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正容
Ko, Cheng-Jung
論文名稱: 金詞「吳蔡體」研究
Research of Chin Ci Poetry on“Style of Wu and Tsai”
指導教授: 王偉勇
Wang, Wei-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3
中文關鍵詞: 辛棄疾蘇軾吳蔡體詞體體派蔡松年吳激金詞
外文關鍵詞: Tsai Song-nian, Style of Wu and Tsai, Ci style, Wu Ji, Shin Chi-ji, Su Shi, Chin, Style and School, Chin Ci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吳激與蔡松年由宋入金,開啟金源一代詞風。元好問《中州集》即云:「百年以來,樂府推伯堅與吳彥高,號『吳蔡體』。」可見由吳激與蔡松年兩人所構成的「吳蔡體」,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值得深入研究。
    本論文首先以唐圭璋《全金元詞》為底本,得出吳激、蔡松年兩人詞作共96闋,再輔以相關文本及歷史資料,為詞作進行基礎的箋注工作,並將此附於文末以資參考。接著從文學流變中考察體派概念,以為「吳蔡體」作出明確定義。
    在進入詞作之前,先對吳蔡兩人所處的大時代背景,即北宋滅亡前後,從政治局勢與學術風氣兩方面加以探討;此外,還根據相關資料,簡介了吳蔡生平,並對由此衍生的問題進行考辨。最後則將兩人作品加以編年,從而對兩人的生平與遭遇,甚至是因此影響詞作中的表現,有更清晰的認識。
    至於吳蔡詞作的分析,則從主題內容與藝術手法兩方面進行討論,歸納出善於用典、以詞言志等特色;接著比較吳蔡兩人詞作的異同,並加入「風格」此一面向,期能對吳蔡詞作的內涵,進行更全面的論述。
    論文最後則將吳蔡詞作,統合成「吳蔡體」此一整體概念,並將其置於詞史中加以檢視,得出「吳蔡體」有「上承東坡,追隨詞體革新腳步」、「下啟稼軒,促進豪放詞派發展」,和「揭開金源百年詞運,豎立清剛詞風」三項貢獻;並以此證明金初「吳蔡體」在詞體發展過程中,的確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Abstract

    Both Wu Ji and Tsai Song-nian served in Chin government, were born in Song Dynasty,and unlocked climate of writing Ci poetry.Therefore, they were mentioned as the best poets in Chin Dynasty on Yuan Hao-wen’s own book“Zhong Zhou Ji”, and called their works as “Wu Tsai Ti”(Style of Wu and Tsai). Thus,it’s very clear that“Style of Wu and Tsai”deserves to be researched thoroughly.

    The thesis is based on Wu and Tsai recorded in Tang Gui-zhang’s “Quan Chin Yuan Ci”, in which there are 96 Ci poetry. By relating with other correlativ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is smoother to annotate Wu and Tsai’s works.This annotation is attached at my thesis for reference. So as to define the“Style of Wu and Tsai”clearly, my thesis explore the literature changes to generalize the concept of style and school.

    Before recognizing Wu and Tsai’s works, the study discusses two aspects of their backgrounds from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academic atmosphere,in whic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rumbled. Besides, the study introduces Wu and Tsai’s bi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materials, and distinguishing the problems which derive from above. For better recognizing, Wu and Tasi’s works had been arranged by chronology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works and life experiences,even the influences the representation more clearly.

    As for analyzing Wu and Tasi’s works, the study discusses two aspects from subject and artistic technique, therefore generalizes the character like being good at allusion and exposing poet’s mind by Ci poetry etc. Then my thesis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with their works, and discusses “style” in addition. It’s hoped that above discussion can make Wu and Tsai’s works connotatio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lear.

    The study integrates Wu and Tsai’s works into a overall concept, that is“Style of Wu and Tsai”, and surveys it in the Ci history finally.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tyle of Wu and Tsai” makes three following contributions:To inherit Tong-pou’s(Su Shi) works, and to follow his footsteps on the innovation of Ci poetry、To inspire Jia-xuan’s (Shin Chi-ji) cre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Blod and Unconstrained Ci school”、To unlock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try in Chin Dynasty, and to establishe the fresh and vigorous style of Ci poetry. And according to above-mentioned contributions, it’s proved that “Style of Wu and Tsai”indeed holds the noticeable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try in the early Chin Dynasty.

    金詞「吳蔡體」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 5 第二章 「吳蔡體」及其形成背景 ……………………………………… 7 第一節 「體派」概念與「吳蔡體」義界……………………………………… 8 一、「體」、「派」與「風格」……………………………………………… 9 二、「吳蔡體」義界 ………………………………………………………12 第二節 政治局勢 ………………………………………………………………14 一、 宋徽宗即位至靖康之難前…………………………………………… 15 二、 女真興起至金宋混戰………………………………………………… 19 三、 金宋和平相處至海陵南征…………………………………………… 27 第三節 學術風氣 ……………………………………………………………… 30 一、 宋學之特色…………………………………………………………… 30 二、 新舊黨爭之由來與演變……………………………………………… 33 第三章 吳蔡生平及其作品繫年 ……………………………………… 45 第一節 吳激生平簡介及考述 ………………………………………………… 45 一、 吳激生平概述 ……………………………………………………… 45 二、吳激生平考述 ……………………………………………………… 46 第二節 蔡松年生平簡介及考述 ……………………………………………… 50 一、 蔡松年生平概述……………………………………………………… 50 二、 蔡松年生平考述……………………………………………………… 52 第三節 吳蔡作品繫年 ………………………………………………………… 62 第四章 吳蔡詞作分析 …………………………………………………… 75 第一節 吳激詞分析 …………………………………………………………… 75 一、 吳激詞的主題內容 ………………………………………………… 75 二、 吳激詞的藝術手法 ………………………………………………… 80 第二節 蔡松年詞分析 ………………………………………………………… 90 一、 蔡松年詞的主題內容………………………………………………… 90 二、 蔡松年詞的藝術手法………………………………………………… 108 第三節 吳蔡詞作比較……………………………………………………………130 一、 主題內容 ………………………………………………………………130 二、 藝術手法……………………………………………………………… 133 三、 風格…………………………………………………………………… 136 第五章 「吳蔡體」在詞史上的地位 ………………………………… 141 第一節 上承東坡,追隨詞體革新腳步……………………………………… 141 一、 作詞態度 ………………………………………………………………141 二、 詞體功能 ………………………………………………………………145 三、 詞作本身 ………………………………………………………………146 第二節 下啟稼軒,促進豪放詞派發展…………………………………………153 一、 作詞態度 ………………………………………………………………154 二、 詞體功能 ………………………………………………………………155 三、 詞作本身 ………………………………………………………………158 第三節 揭開金源百年詞運,豎立清剛詞風……………………………………173 第六章 結論 …………………………………………………………………185 參考書目 ……………………………………………………………………… 189 附錄一 蔡松年友人資料表…………………………………………………195 附錄二 吳激、蔡松年詞箋注………………………………………………197

    參考書目
    (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序,期刊及學位論文部分則依照年代排列)

    一、 詩詞文集
    1、詩詞文集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12月)
    宋‧汪藻《浮溪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4刷)
    徐培鈞《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清‧張金吾《金文最》(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8月)
    宋‧陳亮《龍川文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許翰《襄陵文集》卷十一〈朝奉大夫充石文殿修撰孫公墓誌銘〉,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30涵冊四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元‧虞集《元蜀郡虞文靖公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12年蜀本影印)
    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鈔存》(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3刷)
    金‧魏道明《明秀集》,收入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2、全集、總集
    宋‧王安石《新刻臨川王介甫先生文集》,收入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二、 詩詞評論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5刷)
    清‧况周頤《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明‧徐師增《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
    宋‧張炎撰、夏承燾校注《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張璋等人編纂《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
    宋‧嚴羽著、清‧胡鑑注《校正滄浪詩話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1月)

    三、 筆記雜錄
    宋‧朱弁《曲洧舊聞》,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宋‧吳自牧《夢粱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洪邁《足本容齋隨筆》(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新華書店,1987年10月)
    清‧張宗橚編,楊宗霖補正《詞林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7月)
    金‧劉祁《歸潛志》(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6月)
    宋‧佚名《靖康要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四、 史籍文獻
    宋‧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6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10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遼史附遼史源流考》(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0月3版)

    五、 近人專著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王水照主編《古代十大詩歌流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王保珍《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王師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3月)
    王師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王國維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5月)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3月)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台七版)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8刷)
    余毅恆《詞詮》(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林書堯《色彩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9月8版)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施蟄存《詞學名詞釋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3版)
    施議對《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1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袁濟喜《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梁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5月)
    郭美美《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
    張師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
    張師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黃天驥主編《古代十大詞曲流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12月)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1刷)
    鞏本棟《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明今《遼金元文學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諸葛憶兵《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
    劉鋒燾《宋金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蕭水順《青紅皂白》(臺北: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1月)
    龍沐勛《倚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
    龍沐勛《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六、 學位論文
    王翠芳《稼軒豪放詞風之美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6月)
    江姿慧《晏殊《珠玉詞》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梁文櫻《蔡松年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師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鄭靖時《金代文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七、 期刊論文
    方元珍〈論東坡「以詩為詞」與稼軒「以文為詞」〉,收入《空大人文學報》2000年1月第4期
    王昊〈論金詞北派風格之成因〉,收入《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王師偉勇〈稼軒「雜體詞」探析〉,收入《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武夷山:中國韻文學會、福建師大文學院,2004年4月)
    王慶生〈辛棄疾師事蔡松年說平質〉,收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5卷第1期
    朱靖華、劉彩霞〈論稼軒詞的自覺理性顯揚——兼論「稼軒體」的藝術特色〉,收入《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武夷山:中國韻文學會、福建師大文學院,2004年4月)
    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收入《宋史研究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三十二輯
    李藝〈談金代詞人的群體劃分〉,收入《語文學刊》2004年第6期
    周秀榮〈論金詞與宋詞間的關係〉,收入《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0卷第4期
    林玫儀〈稼軒壽詞析論〉,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2年3月第2期
    侯孝瓊〈試說辛棄疾詞中的「笑」聲〉,收入《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武夷山:中國韻文學會、福建師大文學院,2004年4月)
    胡傳志〈稼軒師承關係與詞學淵源〉,收入《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5卷第1期
    胡傳志〈「蘇學盛於北」的歷史考察〉,收入《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
    張大燭〈略論吳激詞〉,收入《南平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陳宗敏〈三部最影響稼軒詞的作品〉,收入《花蓮師專學報》1978年12月第10期
    張晶〈乾坤清氣得來難—試論金詞的發展與詞史價值〉,收入《學術月刊》1996年第5期
    陳清俊〈盛唐「傷春」與「悲秋」詩的主題探討〉,收入《國文學報》1994年6月第23期
    曾棗莊〈「蘇學行於北」—論蘇軾對金代文學的影響〉,收入《陰山學刊》2000年12月,第13卷第4期
    熊篤〈論稼軒詞的用典〉,收入《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武夷山:中國韻文學會、福建師大文學院,2004年4月)
    劉浦江〈金代捺鉢研究〉,收入《文史》1999年12月第49輯、2000年7月第50輯
    歐陽少鳴〈論吳激詞風及對金詞的影響〉,收入《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劉揚忠〈金代河朔詞人群體論述〉,收入《學術研究》2005年第4期
    劉鋒燾〈從守節徬徨走向消釋超脫—論蔡松年文化人格的轉變〉,收入《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劉鋒燾〈蔡松年〈庚戌九日還自上都……〉組詩作年考辨〉,收入《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月,第18卷第1期
    劉鋒燾〈論宋金詞人對蘇軾的接受與繼承〉,收入《文史哲》2003年第3期

    八、 其他
    清‧王贈芳等修、成灌等纂《濟南府志》(臺北:學生書局,1968年2月)冊十一卷四十七
    明‧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4刷)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5刷)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九、 網路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csis.com.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cdnet.lib.ncku.edu.tw/ncl-cgi/hypage51.exe?HYPAGE=Home.txt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libnt.npm.gov.tw/s25/
    教育部國語辭典 http://140.111.34.46/dict/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main.htm
    網路展書讀 http://cls.admin.yzu.edu.tw/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