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佳靜
Lu, Chia-Ching
論文名稱: 論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責任-以美國法為中心
Liabilities for a False and Misleading Prospectus: Focus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Regulation
指導教授: 陳俊仁
Chen, Chu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民事賠償責任交付責任申報書吹哨抗辯已盡合理注意義務追蹤要件合理注意信賴要件損失因果關係
外文關鍵詞: prospectus, false and misleading information, civil liabilities, liability for delivery, registration statement, whistle-blowing defense, due diligence defense, tracing requirement, reasonable care, reliance, loss caus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達成保障投資大眾之目的,各國皆透過貫徹公開原則之方式來加以達成,亦即要求有價證券發行人,於發行有價證券時,必須提供投資人做成投資判斷所需之充足資訊。而於發行市場中,主要係透過公開說明書來進行資訊之揭露。又為避免公開說明書之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匿情事,導致投資人之損害,我國遂設有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責任,以嚇阻資訊不實情事發生,並對於投資人提供事後救濟之管道。而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責任於適用上所可能面對之問題,即為本文所欲探討之重點。

    有鑑於我國證券交易法主要係仿自美國立法例,故美國法上對於資訊不實責任之處理應當可為我國之參考。因此,本文將以美國法為中心,先介紹美國法之資訊揭露制度,再介紹我國法之資訊揭露制度,藉由兩者之比較,觀察美國與我國資訊揭露方式有何不同之處,並期許能幫助後續對於資訊不實責任之理解。而後本文再進入資訊不實責任之研究,先分別就美國法與我國法規範為介紹,其後再就相關適用問題為比較分析,進而探討我國現行法制有何不足之處,並試行提出相關建議。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tecting investors, each country has taken the rule of disclosure. It requires that the issuer has to provide investors with full information. In primary market, the way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is to provide investors with the prospectus. Preventing the material facts in prospectus from being false and omitted, there is a liability for a false and misleading prospectus in Taiwa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question happened when applying the liability into each case.

    As a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Taiwan’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is modele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regulation, we may take the U.S. securities regulation as reference. Accordingly,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regulation. First, 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isclosure system, we can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both countries, and it can assist us to comprehend the liability for a false and misleading prospectus afterward. Second, this thesis will study the liability for a false and misleading prospectus, by comparing the U.S. securities regulation with Taiwan securities regulation, we can find out the problem of Taiwan law, and try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4 第一項 研究方法 4 第二項 研究範圍 5 第三項 研究限制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資訊揭露制度之介紹 7 第一節 前言 7 第二節 公開原則 8 第一項 證券市場之管理規範 8 第二項 公開原則 9 第一款 公開原則之意義 9 第二款 公開原則之要求 10 第三節 美國法之申報書規範制度 13 第一項 美國證券之註冊程序 13 第一款 前言 13 第二款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5 14 第一目 原則上非經註冊不得要約或出售證券 14 第二目 於不同期間下之適用 17 一、提交前期間(prefilling period) 18 二、等待期間(waiting period) 19 三、生效期間(post-effective period) 20 第三目 違反之效果 21 第三款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6申報書之提出 22 第四款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8 申報書之生效 23 第二項 美國法上申報書(registration statement)之內容 25 第一款 前言 25 第二款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7 26 第一目 Schedule A 26 第二目 SEC所規定之各種格式 28 第三目 Regulation S-K 30 第三款 申報書與公開說明書之區別 31 第四節 我國法上公開說明書規範制度 32 第一項 核准制與申報生效制 32 第二項 公開說明書之意義 34 第三項 公開說明書之編製義務與編製原則 35 第四項 公開說明書之內容 36 第一款 前言 36 第二款 封面、封裏及封底 37 第三款 公司概況 38 第四款 營運概況 38 第五款 發行計畫及執行情形 38 第六款 財務概況 39 第七款 特別記載事項 39 第八款 重要決議、公司章程及相關法規 40 第五項 簡式公開說明書 40 第六項 公開說明書之交付責任 41 第一款 前言 41 第二款 交付義務主體 41 第三款 交付時點與交付方式 44 第一目 交付時點 44 第二目 交付方式 45 第四款 賠償請求權人 46 第五款 損害賠償之計算 47 第五節 美國法與我國法資訊揭露範圍之比較 47 第六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美國法上申報書不實之民事責任 51 第一節 前言 51 第二節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1申報書不實責任 52 第一項 概說 52 第二項 適用範圍 53 第三項 對重要事實為不實陳述或隱匿 53 第四項 被告適格 56 第五項 免責事由 57 第一款 吹哨抗辯(whistle-blowing defense) 57 第二款 已盡合理注意義務(due diligence defense) 58 第一目 非專家部分(non-expertized portion) 59 第二目 專家部分(expertized portion) 59 第三目 Escott v. BarChris Construction Corp. 60 第三款 SEC Rule 176 63 第六項 原告適格 64 第七項 原告主張事項 66 第八項 損害賠償之計算 67 第三節 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2(a)(2) 公開說明書不實責任 69 第一項 概說 69 第二項 適用範圍 69 第三項 原告適格 71 第四項 原告舉證事項 72 第五項 被告適格 73 第六項 被告免責事由 75 第七項 違反效果 76 第四節 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Section 18(a) 註冊文件不實責任 77 第五節 美國1934年證交法Section 10(b)與Rule 10b-5 一般反詐欺條款 78 第六節 請求權規範競合 80 第七節 小結 81 第四章 我國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之民事責任 83 第一節 前言 83 第二節 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之規範基礎 83 第一項 證券交易法第32條 84 第二項 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 84 第三項 公司法之侵權行為規定 85 第四項 民事侵權行為規定 86 第三節 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之民事責任 87 第一項 前言 87 第二項 責任性質 87 第三項 適用範圍 88 第四項 主要內容虛偽或隱匿 92 第一款 主要內容之認定 92 第二款 虛偽或隱匿 95 第五項 賠償義務人 95 第六項 免責事由 97 第七項 損害賠償請求權人 100 第一款 善意 101 第二款 相對人 101 第八項 因果關係 104 第九項 損害賠償之計算 108 第十項 連帶責任與內部求償 111 第四節 請求權規範競合 111 第一項 與反證券詐欺條款 112 第二項 與公司法之侵權行為規定 114 第三項 與民事侵權行為規定 114 第一款 民法第184條第1項 114 第二款 民法第184條第2項 115 第五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我國公開說明書民事責任之檢討與重新建構 119 第一節 前言 119 第二節 公開說明書之內容 120 第一項 資訊揭露之目的 120 第二項 現行各應記載事項之必要性探討 121 第一款 封面、封裏及封底 122 第二款 公司概況 123 第三款 營運概況 126 第四款 發行計畫及執行情形 127 第五款 財務概況 128 第六款 特別記載事項 129 第七款 重要決議、公司章程及相關法規 130 第八款 簡式公開說明書 131 第三項 現行適用不同編製格式之公司分類的探討 132 第三節 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民事責任 134 第一項 資訊不實民事責任之目的 134 第二項 現行適用範圍 135 第一款 是否應改採申報書之概念 135 第二款 如何適用於募集有價證券以外之情形 136 第三項 現行各項適用要件 138 第一款 賠償義務人範圍之比較 138 第二款 免責事由之規範妥當性探討 140 第一目 正當理由應使用反面規定之方式 140 第二目 應引進吹哨抗辯 142 第三款 賠償請求權人之認定 144 第四款 因果關係要件之檢討 146 第一目 適用相當因果關係之缺失 147 第二目 信賴要件與損失因果關係 148 第三目 得否適用於我國證交法第32條之問題 151 一、應採用信賴要件與損失因果關係 151 二、詐欺市場理論不適用於第32條 153 第五款 損害賠償計算方法規範之欠缺 157 第四節 小結 1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3 一、 資訊揭露之內容 163 (一)美國法 163 1、申報書之提出 163 2、申報書之內容 164 3、申報書與公開說明書之區別 164 (二)我國法 165 1、公開說明書之提出 165 2、公開說明書之內容 166 3、與美國法申報書之範圍比較 166 二、確保揭露資訊之真實性 166 (一)美國法 166 1、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1 166 2、美國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2(a)(2) 167 3、其他相關規範 167 (二)我國法 168 三、檢討與建議 169 (一)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責任 169 1、賠償義務人 169 2、免責事由 170 3、賠償請求權人 171 4、因果關係 171 5、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 172 (二)公開說明書之內容 172 1、應揭露事項應具備必要性 172 2、應設計多樣化的公開說明書編製格式 173 論文參考文獻 174

    一、中文文獻(按作者筆劃順序)

    (一)書籍

    1.王志誠,現代金融法,新學林,2009年10月1版1刷。
    2.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2011年3月1版1刷。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自版,2000年初版。
    4.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4月4版。
    5.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2007年9月5版1刷。
    6.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2000年9月初版第1刷。
    7.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2008年8月9版1刷。
    8.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自版,2005年3月3版第1刷。
    9.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2005年5月初版1刷。
    1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自版,2010年9月增訂8版第1刷。
    11.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9年10月再版。
    12.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二冊,自版,1996年8月第7刷。
    13.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自版,1996年8月第3刷。
    14.賴源河,公司法問題研究(一),1982年6月初版。
    15.賴源河,證券法規,2010年9月6版第1刷。

    (二)期刊論文

    1.方光宇,公開說明書與營運目標的公布-簡介美國證券法規對此的處理,萬國法律,第56期,1991年4月。
    2.王志誠,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82期,2004年12月。
    3.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
    4.王志誠,發行市場證券詐欺規範之解釋及適用,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5.李福隆,證券交易的資訊公開與投資人保護-以公開說明書法制為中心,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4月。
    6.易明秋,論公開說明書之法規範體系,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年12月。
    7.林仁光,公開說明書中承銷商、律師、會計師責任之區分-以美國法為例,全國律師,10卷11期,2006年11月。
    8.林仁光,論老股承銷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是否有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之適用議,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8期,2004年8月。
    9.林仁光,論證券發行人不實揭露資訊之法律責任-兼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二十條,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10.邵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失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
    11.洪韻晴,未依法交付公開說明書之民事責任,萬國法律,第75期,1994年6月。
    12.張心悌,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
    13.張振山、包幸玉,我國資訊公開制度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4月。
    14.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
    15.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
    16.郭土木,不動產證券化私募制度相關問題之簡介,全國律師,第6卷第7期,2002年7月。
    17.郭土木,資產證券化有關之法律爭議問題探討,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期,2004年9月。
    18.陳俊仁,論Dura Pharmaceuticals v. Broudo:美國證券詐欺因果關係要件之再建構與對我國證券交易法制之啟示,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2009年12月。
    19.陳峰富,上市上櫃公司董事對於財務預測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305期,2005年2月。
    20.曾宛如,有關證券投資人保護之未來發展,月旦財經法雜誌,第2期,2005年9月。
    21.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9月。
    22.黃秀蘭,公開原則在證券法上之實踐,證交資料,第262期,1984年2月25日。
    23.黃銘傑,從安隆(Enron)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6月。
    24.廖大穎,再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字第五二一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2月。
    25.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一),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
    26.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二),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
    27.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台北地方法院八十七年度重訴字第一三四七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
    28.廖大穎、陳啟垂,論不實企業資訊之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分配-評述「詐欺市場理論」在實務上的適用,收錄於: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9年1月初版1刷。
    29.劉玉珍、李怡宗、黃寶慧,市場管理制度創新與行為財務學:資訊揭露制度設計的政策意涵,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4月。
    30.賴英照,建立更完備之民事責任機制,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
    31.賴英照,論公開說明書之規範,建華金融季刊,第27期,2004年12月。
    32.賴源河主持,財務預測制度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

    (三)學位論文

    1.王妍玉,以美國法為鑑論我國證券承銷商之民事責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8月。
    2.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6月。
    3.薛侑倫,論有價證券私募制度-以股東權益保護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

    二、外文文獻

    (一)書籍

    1.HAZEN, THOMAS LEE,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Thomson/west 2005).
    2.HAZEN, THOMAS LEE, TREATISE O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Thomson/West 2005).
    3.LOSS, LOUIS & SELIGMAN, JOEL, SECURITIES REGULATION (3rd ed. Aspen Law & Business).
    4.PALMITER, ALAN R., SECURITIES REGULATION: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Aspen Law & Business 1998).
    5.SODERQUIST, LARRY D. & GABALDON, THERESA A., SECURITIES LAW (3rd ed. Foundation Press 2007).

    (二)期刊論文

    1.Bainbridge, Stephen M., Securities Act Section 12(2) after the Gustafson Debacle, 50 BUS. LAW. 1231 (1995).
    2.Curnin, Paul C. & Ford, Christine M., The Critical Issue of Standing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6 FORDHAM J. CORPORATE & FINANCIAL L. 155 (2001).
    3.Danberg, Barbara Snapp, Craftmatic Securities Litigation: Third Circuit Abandons Privity Requirement in Section 12(2) Liability, 17 DEL. J. CORP. L. 159 (Winter, 1991).
    4.David, Todd R., Corley, Jessica P., Delawalla, Ambreen A., Heightened Pleading Requirements, Due Diligence, Reliance, Loss Causation, and Truth-on-the-market -- Available Defenses to Claims under Sections 11 and 1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11 TRANSACTIONS 53 (Spring, 2010).
    5.Donnellon, Daniel J., Redefining "Seller" under Section 12(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Building a Securities Tortfolio, 54 U. CIN. L. REV. 157 (1985).
    6.Grier, Paul, A Methodology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ection 11 Damages, 5 STANFORD J. L. BUSINESS & FINANCE 99 (Spring, 1999).
    7.Herzog, Julie A., Fraud Created the Market: An Unwise and Unwarranted Extension of Section 10(b) and Rule 10b-5, 63 GEO. WASH. L. REV. 359 (1995).
    8.Langevoort, Donald C., Deconstructing Section 11: Public Offering Liability in a Continuous Disclosure Environment, 63 LAW & CONTEMP. PROBS. 45 (Summer, 2000).
    9.Langevoort, Donald C., Theories, Assumptions,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Market Efficiency Revisited, 140 U. PA. L. REV. 851 (January, 1992).
    10.Letsou, Peter V., The Scope of Section 12(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45 EMORY L.J. 95 (Winter, 1996).
    11.Maynard, Therese H., The Affirmative Defense of Reasonable Care under Section 12(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69 NOTRE DAME L. REV. 57 (1993).
    12.O'Hara, Patricia A., Erosion of the Privity Requirement in Section 12(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The Expanded Meaning of Seller, 31 UCLA L. REV. 921 (June, 1984).
    13.Sale, Hillary A., Disappearing without a Trace: Sections 11 and 12(a)(2) of the 1933 Securities Act, 75 WASH. L. REV. 429 (April, 2000).
    14.Schneider, Bryan M., Section 12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The Privity Require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ies Law Perspective, 51 TENN. L. REV. 235 (Winter, 1984).
    15.Shapiro, James E., Hertzberg v. Dignity Partners, Inc.: Standing to Sue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Reflections on Gustafson, 15 BYU J. PUB. L. 117 (2000).
    16.Sjostrom, William K., Jr., The Due Diligence Defense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44 BRANDEIS L.J. 549 (2006).
    17.Turnquist, Krista L., Pleading Under Section 11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98 MICH. L. REV. 2395 (200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