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秉叡
Tsay, Biing-Ruey
論文名稱: 和珅與乾隆朝晚期(1775-1795)政局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Ho-sum and Qianlong's Latter Stag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1775-1795)
指導教授: 顧盼
Ku, P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乾隆和珅
外文關鍵詞: Ho-sum, Qianlong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之目的,主要是探討清代乾隆朝晚期和珅在中央財政稅收、地方財政改革與整肅貪污犯罪、政治人事運作等方面所產生的互動及其影響,試圖說明和珅於乾隆朝晚期政局中所扮演之角色。

    和珅其人具有相當聰明才智,亦有辦事幹練之優點。雖早年出身無籍,然受到了完善有系統之高等教育,以致其如虎添翼,能隨心所欲應付突發狀況,這也使其抓穩時機晉身官場。首先由和珅與崇文門稅收之關聯性得知,稅收流向與戶部尚書、內務府總管大臣密切相關。而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一年(1778-1786)間,和珅身兼內務府總管、戶部尚書與崇文門監督三職,不啻為關稅收入贏餘銀的彈性流通之顯例。其次,透過和珅對滇省的設關查私、開採銅觔、私鑄錢幣、官鹽難銷等多項財政議題的改革方案,清楚看出和珅在處理中央財政稅收與地方財政改革議題的理財能力和精明幹練,此正為乾隆對其垂青之重要原因。

    透過乾隆朝晚期肅貪個案之分析,可以清楚看清乾隆朝貪污弊案中的本質,皇帝明裡為盛世人君,暗中卻充盈私庫,名利雙收。和珅明瞭乾隆之所欲,便遂其志,進而奠定一己之聲望,爭取乾隆更大之信任。和珅以朝中政敵因外務暫離軍機中樞之際的政治奪權法對付軍機處異己,使得當時的政務運作,進行一種無聲的不合作運動。導致乾隆朝晚期政治出現諸多吏治腐化、綱紀鬆弛之現象,再加上和珅入直軍機二十餘年,以職務之便與皇帝之寵信,對清代內閣、六部、及軍機處等衙門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弦易轍,導致朝政糜爛、官場風氣敗壞皆由此,模稜、柔弱、專營、苟且變成為官之道,至嘉慶朝仍無法去其弊,足見和珅與乾隆朝晚期政局走向腐敗之勢密不可分之關係。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mainly study in Qing Dynasty in Qianlong's latter stage, Ho-sum is in such aspects as reform, corruption case, policy of the state finance, the influence produced, attempt to state and the roles acted in Qing Dynasty.

    Ho-sum is quite clever, very skillful in handling affairs too. Though very poor after hour, but there are good education backgrounds, enable him to act the official. It observe and not deal with by property tax and the reform not financial not local not national,it can know and speciality for economy, he can handle economy of country well, emperor extraordinary trust he. Thi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hat Emperor Qianlong likes him.

    Study the corruption case in Qianlong times, can know the emperor has sense of justice very much on the surface at first, in fact love the money very much. With knowing too the emperor loves the money very much, so Ho-sum help him to corrupt. Secondly, with utilizing the emperor's trust, make national politics very poor. The result lets the politics of Qianlong times present a lot of shortcomings. It cannot still be dealt with to celebrate emperor times until good, so Ho-sum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power with the politics of Qianlong times.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3 第一章 乾隆朝盛世與和珅 15 前言 15 第一節 乾隆朝盛世之概況 15 第二節 和珅的出身與崛起 23 小結 43 第二章 乾隆朝財政與和珅 45 前言 45 第一節 崇文門稅關之重要性 45 第二節 崇文門稅關與和珅 57 第三節 滇省財政改革與和珅 67 小結 74 第三章 乾隆朝政治與和珅 76 前言 76 第一節 地方貪案與和珅 76 第二節 官場人事運作與和珅 104 小結 130 結論 132 附錄1 和珅生平年表 137 壹、和珅年表:乾隆十五年~嘉慶四年(1750~1799) 137 貳、和珅任官年表:乾隆三十四年~嘉慶四年(1769~1799) 141 附錄2:乾隆朝貪案列表 144 參考書目 148

    一、史料(按史料性質分類順序)
    (一)檔案暨官方史料
    1.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 關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所藏微捲影印,1996。
    2. (清)不著編人,《崇文門商稅衙門現行稅則》,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古籍線裝書。
    3.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纂,《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4.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纂,《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5. (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台北:文海書局,1992。
    6. (清)清高宗欽定,《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台北:世界書局,1988。
    7. (清)托津等纂,《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台北:文海書局,1991。
    8. (清)崑岡等撰,《光緒朝大清會典》,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新文豐書局出版,1976。
    9. (清)崑岡等撰,《大清會典事例》,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台北:新文豐書局出版,1976。
    10. (清)吳裕德校,《欽定八旗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664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1. (清)魏源,《聖武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
    12.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一至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清國史館奏稿》,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14.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15. 張翔責任編輯,《清季內閣檔案全輯》,北京:學苑出版,1999。
    16. 姜亞沙責任編輯,《和珅等謝恩摺稿》,收錄於《清代(未刊)上諭、奏疏、公牘、電文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5。
    17. 姜亞沙責任編輯,《查抄和珅犯罪原案》,收錄於《清代(未刊)上諭、奏疏、公牘、電文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5。
    1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影印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19. 趙爾巽等撰,《新校本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二)地方志、筆記
    1. (明)沈應文、張元芳纂修,《萬曆順天府志》,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2. (清)張之洞總纂;李鴻章監修,《光緒順天府志》,台北:文海書局,1965。3. (清)小橫香室主人編著,《清朝野史大觀》,台北,中華書局,1986。
    4. (清)朱彭壽,《舊典備徵》,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5. (清)佚名撰,《和珅列傳》,北京:線裝書局,2003。
    5.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03三刷。
    7. (清)梁章鉅,《樞桓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
    8.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9.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10.(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清)愛必達,《衍慶錄》,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12.(清)燕北老人,《滿清十三皇朝秘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13.(清)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二、專書(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部份
    1. 上官雲飛,《大清皇權遊戲》,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2. 牛創平、牛冀青編,《清代一二品官員經濟犯罪案件實錄》,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 王戎笙,《清代全史》,第4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4. 王丕震,《和珅》,台北:黎明文化出版,2001。
    5. 王輝、盛珂編著,《和珅的傳奇人生》,台北:廣達文化,2002。
    6. 史林,《夢斷紫禁城 : 和珅之謎》,北京:言實出版社,2001。
    7.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
    8. 朱誠如主編,《清朝通史.第8冊乾隆朝上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9. 朱誠如主編,《清朝通史.第9冊乾隆朝下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0. 朱誠如主編,《清朝通史第14冊大事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1. 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代雍正朝的廉銀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76。
    12. 李治亭,《清康乾盛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3. 李鵬年等編著,《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
    14. 李景屏,《和珅:正史與戲說》,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2。
    15. 李景屏、康國昌,《乾隆、和珅與劉墉》,台北縣:知書房出版社,2000。
    16. 杜家驥,《清朝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7. 林濤,《正說清朝三百年》,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
    18. 張杰、王虹,《和珅傳奇》,台北:新潮社文化,2004。
    19. 張研,《清代經濟簡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0. 張海瀛,《山西商幫》,台北:萬象圖書,1995。
    21. 張海鵬,《徽州商幫》,台北:萬象圖書,1995。
    22.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23.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1974四版。
    24. 東野君編,《和珅-老狐狸處世智慧》,台北:新潮社文化,2003。
    25. 東土君,《和珅秘傳》,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
    26. 金性堯,《清代宮廷政變紀要》,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7.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台北:躍升文化事業,1994。
    28. 高陽,《清朝的皇帝》,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5二刷。
    29.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台北:文史哲,2001。
    30. 唐瑞裕,《清代吏治探微》,台北:文史哲,1991。
    31. 陳捷先,《乾隆寫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32.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再版。
    33. 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出版,1997。
    34. 陳滿麒《正說清宮八大疑案》,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5。
    35. 范金民、羅侖,《洞庭商幫》,台北:萬象圖書,1995。
    36. 莊吉發,《淸高宗十全武功硏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37.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台北:故宮博物院,1979。
    38.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39. 韋慶遠,《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0.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41. 喻松青、張小林主編,《清代全史》第四、五、六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42. 殷冬水、曾水英,《黑金官商-和珅》,台北:時藝文化,2004。
    43. 殷冬水、曾水英,《和珅的斂財祕碼》,台北:時藝文化,2005。
    44. 紀連海,《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45.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46. 郭成康,《乾隆正傳》,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47. 郭燕紅,《驚回首--清朝第一貪污鉅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48. 郭松義等著,《清朝典章制度》,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49. 傅宗懋,《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54學年度博士論文。
    50. 聖華,《風流大帝-乾隆私密檔案全揭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
    51. 聖華,《困惑兒皇-嘉慶私密檔案全揭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
    52. 孫文良等著,《乾隆皇帝》,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
    53. 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台灣商務,2001四刷。
    54.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5.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北京:中華書局,2005。
    56. 馮佐哲,《和珅評傳》,北京:中國青年,2003。
    57. 馮佐哲,《貪污之王:和珅秘史》,吉林:文史出版,1989。
    58. 馮佐哲,《清史與戲說影視劇》,保定:台海出版社,2004。
    59. 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60. 萬依等著,《清代宮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61. 鄭天挺,《清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
    62. 鄭天挺,《清史探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63.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再版。
    64. 興華,《和珅秘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65. 魏美月,《清乾隆時期查抄案件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
    66.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
    67. (美)A‧W‧恒慕義主編《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68. (美)James L. Hevia何偉業,《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9. (法)Alain Peyrefitte著,王國卿、毛鳳支等譯,《停滯的帝國》,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3刷。

    (二)日文部份
    1. 安部健夫,《清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1。
    2. 佐伯富,《中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1。
    3.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東京:汲古書院,1994。

    三、期刊論文(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部份
    1. 丁瓊,〈乾隆南巡二三事〉,《中國檔案》,1991:1,1991,頁46-47
    2. 王俊義、黃愛平,〈康熙和乾隆為何皆六下江南〉,《文史知識》,1985:8,1985,頁12-17。
    3.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清代經濟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頁1-16。
    4. 臼井 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遷徙與商業活動〉,《江淮論壇》,總第149期,1995年1月,頁68-75。
    5. 李尙英,〈一本《和珅評傳》,另半部乾隆朝政治史:讀馮佐哲先生《和珅評傳》〉,《中國社會科學院硏究生院學報》,總106期,1998,頁76-80。
    6. 李瑚,〈關於淸初商人和商業資本的幾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總25期,1983年1月,頁247-272。
    7. 李珍,〈清代的軍機處〉,收錄於《歷史月刊》,219期,2006年4月,頁18-19。
    8. 邱澎生,〈十八世紀滇銅市場中的官商關係與利益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期,2001,頁49-119。
    9. 祁美琴,〈關於清代榷關“差官”問題的考察〉,《清史研究》,第4期,2003,
    頁44-57。
    10. 何本方,〈清代戶部諸關初探〉,《南開學報》,第3期,1984,頁36-44。
    11. 杜正勝,〈在璀璨瑰麗之下--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故宮文物月刊》,總235,2002,頁5-24。
    12. 吳建雍,〈清前期榷關即其管理制度〉,《中國史研究》,第1期,1984,頁85-96。
    13. 沈景鴻,〈細說和珅—從上諭檔清高宗實錄看和珅的一生〉,《故宮學術季刊》,1卷8號,1983,頁126-133。
    14. 沈信夫,〈漫話崇文門〉,《文史資料選編》,31卷,1986年12月,頁231-236。
    15. 呂堅,〈乾隆朝貪污大案何以履禁不止〉,《中國文物世界》,190期,2001,頁70-73。
    16. 岑大利,〈清代京城崇文門稅務總局初探〉,《清史研究》,第一期,2001年2月,頁49-57。
    17. 來新夏,〈淸代前期的商業〉,《社會科學戰線》,總24期,1983年4月,頁104-113。
    18. 林新奇,〈清代乾隆時期的議罪銀制度〉,《文史知識》,總56期,1986,頁112-114。
    19. 周汝昌,《紅樓夢全璧的背後》,連載於《紅樓夢學刊》,1980第4期、1981第1期。
    20. 張羽新,〈“貪汚之王”和珅〉,《人物》,總第13期,1982,頁180-183。
    21. 張玉芬,〈嘉慶誅和珅成因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總第66期,1989,頁74-78。
    22. 夏家駿,〈乾隆肅貪述評〉,(收錄於左步青編選,《康雍乾三帝評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頁385-397。
    23. 陳忠平,〈明淸時期江南市鎭手工業的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總56期,1987年9月,頁87-93。
    24. 陳香,〈從和珅的入相談到鈔家〉,《藝文誌》,120期,1975,頁8-14。
    25. 陳捷先,〈略論清帝南巡揚州及其功過〉,《故宮學術季刊》,15卷4期,1998,頁11-32。
    26. 陳捷先,〈乾隆肅貪研究〉,(收錄於《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出版,1997),頁187-250。
    27. 陳其泰,〈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史書《聖武記》〉,《文史知識》,總54期,1985, 頁27-33。
    28. 韋慶遠、魯素,〈淸代前期的商辦礦業和資本主義萌芽〉,《清史論叢》,第4卷,1982年9月,頁65-91。
    29. 徐新吾,〈中國紡織手工業中唯一資本主義萌芽〉,《平準學刊》,3卷下冊, 1986年7月,頁111-128。
    30. 高時闊,〈“記取香煙是後身”--巨貪、奸相、“弄臣”和珅〉,《文史知識》,總181期,1996,頁83-88。
    31. 莊吉發,〈運際郅隆:乾隆皇帝及其時代〉,《滿族文化》,28期,1992,頁11-22。
    32. 唐瑞裕的〈論清代乾隆朝幾則官吏侵貪案件〉,《故宮學術季刊》,17卷4期,2000夏,頁179-215。
    33. 商全,〈淸代大貪官和珅家產考實〉,《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總第131期,1989,頁124-127。
    34. 許雪姬,〈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秋,頁195-206。
    35. 國文天地編輯部,〈和珅是美男子,紀曉嵐是大胖子﹖〉,《國文天地》,213號,1993,頁93。
    36. 馮佐哲,〈有關和珅家族與皇室聯姻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刋》,總第35期,1987,頁11-15,20。
    37. 馮佐哲,〈略談和珅出身、旗籍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刋》,第28期,1985年6月,頁32-36。
    38. 馮佐哲、楊乃濟,〈有關和珅出身、旗籍問題的考察-與周汝昌先生商榷〉,《淸史論叢》,4卷,1982年12月,頁141-151。
    39. 馮佐哲,〈《和珅犯罪全案檔》考實〉,《歷史檔案》,總第24期,1986,頁130-133。
    40. 彭澤益,〈淸代前期手工業的發展〉,《中國史硏究》,1981年1月,頁43-60。
    41. 彭雨新,〈淸乾隆時期的礦政礦稅與礦業生產發展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硏究所集刋》,第8卷,1986年,頁118-159。
    42. 程耀明,〈淸季權臣和珅被抄家產初探〉,《曁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總第26期,1986,頁18-23,37。
    43. 黄愛平,〈略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文史知識》,1989:10,1989,頁28-33。
    44. 楊乃濟,〈《庸庵筆記》所錄査抄和珅住宅花園淸單辨訛〉,《歷史檔案》,總第2期,1981,頁133-135。
    45. 楊珍,〈乾隆帝內禪研究〉,《滿學研究》,5期,2000, 頁153-166。
    46. 葉伊能,〈淸代荒政述論〉,《中國農史》總67期17卷4號,1998年9月,頁59-68。
    47. 廖慶洲,〈人力資源--企業界的乾隆與和珅〉,《管理雜誌》,270期,1996,頁118-119。
    48. 廖聲豐,〈明清時期的鈔關(榷關)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7,頁90-92。
    49. 劉鳳雲,〈試析乾隆肅貪屢禁不止的原因〉,《清史研究》,1992:1,1992,頁56-61。
    50. 華唐,〈千古一巨貪--和珅列傳〉,《明道文藝》,247期,1996,頁16-25。
    51. 萬依,〈供宮廷及稅官染指的“崇文門”〉,《故宮博物院院刊》,2號,1987年2月,頁26-29。
    52. 賴恵敏,〈清乾隆朝的稅關與皇室財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 ,2004,頁53-103。
    53. 賴惠敏,〈社會地位與人口成長的關係—以清代兩個滿州家族為例〉,收錄於《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54. 關文發,〈關於“和珅跌倒,嘉慶喫飽”問題的質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總第80期,1991,頁62-69。
    55. 謝林,〈崇文門稅關概述〉,《北京史苑》,第1輯, 1983年1月,頁80-94。
    56. 顧平旦,〈《紅樓夢》與和珅佚聞〉,《史苑》,第1卷,1982,頁52-54。
    57. 蘇文雄等,〈國史上的十大誤國貪官〉,《歷史月刊》,72期,1994,頁63-75。

    (二)日文部份
    1. 安部健夫,〈米穀需要の研究〉,《東洋史研究》,15卷4期,(1954年3月),頁120-213。
    2. 香坂昌紀,〈淸代の餽送-江蘇巡撫吳存禮を中心として〉,《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歷史學・地理學)》,16卷,(1986),頁81-131。
    3. 宮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中華書局,1993年。

    四、工具書(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 李鵬年等編著,《清代六部成語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 沈啟煒、徐光烈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3. 周發增等主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辭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4. 清史委員會編,《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2001。
    5.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五、外文著作
    專書
    1. Dwight H. 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1969)。

    2. Ping-Ho,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1368-1953,(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七、網路資料
    1.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清國史館傳稿》,1099號,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網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1:696012293:6:ME28BBAEAAD9A8BD29B9C5C2D3@@982769418(2006.01)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人名權威資料查詢」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0:0:1:mctauac@@0.830553850183083

    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內閣大庫檔案」,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0:0:1:mctmeta@@0.12653802367252276

    4.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npm?@0:0:1:npmmeta::/tts/npmmeta/dblist.htm@@0.1426708286350526。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12公開
    校外:2008-07-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