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駿豪
Hsu, Chun-Hao
論文名稱: 唐宋朝代至1950年代龍骨水車的發展與運用-以江蘇為考察重心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1950s-a Research Based on Jiangsu
指導教授: 林聰益
Lin, Tsu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9
中文關鍵詞: 科技史灌溉農業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龍骨水車
外文關鍵詞: Irrigation, Agriculture,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為,第一:探討唐宋至明清時期,龍骨水車廣泛運用的範圍與其水車構造均維持不變的原因、第二:探討明清以降,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分布地區與特色、第三:依循傳統工藝復原製作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藉此記載傳統機械的技術與工藝。
    龍骨水車為具備史料及尚存實物的「有憑有據」類型之傳統機械。東漢末期雖已發明龍骨水車的雛型,但直到唐代時才為農民所用,宋代時,龍骨水車成為江南地域農家常備之汲水農具。南宋始有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記載,但依據相關文獻分析,明代以降長江以北濱海地域始廣泛風車於農田汲水與鹽灘提滷。
    依據明清時期稻作生產模式特徵,筆者將龍骨水車分為兩類型,一為唐宋至明清時期形成的「勞力集約」類型,此類型包括人力操作的龍骨水車(踏車、拔車);二為明清時期發展的「資本密集」類型,此類型包括畜力、水力與風力龍骨水車。藉此顯示龍骨水車演變的類型,以及風力龍骨水車發展與運用的產業特性。
    唐宋至明清時期,政府與民間運用龍骨水車於高田提灌、抗旱灌溉、排除積水、以及河道水利用途。藉由分析明清時期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分布區域,北方的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多用於鹽業,南方多用於農業的特色,並從經濟產業因素分析風車多為地主、富鹽商所有。此外,從元代以降的文獻,比較各類型龍骨水車的灌溉效率,藉此顯示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經濟優勢與技術特點。
    蘇北鹽城市海河鎮的陳亞師傅,遵循傳統技術復原製作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藉由復原過程,分析製作風車時所用技術,探討中國傳統技術的特點。藉由訪談工匠與觀察製作風車的過程,論述有關立軸式風車的文化意象,表現於帆船與農業文化的融合、性別分工與生殖文化。本研究之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考察與復原,保存與紀錄其工藝技術。

    關鍵詞:龍骨水車、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農業、灌溉、科技史

    There are three topics of this research. First of all, to discover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application scope and its structure that maintains the invariable reason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topic is to discuss the distributed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 from the tim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ird, the craftsmen use the traditional way to reconstruct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 this way, I can record the technology and the craft of the traditional machinery.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has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existent objects. In the Tang Dynasty, farmer began to use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for irrigation. The farmers, who lived in the Yangtze valley at the period of the Sung Dynasty, generally stockpiled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 order to irrigate their crops. In the tim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started to have the records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After Ming Dynasty, people who lived in coastal areas in north of Yangtze River began to use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to draw water in the farmland irrigation and the salt field.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I separate th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to two types. First, the intensive labor type, this type included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that was operated by men. Secondly, the capital intensive type, this type included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which was operated by livestock, water power or wind pow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was widely used in the high field, the dry season irrigation, draining the flood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ed regions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windmills in north were often used in the salt industry, but the southern windmills were used in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From the prospect of economical factor, most of the windmills were owned by the landlords and the rich salt merchants.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irrigation efficiencies, it would outstand the economical superiority 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Chen Ya, the carpenter who lived in Haihe Town, Yan-Cheng City,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followed ancient techniques to reconstruct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By restoring the windmill, i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rough the interview of carpenter and the observation the restoration, it also revealed the cultural image of performance in the sailing ship, the agrarian civilization integration, the sex division of labors, and the reproduction culture.

    The farmer widely made use of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in the irrigation of rice for a long time, and it made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an important irrigation machinery at that time.

    Key word: the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power Chinese Square-Pallet Chain Pump, Agriculture, Irrigatio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論文研究架構 14 第二章 龍骨水車的發展與演變 18 第一節 灌溉農具的總類 18 第二節 起源與分類 30 第三節 構造 53 第四節 名稱 61 第五節 小結 72 第三章 龍骨水車的功能 76 第一節 灌溉 76 第二節 排積水 92 第三節 大棚車制度 98 第四節 水利功能 109 第五節 小結 122 第四章 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使用與特色 125 第一節 分布區域 125 第二節 運用特色 140 第三節 灌溉效率 149 第四節 小結 156 第五章 蘇北立軸式風力龍骨水車的考察與復原 159 第一節 調查研究架構 159 第二節 田野調查過程 163 第三節 復原製作 173 第四節 技術特點 187 第五節 文化特色 201 第六節 小結 209 第六章 結論 213 附錄一:陳立,〈為什麼風力沒有在華北普遍利用─渤海海濱風車調查報告〉 218 附錄二:古籍中非龍骨水車類的灌溉農具圖 221 附錄三:古籍中的龍骨水車圖 237 參考書目 242

    一、史料(按照史料性質分類)
    (一)官方史料
    1.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宋)盧弼集解、(清)錢大昕考異,《三國志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
    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唐)杜佑,《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史部二六正史類,第268冊)。
    5.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6. (元)脫脫等修,《宋史》(收入《四部備要》,影印本,台北:中華書局,1981,第192-211冊)。
    7.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據武英殿刻本校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8. (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稿》(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印行本影印,台北:世界書局,1964)。
    9. (清)葉方桓,《山東全河備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九年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史224冊)。
    (二)地方志
    1. (宋)廬憲,《嘉定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鎮江府》(影印本,揚州:江蘇廣陵刊印社,1991)。
    3. (清)沈彤、倪師孟纂,丁元正、陳莫纕修,《吳江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石印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1,第19-20冊)。
    4. (清)宋如林等修,孫星衍等纂,《松江府志》,(據清嘉慶22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5. (清)汪曰楨纂,《南潯鎮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同治二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第22冊)。
    6. (清)秦緗業等纂,《無錫金匱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光緒七年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1,第24冊)。
    7. (清)孫陽顧纂,曹翠亭增纂,《儒林六都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間抄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第11冊)。
    8. (清)陸世益編,張啟泰輯,《望仙橋鄉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上海博物館藏清光緒間稿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第3冊)。
    9. (清)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524冊)。
    10. (清)楊昌濬修,張國常纂,《重修皋蘭縣志》(據隴右樂善書局交甘政報局石印影印,台北:臺灣學生,1967)。
    11. 高樹敏纂,盧鴻鈞、胡為和修,《民國三續高郵州志高郵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十年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1,第47冊)。
    (三)文集(按朝代分類)
    1. (周)墨翟,《墨子》(諸子集成本,國學整理社原輯,北京:中華書局,1954)。
    2. (東漢)劉向,《說苑》(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晉)葛洪,《西京雜記》(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第106冊)。
    4. (唐)陳廷章,《水輪賦》(收入《全唐文》,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79)。
    5.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縮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北宋)孔平仲,《談苑》(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影印本,台北:新興書局,1978,第4冊)。
    7. (北宋)王洋,《東牟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8. (北宋)王令,《廣陵詩鈔》(收入《宋詩鈔》,據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第483冊)。
    9. (北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影印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20)。
    10. (北宋)胡宿,《文恭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
    11. (北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02)。
    12. (北宋)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縮本,臺二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 (北宋)張耒,《張右史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第55冊)。
    14. (北宋)單鍔,《吳中水利書》(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 (北宋)蘇軾,《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16. (南宋)方岳,《秋崖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17. (南宋)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18. (南宋)王炎,《雙溪類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影印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第3集)。
    19. (南宋)岳珂,《玉楮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20. (南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第251冊)。
    21. (南宋)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據汲古閣本為底本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22. (南宋)陸游,《入蜀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3. (南宋)陸遊,《陸放翁詩詞選》(據趙翼(清),《歐北詩話》,卷6收錄,台北:華正書局,1974)。
    24. (南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25. (南宋)虞儔,《尊白堂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集部,第1154冊)。
    26. (南宋)趙蕃,《淳熙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7. (南宋)劉一止,《苕溪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32冊)。
    28. (南宋)釋居簡,《北礀集》(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9. (元)王禎,《農書》(收入《萬有文庫薈要》,據影永樂大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30. (元)王禎,《農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730冊)。
    31. (元)鄭光祖,馮俊杰教注,《鄭光祖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2.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第131-132冊)。
    33.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據影明崇禎刻本,並以圖書集成及授時通考各圖校正收錄,台北:廣文書局,1978)。
    34.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731冊)。
    35. (明)童冀,《尚絅齋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集部別集類,第410冊)。
    36. (明)董榖,《碧里雜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據鹽員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
    37.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諸子集成本,國學整理社原輯,北京:中華書局,1954)。
    38. (清)吳邦慶,《水利營田圖說》下(收入《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影印本,台北:文海,1970)。
    39. (清)納蘭成德,《淥水亭雜識》(收入《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冊)。
    40. (清)孫峻,《築圩圖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976冊)。
    41. (清)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影印本,第1冊)。
    42. (清)劉應棠,《梭山農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976冊)。
    43. (清)顧炎武,《肇域志》(據雲南省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
    44. (清)麟慶輯,《河工器具圖說》(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據清道光十六年南河節署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冊)。
    二、專書
    1. 丁穎主編,《中國水稻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2. 小林實彌發行,《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 第一輯(影印)》(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7)。
    3.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中國古代耕織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4.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編輯部大陸旅遊製作群編輯,《江蘇》(收入《大陸最佳去處全集》,台北:戶外生活圖書公司,1993,第6集)。
    5. 田秋野、周維亮編,《中華鹽業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6.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科技史研究組編,《中國科技史資料選編-農業機械》(北京:清華大學,1981)。
    7. 王啟柱,《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8. 丘光明、邱隆、楊平著,盧嘉錫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9.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第9冊,《機械工程學》。
    10. 李約瑟主編,《中國農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11. 沈宗瀚、趙雅書等編著,《中華農業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12. 吳聰賢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農業發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13.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台北:漢揚出版社,1995)。
    14.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15. 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註釋本》(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0)。
    16. 周魁一著,盧嘉錫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水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7. 金煦主編,《江蘇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18. 陳曉中等箸,《中國古代的科技》(台北:明文書局,1990)。
    19. 張研,《清代經濟簡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0. 陸敬嚴、華覺明分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1. 陳高華、徐吉軍主編,《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1)。
    22. 曾雄生、徐鳳先、傅海倫,《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23.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1999)。
    24.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
    25. 華覺明主編,《中國科技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26. 董恺忱、范楚玉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三、期刊論文
    1. 王若昭,〈清代的水車灌溉〉,《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南昌,1983年4月),頁152-159。
    2. 王建革,〈水車與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澇與生產恢復場景〉,《清史研究》,第2期(北京:2006年5月),頁1-11。
    3. 杜正國,〈《泰西水法》中的物理學知識〉,《中國科技史料》,第13卷,第2期(北京,1992年2月),頁66-69。
    4. 李伯重,〈楚材晉用:中國水轉大紡車與英國阿克萊水力紡紗機〉,《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北京,2001年1月),頁62-74。
    5. 易穎琦、陸敬嚴,〈中國古代立軸式大風車的考證與復原〉,《農業考古》,1992年第3期(南昌,1992年12月),頁157-162、321。
    6. 周魁一,〈中國古代農田灌溉排水技術〉,《古今農業》,1997年第1期(北京,1997年1月),頁1-12。
    7. 唐耕耦,〈唐代水車的使用與推廣〉,《文史哲》,第四期(濟南,1978年4月),頁73-76。
    8. 陳立,〈為什麼風力沒有在華北普遍利用─渤海海濱風車調查報告〉,《科學通報》,第2卷,第3期(北京,1951年),頁266-268。
    9. 張柏春,〈明末《泰西水法》所介紹的三種西方提水機械〉,《農業工具》,(北京,1955年3月),頁146-153。
    10. 張柏春,〈中國傳統水輪及其驅動機械〉,《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3卷,第2期(1994年2月),頁155-163頁;第3期,頁254-263。
    11. 張柏春,〈中國風力翻車構造原理新探〉,《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4卷,第3期(北京,1995年3月),頁287-295。
    12. 陳仲安,〈瓦罐、龍骨車、抽水機-漫談古代灌溉工具〉,《文史知識》,1983年8期(北京,1983年8月),頁62-71。
    13. 陸敬嚴、田淑蓉,〈中國古代齒輪新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第12期(北京,1989),頁63-68。
    14. 楊希義,〈唐代的水車〉,《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年第4期(陝西,1983年4月),頁114-117。
    15. 譚徐明,〈中國水力機械的起源、發展及其中西比較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4卷,第2期(北京,1995年1月),頁83-95。
    四、學位論文
    1. 林聰益,《中國擒縱調速器之系統化復原設計》(台南:成功大學,1992,博士論文)。
    2. 易穎琦,《立軸式大風車的考證、複製、研究與改進》(上海:同濟大學,1990,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8-29公開
    校外:2009-08-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