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淑惠
Lu, Shu-hue
論文名稱: 台語歌謠e句型研究〈1932-1980〉
The Study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aiwanese Folksongs
指導教授: 何信翰
Ho, Hsin-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混血歌謠語言風格句型台語歌謠創作歌謠
外文關鍵詞: creative folksongs, mixed folksongs, sentence patterns, Taiwanese folksongs, language styles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語歌謠,唱出著人生ê悲歡離合;thàu放著咱ê喜、怒、哀、樂,bô論是本土創作ê台語歌謠抑是thàu-lām ê「中日混血歌謠」,攏已經成做咱生活ê一部份,陪咱行過風風雨雨ê時代。
    本論文以台語歌謠成做研究ê對象,討論ê範圍是khǹg tī日本時期(1932-1945)kap戰後(1946-1980)ê台語歌謠。其中,戰後ê部份koh分做本土創作ê台語歌謠kap中日混血ê台語歌謠。Ùi語言學ê角度來探討歌詞ê句型,瞭解歌謠語言ê句型使用情形kap展現ê語言風格,進一步歸納出這兩ê時期ê歌謠語言句型特色。Ǹg望本論文ē-tàng提供另外一ê研究台語歌謠ê角度,成做歌謠語言研究ê語料庫;而且,mā ē-tàng增加台語語法ê相關研究,尤其是句型ê部份。因為tī台灣ê學術界,這部份ê研究ē-sái講抑真少。所以,本論文beh ùi語言學ê角度來切入,探討台語文學ê血脈--台語歌謠。

    Taiwanese folksongs sing out people’s sorrow, pleasure, parting and union; reveal our gladness, anger, sadness and happiness. No matter natively creative Taiwanese folksongs or “Taiwanese-Japanese” mixed folksongs, all of them have become a part of our life and have accompanied us to walk through the windy and rainy tim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Taiwanese folksongs, ranging from the Japanese period(1932-1945)to post war (1946-1980). Among these folksongs, post war on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atively creative Taiwanese folksongs and Taiwanese-Japanese mixed folksongs. From the linguistic viewpoin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 lyrics, understands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usage of folksong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styles they show.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se two period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nother viewpoint to study Taiwanese folksongs and become the research database of the folksong languag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hopes to increase the related study of Taiwanese syntax, especially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Taiwan’s research fields, there is only a little study in this aspect. Therefor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ubject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s of view and explores the blood and puls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Taiwanese folksongs.

    目 錄 謝詞--------------------------------------------------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 圖表目錄-------------------------------------------VIII 第一章 踏話頭 1.1 研究ê動機-----------------------------------------1 1.2 研究ê目的-----------------------------------------6 1.3 文獻ê回顧-----------------------------------------9 1.3.1 風格學相關文獻 ---------------------------------9 1.3.2 Kap歌詞ê句法風格相關文獻-----------------------28 1.4 研究ê範圍----------------------------------------35 1.5 研究ê方法----------------------------------------39 1.6 研究ê限制----------------------------------------40 1.7 論文ê架構----------------------------------------41 第二章 台語ê句型 2.1 學者對「句」ê分類情形----------------------------54 2.1.1 Ùi句ê構成形式、結構來分類----------------------55 2.1.2 Ui句ê語氣、構成性質、表達作用、功能類型來分類55 2.1.3 Ùi句ê「完整性」來分類------------------------56 2.2 「單句」ê探討-------------------------------------57 2.2.1 「單句」ê定義---------------------------------57 2.2.2 「單句」ê類型---------------------------------57 2.2.3 本論文所採用ê單句分類--------------------------61 2.3 「複句」ê探討-------------------------------------77 2.3.1 「複句」ê定義---------------------------------77 2.3.2 「複句」ê特點---------------------------------78 2.3.3 「複句」ê類型-----------------------------------82 2.3.4 本論文所採用ê複句分類--------------------------83 第三章 日治時期(1932-1945)ê台語歌謠句型研究 3.1 單句ê運用情形------------------------------------91 3.1.1 常規句式ê運用情形----------------------------92 3.1.2 變異句式ê運用情形---------------------------108 3.2 「複句」ê運用情形--------------------------------115 3.3 小結--------------------------------------------117 第四章 戰後(1946-1980)ê本土創作台語歌謠句型研究 4.1 單句ê運用情形-----------------------------------120 4.1.1 常規句式ê運用情形---------------------------120 4.1.2 變異句式ê運用情形---------------------------134 4.2 「複句」ê運用情形--------------------------------140 4.3 小結---------------------------------------------144 第五章 戰後(1946-1980)ê台語混血歌謠句型研究 5.1 單句ê運用情形-----------------------------------146 5.1.1 常規句式ê運用情形---------------------------146 5.1.2 變異句式ê運用情形-------------------- ------162 5.2 「複句」ê運用情形--------------------------------169 5.3 小結---------------------------------------------174 第六章 結論-----------------------------------------176 參考冊目---------------------------------------------188 附錄一:日治時期ê台語創作歌謠曲目(50首)------------201 附錄二:戰後ê本土創作歌謠曲目(50首)----------------203 附錄三:戰後ê混血台語歌謠曲目(50首)----------------205 圖 表 目 錄 圖1:現代漢語句型系統示意圖--------------------------50 表格1:反問句ê形式kap意義----------------------------65 表格2:台語句型ê「特殊標誌」-------------------------75 表格3:複句ê類型kap關聯詞語表格----------------------88 表格4:日治時期台語歌謠ê複句使用情形----------------115 表格5:戰後台語歌謠ê複句使用情形--------------------141 表格6:戰後混血歌謠ê複句使用情形--------------------170 表格7:台語歌謠兩ê時期所使用ê句型數目---------------177 表格8:台語歌謠兩ê時期所使用ê句型比例(%)----------180

    參考冊目:(英語kap漢字部分:攏照字母ê順序)
    專冊部分:
    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2001)《Language Death:語言的死亡》,台北市:城邦文化。
    George Yule著,張文軒譯(1999)《The Study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語言學導論》,台北市:書林。
    Jonathan Culler 著,方立.張景智譯(1992)《Saussure, Ferdinand de,1857-1913:索緒爾》,台北市:桂冠。
    Judith Greene 著,方立.張景智譯(1992)《Chomsky, Noam:瓊斯基》,台北市:桂冠。
    S.I. Hayakawa著,鄧海珠譯(1995)《Language in Thought & Action:語言與人生》,台北市:遠流。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Nina Hyams著,黃宣範譯(2003)《語言學新引》。《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7th:語言學新引第7版》,台北市:文鶴。
    W.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
    (A)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市:前衛。
    (A)歐秀慧(2004)《語法與修辭:生活語言的修辭應用》,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B)文 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市:萬象圖書。
    (G)吳密察策劃(2008)《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臺灣文化狀況》,台北市:播種者出版。
    (G)顏 邁(2008)《現代漢語教學語法研究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G)顏綠芬、徐玫玲(2006)《台灣的音樂》,台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G)魏吉助撰述(2006)《說唱台灣歌謠》,台中市:台灣發展研究院。(H)何三木、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台北市:三民。
    (I)葉石濤(1998)《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輝。
    (I)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I)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I)楊碧川(1996)《台灣的智慧》,台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
    (I)楊克隆(2007)《台灣歌謠欣賞》,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K)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市:元尊文化。
    (K)高更生(2001)《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K)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K)許極燉(1998)《台灣話概論》,台北市:前衛。
    (K)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市:南天。
    (K)許常惠(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K)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臺灣傳統音樂之美》,台中市:晨星。
    (K)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壹》,台北市:玉山社。
    (K)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貳》,台北市:玉山社。
    (K)郭明亮、葉俊麟(2004)《一九三○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K)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台北市:眾文圖書。
    (K)簡政珍(1989)《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
    (K)關紹箕(1993)《實用修辭學》,台北市:遠流。
    (K)龔鵬程(1997)《臺灣文學在臺灣》,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
    (L)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台北市:五南。
    (L)呂叔湘(2005)《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L)呂叔湘(2006)《語文常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L)李獻璋(1950)《福建語法序說》,東京:南風書局。
    (L)李敏勇(1994)《戰後臺灣文學反思》,台北市:自立晚報。
    (L)李勤岸編(2006)《母語文學tī母語教育中ê角色-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L)李家樹等(1999)《漢語綜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L)李魁賢(1997)《詩的挑戰》,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L)李榮啟(2005)《文學語言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L)林 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
    (L)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市:允晨文化。
    (L)林央敏(1997)《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市:前衛。
    (L)林央敏(2005)《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市:前衛。
    (L)林慶勳(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
    (L)林寶卿(1992)《閩南話教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L)林萬菁(1994)《語法修辭論集》,香港: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L)林名德總策劃(2007)《台灣新詩研究-中生代詩家論》,台北市:五南。
    (L)南方朔(2002)《語言是我們的希望》,台北市:大田。
    (L)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
    (L)魯 川(2001)《漢語語法的意合網絡》,北京:商務印書館。
    (L)劉月華等(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L)劉阿榮編(2008)《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北縣深坑:揚智文化。
    (L)黎運漢(2000)《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L)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南天。
    (L)盧國屏(2008)《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台北市:五南。
    (L)賴慶雄(2000)《關聯詞造句手冊》,板橋市:螢火蟲。
    (L)羅肇錦(1992)《國語學》,台北市:五南。
    (L)廬惠惠(2007)《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選用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N)阮文池編(2006)《郭芝苑台語歌謠曲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N)黃裕元(2005)《台灣阿歌歌》,台北縣新店市:向陽文化。
    (N)黄勁連(1997)《文學的沉思》,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
    (N)黃慶萱(2007)《修辭學》(增訂三版),台北市:三民。
    (N)黃永武(2002)《字句鍛鍊法》(新增訂本),台北市:洪範。
    (N)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市:文鶴。
    (N)黃友棣(1975)《音樂人生》,台北市:東大圖書。
    (O)王 力(2002)《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王力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O)王育德(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市:前衛。
    (O)王育德(2000)《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市:自立晚報。
    (O)王育德(2002)《台灣語研究卷》,台北市:前衛。
    (O)王煥運(1993)《漢語風格學簡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O)胡婉玲(2000)《語言讓人更自信》,台北市:大田。
    (O)胡明揚編(1996)《西方語言學名著導讀》,台北市:書林。
    (P)龐月光、劉利(2000)《語法》,香港:海峰出版社。
    (S)邵敬敏(2007)《漢語語法的立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S)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
    (S)施炳華(2003)《台灣歌仔冊欣賞》,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
    (S)施懿琳等(2003)《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市:玉山社。
    (S)孫全洲、劉蘭英編(1990)《語法與修辭-上、下冊》,台北市:新學識文教。
    (T)丁鳳珍編選(2006)《台語創作新歌讀本》,台中市:丁鳳珍。
    (T)《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885.7-1969.3叫台灣教會公報),台南市:台灣教會公報社。
    (T)左松超(2008)《漢語語法(文言篇)》,台北市:五南。
    (T)朱德熙(2007)《語法講義》,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T)朱光潛(2006)《詩論》,台北市:五南。
    (T)周慶華(1997)《語言文化學》,台北市:生智。
    (T)竺家寧(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
    (T)莊永明(1994)《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市:前衛。
    (T)莊淑芝(1994)《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市:麥田。
    (T)陳昌來著、張斌編(2000)《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T)陳郁秀編(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市:時報出版。
    (T)陳郁秀、孫芝君(2005)《呂泉生的音樂人生》,台北市:遠流。
    (T)張德明(1994)《語言風格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T)張豫峰(2006)《現代漢語句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T)張至公(1997)《修辭概要》,台北市:書林。
    (T)張慧美(2006)《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台北市:駱駝出版。
    (T)張 默(1997)《臺灣現代詩概觀》,台北市:爾雅。
    (T)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台北市:書林。
    (T)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市:書林。
    (T)程祥徽、黎運漢編(1994)《語言風格論集》,常熟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T)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
    (T)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
    (T)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市:臺灣學生。
    (T)董忠司編(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下冊)》,台北市:文建會。
    (T)趙天儀(1998)《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市:中市文化。
    (T)鄭良偉(1997)《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III-台、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台北市:遠流。
    (T)鄭恆隆編(1989)《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市:南海。
    (T)鄭恆隆、郭麗娟(2002)《台灣歌謠臉譜》,台北市:玉山社。
    (T)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市:成大。
    (T)蔣為文(2007)《語言、文學佮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市:成大。
    (T)臧汀生(1980)《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T)戴正德(2004)《非常台灣:台灣人的意識與認同》,台北市:望春風文化。
    (T)鍾榮冨(2003)《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市:文鶴。

    碩、博士論文:
    (A)洪宏元(2000)《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I)楊秋萍(2003)《台灣情歌的兩性心理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L)林櫻蕙(2004)《現代客家詩之表現形式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N)黄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T)杜文靖(2000)《台灣歌謠歌詞呈現的台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T)莊雅雯(2007)《台語句型教學理論與實際-以高雄市教育局實驗教材建國本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報章、期刊論文:
    (G)吳 鳴(1991)〈古典音樂與台灣歌〉《聯合文學》,7:10,p.44-47。
    (H)向 陽(1991)〈青春與憂愁的筆記-從台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7:10,p.90-94。
    (H)夏 雲(1986)〈聽歌的人這麼說〉《國文天地》,2:1,p.38-39。
    (I)余光中(1991)〈詩魂歌魄不解緣〉《聯合文學》,7:10,p.68-71。
    (I)楊忠衡(2008)〈一個夢想、希望、破滅與重生的故事〉《四月望雨》,p.4。
    (K)江靜芳(1986)〈作詞的人這麼說-訪慎芝、陳克華、陳桂珠〉《國 文天地》,2:1,p.34-37。
    (L)李筱峰(1997)〈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臺灣風物》,47:3,p.127-159。
    (L)廖炳惠(1991)〈9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城鄉意識-以陳明章和朱約信為例〉《聯合文學》,7:10,p.115-118。
    (L)盧昌明(1991)〈未來的歌詞/歌詞的未來〉《聯合文學》,7:10,p.123-124。
    (L)羅大佑(1991)〈我用歌詞寫日記〉《聯合文學》,7:10,p.120-121。
    (N)黃 瑩等六人(1986)〈為流行歌詞打分數〉《國文天地》,2:1,p.24-29。
    (N)黃雅莉(2006)〈論文學的風格的形成〉《語文學報》,第13期,p.29-51。
    (O)翁嘉銘(1991)〈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7:10,p.81-84。
    (T)陳克華(1991)〈另一種聲音〉《聯合文學》,7:10,p.122。
    (T)陳樂融(1991)〈在聲音與文字裡結緣〉《聯合文學》,7:10,p.127-128。
    (T)陳炳良(1986)〈語言或文學 一個教學上的難題〉《國文天地》,2:1,p.96-98。
    (T)陶 娟(2008)〈從篇章語言學理論談流行歌曲歌詞的結構銜接〉《現代語文》,2008卷24期,p.140-141。
    (T)張釗維(1991)〈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7:10,p.130-151。
    (T)張小虹(1991)〈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7:10,p.85-87。
    (T)湯廷池(2005)〈河洛語的動後成分:結構與功能〉《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6期,p.1-21。
    (T)趙燕客(1986)〈誰是評審歌詞專家〉《國文天地》,2:1,p.30。
    (T)趙靜瑜:<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病逝/享壽九十三歲」>藝術文化 B8版,《自由時報》,2008.3.19。
    社論:<語言面臨消失的「危險地區」>(綜合二十日外電報導),《中國時報》,2002.2.22。

    研討會論文:
    (G)吳國禎(2008)〈台灣歌謠中的日語詞彙使用情形試探-以葉俊麟作品為主要研究範圍〉《作詞家葉俊麟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G)吳國禎(2006)〈台語研究當中「歌謠」一詞的使用與檢討〉,李勤岸主編,《母語文學tī母語教育中ê角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G)顏秀珊(2006)〈台灣閩南語文學中的形式選擇〉《第6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L)呂興昌(2008)〈五花十色ê面相-論葉俊麟歌詩ê人物書寫〉《作詞家葉俊麟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L)廖瑞銘(2006)<詩歌kap土地ê對話:詩.故鄉.台語歌-黃勁連ê文學世界>,蔣為文、方耀乾主編,《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金安。
    (L)劉秀瑩、吳翠萍(2006)〈閩南語感嘆句式初探〉《第6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S)蕭宇超、王曉晴(2008)〈從「望春風」看閩南語與音樂的關係〉 《第七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T)曹逢甫等編(1997)《台灣閩南語綜合語法研究:台灣閩南語綜合語法彙整撰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T)陳龍廷(2008)〈選擇與組合:從1930年代民間歌謠探索臺灣口頭詩學〉《第七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參考ê相關辭/詞典kap用字表:
    (H)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市:臺灣東華。
    (K)甘為霖(1997)《廈門音新字典》(第19版),台南市:人光
    (K)(英)克里斯特爾編,沈家煊譯(2000)《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K)教育部(2007)《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1批)》,台北市:教育部。
    (K)教育部(2008)《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2批)》,台北市:教育部。
    (K)教育部(2008)《臺灣閩南語卡拉OK正字字表》,台北市:教育部。
    (O)王育德(2002)《台灣語常用語彙》,台北市:前衛。
    (T)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1994)《人文百科全書大系.語言文字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T)陳新維等編(2005)《語言學辭典》,台北市:三民。
    (T)董大年主編(2001)《實用漢語分類辭典》,台北市:五南。
    (T)董忠司主編(2000)《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
    (T)趙嘉文策劃編輯(1998)《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原作者: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Heidi Platt,香港:朗文。

    參考ê歌仔簿:
    (A)洪寶元編(1985)《閩南語新歌》,台南市:新明昌。(L)林金池 (1989)《台語流行新歌》,台南市:宗易。
    (L)林金池(1991)《最新日語演歌入選》,台南市:宗易。
    (L)林金池(2006)《台語懷念老歌精選》,台南市:宗易。
    (L)林志建(1994)《台語流行新歌》,台南市:宗易。
    (L)林志建(1995)《台語早期懷念老歌》,台南市:宗易。
    (L)林金池(年代不明)《閩南語歌選集》,台南市:群雄文化。
    (L)劉國誠編選(1986)《名曲精華(1)~(33)集》,台中市:立誼音樂叢書。(攏總33冊)
    (S)新鳴遠編撰部(年代不明)《台語金曲專輯-增訂本》,台南市:新鳴遠。
    (T)淺野純編(1982)《歌謠曲歌詞集》,東京:株式會社全音樂譜出版社。
    編撰者不明(年代不明)《台灣民謠曲譜全集1000首》,出版地不明。

    有聲影音資料:
    (A)亞洲唱片有限公司,《台灣歌謠傳奇》(CD 7片),高雄市:亞洲唱片有限公司。
    (H)海山/安得唱片有限公司,《台語懷念老歌》(CD 10片),台北市:海山/安得唱片有限公司。
    (H)弘揚視聽有限公司,《懷念台語歌》(CD 10片),台北市:弘揚視聽有限公司。
    (H)弘揚視聽有限公司,《永遠的歌姬-美空雲雀》(CD3片),台北市:弘揚視聽有限公司。
    (I)英倫唱片公司,《文夏絕版台語懷念老歌22》(CD 2片),台北縣:英倫唱片有限公司。
    (M)Music Friend Co., LTD. 《典藏昭和日本曲》(CD 10片)
    出版地不明。
    (T)田園唱片音樂帶有限公司,《江蕙歷年成名作品精選》(CD 10片),台北市:田園唱片音樂帶有限公司。

    參考網站:
    1.tw.myblog.yahoo.com/jw!YGJU87WTAgUV9kO5SZDdNcl_/article?mid=3330 - 2009/03/24 參考日期2009.4.1
    2.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40807816 - 2009/03/29參考日期2009.4.2
    3.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41102178 - 2009/04/04參考 日期2009.4.11
    4.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search_sd.asp?id=2676 - 2009/03/23參考日期2009.4.12
    5.www.im.tv/vlog/personal/1986775/3978312 - 76k - 2009/04/03參考日期2009.4.12
    6.www.karayou.com/viewthread.php?tid=281279 - 69k - 2009/03/30參考日期2009.4.12
    7.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0309332 - 2009/03/22參考日期2009.4.12
    8.mymedia.yam.com/m/1354736 - 54k - 2009/04/08參考日期2009.4.15。
    9.www.karayou.com/viewthread.php?tid=263520 - 60k - 2009/03/25參考日期2009.4.13
    10.zh.wikipedia.org/wiki/二元對立。參考日期2009.6.7。
    11.home.educities.edu.tw/tsuiyh/go/depo01007.html 。參考日期2009.6.7。
    12.tw.myblog.yahoo.com/.../article?mid=10012&prev=10094&next=9942 - 2009/04/16。參考日期:2009.6.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7-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