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宜君 Lin, Yi-chun |
|---|---|
| 論文名稱: |
以數位方法再現臺灣傳統大木構架丈篙之可行性研究 Computational Consideration of Recurring the Tng-ko of Taiwan Traditional Timber Frame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26 |
| 中文關鍵詞: | 穿鬬式架扇 、疊斗式架棟 、丈篙 、落篙 、廖枝德 、許漢珍 、大木司阜 、三維雷射掃瞄 、臺灣傳統大木構架 |
| 外文關鍵詞: | master carpenter, 3D laser scanner, Tng-ko, Taiwanese Han-style traditional building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針對面臨佚失的臺灣傳統大木構架落篙技術,提出一種具典藏意義的可行性研究探討。既往研究肯定丈篙為傳統大木構架設計核心,但受限於執篙司阜授藝的意願或研究方法不當,以致丈篙研究成果零散而無法建構一個完整的丈篙知識體系。丈篙含括屋架的分縫、屐落及分水三者幾何算學關係,因此建構丈篙知識必須依賴妥適的研究方法予以補苴丈篙失傳的遺憾。本研究嘗試數據演算方法學習與大木司阜口述史料解析記錄丈篙技術,建立穿鬬式厝屋架扇與疊斗式寺廟架棟兩種臺灣漢人現存大木構架落篙步驟,並以此知識為建立丈篙法則。另一方面,使用三維雷射掃瞄技術掃瞄大木構架獲取空間資訊資料,將前述丈篙法則透過AutoLISP 及AutoCAD 方式製作現存大木屋架數位丈篙,並透過數位丈篙觀察丈篙與屋架之間比對解析,試圖理解落篙司阜在營建傳統大木屋架的配定墨付思維,以及穿鬭式與疊斗式兩種構架之關係。本研究試圖運用空間資訊資料結合人文匠藝相關研究發現誠為一種可行性的方式,也開拓了傳統大木構架資料分析技術在不同領域研究上的另一種可能性。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ng-ko” technique of Taiwanese Han-style traditional buildings, which brings up a feasible reservation applying digital method. The Tng-ko is a tailor-made wooden ruler with one-to-one scale measurements of heights for important wooden components designed specially for a Han-style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modern times, transcend of these precious building practice is losing its ground fast a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lacking the interest to continue inheriting these invaluable traditional building techniques. Having aware of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arisen once this intangible asset is lost, the deciphering (and interpretative) work of the Tng-ko become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This study attempt using data calcul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aster carpenters to take lessons in Tng-ko technique.
On the other hand, by using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on a selected cases to build up a complete 3D digital space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master carpenter’s concept of playing a building, were used to reversely work out the digital Tng-ko that was already lost. The success of using 3D laser scann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the digital Tng-ko opens up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and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point for con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 中日文文獻
丁伯齡(編)(1988)《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1-3)》。臺北:遠博。
山本三生(1930)《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臺灣篇》。東京市:改造社。
公班輸(春秋)、午榮(明)《繪圖魯班經》。新竹:竹林書局。
午榮(明)《工師雕斲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新竹:竹林書局。
片岡 巖(1921)《臺灣風俗誌》,1983再版。東京都:青史社。
王松永、蔡明哲(2005)〈古蹟與歷史建築物生物劣化之診斷與防治〉《林業研究專訊》Vol.12, No.5 :1-4,臺北。
未著撰人(未標時代)(1958)《安平縣雜記》,黃典權(編)。臺南:海東山房。
末次保、金關丈夫(1942)《民俗臺灣》第二卷上。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
末次保、金關丈夫(1943)《民俗臺灣》第三卷上。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
甘為霖(1913)《廈門音新字典》。臺南:人光出版社。
守屋善兵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03.29(M39)第二版雜報〈嘉義廳之告示〉。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守屋善兵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04.18(M39)第六版雜報〈大莆林近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守屋善兵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7.10.02(T6)第六版〈大仙岩沿革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守屋善兵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7.10.03(T6)第六版〈大仙岩沿革誌(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江錦財(1992)〈金門傳統民宅營建計劃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宗江(2007)〈以天頂及法線變異量測法分析裸露坡地地形變化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
吳宗江、林宜君、徐明福(2004.12)〈3D雷射掃瞄技術應用於台灣歷史建築測繪之研究〉《測量工程》第四十六卷(4):77-94。臺北:中華民國測量工程學會。
吳宗江、林宜君、徐明福(2005.11)〈二軸直角儀輔助3D點雲數位模型於歷史建築測繪正射投影精度提升之研究〉《第八屆古蹟、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暨古蹟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壢:私立中原大學。pp. 7-1~7-10。
吳宗江、林宜君、徐明福(2006.05)〈三維雷射掃瞄技術應用於傳統建築木雕裝飾數位保存之研究〉《2006年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第六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p.12摘要。
吳培暉、徐明福、廖芳佳(2001.11)〈大木匠師許漢珍廟宇建築圖面的解讀〉《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p.189。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光庭(清)(1982)《鄉言解頤》。北京:中華。
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1994)《臺南縣白河大仙寺研究及修復計畫》。臺北: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
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1996)《南瀛古早建築》。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李春藤(2007)〈傳統大木匠師許漢珍RC仿木構造作品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重耀(1993)〈臺灣傳統營建過程禮祭風俗簡介—開工、上樑、落成儀式之簡述〉《空間雜誌》48期,pp.87-91。
李乾朗(1986)《臺灣的寺廟》。南投: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臺北: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1993)〈臺灣古建築大木結構細部的探討〉《第六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乾朗(1995)《臺灣傳統建築匠藝》。臺北: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1996)〈第三章 王益順匠師小傳及其在臺灣寺廟建築之分析〉《清末民初福建大木匠師王益順所持營造資料重刊及研究》。臺北:內政部。
李乾朗(2001)《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四輯》。臺北: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2002)《臺灣傳統建築匠藝五輯》。臺北: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
村松貞次郎(編)(1974)《绘図大工百態(A hundred pictures of Daiku at work)》。東京都:新建築社。
沈大豪(1998)〈大木匠師陳專琳「篙尺」設計程序及其意義分析〉。臺北: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周定邦(1999)《起厝兮工儂》。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東方孝義(1942)《臺灣習俗》,1997再版。臺北:南天書局。
林邦輝(1981)〈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築設計組碩士論文。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2008.05)〈擷取建築空間資訊逆向推求數位丈篙模式之研究-以臺南縣後壁鄉廖枝德司阜之穿鬪式架扇民宅作品為例〉第六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TIDES 2008)。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p.111摘要。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2009.01)〈中國傳統建築木構架之數位丈篙重建裝置〉可專利分析報告。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2009.06)〈應用三維雷射掃瞄圖資解析臺灣傳統厝基本空間尺度構成之邏輯—以臺南縣東山鄉穿鬬式厝為例〉《建築學報》68:21-42。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TSSCI)。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臺南廖枝德匠師落篙程序之研究〉《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TSSCI)。(2008.9.22通過審查,預計2009.12,vol.166出版)。
林宜君、徐明福(2008.07)〈日治時期溪底大木司阜在臺執業之初探:遷移與營生歷程(1910-1928)〉(未出版)。
林金悔(編)(2000)《蘿蔔庄‧崑岡情:將軍鄉人拾穗(Chiang Chuen village : its people & its heritage)》。臺南縣: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
林會承(1987)《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
林會承(1990)〈臺灣傳統建築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及空間觀〉《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pp.101-136。
林會承(主持)(1987)《臺中市三級古蹟張廖家廟修復研究》。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林衡道(1975)《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青文。
林衡道(1978)《臺灣勝蹟採訪冊(第三輯)》。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
邱上嘉(1989)〈臺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邱博舜(1997)《大木匠師施坤玉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委託。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姚承祖(1987)《營造法原》,張至剛(增編)。臺北:明文。
柳宗元(唐)〈梓人傳〉,收錄於《柳宗元詩文彙評》。臺北:明倫。
洪千惠(1992)〈金門傳統民宅營造法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雄(1983)〈從現存實例及臺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傳統穿斗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24):547-603。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洪文雄(1993)《臺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一期)》。內政部民政司委託。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洪澍顯(2004)〈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梁世智篙尺技藝之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相良吉哉(2002)《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古亭書屋。
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大通。
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臺北:胡氏出版社。
徐明福(主持)(1999)《臺南市第三級古蹟興濟宮與大觀音亭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
徐明福、吳宗江、林宜君(2007)〈以3D雷射掃瞄技術解析臺南地方傳統厝穿木構造架扇形式之演化-以余燦大木司阜體系作品為例〉(2006.11.01-2007.10.31)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5-2622-E-006-023-CC3)。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徐明福、林宜君(2005)〈以非破壞方法現場檢測台灣穿斗式木構架接點之形式〉》(2004.08.01-2005.10.31)題研究計畫(一般型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211-E-006-059)。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徐明福、張紋韶、林宜君、黃珮榛(2003)〈臺灣傳統式古蹟及歷史建築耐震能力之基礎研究(3)—穿斗式木構架結構特徵與接點之調查與解析〉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092-301070000G1-002)。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徐裕健(1980)〈臺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制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築設計組碩士論文。
徐裕健(1996)〈王益順匠師營建設計口訣手冊導論〉《第六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裕健(1998)《大木匠師陳專琳(煌司)技藝調查暨保存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裕健(2000)《傳統建築大木設計「落篙」技藝法則之調查及保存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委託。臺北:華梵大學建築系。
徐裕健(2001.11)〈大木匠師「落篙」程序之研究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徐裕健(2001.11)〈傳統建築大木「落篙」技藝中「節路」與「縫聲」之意義及設計觀念之研究—以泉州溪底派匠師為研究個案〉《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徐裕健(2003)〈傳統建築大木「落篙」之設計哲學及隱藏之空間觀念:以泉州溪底派王益順匠師派下為研究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3):85-115。
國分直一(1968)《臺灣の民俗》,1986第三版六刷。東京都:岩崎美術社。
張玉璜(主持)(2005)《臺南市市定古蹟「王姓大宗祠」修護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張玉璜建築師事務所。
曹煥旭(1999)《中國古代工匠》。臺北:臺灣商務。
連橫(1918)《臺灣通史》,1948再版。上海:商務書局。
陳永寬(2005.05)〈森林資源的管理—空間資訊系統〉《科學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路專文)。
陳其南(1991)《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四版。臺北:允晨。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翠慧(2007)〈運用3D雷射掃描技術探討台灣日治時期祠廟建築疊斗式木構架之尺寸計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黃文博、謝玲玉(2001)《後壁香火》。臺南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黃叔璥(1721)《臺海使槎錄》1957再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建盛(2004)〈臺灣鹿港龍山寺屋頂構成之歷時性研探〉。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榛(2003)〈臺南地區民宅穿鬬式架扇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黃頌恩(1986)〈台灣傳統建築木構架之構成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楊懋春(1989)《鄉村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鴻勛(2008)〈中國建築史課程講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授課。
葉乃齊(2000)〈臺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芳佳(1999)〈傳統大木匠師許漢珍廟宇作品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第二回總會記事〉《臺灣建築會誌》第二輯第二號(臺灣建築會,1930.3:50-51)
臺灣風物雜誌社(1967)《臺灣風物》,第十七卷第五期。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劉燈烈(2004)〈地面光達點雲資料的平差結合與影像敷貼〉。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測量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鄭俊男(2004)〈白河地區竹磚混造建築之形式脈絡〉。高雄: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俊男、吳培暉(2004)〈白河地區民宅磚竹構造形式之探討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五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蕭梅(1968)《臺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賴志凱(2004)〈地面雷射掃瞄儀的精度分析與檢定〉。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測量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閻亞寧(1989)《臺灣傳統建築大木作構材製作程序與組合方式之研究》。臺北:長松出版社。
閻亞寧、林慶元、李盛沐(1995)《傳統建築的民俗觀念》。臺北: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戴志堅(2003)《閩臺民居建築的淵源與型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哲文(編)(1994)《中國古代建築》。臺北:南天書局。
藤島亥治郎(著)(1993)《臺灣的建築》,詹慧玲(編)。臺北:臺原出版社。
梶原通好(1941)《臺灣農民生活考》,1995再版。臺北:南天書局。
〈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白河鄉戶政事務。
〈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後壁鄉戶政事務。
■ 外文文獻
Naai-Jung Shih, Huey-Jiun Wang, Chen-Yan Lin, Chai-Yuan Liau〈3D scan for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a historical temple in Taiwan〉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38 (2007) 501–512。
Yi-Chun Lin, Min-Fu Hsu(2005.11)Tectonic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s Chuandou Timber Framing on the Basis of Cases in Tainan,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od Products Societies (IAWPS 2005), Yokohama, Japan. pp.145-146 Abstract.
Yi-Chun Lin, Min-Fu Hsu(2006.08)The Typical Ways of Assembling a Traditional Chuandou Timber Frame in Tainan, The 9th World Conference on Timber Engineering (WCTE 2006), Portland, Oregon, USA. p.314 Abstract.(Conference CD)
Boehler, W., Heinz, G. and Marbs, A., 2001. The Potential of Non-contact Close Range Laser Scanners for Cultural Heritage Recording, Proceedings of CIP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otsdam, Germany.
Ruitenbeek, Klaas., 1993. Carpentry and buil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the fifteenth-century carpenter's manual Lu Ban jing. Leiden ;E.J. Brill, New York.
Knapp, Ronald G., 2000. China’s Old Dwelling. UK: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s。
Rapoport, A., 1969. House form and cult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teward, Julian H., 1972.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tafne, M. A., Mitchell, L. D. and West, R. L., "Positional Calibration of Galvanometric Scanner Used in Laser Doppler Vibrometers", Measurememt, vol. 28 pp.47-59,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