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廖家君 Liao, Jia-jun |
|---|---|
| 論文名稱: |
川西夫子--劉沅學庸思想研究 The study of Liou-yuan's tought about "Jhong-yong" and "Da-syue" |
| 指導教授: |
宋鼎宗
Song, Ding-z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劉沅 、《大學》 、《大學恆解》 、《大學古本質言》 、《中庸》 、四川 、《中庸恆解》 |
| 外文關鍵詞: | Szechwan, Liou-yua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Great Learn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4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四川學者劉沅(1768-1855),畢生致力於著述與教學,終其一生筆耕不輟、講學不倦,因其育才無數,終博得了「川西夫子」之美名。而在著述與講學之際,劉沅對於民間宗教「劉門教」的開創,亦具有相當程度之貢獻。在講學、著述與傳教的過程中,劉沅所抱持的共通理念,乃在於教人「存心養性」之道理,是以對劉沅而言,儒家經典中專示人以身心性命、修養道德的《大學》與《中庸》,便是他在建構心性理路與修養功夫時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劉沅的義理學說普遍具有多元「融通」的特色,如其於著作當中時常提及「儒、釋、道三教會通」、「內在修養與外在修養兼備」、「朱(熹)、王(陽明)學說調和」等理念,即俱是以「融通」來作為「創新」的手段,以開創出義理學說的嶄新面貌。本篇論文即將以五個篇章來對劉沅的《大學》、《中庸》思想進行研究與探討,其內容依序為「緒論」、「劉沅生平與學術活動考述」、「劉沅《大學》思想體系探微」、「劉沅《中庸恆解》析論」與「結論」,期能藉此揭櫫劉沅《大學》、《中庸》思想的理論要旨,並更深一層地認識此一清代巴蜀學者的學術貢獻與價值。
Liou-yuan (1768-1855), the Szechwan Manchu Dynasty scholar, who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 and teaching throughout his whole life had the reputation of “Master of Western Sichuan”.During the wirting and teaching, what Liou-yuan did w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setting up the folk relegion “Liou-men-jiao”.(「劉門教」)In the process of lecturing, writing and preaching, the overall notion Liou-yuan held was to illuminate people the way to conserve one’s virtue of nature which meant that the Confucian doctrine’s practicing and the “The Great Learning”(《大學》) as well a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s (《中庸》)moral conduct were the most imperative bases. The conception integration could prevalently be seen in Liou-yuan’s theories, such as “ to blend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Taoism,”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ings and accomplishments were supposed to be together” and “to combine Zhu Xi’s theoried with Wang Yang Ming’s,” which sew integration as a method for creating a brand-new theory.In the essa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o discuss Liou-yuan’s thoughts on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namely, an introduction, an investigation on Liou-yuan’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his life, a specification of Liou-yuan’s deliberation on “The Great Learning”, an analysis of Liou-yua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a conclusion. Through this essay, I hope that the essentials of Liou-yuan’s deliberation on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can be revealed, and eveyone can get further knowledge of this Szechwan Manchu Dynasty scholar.
一、 專書
(一)古藉類(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1、十三經注疏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書局,1985年)。
3、(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4、(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世華出版社,1987年)。
5、(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清)劉沅:《槐軒全書》(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影印西充鮮于氏本)。
7、(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8、(清)崔述:《洙泗考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甲:《大學》、《中庸》相關著作
1、毛寬偉:《中庸集義評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2、吳康等撰:《學庸論文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82年)。
3、吳怡:《中庸誠的研究》(臺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
4、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 :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1999年。)
5、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6、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
7、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8、郭嵩燾:《中庸章句質疑》(臺北:廣文出版社,1978年)。
9、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10、陳滿銘:《學庸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11、陳科華:《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
12、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13、黃俊傑:《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14、黃俊傑、張崑將合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15、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兼論其在明末清初學術史上的意義》(臺北:明文出版社,1986年)。
16、趙澤厚:1972年,《大學研究》,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7、蔡希勤編:《四書解讀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8、譚宇全:《中庸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乙、經學史相關著作
1、田漢云:《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2、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出版社,1985年)。
3、吳雁南:《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4、姜林祥等合著:《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發行,1998年)。
5、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丙:其他
1、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讀書.生活.新知出版社,1997年)。
2、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3、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4、李肇翔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5、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
6、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間宗教與結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8、李新達:《千年仕進路:古代科舉制度》(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9、李殿元、李松濤:《巴蜀高劭振玄風:巴蜀百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11、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2、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13、胡昭曦:《巴蜀文化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14、段渝:《玉壘浮雲變古今:古代的蜀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段渝、譚洛非:《濯錦清江萬里流:巴蜀文化的歷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殷魯主編:《四川省雙流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7、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徐志明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19、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2004年)。
20、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21、陳來:《有無之境 :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2、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23、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24、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 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25、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26、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27、黃開國、鄧星盈:《巴山蜀水聖哲魂:巴蜀哲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29、賀耀夫:《晚清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兼與日本士族比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30、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業出版社,1999年)。
31、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出版社,1989年)。
32、熊琬:《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33、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
34、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2年。)
35、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學生出版社,1993年)。
36、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37、蔡方鹿、劉興叔:《蒙文通經學與理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出版社,2007年)。
38、蔣純焦:《一個階層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師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39、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40、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41、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2、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43、譚興國:《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Mike Crang著 /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二、 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甲:劉沅相關論文
1、李豫川:〈近代四川道教名人劉沅〉,《中國道教》第二期(1998年),頁52-54。
2、李兆成:〈劉沅與成都武侯祠〉,《四川文物》第六期(2002年),頁80-82。
3、鍾肇鵬:〈雙江劉氏學術述贊〉,《中華文化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25-28。
4、陳明義:〈劉沅《詩經恆解》初探〉,《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頁19-56。
5、黃忠天:〈劉沅《周易恆解》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頁1-18。
6、劉德明:〈劉沅《春秋恆解》初探〉,《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頁81-108。
7、蔣秋華:〈劉沅《書經恆解》初探〉,《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頁109-124。
8、盧鳴東:〈劉沅禮學中的儒道關係〉,《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頁57-80。
9、李豫川:〈簡記清末四川國學大師劉沅〉,《文史雜誌》(2006年)第三期,
頁52-54。
10、楊志團:〈劉沅《儀禮恆解》初探〉,《東方人文學誌》第一期(2007年),
頁113-133。
11、段渝:〈一代大儒劉沅及其《槐軒全書》〉,《科學社會戰線》第二期(2007年),頁142-145。
乙:其他
1、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63-191。
2、王汎森:〈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古學派研究的回顧〉,《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41-161。
3、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第9 卷第2期(1998年6月),頁89-123。
4、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77-193。
5、林月惠:〈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177-218。
6、蔡鴻江:〈從《大學》改本看宋代改經之風〉,《高餐通識教育學刊》第3期(2006年),頁191-213。
7、張藝曦:〈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漢學研究》(2006年6月),頁235-268。
8、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教派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以光月老人、王覺一、楊毅廷為例〉,《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403-434。
9、吳建明:〈《中庸》天人之學探微--以「盡性」義為考察重〉,《宗教哲學》(2007年12月),頁143-155。
10、鍾雲鶯:〈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8年7月),頁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