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倖君 Huang, Hsing-Chun |
|---|---|
| 論文名稱: |
《人獸關》戲曲研究 ── 對小說《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之承繼與改寫 Studies on the Drama Renshouguan--About inheritance & revision on the novel of “Jingshi Tongyan Unit 25:Baron Guei’s Final Contrition”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ay-Hu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4 |
| 中文關鍵詞: | 話本小說 、馮夢龍 、傳奇 、李玉 、人獸關 |
| 外文關鍵詞: | novel, Feng Meng-long, Legend, Li Yu, Renshougu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明末清初的文壇上,馮夢龍和李玉是在小說和戲曲領域各領風騷的兩位文學家。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忘年交,創作上一小說、一戲曲,相互呼應,曾合作撰寫劇本,並相互參考改編對方小說戲曲作品。
馮夢龍的小說《三言》故事題材豐富而多樣,成為後來許多劇作家爭相引來為戲劇寫作的底本。其中李玉的《人獸關》即是改寫自馮夢龍小說《警世通言》卷二十五的〈桂員外途窮懺悔〉,其中所承襲的劇情梗概和主題思想,與兩人身處的時代背景有關聯。而後馮夢龍出版了一系列的《墨憨齋定本傳奇》,選擇了幾齣戲曲並改編之,寫定了《墨憨齋訂定人獸關傳奇》,李玉的《人獸關》亦在其列。兩人在小說與戲曲中相互的改寫對方的作品,其中或有可探究的部分。
本論文所要探討者,分別各以馮夢龍和李玉的身世切入,觀察兩人所處的時代與彼此的境遇,導入兩人在作品上所要展現的內容結構、風格特色與藝術手法,以及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思想。探索《人獸關》如何承襲〈桂員外途窮懺悔〉,又《墨憨齋訂定人獸關傳奇》怎樣改編《人獸關》,這三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差異,都將從文本中來理出完整的脈絡。
In the literary circle at the turn of the Ching Dynasty, Feng Meng-long and Li Yu are two literary hotshots in the fields of novel and drama respectively. Not only are they from the same town, they are also bosom friends despite their age difference. As for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the novelist and the dramatist adapt each other’s works as well as work together on some scripts.
The subject matters of Feng Meng-long’s novel San Yen are very multiple, which have become the template of numerous dramatists. By the way, Li Yu’s drama Renshouguan which is adaptation of Feng Meng-long’s novel Jingshi Tongyan (Stories to Alert the World), Unit 25:Baron Guei’s Final Contrition, and the following story ‘s summary and topical thought among the work have relations with their era background. Afterwards, the Feng Meng-long has published a series novels Legend of Mohanzhai Definitive Edition which are rewritten form a few dramas and the works of Legend of Mohanzhai Definitive Edition of Reshouguan, also has included the Li Yu’s drama Renshouguan. The two people above mentioned always are accustomed to rewrite the works, novel and drama, at the other side and I think which will has something to deserve to be explored.
This paper narrate the background respectively of Feng Meng-long and Li Yu’s experience during the period, and two writers works to express the styl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 major of idea. In this paper to show completely how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between Renshouguan was edit by :Baron Guei’s Final Contrition. And rewritten by Legend of Mohanzhai Definitive Edition of Reshouguan.
一、古籍、原典(依著作時代排序)
《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2001年12 月)。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冊)。
〔明〕瞿佑:《剪燈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邵景詹:《覓燈因話》(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4月影印清刊本)。
〔明〕王陽明著,吳光、錢明等編:《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書局,1974年)。
〔明〕李贄:《續焚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陳留、謝肇淛:《五雜組》(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年4月)。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台北:鼎文出版社,1974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鼎文出版社,1978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河洛圖書,二冊,1980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明〕馮夢龍著,楊家駱編:《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3版)。
〔明〕馮夢龍:《壽寧待志》(南京:江蘇古籍,1994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南京:江蘇古籍,1994年5月初版1刷)。
〔明〕馮夢龍等著,橘君輯注:《馮夢龍詩文》(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重定雙雄記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新定萬事足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訂定人獸關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重定永團圓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重定夢磊記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馮夢龍著,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墨憨齋重定西樓楚江情傳奇二卷 一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河洛圖書 二冊,1980年)。
〔明〕笑花主人:《今古奇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明〕黃省曾:《吳風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清〕李漁著:《閒情偶寄》(台北:台灣時代出版社,1975年)。
〔清〕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2月)
〔清〕孔尚任著,俞為民校注:《桃花扇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清〕王國維:《曲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再版)。
〔清〕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新華經銷)。
〔清〕黃文暘撰,董康編輯:《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出版社,1967年)。
〔清〕趙廷璣:《壽寧縣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初版1刷)。
〔清〕繆荃蓀刻煙畫東堂小品本排印:《京本通俗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
〔清〕錢沛思輯,汪協如校:《綴白裘》12冊(台北:台灣中華出版社,1967年)。
二、專書(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序)
《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蘇州府志》冊四,卷八十一〈人物 八〉(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百川書局出版部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台北:百川書局,1994年)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卷25)。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第1刷)。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 里仁書局,2005年10 月初版3刷)。
毛佩琦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 年10月)。
西格蒙德‧佛洛德著,張燕雲譯:《夢的釋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列維‧布留爾著:《原始思維》(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杜勃羅留波夫著:《杜勃羅留波夫選集》(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卷)。
何滿子:《何滿子學術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書局,2002年)。
河海大學出版社編:《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 年8月)。
胡士瑩著:《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紅帆:《民間口承敘事論》(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5月第1版,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5刷)。
徐岱:《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版)。
徐大軍:《話本與戲曲關係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初版)。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陸樹崙:《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20日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美林、皋于厚合編:《明傳奇小說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許並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9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游秀雲:《元明短篇傳奇小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馮沅君:《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
楊永漢著:《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文獻綜述》(台北:萬卷樓,2006年)。
廖奔:《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台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谷風出版社,1935年第10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1994年11月初版2刷)。
劉君(王告):《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3月第2冊)。
顏長珂、周傳家著:《李玉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5年新華書局發行第1版)。
蘇寧:《李玉和清忠譜》(北京:中華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80年)。
顧俊:《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書局,1988年9月初版)。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三、期刊/單篇論文(依論文出版時間排序)
顧樂真:〈李玉與蘇州派的戲劇主張〉(《江蘇師院學報》,1981年第二期),頁20-22。
《文學遺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1期)。
康保成:〈論蘇州派主將──李玉〉(《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4期),頁103-111。
游友基:〈馮夢龍戲劇理論之特色〉,《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13-118。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下)(《哲學與文化》20卷第8期,1993年8月),頁791-792。
李玫:〈關於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的名稱和成員〉(《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18-22。
人弋:〈論馮夢龍的戲劇理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28卷第5期),頁60-63。
王猛:〈略論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中的因果報應觀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57-58。
人弋:〈馮夢龍論戲曲情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15卷第3期),頁55-58。
李艷:〈論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夢」情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月第11期,頁181-184。
范紅娟:〈淡筆輕描和濃墨重彩──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晨家,2004年第1期),頁87-90。
鄒華:〈李玉悲劇創作的美學特徵〉(《文藝研究》,2004年第5期),頁100-106。
周立波:〈從《墨憨齋定本傳奇》的題材選擇看馮夢龍的思想形態〉(《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7月第4期),頁137-141。
范紅娟:〈市井風貌和文人趣味──李玉和馮夢龍的對話之一〉〔《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l月),頁34-37。
周立波:〈馮夢龍戲曲改定本考〉(《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1月,第2卷第1期),頁145-153。
王金花:〈試論李玉戲曲作品的地域特色〉(《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頁28-30。
侯淑娟:〈由戲劇情節地圖看李玉「一、人、永、占」劇本的地理空間呈現〉(《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9期,2010年3月),頁1-22。
程慧琴:〈馮夢龍《三言》的商業文化視界〉(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8月第28卷第3期),頁76-83。
林智勇:〈試論李玉的戲劇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頁140-144。
李志遠:〈馮夢龍戲曲序跋研究〉(《中華戲曲》第37輯),頁187-201。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聯合文學》第8卷12期)。
四、學位論文(依論文出版時間排序)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年6月)。
王安祈:《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8月)。
洪娟碩士論文:〈論《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王珍華:〈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王瑞宏:〈「占花魁」故事研究〉(雲林科大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校內:2014-08-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