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方傑 Hong, Chong-Kiat |
|---|---|
| 論文名稱: |
藝術風格的構成模式:以巴色利茲繪畫發展為例的分析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林文琪 Lin, Wen-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1 |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定向 、解構 、風格 、巴色利茲 、完形心理學 |
| 外文關鍵詞: | spatial orientation, deconstruct, style, Georg Baselitz, gestalt psych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73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以來,許多藝術家就一直追求一種「純真之眼」,他們宣稱只要擺脫了先於藝術家的觀看圖式,就可以不受傳統規範的觀看世界,達到最大的自由。這種觀點在後來漸漸演變成,藝術家應義無反顧的與傳統決裂,創造屬於個人的語言。然而,到了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以後,這種繪畫方式開始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困境,捨棄一切圖式與程序的藝術家最後只能面對一張蒼白的畫布,現代藝術家又該如何解套呢?
本文試圖從這個困境出發,藉由德國畫家巴色利茲(Georg Baselitz)的繪畫來拆解這個困局,重新檢視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本文以觀看者的角度,透過巴色利茲的風格形成過程,分析巴色利茲如何藉由倒置畫來為他的傳統解套,並走向遊戲的繪畫之路。
同時,本文透過巴色利茲的繪畫風格的發展歷程,重新思考、檢視何謂傳統?何謂創新?以及技術是否是一種限制?最後提出藝術風格形成的動態過程:「結構-解構-重構」循環反複的構成活動。
none
英文書目
Arnheim, Rudolf.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Creative Ey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7.
Arnheim, Rudolf. Visual Thinking, Berkel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9.
Christos, M. Joachimides. Norman Rosenthal,. Wieland Schmied,. German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painting and sculpture, 1905-1985, Munich :Prestel-Verlag,1985.
Dube,Wolf-Dieter. Mary Whittall, The expressionists, London :Thames & Hudson,1972.
Franzke, Andreas. Georg Baselitz , Munich: Prestel-Verlag,1989.
shills ,E. Tradition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1 .
Spencer, Christopher. Mark Blades, Kim Morsley, The Child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devolopment of spatial knowledge and cognition,New York﹕wiley,1989 .
中文書目
Arnheim ,R.,郭小平等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1992。
Baxandall , Michael,曹意強譯,《意圖的模式》,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Butler,Gillian. Freda McManus,韓邦凱譯,《心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Chip,Herschel,余珊珊譯《歐美現代藝術理論》,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Culler, Jonathan,陸揚譯,《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
Gadamer, H.G., 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出版,1993。
Gadamer, H.G.,嚴平編選,鄧安慶等譯,《伽達默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Gombrich, E.H.,林夕等譯,《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Gombrich, E.H.,雨芸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1997。
Griffin, D.R,王成兵譯,《後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Heidegger, M.,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1994。
Levin, Kim,常寧生等譯,《超越現代主義:70 年代和80 年代藝術論文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Osborne, Harold,閻嘉等譯,《20 世紀藝術中的抽象和技巧》,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Phaidon press limited 編,汪仲譯,《20 世紀藝術大師》,台北:閣林圖書,1998。
Piaget, Jean,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台北:唐山, 1987。
Rosenberg, Harold ,陳香君譯,《「新」的傳統》,台北:遠流,1997。
Sartre, Jean-Paul,Wade Baskin 編,馮黎明等譯,《薩特論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Shils, E.,傅鏗等譯,《論傳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Siegel, Jeanne 編,王元貞譯,《藝聞錄:八O年代早期藝術對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1999。
Worringer, W.,魏雅婷譯,《藝術風格的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1994。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王治河著,《撲朔迷離的遊戲:後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卡洛琳.M.布魯墨著,張功鈐譯,《視覺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司徒立、金觀濤著,《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朱立元,《20 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3 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宋全成等著,《現代性的蹤跡:啟蒙時期的社會政治學》,濟南:泰山出版社,1998。
李惠國、黃長著主編,《衝突與解構--當代西方學術敘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沈清松著,《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1994。
河清著,《現代與后現代》,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保爾.福格特編著,劉玉民譯,《二十世紀德國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年,頁49。
姚大志著,《現代之後-二十世紀晚期西方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神林恆道等主編,潘譯,《藝術學手冊》,台北:藝術家,1996。
高千惠著,《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藝術家,2000。
曹小鷗,《新具象藝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愛德華.盧西-史密斯著,于君等譯,《西方八十年代藝術》,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楊大春著,《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頁181。
蔣孔陽等主編,朱立元等著,《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論文期刊
Benjamin H.D.Buchloh Figures of Authority,Ciphers of Regression:notes on the return of represention in europran painting , in October , 16(spring 1981) ,pp. 39-68.
Young,L.R,A Descriptive Model Of Multi Sensor Human Spatial Orient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Visually Induced Sensations Of Motion, Washington,D.C.:AIAA,1973,pp.1- 5.
王受之,〈新表現主義繪畫的發展與現況〉,《藝術家》,632,1998,頁406-423。
托納博士文,吳瑪俐譯,<80 年代德國藝術—西德的新繪畫>,《藝術家》,1986,頁114-119。
林文琪,〈「師古人」與「師造化」的規範性反省:論二種學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方法〉,《華梵學報》,第六卷,2000,頁35-54。
張心龍,〈剖析前衛主義〉,《現代美術》(37 期),1991,頁78-83。
張心龍,〈夢魘的重現:洛杉磯美術館展「腐化藝術—納粹德國的前衛藝術命運」〉,《雄獅美術》,242,1991.4,頁157-167。
陳青竹,〈完形心理學美學述評〉,《外國美學》,13,1997,頁211-246。
陳國強,〈巴塞利茲的兩棵黑樹〉,《雄師美術》,300 期,1996,頁27-29。
劉崇中,〈反叛:時代和美學觀的變革:論德國表現主義戲刻和繪畫的時代與美學觀〉,《美學月刊》,1993.5,頁36-43。
黎怡,〈冷眼.熱世:巴塞利茲的畫〉,《雄師美術》,300 期,1996,頁20-21。
黎怡,〈答問:與巴塞利茲冬夜筆談〉,《雄師美術》,300 期,1996,頁22-25。
黎怡輯,〈巴塞利茲年表〉,《雄師美術》,300 期,1996,頁22-25。
謝東山,〈新表現主義的再現理論與後結構主義思想〉,《現代美術》,58,1995,頁34-43。
簡上淇,〈廿世紀.德國藝術一百年〉,《藝術家》,50,1990,頁256-279。
藍磬,〈浩劫後﹕納粹的餘悸與無國界的藝術〉,《雄獅美術( 164)》,1984 年10 月,頁20-21。
網路文獻
C.M.Oman,(1998,march 11.)spatial orientation in weightlessness.[online].available:
http://neurolab.jsc.nasa.gov/ (1999,june 18).