: Architecture, Art, Environments, Milano: Skira; New York: Gagosian, 2012.
James Meyer, Minimalism,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0.
Luca Massimo Barbero, Lucio Fontana: Venice/New York,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2006.
Michael Sullivan, Modern Chinese Artist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ia Gottschaller, Lucio Fontana: The Artist's Materials, Los Angeles: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2.
Renato Miracco, Lucio Fontana: At the Roots of Spatialism, Roma: Gangemi, 2006.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An Introduction to Robert Frost, New York: Holt, 1971.
Stephen Petersen, Space-age Aesthetics: Lucio Fontana, Yves Klein, and the Postwar European Avant-garde,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二、期刊論文
(一)單篇論文
方美晶:〈抱樸守真的尋道者——試探朱為白的藝術創作〉,《現代美術》第112期,2004年2月,頁56-65。
王哲雄:〈路喬.封達納〉,《美育》第162期,2008年3月,頁36-39。
吳永猛:〈禪畫研究的回顧〉,《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9月,頁199-216。
李志夫:〈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牧牛品〉說起〉,《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2006年7月,頁47-71。
邵宏:〈謝赫「六法」及「氣韻」西傳考釋〉,《文藝研究》第6期,2006年6月,頁112-121。
葉海煙:〈老子的人的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復刊第1期,1992年3月,頁23-35。
廖春鈴:〈六○年代抽象風格的表現〉,《現代美術》第110期,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年10月,頁4-7。
劉梅琴:〈試論朱為白藝術的獨特性與時代感——融會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造型形式與東方意象藝術的內蘊美感形式〉,《現代美術》第118期,2005年2月,頁70-78。
劉梅琴:〈論朱為白藝術的「簡樸之真」與「無色之美」的超越性創作〉,《現代美術》第119期,2005年4月,頁26-39。
(二)學位論文
林清梅:《朱為白藝術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曾長生:《原始主義與東方主義新解──非西方現代藝術轉化的跨文化研究(1980 年代前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三、雜誌/畫冊
(一)雜誌報章
方秀雲:〈文化底蘊下的初始記憶──朱為白、李錫奇、李重重、顧重光的「虛實之涵」 〉,《藝術家》第435期,2011年8月,頁406-407。
張隆延:〈東方畫展與國際前衛畫──落花水面皆文章〉,《文星》第38期,1960年12月,頁18-19。
蕭勤:〈「東方」精神的時代意義──為東方畫會創立三十五週年而作〉,《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12月,頁335-337。
蕭勤:〈封答那與義大利60年代的抽象藝術〉,《現代美術》第82期,1999年2月,頁4-6。
蕭勤:〈封塔那的切入作品及其他──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封塔那的作品說起〉,《現代美術》第83期,1999年4月,頁67-68。
賴瑛瑛:〈圓融美滿的美感實踐──訪朱為白談個人早期創作〉,《現代美術》第67期,1996年8月,頁72-77。
賴瑛瑛:〈樸素見真 · 靜觀自得──朱為白〉,《藝術家》第252期,1996年5月,頁386-389。
(二) 畫冊/作品集/展覽手冊
方美晶編:《朱為白回顧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年。
朱為白:《朱為白八十創作展》,臺中市:月臨畫廊, 2005年。
朱為白:《黑與白》,臺中市:月臨畫廊,2012年。
朱為白:《福言 · 禪境》,臺中市:月臨畫廊,2010年。
真善美畫廊:「複音.節拍」展覽手冊,臺北市:真善美畫廊,2012年。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藝化人生」展覽手冊,臺中市: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2年。
關渡美術館:「造空者」展覽手冊,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012年。
四、影音資料
(一)紀錄片
DVD,《臺灣資深藝術家(第14集):朱為白「知道」 》,臺北市:人間衛視,2009年。
DVD,《文人政事(第161集):朱為白》,臺北市:公共電視,2010年。
DVD,《文建會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朱為白》,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年。
五、網路資源
Alicia Yeo and Roberta Balagopal, The Nanyang Style,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Singapore Infopedia」:http://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1626_2009-12-31.html(檢索於2013年1月22日)。
Alicia Yeo, Cheong Soo Pieng,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Singapore Infopedia」:http://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1254_2006-11-30.html(檢索於2013年1月22日)。
Bonny Tan & Ruth Creamer, Liu Kang,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Singapore Infopedia」: http://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158_2005-01-22.html(檢索於2013年1月22日)。
Michael Mukunthan , Chen Wen Hsi,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Singapore Infopedia」: http://infopedia.nl.sg/articles/SIP_772_2004-12-29.html(檢索於2013年1月22日)。
Singapore Watercolor Society, Chen Chong Swee, 「新加坡藝術資料庫:Singapore Art」: http://www.singaporeart.org/(檢索於2013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