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霜煙 Tzeng, Shuang-Yan |
|---|---|
| 論文名稱: |
台語副詞的類義佮構詞研究 A study on Adverb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Word Formation in Taiwanese |
| 指導教授: |
邱湘雲
Chic, Hsiang-Y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2 |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 、副詞 、類義 、結構形式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Adverb, Adverb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Form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95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台語」佇遮所指的是「台灣閩南語」的簡稱。「類義」是指詞義屬於仝一類的事物的詞,詞義特徵上有共仝的類屬性。副詞的類義就是指副詞類當中語義來看屬於仝一類的事物的詞,因為語言的重心就佇語義的表達,一般認為副詞詞義較抽象,但是若是會當對其中所隱含的意義做有效的詮釋,對文學創作的抑是教學的應用就會閣較得心應手。
本篇研究以台語副詞的類義詞彙建構為開端,由「意義」角度探討副詞的類義關係佮結構形式,透過各種語義關係佮結構分析,串連豐富的副詞語料,進而發掘其中的類義語義關係。
本文首先統整出副詞的類義關係類型,提供副詞無仝角度的研究,而且觀察台語副詞的詞彙分佈,發現到副詞本體特徵佮形容詞類似有程度層次的比較,以及台語副詞中有複合重疊詞的台語特色。釐清副詞語素結構動態以及副詞類型系統的全貌,初步開發了副詞詞彙系統。
本文研究最終利於提供副詞類義詞義的相關訊息以及副詞類義語素的結構形式。向望這方面的研究會當開拓未來台語副詞類義關係佮語素結構研究的園地。
Abstract
Taiwanese is an abbreviation of “Taiwan-Minnanes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means all the things with the same character on the word. And word in adverb have the same meaning called “Adverb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The key of language is how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word. If we can do it exactly, it’s very powerful for literature creating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First, we study the formation of adverb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in Taiwanese by the analyzing of varies meanings of words and formations. Our research summarizes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adverb and we can find the distribution of adverb in Taiwanese.
Finally, we hope our research can help adverb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word formation more completely.
參考冊目
一、工具書
【I】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出版。
【K】甘為霖2004《廈門音新字典》:第19版7刷。台南:人光出版社。
【L】李順涼、洪宏元編(2004)《華台英詞彙句式對照集》。台北:五南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Oo】胡鑫麟1994《分類台語小辭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T】董忠司總編2002《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T】陳修2000《台灣話大辭典》。第2版1刷(修訂新版)。台北:遠流
出版社。
【T】陳正統2007《閩南話漳腔辭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T】張裕宏2009《TJ台語白話小詞典》。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Tsh】村上嘉英2007《東方台灣語辭典》。日本:東方書店。
二、相關文本
【K】教育部2008《用咱的母語寫咱的文學 恩兜的母語寫恩兜的文學》。
台北:三民書局。
三、學術專冊
【B】道格拉斯‧布朗Brown著、余光雄譯(2005)《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
原則》。 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C】大衛‧克里斯托Crystal著、周蔚譯(2001)《Language Death:
語言的死亡》。台北:城邦文化。
【D】Devitt著、蔡承志譯(2002)《語言與真實》,台北:國立編譯館。
【H】韓陳其(1996)《中國語言論》台北:新文豐股份有限公司
【H】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與義學》。台北:三民書局。
【I】楊榮祥(2007)《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I】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K】柯旗化(1992)《新英文法》。高雄:第一出版社。
【K】賈彥德(1999)《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K】葛本儀(2008)《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Kh】許極燉(1992)《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Kh】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L】呂叔湘(1993)《語文常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L】李泉(2001)《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
【L】李福印(2006)《語義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L】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L】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L】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L】盧國屏(2008)《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L】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
書苑有限公司。
【N】黃宣範(2003)《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Oo】胡百華(1984)《華語的句法》。台北:阿爾泰出版社。
【Oo】胡裕樹主編(2006)《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Oo】胡性初(1988)《修辭助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Ông】王南華(1992)《實用台語詞彙》台北:台原出版社
【Ông】王育德(2000)《臺灣語入門》。台北::前衛出版社。
【Ông】王育德著、黃國彥譯(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出版社
【Ông】王育德(2002)《台灣話常用詞彙》。台北:前衛出版社。
【Ph】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
學生書局。
【P】步裕民‧陳漢森(1993)《寫作語法修辭叢書》。台北:書林出版。
【T】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台北:遠流出版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鄭良偉(1988)《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T】張世祿‧嚴修‧楊劍橋(2006)《古代漢語教程》:第3版2刷。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T】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T】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T】竺家寧(1999)《漢學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T】趙元任‧丁邦新(2002)《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Ts】曹逢甫(19970)《台灣閩南語綜合語法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Ts】曹煒(2002)《現代漢語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Ts】曹煒(2003)《現代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Ts】鍾榮富(2006)《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Ts】朱德熙(2007)《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Tsh】徐烈炯(1996)《語意學》。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Th】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Th】湯廷池(2006)《漢語詞法句法論集》三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Th】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Y】George Yule著、張文軒譯(1999)《The Study of Language:
語言學導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三、學位論文
【A】洪宏吉(2006)《台灣閩南語同義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K】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論文。
【L】林麗姿(2010)《台語繪本的詞彙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L】呂淑惠(2009)《台語歌謠的句型研究(1932-1980)》,國立成功大
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L】林香薇(2000)《台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系博士論文。
【Ng】吳玫芳(2000)《台華詞彙對比研究—以台南善化鎮自然事物基本詞
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Ng】黃進旺(2010)《歌仔冊的版本與用字研究-以〈台灣義賊 新歌
廖添丁〉、〈義賊廖添丁歌〉、〈台灣歌仔簿 義賊廖添丁〉》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Ts】曹芬敏(2008)《台語構詞學原理kap辭典編輯e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四、學術期刊、單篇論文
【H】何信翰2010〈Ùi語義學的觀點看台語現代詩的「意象」〉。台北:
2010第六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I】余麗梅(2009)論《金瓶梅》中程度副詞「十分」,四川西南科技大學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
【K】柯秋芳‧史海彔(2008)〈語義場理論在近義詞辨析中的應用〉,咸宁
學院學報,第28卷第二期
【L】李勤岸(2005)<蔡培火白話字散文集《十項管見》ê關鍵:論述中ê
譬論>。台南:國家文學台灣文學館《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
【L】李媚樂(2005)〈副詞重疊與重疊式副詞〉遼寧:遼寧大學留學生院。
【P】方耀乾(2007)〈台語文學入門:台語文學的發展kah欣賞〉。台北:
台灣母語教師學會。
【Ph】潘科元(2006)〈蔡培火《十項管見》ê語詞運用-對現時台語文ê
啟示〉。台北: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T】多田惠Tada.Kei(2007)〈對台(HÔ-ló)日羅馬字對照以及借用語
看羅馬字幫讚國際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台北:〈第12屆世界台語
文化營,台灣教育愛母語化〉。
【Tsh】徐淑娟(2008)《台灣閩南語重疊式形容詞之結構分析及其變調
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頁42-44。
【Tsh】徐建宏(2005)〈程度副詞「很」與「太」的用法辨析〉。出自:
遼寧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
五、網路資訊
【A】洪惟仁(1998)第七章〈語義學〉。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
8月22日。引自網址:www.uijin.idv.tw/new/language/07
【Kh】許長謨《台灣閩南語詞彙、語法概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河堤詩社)。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12日。
引自網址:www.uijin.idv.tw/new/language/07
【K】教育部(2009)《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試用版》,線上檢索日期:
2010年1月網址:National Languages Committee。
【Ng】黃石輝(1930)《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線上檢索日期:
2010年9月5日。轉引自國立台灣文學館,網址:
www.nmtl.gov.tw/index.php?
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242&...
【N】梁淑惠(2007)《巴克禮譯本》。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10日。
網址:taigi.fhl.net/Godspeak/Godspeak32.html
【T】鄭良偉(2005)《台語的構詞法》,台灣語文資訊網站。參考日期:
2009年8月6日。網址:http://taigu.eic.nctu.tw/education_
db/taibun/hu-lok_2.pdf
【Ts】曾金金(1997)〈台語斷詞原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討論報告,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7日。網址:http://iug.csie.dahan.edu.tw/TG/Compling/hunsu/huns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