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廖一上 Liao, Yi-Shang |
|---|---|
| 論文名稱: |
花東地區自行車觀光發展策略研究 A Study of Bicyc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
| 指導教授: |
姜渝生
Chiang, Yu-Sheng 石豐宇 Shyr, O. F.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8 |
| 中文關鍵詞: | 自行車觀光 、雙鐵政策 、自行車巴士 、花東地區 |
| 外文關鍵詞: | Bicycle Tourism, Cycling by Train, Bicycle Bus,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花東地區為實證地區,先了解花東地區的運輸概況與自行車相關設施,如何有效結合各式運輸設施,讓自行車與各種運具能緊密結合,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瞭解民眾對於自行車觀光的看法與態度,以及花東地區騎乘自行車與相關轉乘設施時的模擬情況時,遊客們會選擇去哪些景點,進而藉著這些數據做為規劃自行車觀光路線的基礎。
問卷結果顯示民眾對於台鐵提供的載運自行車服務其程序複雜、規定繁瑣,故使得民眾使用率偏低;若是提供可乘載自行車的巴士,遊客是否使用自行車巴士的主要考量因素第一為巴士班次的頻繁與否,第二考量的是收費是否合理,第三則為搭乘的時間長短。
另外透過花東地區交通運輸狀況及相關數據為研究基礎,本研究認為若施行自行車巴士應以台30線(玉長公路)作為優先規劃路線,以玉里車站為路線中心,透過路線連接玉里與豐濱,續以台11線可規劃為南向與北向之觀光路線。如此利用既有的路網結構,遂形成南環與北環的觀光路線發展,讓北花東以花蓮為中心、中花東玉里為次中心、南花東以臺東為中心,以自行車巴士作為花東地區觀光策略的方法之一,整合縱谷與海岸雙軸的觀光資源,朝向「三心二軸雙環」的空間發展模式。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gration of bicycles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use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use survey to collect the point of views and attitude of the bicycle tourism. The questionnaire inside the survey includes the simulation of the transfer facilities, the scenic spots and will be the basic data to plan bicycle tourism rou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usage rate attributes to the procedure of the service from Taiwan Railway of carrying bicycles is complicated and troublesome. As for the bu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of tourists is the frequency of the buses, the second is the reasonable charge, and the third is the traveling tim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status and related data, the study proposes Provincial Highway No.30 should first be planned for bicycle tourism route. Yuli station will be the center of the route and connect Yuli Township and Fengbin Township. As for Provincial Highway No.11 can be latter on planned for South-North tourism route. By using the existed road network, the original roadway system could reach south ring and north ring tourism routes. Hualien will be the center of north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Yuli Township will be the sub-center of middle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and Taitung will be the center of south Hualien and Taitung area. Bicycle bus could be one of method of tourism strategies in Hualien Taitun area to integrate the two axises includes rift valley and coast. The future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l will be “3 centers, two axises and two rings”.
中文文獻
期刊、論文
1. 王志高、孔喆、謝建華、尹立娥(2009),歐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案例與啟示,城市交通(中國),第7卷,第4期,頁7-12。
2. 毛治國(2009),觀光政策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2期,頁96-102。
3. 沈龍利(2008),面對能源短缺與環保需求的可持續交通策略,城市交通(Urban Transport of China),第6卷第4期,頁12-15。
4. 林建山(2001),產業創新走廊計畫與國家空間戰略布局規劃,經濟前瞻,127期,頁101-106。
5. 吳炯炎(1996),木柵線捷運系統車站轉乘服務之檢討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李安文、廖勇(2008),荷蘭鐵路車站可達性研究,鐵道運輸與經濟(中國),第31卷,第5期,頁74-77。
7. 李新春、張朝朋(2008),西安市順城巷自行車旅遊專用道建設方案,科學之友(中國),2008年11月,頁152-154。
8. 李振福(2005),天津自行车交通文化环境分析,環境科學動態(中國),2005年第4期,頁52-53。
9. 何沙崙(2005),借鏡巴西庫里奇巴-永續發展的典範城市,研考雙月刊,第29卷6期,頁89-10。
10. 周金玉(2007),綠色運具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11. 段良雄、李奇(1996),敘述偏好與顯示偏好模式之比較,運輸計劃季刊,第二十伍卷,第二期,頁189-208。
12. 黃豐鑑(2009),自行車管理之研究,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3. 張學孔(2007),永續發展與綠色交通,經濟前瞻,第76期,頁116-121。
14. 張馨文(2003),台灣發展自行車觀光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9卷第1期。
15. 張馨文(2004),各國發展自行車遊憩經驗之研究,都市交通季刊,第19卷,第1期,頁1-10。
16. 張馨文(2005),自行車騎士遊憩環境偏好差異之研究─以北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觀光研究學報,第11卷第3期,頁259-274。
17. 陳世圯、黃豐鑑(2008),如何解決偏遠地區公共運輸問題,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8. 陳建銘(1998),腳踏車使用轉乘捷運系統之個體選擇行為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梁錦鵬(2009),從自行車風行臺灣現象探討運動觀光推廣之必要性,國民體育季刊,第38卷第2期。
20. 黃顗芳(2003),自行車觀光客環境偏好之研究─以新竹縣峨眉湖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21. 張忠興(2004),都市永續自行車道可行性探討─以臺北市捷運芝山至北投站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張顥鐘(2002),以敘述性偏好法探討迄點屬性對城際旅運者運具選擇行為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厲卓正(2008),誰的綠色交通─國家到社區的綠色交通論述與實踐,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劉先翔、周宏室(2009),深層的遊戲:自行車騎乘之意涵,大專體育學刊,第11卷4期,頁1-14。
25. 劉皓寧,(2002),腳踏車轉乘捷運之使用者偏好研究--以明德站、六張犁站與七張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羅永光,何家豪(2004),綠色交通科技研發及應用策略之研究,2004海峽兩岸智能運輸系統學術會議。
27. 詹翔傑、劉宗翰、黃英豪、相子元(2009),自行車道不同鋪面之震動分析,台灣運動科技發展協會。
28. 顏君聿(2009),我國運輸部門低碳發展策略探討,能源報導,2009年8月期,頁13-16。
29. 鄭偉強(2005),以敘述性偏好法探討台鐵營運方式改變對旅運者運具選擇之影響,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所碩士論文。
30. 謝潮儀、曾正茂、方偉達(2005),形塑綠色交通 鐵路捷運化,營建知訊,第270期,頁12-22。
31. 鍾易良(2008),自行車通勤之關鍵影響因素研析─以臺北都會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運輸物流組碩士論文。
32. 肇建有、高謀榮(2007),中國自行車交通與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7卷第4期,頁70-74。
33. 龔迪嘉、朱忠東(2008),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實施機制,城市交通(中國),第6卷第6期,頁27-32。
中文專書
1. 王西秩,2004,現代城市交通,新竹市:凡異出版。
2.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與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3. 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市:建都文化。
4. 凌瑞賢,2004,運輸規劃原理與實務,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
5. 陳賓權、黃新薰、黃運貴(2009),綠色運輸系統發展政策之探討,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6. 楊永鈺(譯),亞倫‧聖鄧寧(Alan Thein Durning)(原著),2002,你還在開車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7. 鍾溫情、王昭正、高俊雄,2004,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研究報告
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3),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 。
2.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腳踏車道系統可行性研究暨先期規劃。
3. 交通部運輸研究(1999),腳踏車專用道之規劃研究(附冊─技術報告)。
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6),觀光遊憩地區實施交通管理計畫特性分析及建議處理原則。
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7),綠色運輸系統與土地使用規劃整合之研究。
6.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8),公路車輛行駛時間調查。
7.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會(2008),臺北市自行車政策之研究。
其他
1. 97年臺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地區遊客人次月別統計。
2. 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3. 中華民國97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4. 交通部統計處(2010),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5. 交通部統計處(2010),台灣地區相關運具使用率指標簡析及探討。
6. 交通部觀光局(2002),觀光政策白皮書。
7. 交通部公路總局大客車禁行路段調查表(依路線別排序)99.02.25
網站
華盛頓州運輸部網站 http://www.wsdot.wa.gov/
丹麥公共自行車資訊網http://www.bycyklen.dk/
法國里昂公共自行車網站http://www.velov.grandlyon.com/
西班牙巴塞隆納公共自行車網站http://www.bicing.cat/
杭州自行車網 http://www.hzzxc.com.cn/Report/
高雄市公共腳踏車資訊網 http://www.c-bike.com.tw/
臺北市微笑單車資訊網http://www.youbike.com.tw/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綠色運輸網站http://greentransport.iot.gov.tw/greenindex.aspx
外文文獻
外文專書
1. Nicholas Low and Brendan Gleeson(2003),Making urban transport sustainabl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 Hugh McClintock(1992), The Bicycle and city traff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London :Belhaven Press.
Gunn, Clare A. (1997), Vacationscape Developing Tourist Areas,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外文期刊
1. Erik Hysing.〈2009〉, “Greening Transport—Explaining Urban Transport Policy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Volume 11, Issue 3 September 2009 , pages 243–261.
2. Matthew Lamont.(2009), “Reinventing the Wheel: A Definitional Discussion of Bicycle Tourism”,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Volume 14, Issue 1 February 2009 , pages 5– 23.
3. Robert B. Noland. (2007), “Transport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mplications of Induced Travel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Volume 1, Issue 1 January 2007 , pages 1– 28.
Ralph Buehler and John Pucher(2009), “Sustainable Community”, Volume 21, Fall/Winter 2009/2010, pages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